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召唤之三国霸业 >

第178部分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178部分

小说: 召唤之三国霸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他想通了,屠夫就屠夫,那高祖还是一个小流氓呢?英雄不问出身,自己是一介屠夫,不但可以让对手轻视藐视自己,同时也能更好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至于招惹对手的强烈打击,对自己发展势力有好处。

    另外,他发现天下有名的党人、士子,有很大一部分出身也差,或者是出于同病相怜的原因,只要自己发出邀请,他们纷纷来投,趋之若鹜。

    何进看到自己的弟弟何苗匆匆走来。何苗是何进的后母带到何氏家族的。何苗三十多岁,个子不高,较为瘦弱,为人谨慎,没有什么主见,胆子也小,一向都跟在他哥哥后面混。

    何苗小声对何进说道:“大哥,几位客人都已经到了书房。”

    何进微微点头。

    “皇后找大哥有什么事吗?”何苗看了他一眼问道,“我看大哥脸色很不好。”

    何进勉强挤出一点笑容,说道:“等一下你就知道了。”

    ………………

    何进的几个幕僚团团围坐在何进宽敞的书房里,随意地笑谈着。

    “幽州大捷,伯求怎么看?”赵歧捋着雪白的胡须,笑问道,“你精心设了一计,却毫无成效,是不是用人不当啊?”

    “幽州战局的确出人意料。”何颙轻轻喝了一口茶,笑道,“这简直跟去年一样。去年的时候,原先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设想在进行,番汗城也举手可夺,但突然之间风云突变,辽东战场的胜负颠倒了。今年这一幕再次重演,鲜卑人明明有我们的人引路,可依然中了李翊的奸计,损失惨重。为什么?”

    孔融笑道:“为什么?我看不是我们计策不好,也不是伯求执行不利,而是时运不济。去年的时候,叛军首领公孙章的死是那一战突然失利的关键。而今年,幽州军毕竟是地头蛇,对于幽州各地情况极为了解,能够发现鲜卑人的偷袭也不是不可理解。邠卿公对幽州的事情也熟悉,邠卿公心中一定有数,他在考我们呢?”

    何颙摇摇头,说道:“去年公孙章的死虽然是个意外,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公孙章的死,而是辽东门阀世族们的利益。他们因为利益而内斗,因为内斗而战败。而今年我又找了那么一个在早年就被鲜卑人劫掠去鲜卑的人作为向导,又怎么能斗得过李翊麾下那些在幽州生活了一辈子的地头蛇。邠卿公教训的是,我用人的确用错了。”

    “如今幽州已不可为,后事要处理干净。”赵歧笑道,“不要给我们惹麻烦。”

    “邠卿公放心,阎柔那小子很快就会消失。”郑泰躬身笑道,“幽州的事情我们一直没有处理好,大将军好像有点意见啊。”

    赵歧略略挥手,毫不在意地说道:“李翊死里逃生,奸阉的损失最大,现在最想杀他的就是赵忠和张让了。这也是我们意外的收获嘛。”

    大将军何进和何苗先后走进来。几个人站起来躬身行礼。

    “喊你们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何进挥手请大家坐下,缓缓说道,“就是立太子的事。”

    赵歧微微愁眉,说道:“大将军,陛下早就说过,在大皇子未加冠礼之前,不谈册立太子一事。大将军为何突然提起这事?”

    王允说道:“是啊,大将军,我记得这话是陛下当着众臣的面亲口说的。大皇子今年只有十一岁,距离加冠礼还有九年,时日尚早。”

    何进叹道:“十九年?九年之后,谁能保证一定就是史侯坐上太子位?”

    何进这话一出,屋内几个幕僚都没有做声。何进说的是实话,九年真的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谁知道这九年里会发生什么?

    “你们都知道,陛下不喜欢史侯。史侯自小在宫外长大,娇生惯养,调皮捣蛋,不学无术,轻佻无礼,这两年虽然经老师调教,但因为年纪小,依旧顽冥不化,深为陛下厌恶。陛下喜欢董侯。董侯一直由太后扶养长大,聪明伶俐,文静乖巧,知书识礼。”何进缓缓说道,“陛下在许多场合公开表示自己喜欢董侯,言词间多次提到史侯不适合为人主,这其中的意思,我想大家都明白?”

    “大将军的考虑不无道理。”何颙迟疑了一下,问道,“这是皇后的意思还是大将军自己的意思?”

    何进用手揉揉太阳穴,没有回答何颙的话,眼睛看着面前的案几,轻轻说道:“中常侍张让和夏恽今天被陛下召进宫中。”

    屋内众人甚为诧讶。

    郑泰恨恨地说道:“陛下就是心太软,看不得这些阉人跪在他面前哭,只要阉人磕几个带血的响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忏悔一番,什么滔天大罪都会一笔勾销。”

    蒯越稍稍沉吟,说道:“大将军,他们给了皇上什么好处?这次是奇珍异玩还是田地庄园?”

    王允也说道:“现在陛下嗜钱如命,没有钱,陛下是不会召他们入宫随侍的。”

    孔融笑道:“大将军在这个时候突然提起陛下让张让和夏恽入宫的事,肯定是和两位皇子有关系?难道他们为了重新得到皇上的信任和好感,已经表示愿意扶持董侯为太子?”

    孔融话未落音,众人皆惊。

    何进诧异地看了一眼孔融,赞道:“文举才智超绝,所言不差。”

    “陛下是不是嫌大汉乱得不够,还要再添一把火啊。”赵歧痛心疾首,摇头说道,“这些阉人为了一己私利,投陛下所好,祸乱朝政,实在该死改杀。陛下如果要废嫡立庶,势必要引发一场血雨腥风,这对岌岌可危的大汉来说,是一场灾难啊。陛下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要挑起太子之争?”

    “陛下要废嫡立庶,首先就要扫清一切障碍……”王允望着大将军何进,慢慢说道,“如此一来,皇后,史侯,大将军就首当其冲了。但是如今大将军手握重兵,陛下……”

    他随即想到李翊,跟李翊比起来,大将军手中的那些兵,真的没啥战斗力啊。想想在过去的三年吧,以北军为首的官军,无论是在剿灭黄巾逆贼的战场上,还是在西凉平叛的战场上,表现都只能用灾难二字来形容。可李翊麾下的幽州军呢,却一直是百战百胜,立下了天大的功勋。

    在以前,还可以说大将军手中军队的规模大大强于李翊的幽州军,有将近二十万大军。可现在李翊麾下的幽州军规模也小不了多少。

    王允后面的话顿时卡在嘴里,没有说出来。

    天子袒护李翊,原来早有目的。(未完待续。)

第0267章 魑魅之谋() 
“这消息准确吗?”何颙问道。

    何进点点头,说道:“有人亲耳听到。皇后上午召我进宫,就是为了这事。”

    “奸阉不除,国无一日安宁。”王允大声说道,“奸阉们如此明目张胆地唆使陛下废嫡立庶,干扰朝政,祸乱宫廷,危害国家,罪在不赦。若想让皇上放弃废嫡立庶的念头,铲除奸阉当为第一要务。”

    “没有奸阉,陛下就无法取得内宫的支持,他就不会轻易做出废嫡立庶的事。”蒯越说道,“如果陛下内有中官支持,外有重镇大将为援,他想做出此等夷非所思的事就非常正常。”

    “陛下这几年做了许多夷非所思的事。先是听信奸阉谗言,发动二次党锢,残害了大批忠良贤士,然后就是宦者为令。这可是陛下所做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创举了。”

    “大家应该还记得熹平四年,陛下在奸阉们的指使下,宣布本朝宦者可以为令的事。在此之前,奸阉们都是通过说教唆使诱骗陛下的方法间接地干预国事,但自从陛下下旨宦官可以为令之后,内宫的奸阉们就可以合法而直接地参加朝议干预国事了。”

    “第三件事就是陛下受中常侍曹节和王甫等奸宦的唆使,在西园公开卖官了。大家可以想想,陛下身边有这么一帮无恶不作的奸佞小人,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大汉律对于他来说,就是一堆青色的竹片,什么约束力都没有。”

    “废嫡立庶,对我们而言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陛下来说,未必是一件大事啊。”

    蒯越的话音落下,屋内一片沉默。

    郑泰忽然叹口气,说道:“异度所说的这三件事,对朝中外廷的打击是致命的。大汉这几年的祸乱根源,都由此而生。换句话说,都是因奸阉擅权祸国而起。陛下胆子之大,行为之乖张,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是出类拔萃了。陛下如果决心废除长嫡,皇后的命运可想而知,大将军和宗室家族的命运可想而知,我们……”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那意思很明显,如果大将军被杀,作为大将军幕僚的他们,前途也是一片黯淡。

    郑泰所说的外廷主要是指由三公九卿等百官组成的诸府机构,而内廷主要是指由尚书台、黄门令、中黄门等皇帝近臣诸官组成的内宫机构,内廷除了尚书大都是由宦者充任。

    一般来说,皇帝把政权全部操纵在自己手里,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实权则在尚书。换言之,则是由皇帝来总其成,内廷权重,外廷权轻。

    “诸位一再说到铲除奸阉,但我们现在既没有好的时机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大家还是先听听大将军怎么说。”何颙随即转首望着何进,再次问道,“大将军,皇后是什么意思?”

    “皇后的意思是希望我能联合一帮大臣,尽早联名上书天子,请立史侯为皇太子。”何进说道,“皇后说,如果朝廷上下都坚持依照祖宗律法,立史侯为太子,陛下恐怕也很难忤逆众臣的意思,一意孤行。假如陛下以种种理由搪塞众臣暂时不愿册立太子,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么做最起码已经让陛下知道,现在朝中各方势力都是支持史侯为皇太子的。陛下应该上体天意,下察民心,为了大汉的安危而打消这个念头。”

    “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觉得要想解除目前的危机,这个方法最为稳妥,但要联合朝中大臣冒着惹恼皇上的风险去共同上书,实在非常棘手,因此想问问诸位可有什么高见?”

    屋内的六位大将军府幕僚面面相觑,面色不善。大家都好像要想说什么,但又觉得不好说,于是把眼睛看向赵歧。

    赵歧微微一笑,缓缓说道:“依据我朝大汉律,立大皇子为太子乃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天子已经说过,大皇子未到成年,暂不考虑,所以此时大将军突然出面邀请三公九卿等朝中百官共同上书劝立太子,会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赵歧想了一下,继续说道:“我已经活了七十多岁,看得太多了,今天就说句大将军不爱听的话。今天的士族官僚,不管是在野的还是在朝的,都不希望大将军是一个外戚大将军,而希望是一个士大夫大将军。本朝自孝殇皇帝以后,皇统屡绝,国柄或归外戚,或归宦官,朝纲紊乱,积重难返,致使我大汉国力日衰,如今天下有志之士都想除奸阉,振大汉,这个时候大将军却积极谋图早立皇太子,是什么意思?三十多年前大将军梁翼专权之祸,十八年前大将军窦武北宫事变,至今犹历历在目啊。”

    何进面色凝重,神色有些紧张,他显然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做,会犯了天子,士族官僚和中官的忌讳,遭到大家的一致敌视。

    赵歧继续说道:“本朝只要遇到幼帝即位,为了防止宗室侵夺皇权,都要求太后临朝摄政。太后因为深居后宫,不方便接触朝臣,所以一般都重用自己的父兄弟主持内廷,结果造成大权旁落,而外戚为了达到长久把持国政的目的,多贪立幼帝。”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孝冲皇帝夭亡。大将军梁冀与太后定策禁中,迎勃海孝王刘鸿的八岁儿子建平侯刘缵为帝,就是孝质皇帝。孝质皇帝知道梁冀骄横,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闻而大怒,担心成为后患,随即把他鸩杀而死。”

    “梁冀又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刘志时年十五岁,就是孝桓皇帝。当时太后临朝摄政,太后妹立为皇后。梁翼一家皆蒙恩宠,官显爵高。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太后崩,归政孝桓皇帝。”

    “那时候梁冀手持国柄,专横恣肆,暴虐无度。他安插亲信于宫卫,监窥宫中的一举一动。对州郡上贡的珍玩物品,他先挑上品给自己,把次品留给孝桓皇帝。梁翼大造第舍园囿,穷奢极欲,每天受贿接礼不计其数。”

    “孝桓皇帝非常畏惧他,待他之礼犹高于三公,然而他犹嫌礼薄,想做周公。皇后也恃荫庇而奢滥乖忌。皇后无子,每有宫人孕育,都加以毒害,难有保全者。孝桓皇帝不敢谴怒,当心惹恼了梁翼。”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皇后失宠,忧郁而死。孝桓皇帝不满梁翼的专暴,遂与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合谋,打算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