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召唤之三国霸业 >

第951部分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951部分

小说: 召唤之三国霸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335章 监国太子() 
俞大猷谨慎的性格,岂能掠人之美,急忙说道:“云长此言差矣,皇上既然诏令已下,断无更改之理。俞某驻军红海,也是闲来无事,时时在旁参赞也就是了。待到运河开通,即刻挥军进入地中海,善后事宜,无暇分心。”

    关羽这时候早已明白李翊大力发展海军的原因,大唐战将千员,真正能指挥海军作战的不过数十人而已,而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三五人,俞大猷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俞大猷率领海军,平定东瀛,南下林邑、扶南,远征吕宋,可谓是战功赫赫,此次跋涉数万里,远征罗马,皇上心目中把海军作为主力看待的。

    关羽见俞大猷这样说,只好说道:“我即刻飞书蓟城,请文若代为转告,请懿妃娘娘出手,助我一臂之力。”

    俞大猷笑道:“有懿妃娘娘出手,运河开挖必然事半功倍。”

    ………………

    蓟城,荀彧找到贾诩,笑道:“皇上快要启程回都了。”

    贾诩说道:“皇上一去两年有余,亏得你我还算勤勉,政事不致有所疏漏。”

    荀彧说道:“皇上真是大手笔啊,竟然逼迫的罗马帝国割让土地,并承诺放开所有口岸,以利通商。”

    贾诩眉毛一挑,问道:“什么时候的讯息?”

    荀彧递过来一份文书,笑着说道:“刚刚收到。”

    贾诩接过来,略一浏览,看向荀彧,问道:“文若心中有何计较?”

    荀彧笑道:“想必太子也已得到消息,此事我虽有所想,但是还得看太子的意思不是?”

    贾诩笑道:“你我二人合计一番,以供太子斟酌。”

    荀彧说道:“看皇上的意思,罗马帝国巨大,欲先以贸易削弱其国力,以利后期用兵。目前国内各大商贾对外贸易,一个个赚得盆满钵盈,如若闻听罗马放开口岸,必然欢欣鼓舞而去。”

    贾诩笑道:“还是老章程,凡不涉及亏耗我军力、国力之财货,皆在容许范围。罗马人口五千余万,比之大唐也不遑多让。再加上罗马近些年一直都比较安定,实力强大,我大唐与其开战,胜负难料啊。”

    荀彧说道:“自皇上一统疆域,国富民安,人口增长是近百年来最快的,是否可以适当给予奖励,鼓励生育?”

    贾诩点头道:“国土广大,人口稀少,有其地而不能守,荒废土地,实在是罪过啊。文若之言,谋国之策也。”

    荀彧笑道:“既然如此,太子一会问起,将这数策言出如何?”

    贾诩说道:“善。”

    ………………

    李炎在曹操、荀彧、贾诩、田丰、寇准等人的帮扶下,处理事务还算井井有条,这时接到安息的急报,看到父皇不日就会返京,心中大喜,急忙来找母亲蔡琰。

    蔡琰听到消息,也是暗暗欣喜,对李炎说道:“自你父皇西出玉门关,你的所作所为,母亲都看在眼里,炎儿你成熟了不少,娘打心里为你高兴。”

    李炎笑道:“父皇回来,儿子可要轻松一下了。”

    蔡琰斥道:“刚刚夸你几句,又出不识时务的话头。你身为太子监国,难道还不明白你父皇每日里的难处?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那一天是轻松度过的?你啊,在你父皇回京后,要多多帮着你的父亲,减轻他肩上的担子才是正理。”

    李炎笑道:“母后教训的是,是儿子一时高兴,忘乎所以了。”

    蔡琰说道:“快去军机处吧,文若、文和两位先生一定在等着你呢。”

    李炎小声嘀咕道:“刚刚和母亲不几句话,又要赶我走。”

    蔡琰瞪了李炎一眼,斥道:“休得胡言乱语,母亲也是为了你好。身为太子,该当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有政务清明,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炎儿啊,你生在帝王家,也是身不由己。”

    李炎嘻嘻笑道:“孩儿晓得啦,母后我这就去了。”

    ………………

    来到军机处,李炎道:“两位先生,父皇返京,必定要好好庆贺一番才是。”

    荀彧正色道:“太子差矣。皇上起驾返京,需要时日,咱们该做的,是如何处理皇上安排下来的事情。”

    李炎问道:“不知两位先生有何计较?”

    荀彧看了看贾诩,见贾诩点头,就把刚才二人商议的话了一遍。

    李炎一边听一边后背流汗,看来自己还是幼稚不少,自己只顾得高兴了,竟没有深想到父皇书信深层次的意思,还好荀彧、贾诩都是精明过人之辈,把父皇潜在的意思都看明白了。

    听荀彧说完,李炎说道:“罗马去国万里,非有重利,不能使得商贾前去。不知两位先生可有好办法?”

    贾诩呵呵笑道:“太子勿忧,俞大猷自朱崖洲启程奔赴安息,一路海疆数万里,业已到达贵霜明娜加拉附近。荀攸荀公达奉皇上之命,在明娜加拉修建军港,我大唐海军正驻泊于此休整。俞大猷沿途画出海航图,且详细注明当地气候、水流、人文、地理,皇上看到后大加称赞,令随军幕僚誊抄数十份,其中一份已经传到京师,臣已经令人刻板印刷,不日就可成功。有航海图在手,国内各大商家乘船浮海,将货物运到安息,然后启程前往罗马贩运,岂不是省时省力?”

    荀彧笑道:“若是埃及国内运河开通,商船可直接进入地中海,更为方便啊。”

    李炎说道:“父皇虑事之长远,非我能及。”

    荀彧说道:“皇上开万代基业,远超秦皇汉武,我等何幸?适逢其会。”

    贾诩说道:“皇上征贵霜、安息,新得土地近万里,天竺、贵霜、安息农业较于国内落后甚多,太子何不趁机让商贾携带良种,再鼓励各学校农学士子前往,即可得利,亦可得民心。”

    李炎心中感慨,看见了吧,这就是差距,人家贾老头这脑子转的就是快,这是在提点自己啊,当下说道:“贾公说的极是,我这便发出诏令,鼓励商贾转道罗马贸易,并鼓励士子,到异域指导耕种。”

    荀彧暗暗点头,作为上位者,不一定就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关键是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并从中分析利弊,便于执行。

    ………………

    诏令下达后,本来走陆路的商家听到国家已经开辟了海上航线,一个个兴奋不已。

    俞大猷绘制的海航图一再脱销,商家不得不连夜再版,满足市场需求。

    海航图的出现,令俞大猷的大名再火了一把,尤其是江南,言必称俞大都督。一时间,刺激的一大帮热血青年向往不已,商贾征召船员,青年们兴奋的嗷嗷叫,拥挤向前,生怕落下自己。

    糜竺在吕宋岛也得到了讯息,可是自己被俞大猷设计了,脱不开身,只好安排家族中的人手,准备大船,囤积货物,购买航海图,招募人手。

    罗马国贸易,这么大的蛋糕,糜家是不会错过的,这杯羹,得好好品一品。

    ………………

    在大唐攻克赛琉西亚城,彻底征服安息帝国后,李翊终于启程回京,道经疏勒,诸葛亮、于禁早已远远迎出一百里。

    如今的诸葛亮,跟李翊的关系可不同一般,因为他在平定东瀛,回到蓟城后,就迎娶了李翊的长女,也就是贤妃邹氏所出的大公主李琳。如今不但是大唐的军机大臣,更是驸马爷。

    李翊招手将二人喊到身边,看着二人道:“此次征战,耗费巨大,全赖孔明、文则在后方调度得力,我军方可战无不取,攻无不胜。”

    诸葛亮说道:“臣等安坐后方,不能陪伴皇上厮杀疆场,汗颜之至也。调度军需,乃是臣等职责所在,安敢当皇上谬赞。”

    李翊笑道:“孔明无须太谦,光武征伐,全赖威侯稳定后方也。今孔明功业,不下于威侯。”

    李翊口中的威侯,指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寇恂。光武帝刘秀征讨四方,往往以寇恂留守后方。寇恂也不负重托,稳定后方,运送粮草军需,务使有缺。刘秀完成统一大业后,寇恂赐爵关内侯,为辽西太守,死后谥曰威侯。

    诸葛亮说道:“微臣怎么敢和先贤相比较。”

    李翊大笑道:“孔明当初在蓟城学习之时,不是常自比管乐吗?”

    诸葛亮脸一红,说道:“微臣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妄自攀比。”

    于禁在旁打圆场道:“孔明智谋超群,历任扬州、倭岛、西域以来,无一地不是大治。我看孔明之才,绝对比得过管仲、乐毅。”

    李翊笑道:“孔明之才,朕自然清楚。如今西域,犹过于仲达在任之时,这都是孔明的功劳啊。”

    诸葛亮的才华当然不是虚的,在另一个时空,辅助刘备治川多年,数次北伐,以区区一州之地,和强大的曹魏集团抗衡,六出祁山,虽然屡败屡战,这份精神还是算得上坚韧不拔的。

    诸葛亮说道:“自遇皇上,跟随左右,皇上高瞻远瞩,无论治国用兵,皆发前人所未发,纵横四海,扫荡群顽,奄有天下。臣得追随皇上,真乃三生有幸啊。”

第1336章 能干的黄月英() 
李翊转了话题,说道:“天山南北好牧场。然而随着西域人口日众,粮食过分依赖内地,此非长远之道。孔明坐镇西域,若能以各处绿洲为点,连接各处海子,开垦田地,种植粮食,若能做到自给自足,内地压力也可缓解不少。”

    于禁笑道:“西域沙漠过多,风沙一起,掩山填河,种植粮食,实非易事。”

    李翊说道:“治理风沙,莫过于栽树。俗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若是西域沙漠中遍植柳树,一旦成活,风沙不治而止。”

    诸葛亮躬身道:“臣回到疏勒,马上派人勘察西域水源,规划布置,种植柳树。”

    李翊大笑道:“孔明若让西域处处皆绿,诚经天纬地之功啊。”

    此时的西域水源还是很多的,比如碧波万顷的蒲昌海,就是后世的罗布泊。在李翊穿越而来的那个时候,罗布泊早就成了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区,哪儿还有一点水的影子?

    李翊想起后世治理沙漠之难,暗想我若是提前动手,会不会能让西域沙漠化的程度减轻一点呢?

    ………………

    李翊一行,来到疏勒城,稍作休息后,大军继续返程。

    经过天山之时,刘诗诗将她的师傅也接下了山。

    刘诗诗如今跟李翊好事终成,受封月妃,并且在李翊征伐贵霜和安息的这一年多时间里,长期陪伴在李翊身边,可谓是圣眷正隆。老人家是她现在唯一的亲人,自然不希望她老人家继续在天山受苦,毕竟老人家年纪已经大了。

    老人家原本是不想离开天山的,但是禁不住刘诗诗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答应下山,跟随刘诗诗前往蓟城。

    这日李翊一行人过了玉门关,来到金城郡。雍州刺史张既、长史徐邈、司马李严,以及金城太守叶向高等人迎接。

    张既是李翊成立雍州之后就任命的雍州刺史,迄今已经担任雍州刺史整整十年。当初的长史长孙无忌以及司马皇甫郦都已经调离雍州。

    来到金城郡城内,李翊看到张既面目黝黑,知道他在高原上呆的久了,紫外线太强,晒得黑黢黢的了,当下问道:“德容处置羌地事务多年,想必太过劳心费力,以致苍老如厮。”

    张既说道:“皇上,臣不负重托,各地羌人皆已心向大唐,自愿归于大唐版图。自西海而至高原各大江流域,臣皆安置羌人居住,杂以异族俘虏,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李翊大喜,青藏高原上的羌人土地观念极重,自秦汉以来,直到清朝,才真正归属中央政府。唐宋时期,一直和中央政府战战和和,明朝时也只是派出人员,实行羁縻之策。如果张既真的做到让羌地归属中央政府,那这个功劳真是太大了。

    李翊说道:“德容能招降羌人,归于朝廷,功莫大焉。羌地广大,气候寒冷,地势复杂,高山大川之间,终有适宜人类生活居住之地,为了长治久安,一方面广建学校,教导羌人后裔;一方面迁移汉人入羌地。这样汉羌杂居,有利羌地稳固。”

    张既说道:“羌地太过寒冷,臣亦曾多方招募汉人入羌,可惜成效甚微。”

    李翊笑道:“羌地名山大川,矿藏丰富,若是诱以厚利,何愁汉人不至?”

    张纮大喜,感谢道:“多谢皇上提点。”

    李翊说道:“张既治理羌地有功于国,特敕封西海侯,羌地经略使,全权负责治理羌地事宜,以利国民。”

    ………………

    当李翊回到大唐都城蓟城之后,就陷入了各种政务之中。尽管之前留下太子李炎监国,但太子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