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庶子谋国 >

第23部分

庶子谋国-第23部分

小说: 庶子谋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夜风平浪静,城中无一人家出了祸事,那些盗匪似乎都销声匿迹了。

    之后数日,亦是如此。

    只是天下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整夜的巡查,将一众城防营的军士折腾的疲惫不堪,如此便引来了许多抱怨。这怨声一起,将士难免懈怠,便又出了纰漏,城中匪患又起。

    这一日,卫玠拿着文书去二堂寻萧璟。

    到了堂外,便听到里头的议事声。

    他停住身在外听了会,便听出了事情的原委。

    那日议事之时,他便察觉到了萧璟那般安排的错处。

    只是萧璟既是一州之长,又是他的尊长,他不好当着众人的面指出那错处。

    而如今这弊端,终于显现了出来。

    在堂外侯了一会,卫玠便见那庞参军走了出来,他一脸的不快,显然是方才话不投机了。卫玠对着此人拱手一礼,可庞勋却无视于他,如此倒惹出了一阵尴尬。

    待庞勋走后,卫玠便进了二堂。

    堂中只有萧璟与李翊在,萧璟坐在那,扶着额头,正在烦恼着。

    李翊见他进来,便走过来问道:“三郎,所为何事?”

    “是这发粮文书,请先生拿与使君一观。”卫玠说着,将手中的文书递了过来。

    李翊接过去,点点头,没说其他,返身走了回去。

    “使君。”李翊说道,“这文书,还请你先瞧一瞧。”

    萧璟听罢,便抬起头,将文书接了过来。看过后,他点头道:”就按着上面写的办。”说完,他又将文书递还了过来。

    李翊接过去,就转身将文书又送回了卫玠手上。

    卫玠接过后,却未走,萧璟见了就问道:“三郎,还有别的事吗?”

    卫玠听了,回道:“使君,可是在为城中匪事烦恼?”

    “正是如此。”萧璟未言,李翊帮着答道,“三郎如此问,可是有了对策?”

    他这么一问,让萧璟的精神为之一振。他也觉着是如此,便说道:“三郎既有良策,就请速速说来,也好解了我的烦愁。”

    “在下当不得使君一个请字。”卫玠笑道,“只是有些想法,既然使君愿听,那在下便说与使君听。”

    之后,他思虑片刻后,又道:“天下诸事皆是有因有果,如今城中生匪非是偶然,实乃有因,这才有果。”

    萧璟随即问道:“这因是何因?”

    卫玠答道:“这因嘛,便在这文书上。”说着,他举起了手中的文书。

    萧璟略一思索,便知他何指:“三郎是说,这些盗匪是随着这些灾民而来的?”

    “正是如此。”卫玠肯定道,“如今江北的灾民蜂拥而入,将姑苏城内的这池水给搅混了,自然就有人想要浑水摸鱼。”

    他说完,萧璟便点头道:“确是如此。”

    与此同时,一旁的李翊也说道:“三郎既然已经识出了其中的原委,那可有方略?”

    “谈不上方略,只是有些想法而已。”卫玠笑道。

    萧璟听罢,便苦笑道:“三郎既然有了主意,还是速速说出来吧,也免得我等痴人继续遭那份罪。”

    他这话一出,卫玠便不敢再托大。

    “使君既然已知事因,那要想解决此事,还得从这因着手。”卫玠说道,“正如那日庞参军所言,这些盗匪日散夜聚,混于灾民之中。想要制住他们,首先就得从这灾民下手。使君可使些手段,将城内的灾民迁到城外,如此浑水变清水,这池里的鱼就无处可藏了。”

    萧璟听了,连连点头。可是之后,他心中又起了疑惑:“只是城内灾民如此多,有何办法可使他们尽出城去,又不引起贼人的注意?”

    李翊闻言,笑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三郎如此说了,定然他是有办法的,使君问他便可。”

    “不敢劳使君相问,卫玠这便说与使君。”未等萧璟开口问,卫玠便道,“在下先前就有言,灾民来此只为粮食。如今使君想请这些灾民出城,只需在城外设一饭席,便可让这些灾民自行前往。”

    “如此,确实可行。”萧璟说着,复又皱眉道,“只是如此多的人,恐怕城内没有那么多的炊具。”

    卫玠随后说道:“炊具虽无,可城内百姓家中多有大缸,使君让人借来,便可将这饭席做成。”

    听了他这话,萧璟茅塞顿开,连连顿首。

    一旁的李翊在此时,突然问道:“三郎,若是那些盗匪跟着灾民出了城,那便是放虎归山,遗患无穷了。”

    “李先生所言甚是,自然不能让他们如此轻易的脱身。”见他问出了关节,卫玠便正色答道,“这些人虽然表面上与灾民无异,可内里却有天差地别。灾民久经饥饿,早已骨瘦如柴,而盗匪之人却非如此,只要详加辨查,自可黑白分明。”

    “三郎此策甚妙。”萧璟说完,又问道,“只是此事甚为紧要,又有如此多的布置,便需一心思细腻之人去办方才妥当。立德以为,何人可当此大任啊?”

    他话一落,李翊便笑道:“真佛便在眼前,使君何必多闻。此策既是三郎所献,那交由三郎去办,自是最稳妥的。只是不知,三郎愿否?”

    闻听两人一唱一和,卫玠便知其意。

    他思索片刻,便道:“卫玠年轻未经事,纸上谈兵尚可,真要做事,恐有纰漏,况且他人也会不服。还请使君,另寻他人。”

    “三郎,这是找我要权了。”萧璟听出了其中意味,“来人,取纸笔来。”

    片刻后,便有仆人送来了四宝。

    萧璟伏案写了一文书后,又掏出一枚印玺按了上去。之后,他笑着将那文书递了过来:“有了这文书,三郎当可便宜行事了。”

    卫玠接过来一看,见是封任命文书,着他暂代兵曹参军一职,又授以全权,负责缉捕城内盗匪一事。

    这兵曹参军乃是位为从七品下,与下县知县属于同一级,萧璟让卫玠居于此位,可算是火线提拔。只是官位乃是公器,萧璟也不能私相授受,便只是暂代。

    另外,萧璟又给了卫玠全权。

    他这是又给位,又给权,其中的诚意自是满满。

    可卫玠思虑后,却推辞了:“使君,卫玠既无功名,又无功勋,这文书实不敢领受。”说着,他将文书又递还了过来。

    正如卫玠所言,他这般的资历骤然到了这样的位置,是很难让人信服,也会授人话柄。

    “哎。”萧璟右手一挡,却说道,“你三郎虽无功名,却有实才,既无功劳,那日后立了便是。况且这兵曹一职本就出缺多时,我是苦无人选才搁置至今。如今既有三郎这般的大才,如何能不请贤。还望三郎,莫再推辞啊。”

    “三郎,此乃使君厚意,你就勿要推辞了。”一旁的李翊也帮着道。

    见二人如此说,卫玠推拖不得,只得应承了下来:“既是使君美意,那卫玠便愧领了。”

    “这才好嘛。”

    见他终于应下了,萧璟便笑了。

第四十一章 织网() 
两日后的下晌,姑苏齐门以北十里处,突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百余道炊烟下,是百余口装着粥水的大缸。而那缸中的粥水,正被那缸底燃烧着的柴火烧的滚翻冒泡,发出阵阵粥香。

    粥香随风飘荡,便引了许多灾民。

    好在此处有许多军士、衙役,这些灾民便不敢妄动,静静候着发粥之时。

    在一口大缸旁,卫玠拿着大勺翻动了一下汤水,舀起了一勺。

    勺中水米各半,尚算浓稠。

    他见了,便点头道:“往后,此处的米粥都得如此,你等不可再行克扣。”说完,又将那勺子米粥倒入了缸中。

    在他身边围着一众的刺史府的府吏,闻听此话,便有人回道:“回判司,非是我等克扣,实在是如此行事,刺史府的仓米恐怕难以后继啊。”

    虽然卫玠只是暂代兵曹参军一职,可这是刺史亲自任命的,这些府吏便自然而然的用判司称呼他了。

    这是官场上的习惯,卫玠也不好说什么,便就从了。

    此时他听了这回话后,想了一下便道:“往后的事情,如今难说,只是这一两日,你等必须如此。”

    “好吧,我等听判司的。”见他强硬,这些府吏只得答应了。

    这些人之后便退了下去,各行其事。

    随卫玠一起在此的李翊,这才开口说道:“三郎,他们说的是实情,如此确实不妥啊。”

    “先生所言,我也知道。”卫玠回道,“只是这城中灾民早有积怨,若有人趁此时机煽风点火,我恐误了大事啊。”

    卫玠口中的大事,李翊心中了然。

    听罢,他便点了点头,未再多言。

    此时,姑苏城内诸门早已紧闭,只有这齐门一门,大开着。

    城内的灾民风闻城外施粥一事,便纷纷从这齐门而出。而卫玠便在这城门处设下重兵,对外出之人严加盘查,果然查出许多行踪诡异之人。

    而在城内各条要道,卫玠亦安排下了军士与衙役,严防有人此时在城内滋事生非。

    至于那些大户人家,一早也收到了刺史府的通文,各家今日都是闭门不出,加了严防。

    如此布置,自然引来了有心人的注目。

    那破庙里的兄弟俩上街见到如此情形,立时就知道这番布置便是为了他们而来的。

    于是,两人又在那破庙里聚到一处。

    见左右无人,那弟弟便开口说道:“哥哥,小弟已按你的吩咐,让几个弟兄混在了人群里,试着出城,可结果……”说完,他叹了口气。

    那兄长闻言,就皱眉道:“兄弟有话就说完,如此只说一半,让我好生着急。”

    那弟弟听了,便又道:“哥哥,不知为何,这些弟兄竟给官家识了出来,如今人都给抓了。”

    往日里,他们也是这般装成灾民偷混出城,可今日却是这个结果。

    那壮汉听了,就捶了下地面说道:“哎,是我害了他们啊。”

    “哥哥,如今非是说这些的时候。”那弟弟又道,“官军似有动作,待其他弟兄来后,咱们得好好议一议对策。”

    那群盗头领听了,便说道:“兄弟说的不错,看来官家里出了高人,咱们是得想些法子了。”

    两人等了没多久,便又有数人进了这破庙。

    那头领见了,便面上一喜。可之后,他见只有聊聊数人,便复又皱眉问道:“为何只有你数人前来,其他人呢?”

    “大头领有所不知。”这后来的人中,一人上前答道,“如今城里突然禁了街面,若有人在外走动,官军便上行拘拿。我等来此的路上还不知此事,半路就给官军盯上了。我等也是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可以得见大头领,而其他弟兄都给官军抓了去。”

    听了这人的一席话,那头领的弟弟便言道:“哥哥,看来我等是中计了。”

    群盗的头领听罢,点头问道:“兄弟以为,如今该如何应对?”

    “哥哥,依我所见,官军之后必会在全城大肆搜捕我等,此处不宜久留啊。”那弟弟答道,“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哥哥,咱们得速速离开。”

    那头领听了后,想了一下,又问道:“只是外面都是官军,我等此时出去恐怕是自投罗网啊。”

    “哥哥,这就想错了。”那弟弟又道,“官军人数不多,如何守得住偌大的一座姑苏城,其中必有纰漏。只有寻到空隙之处,我等便可闯出去。可若是待到官军收网之时,我等才真的是无路可退了。”

    “兄弟的话不错。”那头领点了点头,可之后又皱眉道,“只是,其他弟兄尚在城里,我不忍舍了他们啊。”

    那弟弟听罢,便急道:“哥哥,如今已是十万火急,哥哥不可作此妇人之仁啊。那些弟兄虽给抓了去,可官家并无实证,也就不会害了他们的性命。只有哥哥出了城,日后必有机会,将这些弟兄救出去的。”说完,他对着其他几人使了个眼色。

    其他人见了会意,便有人附和道:“大哥,张三哥说的不错。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哥哥能出得城去,日后定能再杀回来,搭救其他弟兄。”

    那头领听了没说话,仍是皱着眉头,似在犹豫不决。

    见他如此,便又有一人言道:“大哥,别再等了,再等下去官军就到了,我等便真的要束手待毙了。”

    “是啊,大哥,别等了。”

    “大哥,走吧。”

    看到庙中的众兄弟皆是这般意见,那头领终下了决断。

    他从破庙的隐蔽处,摸出一把利刀握在了手里,正色道:“既然弟兄们都是如此想,那我便依了众家弟兄。只是外面已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