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代军魂 >

第151部分

一代军魂-第151部分

小说: 一代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曲森找地方停车时,车里的监控摄像已经看到了。他拎着无人机刚走近,后箱门便打开。

    使用箱货当指挥车,里面空间比之前的依维柯大了很多。但大半空间被各种设备占去,操作人员和指挥人员最多能容纳五个。

    曲森到门口的时候,装备革新组的倪组长从里面出来,笑着拍了曲森肩膀一下说:“你们继续,我这个外行就不跟着凑热闹了。”

    “倪处,谁敢说您是外行啊!”曲森赶紧恭维一句。

    倪组长的年纪比黄安要大不少,虽说是研究枪械的技术人员出身,不过知识面非常的广。

    “是不是外行,我自己还不知道,你个臭小子。”倪组长轻轻怼了曲森一拳,瞪着眼睛说:“整天别光顾着整你的小飞机,我这面也多长长心。”

    “是!”曲森笑着立正应声。

    “忙吧,忙吧,我走了。”倪组长又拍了曲森一下,往他专车停着的方向走去。

    “倪处再见。”曲森冲倪组长喊了一声后,转身上了指挥车。

    车里四个人,安月和手下两个技术员,还有昨天刚见过面的高胜。

    “安姐好。”曲森先跟安月打了个招呼,又冲两名技术员点了下头,坐到给无人机操控员预留的位置后,拍了下高胜:“高大队长,你不是很忙吗?”

    “再忙也得抽空过来看看我的宝贝啊,不赶紧学学,回头玩儿不转啊。”高胜嘿嘿笑着说。

    移动式指挥车就是为了高胜这种一线指挥员准备的,所以每一次升级完,他总是第一个到位的。

    “安姐怎么样?”曲森说这话打开拎箱,取出操控笔记本放到操作台上。

    “暂时同一时间段移动、联通的信号中继只能启动一个,不过效果还不错,基本达到预计参数。”安月有些遗憾的说了一句。

    想法超过了现有技术水平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无人机设计组,基本所有电子类设备研究小组,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就连装备革新组的警械研究组,也在材料学上遇到了迈步过去的门槛。

    “咱们做下无人机的干扰测试?”曲森启动了无人机操控平台后,问了一句。

    “臭小子,一天就知道鼓弄你那破飞机。”安月气的拍了一下曲森,才示意手下两个技术员做准备。

    高胜一听要做无人机干扰测试,从拎箱里拿出普侦一型,熟练的装上电池,开启电源后到指挥车外面准备放飞……

    综合测试一直做到了深夜,效果让人非常失望。启动移动、联通信号的蜂窝装置后,对无人机的采集画面有很大影响,尤其是移动信号,画面干扰很严重。

    启动卫星通讯直连的时候还好,但捕捉周边卫星通讯信号的时候,干扰更加严重。别说无人机的操控平台,指挥车上的其它电子设备,干扰也非常严重。

    “警装局那面装配完成后不做测试的吗?”曲森挠着头问了一句。

    “他们只负责按我们的设计完成硬件安装。”安月非常无奈的回答。

    指挥车多天线组同时工作时,相互之间的电波干扰问题,一直是设计上的大难关。现在又加上了多设备之间的信号干扰,多重干扰源纠缠在一起,让人想处理一下都找不到入手的点。

    “对了,我们学校的吴教授来了,咱们可以请他帮忙想想办法。

    另外信号干扰问题,我估计部队用的移动式通讯中继站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想办法联系下硬件设计单位,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第二百四十三章:国安的配合要求() 
曲森的提议绝对算是一剂“救命良药”,安月也是个急脾气,在指挥车上就把两份申请写好了。

    第二天一早便杀到倪处长办公室,催着他在领导小组每日例会开始之前,就把申请交到了程万奇手里。

    “715工作组”的效率一贯是极高的,当天上午就通过部里,联系到了移动式通信中继站的生产单位。

    初步沟通后,第一时间把警用移动式指挥车的设计图发了过去,请那面帮忙“把把脉”。

    下午的时候,吴教授也被从通讯团那面给请了出来。

    因为考虑到解决信号干扰问题,不止需要从硬件屏蔽上想办法。滤波插件等软件性能也得跟上。吴教授出来时把自己的俩学生,周莉和李莹也给一并带来了。

    无人机作为指挥车集成功能的一部分,曲森和无人机设计组现有的四款无人机,也一并加入了综合测试。

    警用指挥车现在的信号干扰和电波干扰问题,可以说是十分严重的。当“天眼”系统的视频信号也被引入之后,无论有线还是无线,差不多所有车载设备全部被波及。

    曲森虽然有一定的电路学和信号学的知识基础,但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基本是懵圈的。

    吴教授却淡定的很,让技术员将车载设备全部关闭。然后分别两项、两项搭配启动,遇到干扰问题,便让周莉和李莹把干扰特征记录下来。一轮过后,再三项为一组,分组启动。

    一圈测试完成后,找过一张白纸,提笔勾勒出了车顶各天线组的布局。又拿出一张白纸,根据设计图画出车内电源线和数据线的归束布局,还把发电机给单独标注出来。

    最后把两张图纸摆在面前,手里拿着笔,边给大家讲解不同干扰波的形成原因,边在图纸上不同的节点做出关联标注。

    大约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指挥车工作状态下面临的复杂电涌、电波干扰,便被抽丝剥茧剖析的清清楚楚。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整体布局和走线全部都要推倒重来,另外还需要在重点位置加装有针对性的屏蔽墙。

    看着吴教授画出的草图,安月和手下的几个设计人员即涩然又感激。

    他们在做整体设计的时候,虽然考虑到信号屏蔽和相互干扰问题,但毕竟在复合型天线的联合使用,以及多信号源的相互干扰方面经验不足。

    刚开始时,因为指挥车功能相对简单,设备与设备之间有充裕的安置空间,布线也相对简单。出现干扰问题,进行简单的信号屏蔽和软件滤波后并不明显。

    功能进一步增加后,布局一下就密集了起来。警装局那面,也没有一下将这么多电子设备,集成在一辆箱货中的案例经验。

    测试车开回来后,各系统软件一安装,问题也就一下子冒出来了。

    装备革新组的倪组长因为没有座位,厢货车高度又不够,全程都弯着腰站在吴教授后面观看。

    在问题总结完后,强忍着腰痛,握住吴教授的手表感激:“谢谢吴教授,感谢,感谢!”

    “客气什么,现在才刚刚捋顺出大概的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才是难点呢。”

    吴教授说了一句后,指了指周莉和李莹:“让她俩帮你们两天,这两个丫头跟我学了两年多,信号学方面功底还算扎实。而且还是学软件出身的,正好你们用的上。”

    “就等您这句话了!”

    倪组长知道吴教授这种专家能亲自来一趟就不错了,想让他留下帮忙基本不太可能,早就惦记周莉和李莹了。

    结果还没用他开口,吴教授自己就把话说出来了,大喜之下感谢的话顺嘴就冒出一堆。

    用最短时间敲定了跟脚后,拽着吴教授就往车外走:“走,咱先去吃饭,大家饿坏了吧。”

    倪组长显然不太了解吴教授的工作作风,原本是想着找家饭店请大家吃顿好的,结果话一出口就被吴教授给拒绝了。

    最后一帮人只是在装备革新组的食堂简单的吃了一顿工作餐,吴教授便带着俩徒弟回去。

    虽然吴教授把周莉和李莹,暂时给指挥车设计小组帮忙,但俩人现在毕竟属于军用无人机测试组的成员,临时借调还需要由“715工作组”发由出正式申请。

    转过天申请得到批准,测试组那面同意把周莉和李莹,借调给警用指挥车设计组一周的时间。

    对于申请获得批准,曲森比正主安月还要高兴。亲自开车去通讯团接人,被测试组的一帮人开了顿“接媳妇”之类的玩笑后,成功把已经换上便装的俩姑娘给接出来。

    安月似乎非常担心曲森接到人后,直接把人给拉跑了,差不多全程电话“监视”。曲森的车出现在装备革新组的驻地,人便马上迎了出来

    这面已经连夜搭建好了厢货车的一比一模型,准备等周莉和李莹到了之后,马上把指挥车上的设备拆散,边做布局调整实验,边重做整车的设计。

    见曲森的车到了,一帮设计员便撸胳膊挽袖子拎起工具准备动手。

    可还没等动手呢,高胜的电话便打到了安月的手机上,他那面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控,严重怀疑吴恩泰在使用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

    有了这个判断后,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指挥车新集成的功能。知道测试车马上要被拆开,便打电话先让安月这面先暂停,他马上打申请调用。

    申请在下午上班的时候得到了批准,不过测试车对卫星通讯的侦测范围有限,样子又实在扎眼。一番考虑后。决定从移动公司借调一台通讯维修车过来,将侦测设备临时搭载上去。

    通讯维修车一个小时以后就到位了,设备加装工作随后开始。大家一起动手,刚把设备从指挥车上拆下,正准备继续拆车顶的专用天线时,国安的蓝科长带着两个警察出现了。

    来意很简单,找曲森、周莉和李莹,希望三人配合工作。至于工作对象不用多说,自然是上次已经提过的章远志。

    像章远志这种在职时,参加过重点涉密项目的科研单位研究员,即使转业了也要执行严格的保密员纪律。

    这个保密要求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基本纪律外,还包括涉密时长和涉密期内出境报备等一系列详细要求。

    国内现阶段软件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所以章远志转业后,安置工作根本不需要地方政府多费心,好几家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企业和单位,都开出了很高的待遇要人。

    不过章远志哪家也没有选择,而是选择放弃安置,多要了一笔分转业费。

    回到老家后落下户籍,等身份证下来后,一天都没有多呆。又从家里父母那要一笔钱,带着合在一起的三十几万到了花城,注册了一家软件公司。

    老实说三十几万想开公司确实紧张了一些,章远志到了花城后,先寻了一圈写字楼。发现租金他根本无法承担,便跑到城郊租了一间小门市。

    又到人才市场招了几个应届大学毕业生,精打细算的好不容易才拉起了公司的架子。

    完成注册后,咬着牙出钱在网上打出了广告,主营软件开发和网页制作。

    在章远志的想法里,自己技术好经验也足够,只要开始时接到几个小活儿,并且做的漂亮,很容易就可以打响名气,但现实却有些残酷。

    章远志把做买卖想的太简单了,设计网页这种小活儿倒是有不少。可是这种活儿随便一个工作室,甚至个人就能干。

    人家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能搞定。各方面的成本根本就不是租着一个门市,还雇了几个员工的章远志可以比的。

    软件开发上,小的软件同样有工作室做拦路虎,大型软件开发,委托方首先就要软件开发公司的硬实力和过往案例。

    像章远志的这种一个大工带着几个学生兵的小门脸儿,大多数委托方基本看都不会看。图便宜的小公司,钱给不了多少,要求却多的不行,活干完了还想尽一切借口的拖尾款。

    章远志一个学理科出身的,闷头搞技术还行。跑业务、跟资方扯皮这种事情基本是一窍不通,公司挺了半年还不到,基本就濒临破产了。

    严重的入不熬出情况下,无力支撑的章远志只能关闭了公司,把为数不多的员工遣散掉。只带着一个工资无所谓,一心想跟他学技术的小伙儿,租了间房子干起了工作室。

    因为在之前的几个月里,章远志对地方上搞软件开发和网页制作、服务器维护这行的水,多少已经有了些了解,再加上他本人技术确实过得硬。

    丢掉公司这个大包袱后,带着唯一的一名帮工,从网上接活儿或者从大公司手里接分包项目,日子倒是好过了不少。

    折腾了两个多月,随着业务越来越多,钱也挣了一些。工作室不但换了大房子,还把之前的老员工,技术好的又召回来了两个。

    共计四个人的工作室,生意做的非常红火。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手里活儿扎实就不怕出不了头。随着章远志的工作室在圈内越来越出明,终于有人带资主动找上了门寻求合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