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明鼎革 >

第113部分

南明鼎革-第113部分

小说: 南明鼎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川北丘陵地带如此,南江县接近秦岭余脉,山峦迭起,原始森林众多,在土暴子荼毒之后,各地人口只有用稀缺来形容。

    为了抵御虎豹猛兽,大家不敢散居各地,而四五户人家结成村寨居住,常常方圆数里才能找到这样一个寨落,可以说人丁稀薄。

    望着前面大山,简单统计着全县人口,3400平方公里面积不过5万人,比起前世的内蒙古还要少(内蒙古20人),根本无法成为稳固的后勤保障基地。

    杨麟盘算着最经济的粮食运输通道,顺庆府城、广安州粮食通过渠江运输到南江县,河道蔓延达八百余里。

    蓬州、达州粮草征集民力运输到南江县,达到三百余里。

    然后再通过五百里米仓道运输到南郑。

    与其他驰道便于马车行走的不同,米仓道道路十分狭窄,根本不便于大车通过,要将粮食运到南郑,需要通过马帮。

    从汉中到巴州,每天有数起马帮经过,这些马帮三五成群,一个马帮多有二十多匹骡马,他们穿梭于千年古道,从汉中将食盐、布匹运输到巴州,或者从巴州将茶叶、银耳运输到汉中。

    除此之外,每天还有数百背二哥,他们一个个背着百余斤的物品,穿梭于古道

    千里运粮,士有饥色,若是靠马帮的骡马、背二哥的肩膀,要将粮草运往汉中,必然是难上加难。

    到现在杨麟才明白为何历史上大军多选择金牛道,而不是米仓道,到现在才明白通过米仓道进入汉中的困难。

    若自己率部进入汉中,需要破坏自己誓言,那就是良田田赋每亩6升大米,旱地每亩6升小麦。

    虽然杨麟知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决定尝试,或者换一个别的名目?

    就在杨麟陷入沉思之际,汉中守将派来使者求见。

    原来被蛮清封为汉中总兵的前大顺将领贺珍在去年十二月自称奉天倡义大将军(这是李自成用过的头衔),在杨麟率部攻占巴州的时候已经率军两万通过栈道进入陕西。

    现在杨麟率部攻占巴州,其前锋直抵米仓山,留守汉中的副将郭登先大惊失色,急忙派出使者前来谈判。

    听到贺珍反清复明,杨麟内心大喜,如今汉中重新回到友军控制,至少没有立刻进兵汉中的压力。

    义勇军虽然采用精兵策略,但如今控制地盘不过十五个县(顺庆府九个、巴州达州各六个),人口不过一百四十万(地盘相当于如今南充市、广安地区、达州地区、巴州地区,人口超过两千万)。

    而野战部队不过八千,守备部队一千,地方民团四千五百人,总兵力接近一万四千人。

    虽然对方民团开支较少(每年训练一个月,每天费用6分银子,执行任务每天有5分银子补助),守备部队俸禄较低,但这也是目前兵力扩充极限,如果再扩充,就难以保障部队军需了。

    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扩充自己实力,以待未来未来蛮清入川之际有充足实力抵御外辱。

第171章 短视() 
就在杨麟犹豫不决的时候,门房来报,声言四省总督王应熊派来信使,希望义勇军能够从顺庆府发兵,以南北夹击张献忠。

    原来经过一年休整,如今川南、川东明军实力大增,王应熊与川陕总督樊一蘅在川南犒军,计划集中兵力猛攻大西军,恢复CD。

    义勇军盘踞川北,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可以与川南明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更为重要的义勇军兵强马壮,不到十天大败张定国、白文选所部大军,不到半月时间内荡平为祸川北数年的土暴子姚黄之祸,兵势大振。

    去岁川内明军曾与大西军多番血战,虽然副将曾英用计大败抚南将军张文秀,副将杨展也曾经大败大西都督张化龙,但与义勇军战绩相比,还是逊色甚多。

    在顺庆城下,义勇军与来犯的三万大西军血战十天之久,以寡敌众,大败对方,取得胜利。

    王应熊、樊一蘅、马乾等人一致认为,若川北义勇军从顺庆发兵,如此流寇必败无疑。

    但义勇军属于一支地方团练武装,其战略战术完全自主,根本不听四省总督府调遣,颇让人头痛。

    月前接到钱邦芑的书札,声言杨麟可能率部夺取巴州,计划兵进汉中,以阻挡满清入川。

    王应熊大惊,若义勇军北上汉中,如此就不会从北面围攻大西军。

    为了拉拢义勇军,王应熊方才派川东参政刘鳞长前来顺庆阻止,谁料到刚刚到达顺庆,义勇军已经攻占巴州,兵锋之盛,让人瞠目结舌。

    简单看完,随手交给旁边的殷承柞、冉麟、张琅等人,然后坐在上首闭目养神,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冉麟是巴州举人,在土暴子盘踞巴州之时,曾经率领地方豪强与之作战,义勇军进入巴州之时,冉麟利用在地方威望提供情报。

    刘鳞长拱了拱手,问道:“这是四省总督王大人,川陕总督樊大人,四川巡抚马大人商讨数月,拟定的策略。

    大人少年英雄,现在更一举平定土暴子之乱,其见识远在一般人之上,大人亦为如何?”

    杨麟内心一惊,史书明载,今年大西军将会弃CD,撤离之后张献忠在顺庆府西充县被鞑子斩首,而在之前,大西军很可能倾全力攻打顺庆府,要破解次迷局,唯有两条途径。

    其一义勇军进入汉中,断鞑子长驱直入进入四川的可能,如此张献忠虽可保全,但如此两面受敌,顺庆府、汉中府将得而复失,且义勇军可能全军覆灭。

    另一种当然是自保,抢占地盘,增强实力,但如此之下大西军必然更加孱弱,张献忠必死无疑。

    无论选择何种途径,都会留下无穷祸患,苦思冥想数月,杨麟不能决。

    如此虽然难以挽回大局,那么就该如何利用当今局势。

    四省总督王应熊等人对围殴张献忠颇感兴趣,既然如此,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一面彰显自己先见之明获得名声,另一方面则扩大自己影响力。

    想明白之后,杨麟连连摇摇头道:“既然是各位大人商议的,我们这些芝麻绿豆官员执行就是了。

    但稍稍有常识的都知道,要保证四川安宁,必先保汉中,现在贺珍虽然弃暗投明,率领两万精兵杀入关中,但敌强我弱,这两万兵马又能顶什么用?

    我们窝里斗,虽然将张献忠打败,但如果蛮清占领汉中,兵入四钏,难道要我们重蹈当年蒙古铁骑的苦果?”

    众人大惊,杨麟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批评当朝内阁大学士,四省总督,川陕总督?

    但在大明朝廷那可是主张言论自由的,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大明言官言事,读书人论政,这是常有之事。

    仔细推敲,杨麟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四省总督王应熊,川陕总督樊一蘅所思的四钏大局,如何歼灭为祸地方的大西政权。

    而杨麟所思的则是如何保全四钏全境,免遭建奴铁骑之害。

    刘鳞长感到左右为难,长叹道:“大人所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总督大人,巡抚大人如此决策,料想也有他们的道理。”

    杨麟内心一喜,满脸不屑道:“大家鼠目寸光,根本不管天下大势。

    当日朝廷诸公联虏灭寇,就是太鼠目寸光了,就是太着眼眼前了。

    其结果就是蛮清消灭流寇,然后兵分两路伐我大明,最后我留都被占,弘光帝被鞑子所掳走。

    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大家只想到流寇,眼睛只盯着流寇,而不是思考如何保卫家乡,阻挡满清铁骑入川。”

    刘麟长无言以对,只得一再要求遵守四省总督王应熊,川陕总督樊一蘅的调令。

    抱怨半天,在大家接连相劝之下,杨麟不再公开批判四省总督的方略。

    刘鳞长内心一喜,拱手道:“大人,川南大军将于四月进军,不知道大人何日进兵?”

    杨麟想了想,不置可否,叹息道:“自古四川有上川下川之说,要想保证四川安全,必须控制上川。

    现在官军刚刚控制巴州,但土暴子盘踞巴州多年,地方不稳。

    且贺珍部关中战事未果,再加上保宁府刘进忠蠢蠢欲动,若要西征,总要后方没有什么威胁吧?”

    杨麟虽然据实回答,但听在众人而中则不是这样。

    虽然年轻,但杨麟似乎熟悉为官之道,对于不想做的事情,想想给软钉子,而不是公开拒绝。

    现在提出一通困难,这分明是拒绝啊。

    两人面色铁青走出大堂,左思右想之下毫无办法。

    最后根据钱邦芑观察,这个杨麟对官位颇为着迷,要想其服从上命,大概必须加官晋爵。

    但四省总督王应熊与别的官员不同,贴别重视名位,非大功不得封赏,过去很多义军领袖派出信使请求封官,但常常被其拒绝。

    现在碰了一个软钉子,刘鳞长、钱邦芑焦头烂额,一面苦劝杨麟回心转意,服从四省总督战略安排,另一外接连写信四省总督王应熊,希望给予名位,换取其积极配合。

第172章 五蠹() 
如此过了半个月,从仪陇方向传来消息,土暴子袁韬、胡九思等人率部归顺大西军。

    接着传来消息,大西军骁骑都督刘进忠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率领一万大军直逼仪陇,以截断义勇军后路。

    刘进忠这次能够聚拢一万大军,主要是因为汉中贺珍部攻入关中,汉中方向压力消失,现在赵荣贵可以帮助其协防保宁府,如此方可以集中主力沿嘉陵江顺流而下,攻打蓬州。

    在大堂之上,众人虽然料定大西军在围魏救赵,但众人意见两极,有的认为蓬州沟通巴州,即便知道对方围魏救赵,也需要率部前往迎战。

    对方既然围魏救赵,杨麟当然不会上当。

    左思右想之后,令卜宁、姚崇烈率领所部骑兵营赶往仪陇,以袭扰土暴子后路,使其不能全力攻城,而杨麟则留在巴州稳定秩序。

    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对俘获的三千土暴子进行甄别,公开宣判斩杀公开宣判、斩杀二十余名罪大恶极的土暴子凶穷恶极之徒。

    对剩余土暴子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千余精壮之士编入军中,如此剩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有人想闹事,也无能为力。

    对剩余两千余人,大部分人遣返会户籍之地,由地方乡里长,家族族长看管,进行屯耕。

    对剩余三百多顽劣之徒,则进行劳教。

    现在杨麟越来越发现劳教的好处,对那些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分子,通过简单审理进行劳教。

    反正劳教数年,抹掉对方锐角,劳教出来后,给予一定的钱粮,如此对方也可养家糊口。

    除了上述种种手段,宣传也非常重要。

    杨麟一再宣称,土暴子之乱,除了黄龙、袁韬等人作乱、蛊惑民心之外,主要就是过去地方五蠹。

    昔日法家先驱韩非子提出五蠹,到了明朝末年,四川官吏欺压百姓,一些好事之徒将韩非五蠹改为地方五害,简称五蠹。

    地方五蠹,主要是衙役、王府部曲、豪强部曲、官员家丁、以及那些盘剥乡里的书生。

    这不,乡民来报,声言王家沟豪绅王员外不但占地数百倾(数万亩),手下豢养家丁百余人,而且过去多与姚黄大首领黄龙相勾结,欺压百姓。

    巴州知州高云麟当即派出衙役,送去公文,传唤王员外来到衙门听审。

    衙役李二狗一行胆胆怯怯的来到王家沟,等了半天才来到小院,一看传唤公文,接待管家大怒,撕碎公文。

    声言王家乃官宦出身,其祖上曾经担任三品布政使,乃巴州名门望族。

    王员外乃秀才出身,身上有功名,方圆数十里都是王家的土地。

    过去官员上任就需先拜访王家这样的名门大户,现在可好,巴州光复之后居然送来公文,直接传唤王员外到堂。

    衙役被乱棒打回,新任知州王光先胆战心惊的,将收集到的告发文书送到大营之中,恳请裁决。

    仔细看了看案卷,传唤数人,这个王员外大概就是典型的五蠹,地方豪绅,豢养家丁危害地方。

    读书人,仗着大明朝廷对读书人礼遇,在地方上为非作歹,而能轻易逃脱官府的审判。

    与衙役勾结,与地方官员勾结,成为地方一霸。

    当即大手一挥,令第9营把总马鸣銮带兵进剿。

    自占领巴州之后,义勇军再次扩军,其中护卫营、第1、第2、第3营、第4营、第7营等营已经扩编为2个营。

    第8、9营满编编制。

    在这种情况下,杨麟决定在营这种军事单位上组建团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