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明鼎革 >

第84部分

南明鼎革-第84部分

小说: 南明鼎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稻谷沉甸甸的,压得稻穗低低的,像一颗颗果实,远远望去,特别诱人。

    身边的老农不时拉过一颗稻穗,仔细数着一颗稻穗上有多少粒谷子,看着饱满的谷子,老农不是裂开满是皱纹的黑脸,直言今年风调雨顺,收成颇为难得。

    前几年天灾不断,不时发大水,就是干旱,天气颇为寒冷,天里面的稻谷稀稀拉拉的,不到正常年景的六七成。

    今年天气好转,没有什么大的灾害,天气也不像往年那样异常,这田里的稻谷大概恢复到丰收年景的八九成。

    听老农在旁边唠叨,内心一惊,前世都说小冰河时期,从万历末年到崇祯末年,历时五十余年的小冰河时期,陕北大旱,大家没有吃的,流民四起,最后酿成农民起义(或者说流寇)。

    老农当然不知道什么小冰河时期,老农唠叨的是田里面收成,正如这块田足足有三亩多面积,父辈说能收上十担多稻谷,但自从自己懂事以来,从来没有超过九担的,大多数年景多在七八担。

    (水田的产量高,在民国初年,风调雨顺每亩水田产量足足超过四担粮食。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田地的时候,老家就是按照四担粮食一亩分水田的)

    可不要小看这二三担谷子,这可相当于很多四口之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少了这些粮食,整个生计一下变得非常艰难,往年还能够吃干饭,现在之能喝稀饭了。

    老农显得颇为自豪,自己有二十五亩,其中水田十亩,旱地十五亩,在村里属于小康水平,小的时候风调雨顺的,家里面还酿酒,小的时候出去放牛,爷爷常常倒一小杯酒,可以御寒。

    (爷爷一直说解放前家里有水田二十亩,一年能收上百担粮食,没有雇人耕种,土改的时候被评为中农,如此看来,在过去小康之家大概是这样一个水平。

    明朝耕地面积七亿亩,保守估计明朝人口在一亿到一亿四千万之间,如此看来,普通自耕农人均土地面积在五亩左右。)

    但自己长大成人以后,虽然自己一天到晚侍弄这田地,但收成有限,再加上衙役百般刁难,地方苛捐杂税众多,日子过得紧紧的,每到七八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只有成天的喝稀粥。

    老农刚才数了数田间稻谷颗粒数,不但比往年饱满多了,而且比往年多了一到两颗,老农显得自信满满,今年可能超过九担。

    除了地里收成之外,老农对田赋也特别在意,往年最高时,每亩水田足足2钱银子,抵得上五六十斤粮食,旱地也有1钱银子,相当于二十多斤小麦。

    现在各个交通要道都写着田赋每亩八分银子,到时候若乡里、村里一摊派,还是像往年那样,这可比过去足足多了一倍多啊。

    为了避免缴纳赋税,过去很多人将田地登记在官绅名下,以逃避朝廷赋税。

    看老农激动的样子,杨麟连连解释,到最后直言是地方执政失败,将负担全部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搞得大家实在受不了,最后才成为流民、成为流寇。

    看见杨麟如此激烈的批评过去政策,钱邦芑脸上铁青,忍了几次,终于没有出言顶撞。

    当然,今天来到农地,不仅仅是看地方收成,而是试验新式打谷机,去年有感大家打谷子艰辛,杨麟希望通过打谷机稍稍减轻民众负担。

    前世出身农家,小的时候也打过谷子,依稀记得打谷机的模样,早在十个月前就画出图纸,让工匠们按照图纸模样试做,但很多东西,从设想到真正落实还是需要时间。

    就是在半个月前,第十件样品试制完成,按在半桶中试验,还是有模有样的,今天是拿到天里面使用。

    铁匠坊的师傅正在安装,看见杨麟弯下腰脱掉靴子,挽起裤子准备下田地,众人连声劝诫。

    知县是青天大老爷,知县出行衙役开道,敲锣打鼓的周围民众回避,杨麟是知府,怎么能够干这种农活呢?

    杨麟呵呵笑了笑,推开众人道:“各位,为什么流民四起,流寇横行乡里,就是因为我们很多官员虽然口口声声说什么士农工商,说什么大不了回家种田。

    实际上是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农户、工户。

    大家可知道,每年天子都会亲自耕种,都会找来老农帮忙扶农具,各位内阁大学士都有模有样的耕种。

    在下添为地方官,更应该做大家的表率,今天就与大家一起打谷子,大家说好不好?”

    大家怎么敢扫杨麟的兴,纷纷高声叫好,钱邦芑、范文光、赵司炫等人也只得挽起裤子,下田干活。

    别人怎么样,杨麟不管,除了考察收成之外,此行主要目的就是验证打谷机,看到打谷机按好后,先试着摇了几十圈,非常轻松。

    然后让人将稻谷放在打谷机里面,力道陡然增加,摇起来非常吃力。

    但令大家惊讶的是打谷机机身上的铁圈居然不断的划过,不断剥离上面的谷穗,不到片刻功夫,一大把都打完了。

    杨麟一面摇打谷机,一面看大家打谷的动作,与大家总结,到最后自己试着放稻谷。

    在前世打过稻谷,动作当然非常娴熟,一大把稻谷片刻功夫都打完了,这让众人连连称奇。

    稻谷打得非常快,最初不过两三个人割稻谷,到最后五六个人都忙不完,这可大出众人意料之外。

    老农最初担心打得不干净,连连数了十多把,每把看得非常仔细,深怕打得不干净收成减少什么的。

    接连看了几把,除了少量空心没有打掉之外,没有余下什么。

    过去用手打,舞着稻谷往半桶上甩,不但费力,一些稻谷甩到田里面,而且根本大不干净,现在看来,这打谷机比过去强多了。

    一天下来,太阳落山之前整片田地都打完了,效率是过去的三四倍以上。

    除此之外,除掉那些稻草什么的,晒在地里,收成足足有十担,这可接近往年丰收水平了。

    高兴之余,大家纷纷总结其中缘由,最主要的当然是风调雨顺的,地里粮食多了。

    除此之外,就是打谷机打得更干净了,就是利用打谷机,稻谷不会再摔在田里面。

    过去打谷子,虽然特别小心,但舞动起来,时不时的有的谷子落在地里面,收不上来。

第121章 保护粮食() 
回到知府衙门,杨麟与铁匠坊的师傅一起再次总结,商议克服其中困难,商议连夜组装新的打谷机。

    正如老农总结的那样,单单利用打谷机,收成就多了5%,如果全面推广,肯定大受欢迎。

    由于使用成功,打谷机先在大户人家那里得到推广,打谷机8两纹银一台,一经推广大受欢迎。

    正如评估的那样,秋收若二十多天,打谷机打谷,足足可以多增加5%的产量,如此二十天下来,购买打谷机的成本就赚回来。

    大户人家琢磨着使用打谷机,不再像过去雇佣那样多短工,而小户人家则凑在一起,几家几户一起买,到时候一起打谷子。

    打谷机研制成功,辖下各县秋粮丰收,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俗话说怀宝其罪,在这乱世之中,最大的宝贝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粮食。

    从万历年间以来,全球陷于小冰河时期,气温陡降,不但天灾人祸不断,而且因为气温降低,光合作用减弱,田里的收成锐减。

    祸不单行,除了天灾,更大的危机来自人祸。先是有姚天动、黄龙等土暴子在川北横行乡里,杀人越货,敲诈钱财,到崇祯末年更是占据州县,为祸地方。

    土暴子每到一地,都是打开官府粮仓,劫掠民众粮食,虽然现在是小冰河时期,但四川富庶,再加上大明有两百余年的积累,各个州县最初还有余粮给大家吃。

    接着是张献忠及其二十万大西军浩浩荡荡的从湖广行省入川,虽然一路摧枯拉朽攻陷四川大部分地区,但则遭到广大乡绅激烈反抗(很多史书写很多乡绅自杀),为了对抗大西军的残暴,包括杨展、曾英、杨麟、殷承柞等明朝将领、乡绅纷纷率部反抗,配合盘踞云贵的明朝讨伐大军抗击大西军。

    而为了平息各地祸乱,张献忠用更血腥的暴政以对抗反抗势力,以充实都城为名,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督令将各地豪强、读书人都迁移到都城CD。

    本来各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本来到处都流传张献忠将屠尽川人的流言,现在看到大西军强行将一个个读书人,一家家豪门大户如赶牲畜似的往CD迁移,被迁移者胆战心惊,还来不及迁移者则唇亡齿寒,大家为了对抗大西军的暴政,在豪强大户、读书人、民间勇武之士带领下,大家退则占据山寨以自保,进则如同曾英、杨麟一般攻占州县盘踞一方。

    如此之下,全川很多人不事生产,大家坐吃山空,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与大西军陷入一片混战之中。

    而这其中最严峻的则是CD平原,往年千里沃土,帝王之资的天府之国,由于龙文光、赵佳伟掘开都江堰,整个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岷江大水冲入CD平原,不但冲毁民众房屋,冲走民众牲畜粮食,淹死来不及逃跑的民众,由于打仗,或者根本没有地方治理经验,一年下来,CD平原的水患根本没有得到根治,一到大雨天,水流成灾,滔滔江水从岷江留下,旱涝成灾。

    汉人属于农耕文明,乡土概念非常强烈,虽然少数民众不愿意离家,在洪水之后跑回家乡重新耕种,但收成有限,最多能够一个温饱,更遑论多于的银子。

    而大多数人则逃荒,向川南、川中、川北等地区逃荒,这些流民一时半刻之间不事生产,大家都嗷嗷待哺,更让各地粮食出现短缺。

    可以这么说,经过一年的折腾,全川上上下下,除了川北顺庆府之外,都在闹粮荒。

    由于地方还算安定,官府民众手中有点粮食,如此川北顺庆府就成为周围诸多军阀眼中的唐僧肉。

    最先行动的是盘踞巴州的摇黄十三家,经过数年折腾,巴州三县没有什么粮食可抢了。

    为了解决粮荒,在农忙时节姚黄虽然也解甲归田耕作农事,但大家游手好闲惯了,虽然种植了一些田地,但没有怎么照料,地里收成有限,根本不够吃的。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农闲的时候姚黄常常四出劫掠,以解决粮荒问题。

    听细作来报,接壤几个县,如达县、东乡县、营山县今年粮食都丰收了,为了抢夺粮食,姚天动、袁韬等人拼了老命,派出多路兵马劫粮。

    接着是盘踞保宁府的刘进忠,盘踞西充的王继业,盘踞合州的张文秀,一时之间,到处都是妖魔鬼怪,都想吃这唐僧肉。

    对这些人来说,这粮食可比唐僧肉重要多了,唐僧肉不过锦上添花,长生不老而已,而在乱世这粮食可就是保命的东西啊,没有粮食只有饿死啊。

    看着各地告急文书,看到杨麟只是让接壤各县民团迅速集结,守住隘口,配合驻防蓬州的陈应宗第2营,驻防达州的樊明善第1营抗击劫粮的人马,只是催促没有遭到兵祸的各县,如广安、邻水、大足等县抽调精壮保安部队前往驰援遭到兵祸的达州、蓬州各县。

    大西军、土暴子来势汹汹,而杨麟根本不以主力应对,只是抽调各县民团应对,这让御史,监军钱邦芑颇为不满。

    三天前土暴子从达县攻破两个山寨,劫走了一千担粮食,钱邦芑心急如焚,指责道:“参将大人,上次巡抚马乾、副将曾英率部攻打重庆的时候,你只是派出一支偏师救援,现在土暴子、流寇犯境,劫掠将军治下民众,抢夺他们的口粮,你可好,不以重兵讨伐,只是派出各地民团。

    大人,大家都说你爱民如子,是一个清官大老爷,但今天看来,你心硬如顽石,你根本不通人事啊。”

    杨麟盯着地图,良久摇头道:“不对啊,大顺军部将贺珍刚刚率部归顺蛮清,按理说保宁府的刘进忠不但要弹压地方上的义军,更要防备汉中蛮清,本身受到多方钳制,怎么有力量派出如此多的人马前来劫粮呢?”

    殷承柞凑过来,不解道:“大人,有什么不对的,难道张献忠有什么阴谋吗?”

    杨麟想了想,闭目沉思片刻,良久睁开眼睛道:“各位,大家还记得不?几个月前张定国前来,语带威胁,说我们若是不归顺大西的话,到时候五十万大西军杀来,玉石俱焚啊。”

    钱邦芑嘲笑道:“大人,你,你不会真的当真吧?这不过是语带威胁啊,大人难道真的被吓破胆子,被张定国两句话唬住了吗?”

    摇摇了头,杨麟站起来,来回渡了两步道:“各位,全川上上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