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大汉军神 >

第48部分

三国之大汉军神-第48部分

小说: 三国之大汉军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急切道:“当务之急,应劝阻主公,收回移营的军令。”

    黄权猛然惊醒,慌忙道:“我即刻上书!”

第77回 说刘备芈桓往南营() 
一连两日,并无江南大营方面的回音,芈桓与黄权在焦急的等待中渡过了两天两夜。

    只至第三日,却等来了尽弃水寨,登岸扎营的将令。

    这个刘备怕是疯了吗?芈桓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北营将士浴血奋战,好不容易得来的水上优势,就这么说放弃就放弃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样的优势又岂会持续太久,若不善加利用,战机稍纵即逝。

    南营若动,则北营势孤,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然而水军要以贻误战机作为代价,为他的错误决定买单吗?甚至不惜牺牲数十条费时费力建造的拍杆战船。

    “主公不纳忠言,为之奈何?”黄权眉头微皱无奈的说道。

    “这可不成,我欲前往江南大营,面呈我主,陈述利害,望其收回成命。”芈桓犹豫片刻,蹙眉道。

    “如此也好。”

    黄权不确定芈桓的劝说能否凑效,但为今之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我走之后,将军要密切留意魏军动向。吴蜀此番在江南必有一场恶战。若江南有动静,我恐魏军亦闻风而动。将军宜早做准备。”芈桓忧虑的道。

    “子轩尽可放心去,水寨之事我自处之。”

    “此事宜早不宜迟,我即刻出发。”

    黄权点头应允,互道珍重之后,芈桓乘一叶扁舟往江南大营方向而去。

    其实此行能否说服刘备,芈桓心中没有多大把握。毕竟自己现在人微言轻,支持自己的人恐怖也不多。而且这种当面的劝阻,无异于面刺刘备的过失,纵使刘备再怎么气度宽宏,恐怕也难以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无论如何,芈桓决定尝试一下,事在人为,不去努力争取,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芈桓又想起了关银屏,她应该还在生自己的气。这个世界上他在乎的人其实并不多,而关银屏无疑是最重要的,甚至比自己都还要重要。

    一旦蜀军遭遇如历史上般的惨败,自己的屏儿将会何去何从呢。光想想这些芈桓都感觉脊背发凉,他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算是为了屏儿,也要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芈桓心里这样想着。

    蜀寨江南大营中军大帐,刘备正召集众臣商讨对吴作战方略。听说芈桓自江北大营而来,于是便允许他也加入此次军事会议。

    对于芈桓,刘备谈不上喜欢,但他那慧眼识才的本领,却是与生俱来的。对于芈桓在此次东征中的表现,他还是心知肚明的。前日黄权上书力谏不可移营之事,他相信这是出于芈桓的建议。因此,在做出如此重大军事决策之时,他也想听听芈桓的说法。

    当芈桓走进大帐之时,立刻找到了那个他熟悉而又时时挂念的身影,而此时的关银屏也正好也正看着他,二人四目相对有顷。关银屏将头撇向一边,不再看他,阴沉着脸,胸口微微起伏,看样子对芈桓的气还没有消。

    刘备向芈桓微微颔首,示意他入众臣之列。芈桓拱手一礼,然后挨着关银屏的位置入班,他便看着关银屏讪讪的笑了,关银屏却假装没看见,只是不理他。

    当芈桓将视线移到在场的诸位身上之时,明显感觉到了不对劲,在场诸人中多数以一种戒备和敌视的眼神打量着他。

    芈桓隐约感觉到将会有一场激烈的唇枪舌剑正在等待着他。尽管他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瞬间感觉到了现场气氛的压抑。

    “如今吴军龟缩不战,不知芈将军有何高见?”

    率先发难的是糜竺,这糜竺乃是刘备的大舅子,是自徐州便开始追随刘备的元老,在蜀中资历甚高。

    糜竺实乃谦谦君子,平日里在军中素有长者之风。但自从其弟糜芳投降东吴之后,这成为他糜家难以抹去的污点。尽管刘备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他,然而他却时时感觉到羞愧不已,常痛心疾首,顿足而泣。

    但当糜竺得知糜芳死于芈桓之手的时候,种种羞愧和耻辱又转变成无边的愤怒。他们毕竟是亲兄弟,就算是要大义灭亲,也要让他自己来,哪里轮得到眼前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动手。

    芈桓杀了糜芳,那便是他糜竺的仇人。

    芈桓定睛看了看糜竺那面色蜡黄的憔悴神情,不禁为他感到可怜。可能他因为这些事而辗转难眠,故而身心疲惫吧。史书上说糜竺于夷陵之战前后郁郁而终,恐怕跟这件事有着莫大的关系吧,芈桓不禁在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

    “敌军避而不战,乃是缓兵之计,静待我军懈怠,他好乘势奇袭而已。”芈桓不动声色的答道。

    “据我所知,吴军连输数阵,早已胆寒,不敢再战。我军前锋部队移营之时。半动而击,乃是最佳的奇袭时机,然吴军未有所动,由此可见一斑。”糜竺反驳道。

    “大军异动,必然设伏,陆逊并非无某之辈,又岂能看不出此中原由?”

    正在一旁静静听他们辩论的刘备不禁心中一动,按照他的计划是分两次将这数万人移动至山间密林之所。两日前,前锋部队移动之时,他确实是安排张翼和傅彤各率一军隐于道路两旁,吴军若敢前来追击,则两军齐出,三面夹击,定叫他有来无回。

    然而据探马来报,吴军确实有追击的意图,但却不知何故,未出得寨门,便又退了回去。

    “量陆逊一儒生,手无缚鸡之力,实乃无某之辈,心中早已胆怯,何敢与我大军对决。”关兴按耐不住插话道。

    “陆逊非比他人,其才不在周郎之下,切不可小觑了。”芈桓高声提醒道。

    关兴与张苞相视一笑,轻蔑的看着芈桓,眼神中满含着不屑与讥讽。此时他们身后的诸将也不时发出一阵阵低声嘲笑。他们根本不相信陆逊这个白面书生会有什么过人之处,就算是有心建功,其年少而人望甚低,又何以能节制东吴众多老将。

    芈桓不禁心中苦笑,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尚方宝剑,持剑者有生杀决断大权,可先斩后奏。纵然是这个时代还没有这样东西,也必然会有类似的物件存在。而事实上,孙权为表决心,已然授予了陆逊这种特权。

    如若一意孤行,蜀军将会为自己的傲慢付出惨痛的代价。

    芈桓见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根本无法说通,于是将他将征询的目光投向了刘备,因为他知道最终的决断权在这里。

    然而对方却面色平静如水,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

第78回 舌战众人芈桓苦柬() 
芈桓眼见着刘备迟迟没有表态,突然高声谏道:“请主公收回移营的军令,大军切不可移动至山间密林之处!”

    “住口,军令既出,岂可朝令夕改,岂非儿戏?”糜竺怒目斥责着说道。

    他这一句明为斥责芈桓,实则说给刘备听的。那意思很明显了,刘备若此时更改军令,那便是朝令夕改了。而三军最高统帅是不能犯这样的错的,这无异于在打刘备的脸,也间接阻断了芈桓苦柬的可行性。

    刘备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快,但立时又恢复如初,和颜悦色的道:“子仲,不可打断,且听听他怎生说。”

    刘备将视线转向芈桓,那意思是说,你有何高论,不妨一说。

    “我军移于山间密林之处,虽可解一时之困,然则却暗藏巨大风险。”

    芈桓清了清嗓子,正待要陈述,却被糜竺打断了:“有何风险?”

    糜竺的眼神中充满着鄙夷和不屑,在他看来芈桓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连纸上谈兵的资格都不够,更遑论大军团的排兵布阵了。

    “吴军前番所以避战者,乃是有意消耗我军斗志,我军复仇而来,士气旺盛,彼军深沟高垒,避我锋芒,我军求战不得,其势必衰,此其一也;我军久滞他乡,将士思归故里,久而久之,必无战心,此其二也;我军得胜骄恣,自大而轻敌,此其三也。有此三弊,诚为可忧。如今尽将数万大军屯于山间密林之地,是将战场主动权易于敌手,实为大患。”

    芈桓的话糙理不糙,但在场的众人面上都挂不住了,俱都变了脸色。这无异于在说他们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移营乃我王英明决断,如今天气炎热,士卒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正好做此修整,养精蓄锐,待秋后天气转凉,我军就地征粮。届时军容齐整,粮草丰盛,再寻敌决战,有何不可。”关兴不服气的说道。

    在场众人尽皆点头称是,关兴的一番高论,深得众人心。

    关兴的反击,无疑为他们长了脸,他们都向芈桓投去轻蔑的眼神,期待着他言尽词穷狠狠的被打脸的效果。

    的确,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略,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这是建立在吴军不敢发动突袭的前提之下的。吴军能安静等着我军恢复修整吗?到时候一场大火,数万大军恐怕都要化为灰烬了。

    基于吴军尽已胆寒,不敢出战的错误判断,而做出的战略部署能正确吗?

    芈桓皱了皱眉,叹息道:“我恐吴军不会让我军等到秋后。”

    “吴军早已被吓破胆,如何还敢应战?”

    张苞不无嘲笑的大声道,他的发言,引来了身后几人的一阵嬉笑。这是在嘲笑芈桓的无知和胆小。

    “我刚才已经说过了,陆逊并非泛泛之辈,切不可被他的伪装迷惑了。当初君侯便是中了此人诡计,致使大意失荆州。”芈桓眼睛盯着张苞道,“我估计没错的话,此刻东吴军营正在策划一场大战,他们等的便是我军士气衰竭,他好发动奇袭。”

    芈桓提到关羽失荆州,激起了关兴胸中怒火,这是他关氏一门心中永远的痛。关兴那赤红的眼中似要冒出火来,对着芈桓大声吼道:“吴狗若敢再来,我手中青龙偃月刀定叫他有来无回,尽数化为齑粉!”

    “若不移营,又当如何?”沉默已久的刘备终于发问了,他一双眼睛正饶有兴致的看着芈桓。

    “若不移营,我军水师可利用短期内得到的水上优势,借此时东吴水军尚未成型之机顺江而下,直指江东复地,做出登岸作战态势。陆逊必会迫于东吴群臣的压力而回援。即使不然,也可扰乱吴军战略部署。则我陆上主力可在运动中逼敌决战。”

    芈桓的方略并非万全之策,自然是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到。但这是目前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了,总比坐以待毙要好上许多。

    “此计虽好,但尚有诸多疏漏,绝非上策。”刘备沉吟半晌缓缓的道。

    刘备虽然说得委婉,但实际上算是否决了芈桓的建议,他仍然坚持自己移营,秋后再战的决定。

    这些古人说话还真是费劲,若要否决,你不妨直说吧,何必拐弯抹角。芈桓有些失望,难道还要自己明说:东吴陆逊会来到联营前放一把火?他们的想法都太过理想化,这都是些自大傲慢的浪漫主义者。

    正在大家争执不下之际,突然闻报东吴使者觐见。

    刘备颇感意外,忙正了正衣冠,令传入。

    此次东吴使者是程秉,只见其入得帐来,躬身一礼道:“我奉吴侯之命,觐见皇叔,特为两家和好而来。”

    孙权终于服软,刘备的心中腾地生出一股快感,他冷哼一声,不以为意的道:“即是和谈,孙仲谋欲以何条件做筹?”

    程秉向身后随从挥手示意,只见一个侍从双手捧了一方沉香木盒,小心翼翼的敬上。

    沉香木打开,赫然是张飞的首级。刘备及张苞睹物思人,心中悲戚,不觉泪下。众人亦为之动容。

    程秉再度示意,几个侍从自帐外押入两人,尽皆五花大绑,走了进来。几个侍从分别在这二人膝后猛踢一脚,这两人扑通一声跪倒于地。

    众人细看时,乃是杀害张飞的凶手张达与范强。

    “刘皇叔,乃是此二人,贼胆包天,暗害了令弟。今吴侯为表诚意,特献上二人,任凭皇叔处置。只愿两家从此罢兵,结为盟好,共据曹魏。”程秉看了看刘备及众人道。

    张苞看着仇人近在眼前,顿时又悲又恨,痛哭着便要上前斩杀二人,为父报仇。

    众人急忙一把抱住,好容易才止住。

    而此时的芈桓,在心中疑惑不解,若是在战败之初,孙权提出议和倒还在情理之中。然而,吴军拜将出征,正当上下一心,准备决战之际,按照常理孙权断不会在此时提出议和。

    不管是真是假,若此时能两家和解,我方再乘机提出些条件,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芈桓以目视刘备,眼神中所传达的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