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晋颜血 >

第52部分

晋颜血-第52部分

小说: 晋颜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两名健妇手上用力,压的萧巧娘动弹不得。

    杨彦眼里闪出一抹怒火,伸手去拿弓箭,但未碰到还是缩了回去,他担心误伤到萧巧娘,再一细看,萧巧娘除了清减了少许,并无大碍,不禁放下了心。

    荀灌和荀华也一眨不眨的望着萧巧娘。

    对面却如见了鬼般,均是目瞪口呆的望着杨彦,江东朝庭初立,制度未定,官服沿用西晋,而西晋乃至三国,沿用东汉形制,文官着皂袍,武官着绛袍。

    杨彦虽然有将军号,但东海国相是文官,因此穿的是皂袍,头上也不再是纶巾了,而是束着冠,冠在当时不是什么人都能戴的,只有士人与官身才能束冠。

    “杨彦之,怎么会是他?”

    “他他,他是官身了?”

    “两千石,我我没看错吧,居然是两千石!”

    一时之间,萧家炸开了锅。

    萧巧娘也是猛晃了晃脑袋,满脸的不敢置信之色。

    “书文,怎么回事,他他就是杨彦之,杨彦之怎幸进成了官身?”萧整赶忙问道。

    萧鎋懵逼,前不久,这小子还在街头说书,无非是邀结了些人望而己,可今日,居然成了两千石高官,要不是后面跟着甲胄齐全的兵马,他都要怀疑这官服官帽是不是杨彦伪造的。

    杨彦下马,踱步上前,看着萧鎋,并不说话。

    “哎!”

    萧鎋重重一叹,便问道:“旬月之前,你尚是一介白身,一旦际遇,竟成了两千石高官,不知能否为老夫解惑?”

    杨彦向建康方面拱了拱手:“蒙东海王妃举荐,陛下与太子殿下不弃,着杨某任东海国相,加荡寇将军,假节,督东海国诸军事。“

    ”原来是东海国相,那地方不知道还在不在我大晋手里!“

    ”以幸进身,未如此人!“

    萧家那边,开始有议论传来,也确实,不说三吴荆襄,那怕是在偏僻的广州交州任一太守,含金量都比东海国相要足的多,在很多人眼里,青徐地界几乎等同于敌国领地,也难怪会幸进呢。

    “哼!”

    荀华冷哼一声:“你等休要目中无人,萧氏苍皇如丧家之犬,弃故土南奔,有何资格嘲笑杨郎?杨郎能谋取东海国相,乃是因功进阶“

    荀华不厌其烦,把杨彦大败石瞻的经过详细道来,满脸得色,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她还是朝堂对奏的旁观者,裴妃与杨彦分别舌战群雄听的一清二楚,也捡能说的往外说。

    很多细节连葛洪夫妻都不知道,如今听来,面色不停变幻,心中后怕阵阵,萧鎋更是眼里精芒直闪。

    好不容易,荀华说完之后,杨彦道:“巧娘是否可以还我了?”

    “这”

    萧鎋脸面隐有挣扎浮现,把巧娘交还回去,显然是非常丢脸,但是于理,五兵尚书已有裁决,没法确认巧娘是他的遗腹女,于势,不管杨彦这个东海国相有多水,却是皇帝亲口封赐,又有颍川荀氏与葛洪之助,远不是自己一小小萧家能抵挡的。

    说句不中听的话,乡里豪强林立,朝庭法纪不存,械斗如家常便饭,萧家劫掠萧巧娘一事也可大可小,杨彦即便屠了萧家都不会有太大的责任。

    最后便是于情,这更没法说,巧娘从头到尾就不认萧氏,萧氏也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来证明。

    萧鎋回头看了眼老父,便颓然挥了挥手:“放了!”

    毕竟好汉不知眼前亏,萧家一无人脉,二来立足未稳,拿什么和杨彦斗?

    “郎君!呜呜呜”

    萧巧娘撒腿飞奔,猛扑入杨彦怀里,撕心裂肺的哭着,仿佛不把这些天受的委屈渲泻出来誓不罢休。

    杨彦轻轻抚着萧巧娘那瘦削的肩背,心里又怜惜又愧疚。

    是的,他没有第一时间把萧巧娘接出来,其实带有一点利用巧娘讹诈萧家的心思。

第93章 萧氏赔礼() 
看着杨彦与萧巧娘久久相拥都不放开,渐渐地,荀灌现出了一抹赫然之色。

    她发现自己误会杨彦了,萧巧娘虽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却算不上美的倾国倾城,这显然是与身处的环境有关,欠缺了一份大方有度,喜形不颜色的士家女郎气质,只能说成钟天地之灵秀,独碧玉之小家。

    荀灌曾以盛妆示杨彦,杨彦的惊艳神态让她忆之尤深,那首女郎诗品味再三,即便是荀华,因其爽飒风姿,也有一种独特的美,这充分说明杨彦钟爱萧巧娘,并不全为美色,或如长干行所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是一种长相依恋的青梅竹马之情。

    荀灌暗暗叹了口气,回首望向了荀华,荀华心里有些酸意上涌。

    “呜呜呜郎君,巧娘再也不要离开郎君了!”

    萧巧娘越哭声音越大,抱的就越紧,杨彦勉强笑道:“从今往后,我也不会让你离开,不过郯城周边诸敌环绕,随时有城破人亡之虞,你跟着我可得想好了!”

    “巧娘不怕,巧娘不怕,宁死也不开离郎君!”

    萧巧娘拼命摇着头,小脑袋在杨彦怀里拱来拱去,杨彦拍了拍,便看向了葛慧娘。

    葛慧娘会意的上前,拉着萧巧娘道:“巧娘,杨家郎君还有要事,你先过来吧,反正郎君跑不了的,说来都是阿姊不好,让你受苦了。”

    萧巧娘跟着葛慧娘去了一边,摇摇头道:”阿姊何须自责,是妹自己不小心!”

    杨彦则目光一扫萧氏诸人,便道:“虽巧娘未有大碍,但本将也不是任人欺凌,萧氏欲如何补偿?”

    “放肆!”

    “巧娘还你已是仁至义尽,你还待如何?”

    “纵你势大,我萧家亦有血溅五步之勇,大不了与你同归于尽便是!”

    萧家的一众子侄,纷纷鼓燥起来,也确实,虽然萧家劫掠巧娘有过在先,可是人又没少一根毫毛,还给你了你还想怎样?可这小子得寸进尺,摆出一副讹诈的嘴脸,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萧鎋却是摆摆手,目中现出了沉吟之色。

    杨彦并不催促,荀灌、葛洪等人也觉讹诈萧氏理所当然,毕竟那个时代,把表面上的道貌岸然揭开,骨子里仍是强者为尊,如朝庭陆续设置的侨立郡县,哪一个不是在吴人的身上割肉放血,但吴人乡里彼此攻杀,各家之间矛盾重重,不如侨人齐心协力,能合兵用于一处,被割了肉也只能忍着。

    如今萧氏有把柄被杨彦捏着,不大闹一场才是不合情理。

    许久,萧鎋问道:“郯城名属我朝,实为无主之地,当地乡豪既不肯过江,或已与石贼暗通款曲,况祖豫州以宽待乡豪,可一而不可再,府君就任,岂是一腔热血所能为之?“

    杨彦沉吟道:”郯城于江东眼里,不吝于一死地绝地,世人皆以为杨某赴任郯城乃取死之道,却不曾想,天无绝无人路,凡死地者,必留有一线生机,只看能否抓住罢了。

    对我而言,青州曹嶷、泰山徐龛、邹山郗鉴、豫州祖逖皆我生机,不求以上四者与我结盟共抗石贼,但有一者在,石贼都无法专心攻我,有此缓冲,我足以理顺郯城方方面面,练就强兵,搜刮钱粮,全力备战。

    况石贼尚有大敌刘曜,不统一北方,绝不敢倾力南下,萧君现在问我,我只能宽泛答之,唯身临郯城,切实了解,方能制定策略。“

    葛洪大概有些明白萧鎋的想法了,拱手道:“葛某这世侄,素有奇才,亦非福薄之人,往郯城可不是去送死,葛某已与拙荆商定,赠两百户部曲随之北上。“

    荀灌也道:”杨彦之与我荀氏有旧,家君不会任他空手赴任,已为其筹备兵马粮草。“

    杨彦浑身微震,荀家军堪称精兵,他实在说不出推拒的话,而且就算推辞,也会被荀灌耻笑,于是略微拱了拱手,并不多说。

    ”嗯“

    萧鎋也是现出了斟酌之色,在回首看了眼萧整之后,便捋须道:“巧娘究竟是否我萧某女儿,已不用多说,无非是被你巧取罢了,既然巧娘愿与你往郯城,我萧氏自不能任她无人照料,这样,我也凑上两百户部曲随巧娘北上,我大儿萧温与大侄萧仁于你帐前听用。“

    ”什么?“

    萧温色变道:”阿翁,我们萧家才从兰陵出来,哪能再回去送死啊,杨彦之索要赔偿,他势大,我们惹不起,咬牙给些钱粮便是,何必给人?“

    萧仁更是大叫道:”大伯,我不想去送死啊,阿翁,大父,赶紧劝劝大伯啊!“

    萧整问道:”书文,何出此策?“

    在当时,南迁各家因贫困,人力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手里有足够的人力,才好开荒,渐渐积累家业,萧氏几百户部曲佃户,差遣两百户跟随杨彦渡江北上,等于一次性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力,对萧家影响不可谓不大。

    其中部曲和佃户还有些区别,佃户大多是依附萧氏的兰陵乡民,一路裹挟而来,由萧氏组织开荒,依据萧氏而活,但是谈不上忠心与否,当萧氏不足以养活佃户的时候,佃户往往会逃窜别家,而佃户以隐匿人口居多,无籍可察,除非撕破面皮强索,否则萧氏也无法可想。

    部曲则等同于家奴,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与军事化组织形态,对主家也比佃户更加忠心,如果萧氏遣两百户跟随杨彦,显然不可能是佃户,必须是部曲,毕竟傻了才会跟杨彦回郯城受死,两百佃户一有机会就会逃散,到郯城能剩下三五十户算不错了。

    正如鲍姑,拨给杨彦是部曲,形同于一支拖家带口的军队,而不是依附她家的佃户,鲍氏在丹阳扎根多年,送出两百户部曲虽然元气大伤,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而萧氏拿出两百户部曲,几乎是掏空了大半,这份赔偿不可谓不心诚。

    萧鎋显然有自己的打算,捋须叹道:”若有可能,谁愿背井离乡,江东于我兰陵萧氏,只是客居啊,儿时常于午夜梦回之时,都会梦见兰陵的山水田园。

    你们莫要轻视于他,公卿之后,平流进取,仕途无忧,但寒门出身,却以幸进,世上能有几人做到?我萧氏虽想幸进亦是求告无门,况乎杨彦之或连寒门都算不上,故不如随他闯一闯。

    所谓一寸功成,千具骸骨,能从事者,哪一个不是舍家舍命?我萧氏即不甘沉沦,必须拿出破釜沉舟之勇气,若是死里求活,闯出了一番名堂,将来至不济可把家业迁回兰陵,免得留在异乡遭人白眼。“

    说完,又伸手指着萧温和萧仁道:“为父绝不是拿你二人往北地赴死,早前我便看出此子绝非寻常,今日一见,更是颇觉荒诞,试问月前,谁能谁到杨彦之竟能挤身于方伯之列?

    且为父观他,绝非轻贱己身之辈,反倒有胆有谋,敢于决断,可称一时翘楚,比之王葛之后亦不呈让,况又有葛氏与荀氏相助,未必不能于郯城开创一番局面!“

第94章 不为祖逖() 
其实杨彦对萧鎋的眼光还是挺佩服的,当黑马股还未成为黑马的时候,找出来才叫本事。

    在晋书上,兰陵萧氏发迹之前,萧鎋是除家祖萧整之外唯一留名之人,之后数代虽执于以事功建业,却均是默默无名。

    要知道,晋书由房玄龄编撰,能劳动这位老人家写下名字,哪怕事迹寥寥数言都是极其的了不得,古往今来,生生死死,又有几人能在青史留下薄名?大多数均是泯然于众人,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后,再无人知。

    仅由此便可看出萧鎋的能力,而且从萧氏两次索求萧巧娘也可判断,此人善度形势,一击不中,绝不纠缠,止损非常坚决。

    如果放在现代,萧鎋绝对能在金融市场上混的风声水起,遣两百户部曲跟随自己,也是及早投资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效明主于微末,结君臣以草莽,没有高明的眼光是办不到的。

    在江东高门眼里,自己这个东海国相一文不值,但是拿到淮北,就是比两千石的实职,手持名份大义,对于吸纳流民、壮大势力而言,重要性无须置喙。

    况郯城虽然危险,但如果轻营的好,可以逐步向南蚕食江淮诸流民帅,扩大力量,或有一日,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霸府。

    当然了,萧鎋是借着萧巧娘入股,但既然是入股,自然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自己绝不能遂了萧鎋的意,必须要拿到最有利的条件。

    于是,杨彦摆摆手道:“我们明人不说暗话,萧君莫要以巧娘为名,巧娘我自会善加照料,若是要遣众追随于我,我倒履相迎,但是我有一个要求,把所遣部曲的名册籍属交于我。”

    顿时,萧家人的脸都沉了下来!

    按萧鎋的原意,萧温和萧仁各率一百户跟随杨彦,将来做大了,就是一方军头,在杨彦霸府中占一席之地,到时哪怕杨彦手执大权也不能忽略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