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召唤之三国霸业 >

第320部分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320部分

小说: 召唤之三国霸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准备的弓箭手,近身对上当世最精锐的骠骑亲卫军铁骑,结果可想而知。骠骑亲卫军杀了未够一炷香时间,昨日让北疆大军吃了不少苦头的弓弩箭阵直接就崩溃。崩散的士卒朝四面八方逃逸而去。这掀开了西凉军集体溃败的序幕。

    董卓见前军和后军都已经崩溃,单单凭借他手中的中军,已经无力回天,哪怕中军有西凉军最精锐的三千飞熊军,亦是难以挽回败局。

    无奈之下,董卓只好下令大军后撤,他本人也在三千飞熊军的保护下,向西方撤去。

    原本就已经陷入崩溃的西凉军前军和后军,在听到董卓撤兵的命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真正的溃败了。尤其是前军的溃兵,甚至冲击了正在撤退的中军,造成了中军的崩溃。

    西凉军集体溃败,李翊大喜,举枪高呼道:“大事成矣,传令诸将,各率本部大军追击。”

    徐茂公见李翊下令全军追击,立即凑到他耳边说道:“主公,西凉军此次战败,已经伤了元气,为主公霸业着想,尚需放他离开。”

    听了徐茂公的话,李翊立即就反应过来,如果此役将董卓擒住,那就真的误了自己之前和徐茂公的算计。

    李翊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然后招来身后传令官,说道:“传令下去,穷寇莫追,诸将只可追击十里。如若超过十里,就算有大功亦要重罚。”

    李翊的命令传下之后,诸将基本上都能很好执行,跟一些文臣不一样,北疆诸将对李翊那绝对是忠心耿耿。虽然他们对李翊这个命令非常不明白,但却没有谁提出质疑。

    各部追杀西凉军十里而还,李翊召集众将,统计战果。

    此战西凉军十万大军战败,战死将近一万人,俘虏两万余人。北疆军阵亡的也有三千余人,受伤七千多,总计伤亡将近一万一千人马。

    事实上,西凉军的伤亡远不止于此,逃走的西凉军也有不少受伤,更是有不少士兵直接开了小差,压根没有回到西凉军中。等到董卓回到函谷关收拢溃兵的时候,发现十万大军已经缩水了一半,只有五万多大军了。

    唯一让董卓稍感安慰的是,他麾下嫡系西凉军的伤亡并不算大,只伤亡了五千多。如今他麾下依然有差不多两万五千精锐部队,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

    但是,自从九月开始的这场发生在京洛地区的战争,不但让西凉军损失了七万大军,更是让他丢失了河东郡以及大半个河南尹。整个河南尹21县,如今仍然掌握在西凉军手中的,仅有西部以及西南部的谷城、河南、新城、梁县等四县。虽然虎牢关以东的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等十一县暂时还没有被李翊所掌握,但是随着西凉军的这一次大败仗,失陷也就是时间早晚而已。

    对于这次惨败,董卓痛心不已。如今他麾下的十五万大军,已经缩水了将近一半,只剩下八万大军。好在可能是因为粮草不济,北疆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让他有了喘息之机。

    经过这次惨败,董卓终于知道了北疆军的真实战力。他非常清楚,要不是李翊无意占领长安,凭借他手中的力量,根本阻挡不了北疆大军的步伐。

    无奈之下,董卓只好再次派使者前往洛阳,跟李翊和谈。

    在董卓遭遇惨败,实力大损之后,李翊本就没打算继续穷追猛打,所以也没有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只是让董卓承认北疆军对河东以及洛阳周边地区的占领权。

    和谈完成之后,李翊率领骠骑亲卫军,乘坐海军舰船返回北疆。不过,他却留下了张飞、常遇春、黄忠、魏延和于禁等五员大将驻守洛阳和河东,其中常遇春驻守河东,张飞驻守洛阳,黄忠驻守伊阙关、大谷关和轩辕关等洛阳南部三关,魏延驻守虎牢关,于禁驻守荥阳。(未完待续。)

第0463章 新朝廷之争() 
十月下旬,当李翊乘坐北疆海军旗舰“燕京号”返回泉州的时候,冀州邺城却是风起云涌。

    马日磾等四位老臣到了邺城后,受到了韩馥隆重的接待,诸般事宜进行地都非常顺利。韩馥能答应的都答应了,不能答应的也解释得很清楚。

    过了几天,崔烈、陈纪、袁滂三人赶到渤海郡,河间国和安平国一带向当地的门阀富豪们买粮去了。年纪最大的马日磾留在了邺城。

    这天,马日磾接到张温的八百里急书,匆忙赶往冀州府。

    韩馥的反应并没有马日磾想象的那样激动和兴奋,他神色平静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说要和自己的僚属们商量商量,有了结果后立即回复马日磾。

    马日磾非常生气,质问他这事有什么商量的?难道你还想独自勤王不成?当初袁隗安排你到冀州任冀州牧的时候,是怎么对你说的?你难道都忘记了?

    韩馥看到马日磾生气了,急忙说道:“翁叔,你误解了。你知道我担心什么吗?”

    马日磾疑惑的问道:“你担心什么?”

    韩馥认真的说道:“我担心这个泉州朝廷会变成李翊的朝廷。董卓之祸尚没有铲除,又出个李翊之祸,结果我大汉生灵涂炭,社稷崩裂。”

    “你凭什么认定泉州的朝廷会变成李翊的朝廷?”马日磾问道。

    “就凭他今年的所作所为。”韩馥说道,“春天的时候,咱们说好了一起勤王攻打董卓,可大家都在拼命,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在颍川一带游玩。现在,你们指望用身份尊崇的长公主,太傅刘虞,还有我冀州的钱粮来劝他攻打董卓,勤王除奸,你们不觉得这是一厢情愿吗?”

    “李翊是什么人?他是一头嗜血猛兽,是一头凶残的老虎。翁叔,你们怎么能相信他?难道我韩馥、袁绍、刘岱、张邈、袁遗这些人对大汉的忠诚还不如那头老虎?长公主和这个朝廷为什么就不能建在冀州?”

    韩馥望着马日磾,神情悲苦地说道:“翁叔,如果你非要我到泉州去,我去,我不会让你和诸位老臣难堪。但我真的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信任李翊却不信任我,不信任冀州?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要让北疆吸尽我大汉社稷最后一滴鲜血,啃尽我大汉社稷最后一口骨头,为什么?”

    马日磾哑口无言。他呆坐良久,然后伸手拍拍韩馥,问道:“你想听我解释吗?”

    韩馥摇摇头,说道:“翁叔,我现在一天只吃一餐饭,我的夫人孩子是这样,我府内的从事掾属也是这样,不为别的,就是想节省一点粮食供应大军。我们的军队要击败肆虐冀兖青徐和河内的黄巾,要早日整军西进讨伐董卓,振兴社稷,我们在流血流汗,我们在努力奋战,但李翊呢?李翊在干什么?李翊拥有二十余万大军,他为什么不能讨董勤王?他打我们,逼着我们给他们钱粮,我就不懂,他为什么不打洛阳,不打长安,不逼着董卓要钱要粮?”

    “现在董卓和他翻脸了,打他了,北疆缺钱又缺粮了,他立即反过来要和我们联手打董卓。现在我们不是叛逆了,董卓是叛逆了。”韩馥激动地说道,“就这种阴险毒辣狼心狗肺的人,你们竟然信任他?竟然还给他行太尉事,竟然要把我们的军队置于他的指挥之下。翁叔,你到底是要拯救社稷还是要摧毁社稷?”

    马日磾无言以对。

    “翁叔,不管你怎么解释,我也罢,袁绍也罢,刘岱和张邈也罢,我们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韩馥眼眶有点湿润,声音哽咽道,“没有李翊,我们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击败黄巾军,击败董卓。但我们一旦帮助了李翊,造就出一个比董卓更加暴虐的祸害,我们怎么办?大汉社稷怎么办?谁来拯救这片饱受摧残的万里江山?”

    马日磾看到韩馥痛心疾首,心内也很难受,但他还是勉强做了一番解释。

    从董卓进京到现在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一件接一件,让人应接不暇,根本没时间坐下来静心思考一下现在和将来。

    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为什么社稷倾覆在即?如何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汉?没有答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这个以长公主主政,在泉州建立朝廷的想法,最初是由张温、崔烈、杨彪和皇甫嵩四个人在张温的书房里想出来的。后来这四个人陆续召集自己和陈纪等十几个老臣筹划了很久,中间也有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也就是朝廷到底设在何处,是北疆的泉州还是冀州的邺城。

    以张温、皇甫嵩为首的老臣要求设在泉州,因为刘虞和李翊两人是目前在外官职最高的大臣,这个朝廷也主要围绕着他们两人构筑。如果设在冀州,就等于把李翊变相地挤出了这个朝廷,那构建朝廷的主要目的就失去了。

    张温和皇甫嵩的想法是,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平叛、讨董、稳定,那就必须要倚仗李翊以及北疆的强悍武力。

    以崔烈、杨彪为首的老臣要求设在冀州的邺城。要想以最快速度平叛、讨董、稳定,决定因素是钱粮,而不是军队。李翊如果忠于大汉和先帝,他即使不愿竭尽全力,但他为了北疆的生存,也不会从中作梗。

    崔烈和杨彪认为,倚仗各地州郡的军队,也一样能实现这个目的。另外,如果李翊居心叵测,挟持了公主和这个在外的朝廷,那就等于造就了第二个董卓,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把这个朝廷设在冀州,是个万全之策。

    双方各不相让,争论没有结果。最后张温说,我们反正都要先到泉州去,因此我们可以先试探一下李翊,如果李翊忠心耿耿,我们就把朝廷设在泉州。他相信李翊能做出正确选择。毕竟,董卓的现状摆在这里,堂堂大汉国的相国,只控制着关东、关中五个郡,不能不说是走到穷途末路了。李翊如果骄纵枉法,把持权柄,以北疆之地抗衡举国之力,下场不问可知。

    张温的试探结果完全出乎几位老臣的预料,李翊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而且李翊在给张温信中说,除了军屯和民屯,北疆的军政他可以立即还给朝廷,而且他要求北疆不再设州牧,朝廷直接督领各郡。

    也就是说,今后在北疆只有郡和县两级府衙,州一级府衙撤销。这也就避免了李翊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从而挟持长公主和朝廷的可能。李翊算是彻底把北疆的军政还给了朝廷。

    他的这种态度足以证明他的忠诚,朝廷当然要设在泉州。

    马日磾最后说道:“文节,大汉的命运就在你手里,恳请你早下决断。”

    ………………

    刘恭、耿武、闵纯、李历、审配等人围坐在韩馥四周,沉默不语。

    “你们说说,冀州怎么办?”韩馥看了看自己的几个幕僚,沉声问道,“本来是个非常好的振兴之策,但因为把朝廷设在了泉州,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

    朝廷设在泉州,等于被李翊所控制。董卓之祸还没有结束,长安朝廷的一帮大臣们却又造出了一个新祸患,韩馥无法理解。既然想拯救社稷,既然有前车之鉴,大臣们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

    泉州朝廷不是一个独立的朝廷,而是从长安朝廷分出来的,是长安朝廷的一部分,主要构架是长公主、长公主府、太傅府、骠骑大将军府和监御史府。以长公主和四府代替朝廷处理国事。换句话说,除了韩馥兼领监御史外,冀州和各地州郡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朝廷里。

    冀州和各地州郡本来就是隶属大汉朝廷的州、郡、县三级府衙,各府诸吏当然没资格要求进入这个朝廷。即使要进,也是这四个府里的掾属,成了长公主、刘虞和李翊的僚属,这肯定没人愿意。泉州朝廷里既然没有各地州郡的人,没有讨董联盟的人,那这不是摆设是什么?我们凭什么要听李翊的?这和让我们听董卓的有什么区别?

    这个朝廷如果设在冀州,等于就是受过去讨董联盟的控制,那各地州郡官吏当然能接受它。但现在没有人愿意接受泉州朝廷的指令,因为大家都认为那是李翊控制下的朝廷,是受李翊挟持的朝廷。

    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朝廷设在冀州,李翊不可能放弃北疆独自到冀州来,而且那时李翊也不可能放弃北疆军政了。

    李翊之所以愿意放弃北疆军政,其目的显然是想留住长公主,挟持朝廷。北疆各郡的太守几乎都是李翊的人,而且北疆大军遍布各地,这个北疆军政李翊可以随时拿回去,他交不交其实都是一回事。

    韩馥很难理解的是,这个北疆军政是去年李翊从朝廷手上抢去的,现在李翊交出来了,怎么反而成了李翊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证明?(未完待续。)

第0464章 各怀鬼胎() 
在韩馥看来,长安朝廷希望靠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