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代军魂 >

第134部分

一代军魂-第134部分

小说: 一代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大姐上来就问这么专业的问题,到不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专业性和搞事情。

    而是因为她到了之后,看到现有几款无人机的外壳,用肉眼看就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还以为小组里就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呢。

    问明白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些外壳设,计差不多都是军方一零九所做的。

    问清楚后曲森四个还没怎么样,倒是把刘大姐搞的非常不好意思。一个劲的解释,自己不是故意为难大家的。

    刘大姐的随和性格,很快融入了无人机小组这个小集体中,当然最高兴的就属冯艳辉了。

    之前小组里就她一个女的,还不觉得。自从跟周莉和李莹混熟之后,才发现身边有几个同性一起工作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所以周莉和李莹走了之后,她忽然发现自己一个人整天跟几个男生混在一起,倒不能说不开心,但确实是感觉好像少了点儿什么。

    性格随和,知识面还渊博的刘大姐来了之后,俩人迅速混熟,而且感情不断升温。

    小组内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非常和谐,但技术方面的推进却十分困难。

    机壳方面交给刘大姐设计,倒是没什么问题。不过技侦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机动性,还有周莉的那个投放视听监视器的提议,都一直没有什么好的思路。

    投放视听侦查设备方面,是无人机小组和监视、监听设备研发小组共同来搞的。

    两个组凑在一起研究了一番,发现理论上没什么问题,也不需要再单独开发一种技侦机型。

    技侦型无人机在设计中,本身就能携带五到八枚小型中继天线。只要牺牲其中两根天线的位置,就可以有空间挂载新设备。

    拾音功能视线并不难,侦查技术革新组内,就能找到现成可以使用的技术。

    技术上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可视技术现在最小的微型摄像头,工作起来也是很耗电的。还有就是通过无线发送视频数据,也耗电很高。

    监听设备研发小组设计的设备,因为是通过人力去安放的,所以并不适合无人机使用。

    原因是尽管摄像头和拾音孔,暴露出来的位置很小,十分便于灵活的隐藏安置。

    但要么可以连接外接电源,要么暴露出的结构后面,安放在看不见的位置里,还有一个专门的供电单元,专门来保障设备的工作时长。

    技侦型无人机又不是技侦型机器人,放置完设备后,再去给设备连上外接电源,基本就是个扯淡的的想法

    如果携带自供电的设备,那么整个部件加上供电单元后的重量,就是个很大的负担了。非常影响无人机潜入侦查时的灵活性。

    另一个难点还是出在摄像组件上,问题在设备投放到合适位置后如何固定。

    技侦无人机因为本身体形的限制,基本不可能把东西放到边边角角,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可能投放的位置,又没法保证摄像头能找到合适的监视视角。

    所以总结一下觉得,投放拾音设备的想法比较现实。投放监控摄像设备,以现阶段的技术实现起来难度非常的高。

    另外在解决侦查型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机动性方面,曲森小组想出了一个,加装类似于激光测距装置,通过对四周环境扫描,用电脑来构成虚拟结构的办法。

    无人机操控员可以通过虚拟出来的3d结构图的指引,进行快速规避动作。

    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激光测距采用的激光都是有色激光,技侦无人机在使用时太容易暴露。

    另外通过激光反馈数据,用电脑构筑3d结构图。首先需要扇面测距激光发射头,这个组件即使能够小型化,也非常的重,根本不适用技侦无人机那轻薄的体形。

    再一个,这个想法想要实现起来,需要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测距构图软件。这个软件现在已经有科研机构在设计研究了。

    不过研究团队工作了近两年,才仅仅做出了测试产品。

    软件体积达到了近二十个gb,而且非常的吃硬件配置,普通的笔记本电脑想要运行,别的不说,显卡恐怕第一个就吃不住劲了。

    所以这个软件想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还得需要很长时间。

    另外工作组寻找的相关专家,还给出了一个建议,就是通过超声波装置成像,用这种方法来补充探查镜头的盲区。

    这个想法在软件上倒是没有问题,只是超声波发生组件小型化之后,保守估计也得跟技侦型无人机的体积差不多大,而且非常的耗电。

    就在曲森小组的相关设计处处碰壁的时候,周莉给曲森用短信发过来了一个链接。

    曲森点开链接一看,页面是沪海一个专门生产广角镜头厂家的产品介绍。

    页面上有十来种不同参数的广角镜头,其中大部分是给单反相机和专门拍摄影视画面的摄像机适应的。

    这些都没什么,周莉发来这个链接的原因是,这个厂家新产品介绍中,有个专门为数码相机开发小型广角镜头。

    这个东西,就很有意思了。

第二百二十一章:搞个聚会() 
广角镜头虽说是为数码相机研制的配件,但各种数据参数都非常适合无人机使用。

    再加上“广角”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引导无人机飞行的画面,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单一视角图像中,更容易判断出无人机飞行路线周边的障碍物,或者值得关注的目标。

    黄安联系上该厂家的时候,他们已经接受了军用小型无人机研发组的定制订单。很快在取得定制单位同意后,曲森小组拿到了相关参数。

    定制款镜头不但提供了几种外形型号,镜头材质、感光元件以及像素,也比普通版本有所升级。

    因为两个研发组注意到该厂家生产的镜头,都是准备应用于小型无人机,所以几个定制款的外形参数压根无需修改。工作组要做的只要在厂家现有的订单基础上,追加定制数目。

    镜头生产厂家一下子接到军、警两方的产品定制。虽然数量加在一起都没多少,但对这单生意的重视程度非常的高。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时间,基本都做到了他们现有能力的极限。

    刘大姐虽然是负责机壳设计的,但她之前毕竟参加过中大型无人机的设计工作。在组里呆的时间长了,跟大家熟悉后,在无人机设计方面有了想法,也会直接说出来。

    她的想法主要就是针对技侦型无人机,现在遇到的研发困难。

    以前她跟中大型无人机设计的时候,设计中也经常会遇到有好的想法,但迫于技术无法实现的时候。

    这些无法实现的技术中,有的是因为设计团队知识面不足。有的则完全是因为当前分支领域,压根就没有支撑想法实现的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设计想法超前于当前技术。

    刘大姐劝大家,永远不想着让自己的设计一步到位,各方面都尽善尽美。毕竟当今的各领域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电子行业的各种技术,绝对是日新月异的。

    夸张点儿说,设计者这个月还在为一项设计想法无法实现,而卡的焦头烂额。下个月相关的技术可能就出来了。

    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团队,能做的只能是在现有技术范围内,先研发出尽量实用的型号。等待涉及到的相关技术更新后,再进行设计升级。

    等新的技术累计到一定程度后,再推出下一代产品。

    像手机、电脑,以及其它电子产品一样,各方面性能,和集成的功能,都是在一代一代进化的。

    刘大姐的话,让无人机小组果断放弃了,将技侦型无人机的设计想法,一步到位的打算。

    调整思路从技侦型无人机现有的各部件材质想办法,比如将动机和电池外壳更换为更轻的材质,减轻无人机整体重量后。跟普侦型无人机一样,采用双摄像头设计。

    用这种方式来弥补,无人机从侦查状态转为快速机动时,监视视角转换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放弃了投放视频监视设备的想法,将现有的的可以投放五枚小型中继天线的设计,改为中继天线和小型监听设备同一外形参数。出勤前根据任务需要,灵活携带。

    设计思路整理完成后,曲森形成文字交给黄安,而后顺利通过设计评估。

    曲森的想法还是跟工作组非常契合的,毕竟咱国家还没富裕到,为一线技术单位一下配发多种型号无人机的程度。

    如果第一代产品只有普侦两个型号,外机技侦一个型号,以后再根据科技的进步,逐渐完善功能,是最经济的方案。

    降低无人机整机质量,属于材料学的范畴。这个任务交给了个组件的生产厂家。机壳设计是刘大姐的,大家有好的建议或者想法可以提,但她才是主要设计人。

    合适外形参数的侦听设备研制,又是监听设备研发小组的工作。

    给技侦型无人机加装摄像头,因为涉及到各部件重量减轻后,新的机身的平衡性计算,还不能马上开始。双镜头的操控系统完全可以借鉴普侦型。

    新的usb外接操控平台和带备用电池组的笔记本接多功能散热支架,也完成设计交付各自的厂家试制。

    所有活儿要么交出去,要么处于暂缓状态后,曲森身上的主要任务就只剩下教学这一个工作。

    闲暇时间有了,他就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双黄”的案子进展。

    虽然侦查破案什么的,跟他这个无人机设计组的小组长没什么关系。不过“双黄”这个团伙,还是引发了见识不多的曲森,非常大的兴趣。

    曲森打算想火车站分局的萧副局打听案情进展的时候,火车站分局倒是先一步通过市局找到了工作组。

    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对“双黄”团伙所属成员,进行统一抓捕。自从上一次尝到了无人机的方便和高效后,这一次想都没想就再次求上门来。

    刚好普侦型的各方面设计已经相对完善,工作组为了进一步测试实验机型的稳定性,又采购又了一批组件。接到请求后,直接答应这一次出动五架普侦型无人机,配合抓捕行动。

    刘大姐那面初级的设计方案已经弄得差不多了,小组成员凑到一起再次做了一些小的修改后,便送到省厅技术处打印。

    因为这次抓捕依然在晚上进行,所以打印完成后还是喷涂成黑色涂装。

    另外考虑到白天时也可能用到,工作组干脆大笔一挥,让小组再打印出一组机壳,喷涂成适合白天隐蔽侦查的蓝白相间涂装

    此次抓捕不单有上次的两个分局参与,花城市局刑警队也加入其中,共要抓捕团伙成员四十余人,不过名单里并没有“双黄”兄弟。

    因为经过这段时间通过外勤的侦查发现,杨永福二手车行,简直就是个集收脏与销赃为一体的大型赃物中转站。

    目标锁定后,相关涉案人员的情报也很快搜集完毕。

    主犯杨永福,也就是那个被黄氏兄弟称为“表叔”的中年人。年轻时只是个汽车修理工,三十来岁的时候自己支了个修理摊,而后规模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了一家在当地很有名气的修理厂。

    修理厂干了几年后,随着二手车交易越来越火爆,杨永福发现倒腾二手车比修车还要赚钱。于是老杨修理厂摇身一变,成为了杨永福二手车行。

    那个叫“发财”的年轻人,名叫杨宇航,是杨永福的侄子。跟曲森一样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不过人家是实打实本科学历。

    杨宇航大学毕业后,曾在电脑城租过一个摊位卖组装机。因为刚刚毕业,社会经验不足,只知道低价拉客户犯了众怒,很快被周围的同行联手给搞黄摊了。

    创业失败后,杨宇航到杨永福的修理厂帮忙直到现在。

    外勤经过这段时间的侦查发现,这对叔侄不但从“双黄”手里收赃物,同时还和花城市好几个小偷团伙、“飞车党”以及“砸车党”保持着密切联系。

    收购贼赃后,以往外地送二手车的名义夹带,一直将这些贼赃送往东北。贼赃送到后,再从那面“同行”手里收购当地的贼赃运回本地,售卖给花城几个倒卖二手电子产品的贩子。

    这些贩子拿到赃物后,还要进过一些处理,通过翻新外观和套取同型号产品序号的方法让赃物完成“变身”,之后分散到各个二手产品柜台上公开售卖。

    至此公安方面终于弄清了,为什么“双黄”团伙经手的赃物,就从来没有在本地市场上出现过的奥秘。

    因为整个犯罪网络,涉及到的环节众多。特别是还涉及到别的省市的犯罪网络,想要摸排清楚需要很长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