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都督 >

第322部分

大明都督-第322部分

小说: 大明都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我爬墙也要进去。”

    正在两个人在这里斗嘴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急匆匆跑了过来,先看了一眼毛文龙然后对少帅道:“启禀少帅,老帅请毛帅入镇恳谈。”

    毛文龙就哈的一声:“小的没有待客之道,还好老帅还是知书达理,那么,就麻烦你前头带路吧。”然后神气活现的背着手对着少帅抬起了高傲的下巴:“来啊,咱们走着。”

第610章 说服戚军() 
再进三屯营,气氛已经和原先的平和不同,百姓们纷纷喜气洋洋的奔走着,到不是因为打了一场胜仗。这些百姓相信他们的子弟兵会打胜仗的,这个根本就不出意外。

    欢喜的是,整个镇子抬回来四百多匹被打死的战马,那可是好嚼果,大家每人分了三斤马肉,或者是五斤下水。这要和上蔬菜干果,那绝对是人间美味。

    走在马肉飘香的街道上,毛文龙有种从回林畔的感觉,那是一种让自己想起来就痛心疾首的痛苦。

    逃跑一样来到了三屯营的公祠,这里是戚家军的军部,一溜十二间横寬,三间内进的大堂,密密麻麻摆满了戚家军阵亡的有名字没名字的将士。

    一个身穿大明武将铠甲的老者,庄重的站在院子里,指挥着一群子弟,正将这次战死的三个兄弟装殓,气氛凝重却不悲伤,有的只有悲壮。

    纸钱纷飞中没有哭声,即便是站在棺木边上的亲属也是一种壮烈的表情。

    仪式非常简短,没有正常出殡的那种繁文缛节,从这一点上也看出来,他们依旧保持着大明军队的那种战场上的作风。

    封了棺木之后,十个人一个,将战死的兄弟抬走,直接入老坟,然后这个老将军,就亲自在三个木牌上,写下战死子弟的名字,然后恭恭敬敬的送入了祠堂,排列在一排又一排,密密麻麻的灵牌之后。

    “这不会是最后一批,但我们依旧悲壮前行。”上完了香,祷告之后,老将军陪着毛文龙的身边,看着毛文龙恭恭敬敬的上前上香施礼之后波澜不惊的道。

    “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状况已经显现,虽然这个大明朝廷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无论如何,也是我们汉人的江山,怎么能让腥膻沾染?所以我这次过来,请老将军带着您的子弟们再上战场,不是为了哪一家哪一姓的朝廷战斗,而是为了驱逐鞑虏,保我中华汉人根脉。”毛文龙开宗名义的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本心,告诉这位戚军老将军,自己请他们出山的初衷。

    老将军就沉吟着,也没有说什么,然后背着手,带着毛文龙走出了公祠,回了自己的家。

    戚军是戚继光的侄儿,既然是戚家军,当然是子承父业,拢着这些天南海北的戚家军子弟后辈们,在这里艰难的活下去。

    戚军的家很大,但不奢华,明堂也是公堂,陈列摆设倒更像一个聚义厅。

    其实也对,在这里,根本就是以军队的编制来管理,同时也为不被朝廷见容,也等于是高度自治,所以,这里当然就是这个戚家军余部的中枢。

    两个人分宾主坐下,戚军沉声道:“你是一条汉子,你的所作所为,我早已经知道,我很敬重你,这和我们当初戚家军的理念是相同的,都只管外战,绝不内战。但现在官府逼迫,我们不得不起来反抗,但我们真的没有造反。”

    毛文龙点头表示理解:“对外杀敌的英雄,却被朝堂上的奸佞小人所忌度算计,其事可悲,其情可闵。”说完这话之后,毛文龙向左右看了看。

    戚军明白,轻轻的挥了挥手,屋子里的其他人就鱼贯而出,然后还将门带上,双方的亲兵就在门外警戒。

    “倒不是我相信不着老将军们的子弟,实在是因为我要说的事情太过重大,如果事先透露出去风声,所有算计就都将付之东流,而且我还会被朝堂上的那帮混蛋们直接骂死,所以还请老将军见谅。”

    戚军就点点头:“大帅所计划的一定是天大的大事,能够跟我这乡野草民说一说,荣幸之至,但也愿意洗耳恭听。”

    毛文龙就坦言将自己即将出兵,灭了朵彦一部的计划和最终的目的说了出来,然后郑重道:“戚家军也曾经和朵彦部打过,几次战争战绩辉煌,所以我想请老将军出山,帮助我实现我的目标。”

    戚军就长叹一声:“并不是我不想帮你,但是戚家军——”

    毛文龙直接打断了他的话:“老将军,戚家军受不白之冤,总是要洗雪的,如果总是背负着这样的罪名,上对不起戚家军忠心报国的先烈,下面也没办法和未来的后辈子孙交代,总不能让子孙们永远背着一个叛逆的污名,活在这个世界上吧。”

    看看痛苦的戚军,毛文龙就道:“水浒传中108好汉逼上梁山,大家都为宋江最终接受招安而气愤,人人指责为什么不造反,但其实我却为宋江叫屈喊好。”

    水浒传成书在元末明初,早已经在大明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毛文龙拿出来说事,却也恰到好处。

    戚军就扭头,难得的有了兴趣听毛文龙说。

    毛文龙就道:“之所以宋江不造反,其实他根本就造不了反。”

    “愿闻其详。”

    毛文龙看到戚军感兴趣,当然知道只要自己说对了,那么戚家军就能跟着自己走了。

    “当时大宋富庶稳定,虽然对外不行,但对内还是很有手段和能力的,这和我们现在的大明几乎一样,虽然外敌环视处处受压,但内地的几次大规模的造反,不过是转眼就被弹压下去,不是吗?”

    戚军就点点头,继续听。

    “而所谓的108将,您看看都是什么人?虽然各行各业都有,似乎可以立刻组建成一个朝堂班子,但那些都其实是庸才,即便是军师吴用,也不过是投机取巧,和历史上真正的军师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那帮人根本就不能治理国家,当时宋江要是凭借这个造反,从而引起朝廷重视,分分钟就被灭了。”

    戚军深以为然。

    “既然造反不成,那么做个强盗山大王可以吧,但也不成。”

    “为什么?”

    “后继无人。”这才是宋江最担心的根本。“一旦这些兄弟老了,那么结局一定是可悲的,所以,宋江接受招安,其实是在给兄弟们留着后路归宿,是不得不为啊。”

    戚军就长叹一声。

    “这和现在老将军的状况一样,造反不成,那就要给未来的子孙一个归宿。”

    戚军就再次长叹:“毛帅分析的对啊,但我一直没有办法和朝廷接洽,周边官吏恨不得我现在就死,哪里还能帮我说话?不瞒毛帅说,我现在和官军如此互不侵犯,正是不想和朝廷真的闹僵,好为子孙们留着后路啊。”

    毛文龙就直言:“其实,这次我来,就是为此,以在下愚见,老将军应该再次出山,帮助我灭了朵彦,为国立功之后,再次堂堂正正的让戚家军走上大明舞台。”

    “你能帮助我洗清罪名吗?你能让朝廷再次认可我吗?”

    毛文龙就坚定的道:“能,我担保。”

    “你凭什么担保?”

    “凭辽东不能没有我,凭皇上不能没有我。”

第611章 胜利阅兵() 
戚家军被毛文龙招安了,这个举动传到朝廷,当然又是一片非议,但现在毛文龙不管他们,准备在自己灭了朵彦之后,老账新帐和东林一起算。

    之所以毛文龙并没有按照当初自己,在和老将军戚军密谈的时候承诺的那样,是以为戚家军正名洗冤为代价,进而获得戚家军的帮助,反倒是用了几乎是做实了戚家军造反的名头,以招安的名义获得戚军的认可,当时毛文龙还是苦口婆心的和戚军详谈了一夜的。

    整倒能征善战的戚家军,在当时大明大环境下,是整个朝堂官员上下一致的想法决断。

    什么是大环境呢,依旧是扬文抑武。

    戚家军当时的军功太大了,大到了已经严重的威胁了文官集团,大到了,最终已经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如果一定要将这些百战有功的将士封赏下去,按照他们的功劳,这些将士就会站满朝野,那样的结局就是灾难性的。那就是一个勋贵集团,更可怕的是掌握实职的集团,那还了得?

    这样一来,按照皇帝的意思,就这已经不能够再行封赏的官员,尤其是戚家军这种集团,就只能给予剿灭了。

    而剿灭戚家军的最关键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从戚家军成军以来,他们的命门——钱粮后勤,几乎全部是由江浙集团的财阀们支持,根本不受大明国朝的控制。一个军功显赫,没有封赏余地,更不需要朝廷捏拿命门钱粮的集团,存在这个大明帝国里,的确是让所有的文官以及皇上不能安睡。

    这样一来,不灭你灭谁?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文龙大张旗鼓的给戚家军翻案,会得到文官集团,最主要是皇上的坚决反对,那是一件绝对不能够实现的事情。

    所以,毛文龙就劝说戚军,走曲线救国的道路,反正大明朝廷有一个道德约束,那就是对没有称帝的所有反贼,都认为他们依旧是大明的子民,如果能够招安,那就是皇上体恤子民,百官仁德深厚。

    这种仁厚,贯穿了整个大明帝国对内部战争的始终,即便后来张献忠直接挖了老朱家的祖坟,这对一个平民百姓来说都是你死我活的仇恨,结果崇祯依旧原谅了他们,并且接受了他们的归顺。

    所以毛文龙和戚军苦口婆心的说:“什么事情都是先易后难,只要现在戚家军接受招安,在大明这个内忧外患需良将的时候,就会水到渠成,这样一来,大家就真正洗白了身份,然后等到和自己歼灭了朵颜部,获取了天大的军功,戚家军再一次名正言顺的向天下宣布自己的忠诚之后,再上书为自己鸣冤,这样才是事半功倍。

    这样入情入理的解释,最终获得了戚军的理解,在做足了手下子弟的思想工作之后,戚军整合戚家军主力十个哨合计一千子弟,留下一半为后手。交给自己的儿子,少帅戚朗留守三屯营,带着剩下一半子弟进了复辽军,开始传授训练复辽军的车阵,准备向朵彦部展开报复。当然,袭击朵彦的战争毛文龙是绝对不会让老将军去的,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因为这是个难得的人才,必须留在自己的军中,给自己训练军队,真要是出战了,有个三长两短,毛文龙哭都找不到坟头。

    这样的军报报到朝廷,天启还蒙圈于什么时候自己手下还有这么一股贼寇,但听说接受招安了,也就不当回事了。

    而东林当然反对,要不怎么叫大明搅屎棍子呢。

    但魏忠贤和叶向高认为,这时候正是大明需要良将卖命的时候,来了一群很能打的炮灰也不错的。尤其这群炮灰直接收在了东江镇复辽军里,估计也不会闹出什么乱子,于是,不说恢复名誉,只是按照招安规矩,封赏戚军老将军一个游击将军名头,这事情就这样波澜不惊的过去了。

    名份有了,戚军也就安心的在复辽军帮衬毛文龙训练车兵。

    毛文龙的车兵构思理念真的和别的不同,似是而非的大阵也是漏洞百出,戚军干脆深思了多日之后,直接将原先自己复杂的阵法简单化,那就是按照一车一杆枪,一车十个人的编制,直接将未来的车阵改为,遇战则围成刺猬,追击则全力奔驰,在时间和战斗力上更加简洁快速,因为,时间也来不及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宁远前面的关宁铁骑阅兵也正式开始了。

    按照当初的计划,整个阅兵要进行十天,是要邀请蒙古诸部的首领观战的,结果出了信王被截的这个岔子,虽然这些蒙古部落的首领,知道是被人利用了,但还是恐惧大明王朝的报复,别被邀请去看热闹,被扣押下来做了人质。

    在大明的后续工作做得好,又一批使者分赴蒙古诸部,向他们解释了这次建州女真挑拨离间的鬼把戏,并且从申了大明的态度,这才让这些蒙古首领欣然接受邀请,纷纷带着亲兵卫队赶到了宁远,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秋操胜会。

    整个阅兵相当顺利,现在兵强马壮的关宁铁骑,虽然没有经过真正的战争锻炼,但在无数钱粮堆砌起之下,在孙师傅严厉的督促训练之下,不是面对敌人,感受一下军威那是绝无问题的。

    当时孙师傅的关宁铁骑分作三军,骑兵,车兵,火器营。

    骑兵成了关宁军的主力,战阵变化往来喊杀,真是士气如虹,让人看是目痴神迷。

    车兵战阵转换变化无穷,聚合之间井井有条。

    而火器营火铳二人抬是主力,一时间是硝烟弥漫枪声震天,其他各自火器更是花样翻新,名字繁多的让人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