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召唤之三国霸业 >

第188部分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188部分

小说: 召唤之三国霸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樊陵和曹嵩转目看向赵忠。

    “是啊,是我多嘴了。”赵忠拍拍自己肥硕的大肚子,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原先以为把他们请来可以给许司空脸上贴贴金,但没想到许司空的脸上是贴金了,我们却被那帮可恶的士子害惨了。这些人的嘴真厉害,随便说几句话,就把我们逼上了绝路。”

    他随即沉下脸,指着许相十分不满地说道:“你那两个弟弟真不是什么好东西,成心要和我们作对。不过,以他们的臭脾气,怎么会和你和好如初?他们一向厌恶你和我们在一起,把你都骂得狗血喷头了,怎么又好了?公辅,你可以说说吗?”

    “没有什么好说的,这是我们兄弟之间的事,旁人无权过问。”许相冷冷一笑道,“我奉劝各位一句,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候,大家还是彼此信任为好,不要中了大将军的离间计。你们仔细想一想,我这两个弟弟先后出现在洛阳城,在短短的时间内将门阀世族的力量几乎全部拉到了大将军一方,如果不是事先有人设计好,做了精心准备,仅凭我两个弟弟的个人声望就能达到这个效果吗?”

    屋内各人神态不一,大家各自想着各自的心思。

    “大将军在陛下回乡祭祖后,如果要铲除我们,另立新君,他现在可以得到朝野士人的大力支持。在中官和大将军之间,士人会支持谁?”许相瞪了他们一眼,说道,“这个时候你们还不相信我,还不想办法及早应对,却在这里没事找事寻我的麻烦,我看你们离死也不远了。”

    屋内众人几乎同时望向许相,有的面露恐慌之色,有的一脸愤怒。

    段珪指着许相的鼻子骂道:“许公辅,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死了,你也活不了。”

    “哼!”许相不屑地看了一眼段珪,厉声说道:“和我说话,最好不要用手指着我。我可以明白地告诉你,你们死了,我未必会死。”

    段珪大怒,高声叫骂,曹嵩和樊陵赶忙把两人拉开。

    许相一甩手,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不要叫了。”张让冲着段珪挥挥手道,“警告他一下就行。”

    接着他望着曹嵩说道:“巨高啊,孟德上次说的事,我们几个合计了一下,十有八九都是真的。看起来事情很麻烦。现在大将军羽翼已成,想杀他也很难,所以你回去问问孟德,看他可有什么办法?”

    ………………

    曹嵩愁眉不展地回到家,把发生在张让府上的事对儿子说了一遍。

    曹操说道:“这事许司空说的不错,我觉得许先生的出现的确是有预谋。联想到皇后指婚,大将军亲自说媒,这许朱两家的联姻估计也不是什么好事。现在京中形势突然逆转,大将军似乎已经稳操胜券了。”

    曹嵩想了很长时间,叹了一口气,问道:“阿瞒,没有其他办法了?”

    曹操笑道:“爹,叹什么气嘛。这事还有挽救的余地啊。”

    “哦?”曹嵩惊讶地看了他一眼,问道:“还有办法?”

    “有。大将军为人过于谨慎,做事总是极力追求万无一失,所以大将军府里的人在出谋划策的时候,常常瞻前顾后,捉襟见肘。像何颙和袁绍之流都是心思慎密之辈,想出来的办法虽然非常完美,近乎无懈可击,但他们百密而有一疏,漏洞还是有的。”

    ………………

    正月十二,曹操到司空府拜访许相。

    “阿瞒,昨天的事,你父亲都对你说了?”许相笑着问道。

    “叔父,你和那帮蠢货生什么气?值得吗?”曹操回道,“他们除了馋陷媚主,贪赃枉法,陷害忠良,祸国殃民,还会干什么?依我看,他们为恶太多,死有余辜,被大将军杀了也好。”

    “你说什么混帐话?”许相笑骂道,“你以为没有了中官,大将军就不会只手遮天,独掌国家权柄吗?你看看前朝的大将军梁翼就知道了,最后他连皇上都随意杀,还不是一样的祸国殃民?”

    “当今大汉朝,中官不能少,外戚也不能少,要让他们在朝堂上并存,要让他们互相制约,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个不好不坏的局面。否则,他们双方任何一方坐大,最后吃亏的都是我们士族官僚,所以,竭力维持现状才是上上之策啊。大汉朝稳定了,没有战乱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裕。”

    “叔父认为我大汉国还有希望重新威临天下?”曹操问道。

    许相看了曹操一下,笑道:“阿瞒,能不能把大汉国恢复到前朝鼎盛时期的样子,就看你们这一代人了。怎么,没有信心?”

    曹操摇摇头,说道:“我看不到什么希望。中官也好,大将军也好,都是只顾一己私利之人,何曾想过国家的兴亡?或许,真正在意国家兴亡的,也只有蛰伏在北疆的那头猛虎了。”

    想到李翊,曹操心中感慨颇多。当初一起在冀州并肩作战的时候,他们还算是同一个数量级的竞争对手。可仅仅三年时间不到,对方已经是独掌一州之地,坐拥十万雄兵,镇守帝国北疆藩篱的大员了,而自己却已经沦落为一介草民。

    ………………

    正月十三,天子征召许劭进宫。

    无论许劭的名气有多大,学问有多深,他也不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小黄门蹇硕到太学宣完圣旨,随即请许劭上车。许劭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坐上马车就进了宫。

    天子的三个孩子很少见面,但小孩心性,根本不理睬大人的心思,稍稍熟悉一点之后,立即聚在一起开心地玩起来。

    天子指着三个小孩,笑道:“许先生,这是朕的三个孩子,你对朕说说,他们将来如何?”

    许劭笑而不语。

    天子不以为忤,又说道:“这里一个外人都没有,你说的话不会被泄露出去。许先生随便说,好坏无妨,朕恕你无罪。”

    许劭依旧不语。

    天子略显诧异地看了他一眼,再次说道:“一句话就行。你都已经进宫了,总不至于什么话都不说,掉头就走吧?”

    许劭手捋三绺长须,缓缓说道:“大皇子乃帝王之相。”

    天子脸色稍变,神情有些紧张。

    “但命薄。”许劭轻叹一声,又补了一句。

    天子神色一松,脸上毫无喜色。他看着在屋内叫叫嚷嚷,蹦蹦跳跳的小史侯,心里很不是滋味。

    命薄?命薄,是不是指早夭呢?

    “小皇子也是帝王之相。”许劭说道。

    天子顿时喜上眉梢,他望着许劭,焦急地等着他的下一句。

    “但命苦。”许劭又是一声叹息。

    天子心里一阵发虚,莫名的恐惧霎时填满了心灵。

    “公主呢?”天子问道,“公主又如何?”

    许劭紧紧地闭上嘴,坚决不语。(未完待续。)

第0281章 北征之议() 
幽州渔阳,泉州城内,卫将军府。

    大汉泉州侯、卫将军、幽州牧李翊正召集麾下众文武,商讨新的一年的政务规划与军略。

    要打仗了,而且是规模可能更在平定黄巾之乱以及辽东大战之上的一场大战。

    自李翊起兵以来,这一次的动员是最大的。单是正规军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六万,其中铁骑两万,步卒四万,还有李翊的亲卫军铁骑三千。

    而这支大军的耗费,远在表面的数目之上,两万骑兵共有四万多匹战马,亲卫铁骑三千,备马也差不多有一万之数,两支骑兵的数目不过两万余,但耗费却与十万大军基本相当。

    再加上四万精锐步卒,所以动员兵力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表面上的数字。

    十余万大军越境作战,需要的后勤供应也将是一个很可怕的规模。也就是自从李翊主政幽州以来,幽州连年丰收,再加上李翊又通过李家商会在整个大汉朝范围内收集物资,才能够满足这一场大战的需要。

    物资筹集齐备了,可运输力量又成了大问题。北方大草原可没有水路,只能是走陆路运输了。李翊只能在境内征集大量辅兵和民夫,加上这些人,动员的人力别说十万,连二十万都不止!

    在这个时代,这是相当可怕的数字。通常意义上的百万大军,其实也就是这样。这个时代的战争记载中通常都有‘号称’这个说法,三五万人号称十万、二十万,十万人就可以号称五十万,一百万了。

    所以,说这一次幽州是调遣百万大军北上,一点都不为过。

    这个沉甸甸的数字往身上一压,谁不颤抖?动员这样的大军征战,赢了恐怕也是得不偿失,输了更是一下就分崩离析,后果不是一般的严重。

    要不是李翊的权威太高,众人都习惯了在大方向上听命行事,异议早就满天飞了。

    即便现在,将军府和州牧府众文武,特别是文臣也是很抵触的。

    这场北征,李翊也不是拍拍脑袋就决定了的,他很重视,所以在年前就已经给要参与北征,或是参谋整体战略的众将传信,要他们回泉州商议军机。

    ………………

    鲜卑,由来已不可靠,有说法是东胡人之后。

    不过草原上势力更替很频繁,民族传承与文化、习俗、血脉都没关系,只要有实力,想自称什么都不会有人管。流传后世的名字有东胡、匈奴、鲜卑,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甚至不为时人所知的也有的是。

    鲜卑真正开始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是在东汉初年的建武年间,当时鲜卑还是个小部落,从属于匈奴之下,和老大一起,趁着中原疲敝,南下抢劫。

    东汉王朝很快展开了反击,匈奴的凶焰被压制,鲜卑这个小弟看出了老大的颓势,开始发挥墙头草的本质,投向了中原一方,开始攻击匈奴人。

    努力得到了回报,在章和元年,对北匈奴的那场决定性的胜利之后,鲜卑人终于成了草原上的新霸主。不但接收了匈奴人的地盘和部众,也继承了匈奴人与汉帝国的敌对关系。使得东汉王朝的对外策略,由原来的抗击匈奴,变成了联合乌桓、匈奴,共击鲜卑。

    虽然鲜卑打败匈奴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没能完全消化战果,内部经常出现此和彼战的情况,导致实力完全无法与全盛时期的匈奴或东胡相比。但在光武帝之后,东汉王朝的实力也是每况愈下,鲜卑对中原造成的威胁,并不比当年的匈奴小多少。

    特别是在桓帝在位的那二十几年里,东汉王朝内部弊端尽显,而草原上却有雄主崛起。

    这是个跟后世铁木真差不多的人物,从一个弃婴开始,檀石槐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统一鲜卑各部的霸主。

    对蛮族或心羡蛮族的人来说,他的经历是个相当励志的故事。可对当时的中原来说,檀石槐带来的只有噩梦和灾难。

    自西汉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汉王朝对草原异族的,最惨烈的几场惨败,都是发生在檀石槐统一鲜卑后的几场入侵战争之中,特别是熹平六年的那一仗。

    当时,灵帝以鲜卑连年入塞抄掠边郡,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云中、雁门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

    “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三战皆胜,大败汉军。夏育等军辎重尽失。战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各率数十骑逃回,皆以败军之罪免为庶人……唉,正是老夫上疏,备言鲜卑之害,故而才导致了这场大败啊。”

    面露沉痛之色,蔡邕喟然长叹道:“其后鲜卑兵势更盛,边塞诸路军马皆以夏育为前车之鉴,战战兢兢,不敢迎敌。朝堂上和议亦是喧嚣尘上。最终陛下采纳段颍之议,欲封其为王,再提和亲之议,加以笼络。结果为其断然拒绝,致使虏焰愈炽。势大难治,若非檀石槐作恶太甚,惹得天心厌憎,诛杀此僚,迟早会是一场大祸。”

    夏育等人虽然落败,但那场战争却符合汉王朝一贯的风格,和后世那些只求边疆没有大患,就得过且过的中原王朝不同,汉王朝对待草原异族的态度一向是犯我者,虽远必诛。

    平时小打小闹且由着你,闹出太大的动静,就等着汉军的强力反击吧,这是汉武时代留下来的传统,几百年来也一直被奉行不悖。

    不过,若非蔡邕说起,在场还真就没几个人知道,那场战争背后竟然还有蔡邕的推动和朝堂上各方势力的角逐。

    这些朝堂上的陈年往事,李翊听得饶有兴致,但却不是幽州文武关注所在,鲜卑人的实力才是真正的重点。

    “夏育等虽非名将,但也是领兵多年的宿将,久经沙场,经验丰富,麾下又是清一色的骑兵,装备精良,结果仍然败得如此之惨,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