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代军魂 >

第123部分

一代军魂-第123部分

小说: 一代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こ檀笱В郊用肆诵⌒臀奕嘶蟹⑾钅孔椤T械牧郊伊郑涑闪巳液献鳌

    吴教授的加入,连带着他手下的学生也成为了项目组的一员,周莉就不用说了,李莹也很快摘去了头顶上的“编外”两个字。

    这一番折腾之后,项目中原本三个编外人员,就只剩下曲森一个了。不过这也没办法,曲森现在最大的任务还是顺利通过两年文化课的各项考试后,再在一年的实习中好好表现,最终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在曲森第二年下半学期的实践课程中,各网络指挥平台的教学占据了极重的比例,曲森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底子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应对起来非常轻松。平日里超过一半儿的时间都泡在吴教授的工作间里帮忙。

    弄得好多人,还以为他是吴教授的学生呢。

    岳建军果然是个实干派的性格,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悄无声息的跑回了信息工程大学的家里。不过老岳同志也是个鬼的,回家前偷偷在电话里告诉儿子,他是专门回来陪亲亲大儿子过六一的。而且让大鹏对妈妈保密,到时候给姜大导员一个惊喜。

    老岳同志对小岳同学的保密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实事上大鹏的嘴严程度也从无不良记录。不过老岳同志却忘了自己儿子早就跟某位姓曲的“小兔崽子”成了铁哥们。对自己老妈保密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对自己哥们也要保密。

    所以大鹏在电话里,跟曲森得瑟他老爹要空降回来陪自己过六一的时候,曲森瞬间识破了岳建军的险恶用心。紧急跟周莉商量之后,周莉很快找到了一个合适理由,带着他到一零九所参观无人机项目的硬件设计去了。

    当记仇的岳建军在吴教授的工作间里,只看到一脸无辜的李莹同学时,虽然脸上不动声色,可心理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反正要不是李莹同学机警,周莉的“雨燕”和曲森的“秦弩”差点被他以,带回去给下面人先熟悉熟悉的理由,给“借”走了。

    说到三架无人机,曲森三人得奖回来后,校方本是打算给他们发点儿奖金的。后来考虑三个家伙在获奖的时候已经拿到了主办方的奖金。学校再给奖金,不管多少,怕其它学员们知道后有意见,就把这个想法给否了。

    不过三人把剩下的八万多研究经费返还给学校时,真心校领导给“感动”个够呛。这么多年了,只听说过各项目组要求追加研究经费的,从来没听说过经费没用完,返还回来的。

    三人的实诚表现,给校领导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一合计,干脆把三人采购回来,当作控制平台的笔记本奖励给了他们。三架无人机原机虽然收回了,但一堆备件却没有提。

    三个人一个赛一个的鬼,充分领会了领导们的“潜台词”,私下里一商量,“雨燕”的备件归周莉,“蜂鸟”的归李莹,至于成本最高,参选时还获得一等奖的“秦弩”,因为操控难度太高被俩姑娘嫌弃,最后便宜了曲森。

    周莉这次带着曲森“躲灾星”的借口,也是从“秦弩”身上找的。

    一零九所那面,在后续研发上充分尊重了原创作者,三架无人机的衍生型号,还是以“雨燕”、“夜莺”、“秦弩”加研发编号来命名。

    现在“雨燕”的后续型号,为了追求更快的巡航速度,原有的四旋翼已经被改进成,更大动机和更大桨叶的三旋翼设计。外观也变成类似于“夜莺”的隐藏式桨叶。

    “夜莺”的外观变化不大,不过外壳成了流线型,再配上更加先进的桨叶和动机的改良,静音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款无人机中变化最大的就是“秦弩”,曲森原型设计中的“战斗部”的设想得到了实现,不过实现的方式有些特别。

    一零九所的工程师们经过讨论后,觉得以整架无人机的代价达到攻击目的。虽然在性价比上没问题,但毕竟也是一种消耗。而且一场战斗中,有一架备机就不错了。一次性带多架备机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那么无人机在攻击敌方狙击位后,基本就告别后续的战场侦查任务了?

    所以一零九所的工程师给“秦弩”加装了红外引导组件。另配备多架小型双旋翼功能性无人机。

    设计中的,这种小型双旋翼无人机,灵活性虽然较差,但飞行速度却更快,成本也更低。在配备上专门的弹力推进发射架后,可以迅速的发射,并在“秦弩”的精确引导下实现多种战术功能。

第二百零六章: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零九所工程师的若干种设计中,已经有三种型号的战斗部机型有了实验产品。

    第一种在空中引爆后,定向发射散射钢珠,功能上有些类似反步兵地雷。因为可以多角度的上打下,在扇面范围内的有效杀伤力,甚至还要优于反步兵地雷,而且具备地雷所不具备的攻击灵活性。

    第二种除了遥控引爆还配有撞击引信,有效杀伤直径为三米左右。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敌方火力点和狙击手。如果成品能够达到设计参数,在500到1500米的最佳狙击距离内,完全可以说是射手的噩梦。

    一旦被这个设计时速超过三十米每秒的小东西盯上,除非目标射手能够提早发现,并具有远超于常人的“蛇皮走位”,不然很难摆脱追杀。

    第三种就是发烟功能,这种功能性机型有两个小型号,一型可以在目标空域直接引爆,可以形成直径约十米,高度约六米的烟雾覆盖区域,在无风或者微风的条件下有效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左右。可以对战场我方士兵的行动提供多用途的战术支援。

    二型可以持续向下喷射超过三十米的烟幕,不过持续时间较短,主要为战场救护和单兵机动提供更精确的行进掩护。

    除了这三款已经完成初代试验品的设计,另外还有电磁干扰、反装甲两种型号,还在设计当中。

    曲森这次跟着周莉去一零九所,就是以“秦弩”原始设计者的身份,去观摩三款战斗部的实弹测试。

    一零九所虽然是无限载具研究院的下属科研单位,但属于一处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军事用途遥控飞行器的研发。

    这个研究所之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大型无人机,不过几次的设计方案,在评比中都输给了其它类似的研发单位,导致大批研究经费打了水漂。

    现在全军范围内,开始大规模裁撤合并一批,重复建设又没有拿得出手成绩的中小型科研单位的背景下,所领导们差不多可用夜不能寐来形容。

    当注意到小型无人机的战场应用前景后,很快决定集合全所的优势资源,把小型无人机作为全力攻关方向。争取在军内其它科研单位展开相关研究前,就拿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设计,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决心,才在两个月都不到的时间内,把曲森三人的初代产品,推进到现在进度上。

    曲森和周莉两人的到来,受到了一零九所上下的热情招待。把原本在前一天下午就要开始的第一次测试,生生的往后拖了一天半。

    曲森和周莉在招待所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一早跟着一零九所的一众领导到了实验场地。

    大半天的测试工作结束后,结果可谓是喜忧参半。参与测试的四种型号双旋翼战术型无人机中,反狙击型号和烟雾一型实验参数良好,基本达到了初期的设计要求。

    可反步兵型号,因为在空中起爆,扇形打击面定向误差较大,喷射出的钢珠因为不像反步兵地雷有大地或坚实的依托物支撑,杀伤力严重不足。

    测试结果显示,别说打穿现下主流防护头盔造成有效杀伤。就算多发命中假想敌身体,也很难短时间内就让敌人失去战斗能力。

    烟雾二型的测试结果,也非常不好。喷射出烟雾的浓度和持续性都达不到初期设计要求。另外双旋翼无人机在喷射开始后,因为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操控。

    三架样机有两架在测试中途发生坠落。剩下的一架也因为可操控性太低,严重偏离了预设的执行轨迹。

    测试工作结束后,一零九所相关的设计人员连夜开起了总结会议,曲森和周莉也应邀参加。

    因为有无线载具研究院的领导参加,曲森虽然对反步兵型号的设计有了一些想法但并没开口,和周莉一起全程旁听。事后让周莉,把自己的想法转述给了设计小组。

    其实曲森的想法非常简单,测试的反步兵型号,因为采取了定向破散,战斗部是单面引爆。曲森觉得这就是造成攻击扇面不稳和杀伤不足的根本原因。

    他觉得既然无人机都可以作为消耗品,那为什么不多浪费一些起爆炸药。采用类似于无后坐力火炮的原理,用尾流抵消战斗部爆炸生成的反用力,另外这样的话,还可以提高爆出钢珠的动能。

    把思路再拓展一下,发烟二号其实也可以在工作时,同步向上喷出烟雾,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烟雾薄且不均匀的情况,也可以抵消掉发烟部工作后产生的向上的作用力。

    其实曲森的想出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他自己说给周莉的时候心里都是发虚的,以为一零九所的设计师们,因为别的技术上的限制,才没有使用类似的设计。

    对于曲森的想法,周莉虽然觉得可行,可也觉得似乎方案太简单了一些,向两个攻关小组反应的时候,也觉得人家设计人员不会连这么简单的解决方案都想不到。

    哪知道曲森的想法反应过去之后,两个攻关小组大为兴奋,白天完成了电子版模型,连夜就开始了电脑环境下的模拟运行推演。

    第二天上午经过不断的修改,得出的结论居然是,曲森的解决方案,是现有的模拟方案中效果最好。而且生产成本和实现难度也是最低的。

    这个结论让原本属于观摩嘉宾身份性质的曲森,得到了一零九所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他真正参加进研发项目组中。

    对于人家的重视,曲森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之所以能这么快的给出改进意见,一个是因为他的发散性思维确实不错。另一点就是攻击部件的研发小组,在确认了设计方向后,思维暂时的进入了死角。

    其实自己能想到的,人家设计人员只要从死角中随便转头看上一眼,很容易就可以想得到。

    另外自己在专业性上,跟人家根本没法比,虽然碰巧有了一点儿贡献,但长期看来,就算加入了设计小组也多半是个闲人。

    为了防止接触时间一长,自己的“伪高手”身份被人家看破,到时候大家都尴尬。所以曲森以自己还在上学为理由,果断拒绝了一零九所的邀请。

    对于曲森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拿到本科毕业证,这一点一零九所的人也是知道的,在邀请了曲森两次,都被拒绝后,也就放弃了。

    不过所领导还是表示,以后所里的相关设计都专门会给曲森一份,让他帮着“参谋参谋”,并欢迎多提意见以及设计思路。

    其实一零九所领导的这个表示,形式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各设计组的所有设计,都涉及到无线操控,曲森又总在吴教授那混,所以就算他们不说,曲森也一样能看到所有的设计图。

    真要有了什么好的想法,曲森也肯定会通过吴教授或者五一一所那面反应。

    不过不管怎么说,曲森脑袋上面那顶原本有激励性质的“编外研究员”的帽子,这回算是戴实了。

    相信一零九所以后有了成品,在产品介绍上,曲森除了作为“秦弩”的原始发明人,还会被标注上,在研发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

    别看只可能是简单的多了一句话,但对曲森今后的军旅生涯,可能会有完全无法预计的帮助。这绝对可以算做是他不长的军旅资历中,笔墨颇重的一笔光彩履历。

第二百零七章:重量级论文() 
曲森和周莉回到学校之后,岳建军已经休完了短暂的假期回部队去了。

    吴教授之前就主持了小型战场战术干扰仪的研发,有了这个底子,战术性无人机的设计很快完成,进入工程机测试阶段。

    一期测试结果达到设计预期后,吴教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带着学生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奔波着,在不同的地域,模拟各种战场环境,做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余下的时间也基本都泡在一零九所。

    周莉和李莹跟着导师在外面忙活,曲森除了一直关注着小型无人机项目的推进进度,另一面也开始真正用心的投入到通信指挥专业的各种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