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帝王路 >

第158部分

三国之帝王路-第158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帝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闲话少叙,且说徐晃赵云得了刘裕的命令之后,就一左一右快速进军起来。他二人如此拼命,可就为了所谓的头功。但可惜,他们还是比刘裕晚来一步。

    这倒不是他们速度慢,而是他们一路对付袁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一路上堪称完美的解决了袁军,只有少数逃出了寿春。大多数不是被杀就是投降。而这,也使寿春免于战火,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

    保留下寿春,这对刘裕可是很有意义的。他来寿春,不是抢劫一番,然后就走。他不是霸王,攻下咸阳就回江东,他是要以淮南为基地,做出一番大事业。

    不说徐晃赵云那边,且说刘裕率领锦衣卫突然杀至伪宫。这伪宫守备很强,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刘裕不会放火,不然还是很容易攻破的。

    虽然不能放火,但刘裕还有其他的招,比如佯装袁军,告诉伪宫守军前方告急,让那守将派兵救援。这守将不傻,自然不可能一听汇报,就前去救援。

    不过一番打探之后,确实发现城中大乱。如此一来,那守将就犹豫了。而就在那守将犹豫的时候,刘裕又派人佯装袁军,汇报说让他率军保护妃子们离开。

    这下子,那守将毫不犹豫就拍板,率领守备军护着袁术家属就撤退了伪宫。而此时,刘裕见时机成熟,当即毫不犹豫的下令进攻。

第290章 天下震动() 
是夜,寿春战鼓不断,喊杀声不断,惊的百姓士族全都紧闭大门,不敢开灯。而刘裕军和袁术军则发生三次大战,三次都以刘裕军完胜落幕。

    第一战,徐晃突袭寿春左营袁军。因出其不意,袁军被徐晃杀的丢盔弃甲,莫说反抗,便是逃亡都来不及。

    第二战,赵云狭路逢寿春右营袁军。该营袁军将领警惕异常,竟然提前出兵,想要伏击赵云。但赵云速度也不慢,故而伏击不成,成了双方狭路相逢。此战颇为艰辛,但最终还是赵云赢了,尽管伤亡有些惨重。这也亏得那敌将不懂变通,跟赵云死磕,否则他撤入城中,和赵云周旋,胜负还在两分之间。

    第三战,刘裕诛伪宫守备军,以及袁术那一大家子。没有丝毫同情,也没有丝毫惧怕,刘裕直接斩杀那些人。并且他斩杀之后,还迅速令人将那些首级给吕布送去。

    所谓祸水东引,不过如此也!

    三战而三胜,寿春可以定矣。当时,刘裕一身血袍登上伪宫,向下望着繁华而死寂的寿春,随后又眺望云烟苍茫的远方,不由酣畅淋漓的大笑起来。

    笑声之中蕴含许许多多的情绪,便是刘裕自己也无法分清。但不管怎么说,最多的还是欣喜和快意。确实够他快意的,毕竟得寿春而望淮南,据淮南则望天下。

    此帝业之始,试问天下谁人可以淡然处之?

    不淡然之后,刘裕立即恢复冷静,一面让人贴出告示,安抚民心;另一面,他令徐晃和赵云各自进兵,夺取寿春附近的郡县。与此同时,他还派出斥候,向徐庶送去捷报。当然,不止是报喜,还让徐庶尽快处理那边的事,然后过来辅助他对付袁术。

    他预料,以袁术的性子,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而且寿春乃袁术的老窝,袁术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就这样,他一夺下寿春,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备战起来。而就在他备战的时候,他夺取寿春的消息终于传了出去,并且愈传愈离谱。

    这个时候,天下人,无论是哪个,都不得不正视起刘裕。

    比如曹操,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由惊呼道:“狮儿不可与之争锋!”

    尽管是乍闻之下的惊呼,多少有些夸大,但也说明曹操对刘裕更加重视了。这不,感叹之后,他立即就召集诸文武,讨论起这件事来。

    往日懒散的郭嘉,居然一改前态,郑重的说道:“曹公,此龙入大海也,从此后天下风波更甚矣!”

    何止是郭嘉,荀彧也同样感慨不已,尤其是他想起当初刘裕落魄时候的样子。

    “唉,我想到你不凡,却没想你如此不凡,难道我当初做错了吗?”

    整个许都,有人为刘裕夺下寿春愁,自然就有人为刘裕夺下寿春喜。愁的像曹操,喜的像万潜,哦,还有天子刘协。

    刘协一接到这消息,就忍不住狂喜,大笑道:“哈哈哈哈,皇兄果然没让我失望,哈哈哈哈”

    若不是皇后拉着,估计能笑出事来。没办法,刘协现在毕竟还不够稳重,而且骤闻这等喜事。要知道他虽然早就寄希望于刘裕,但其实并不抱多大希望,只是习惯性的撒网罢了。但不想,这一步棋子真的开始发光发亮了。

    如果说刘协是狂喜,那么袁术就是狂怒。当他得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甚至为此怒骂传消息的士兵。但经过一番确认之后,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消息。一接受,他就大怒不已,扬言要将刘裕挫骨扬灰,甚至当即就叫着要回攻刘裕。

    如果不是大臣们拦住,他可能真的就撤兵回去了,这样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出其不意,给刘裕来个突袭。咳咳,开玩笑,事实上他无法立即就撤兵,因为一旁有个吕布虎视眈眈的盯着他。

    但不论如何,这兵袁术是撤定了,只不过时间早晚罢了。

    说完袁术的反应,就不能不说说吕布的反应。吕布倒没多想,听说刘裕攻下寿春,就哈哈一笑,道:“这个刘裕果然不简单,竟然把寿春都攻下来了。”

    “不然,如果不是温侯牵制,料他刘裕也攻不下寿春。只是现在平白让他得了寿春,而温侯却什么也没得到。”陈宫可不想刘裕坐大淮南,否则岂不是才打败羊,又多了一头狼做邻居。因此,他立马就开始诱导吕布。

    吕布的脑子,哪里经得住陈宫的诱导。这不,不一会儿,他就一脸阴沉,道:“公台,你说该怎么办,这寿春可不能白让刘裕得了去。”

    “呵呵,此事简单,温侯只需要假装兵力不足,逐渐收敛兵力,则袁术必然宽心,随后撤兵回寿春。到那时,温侯只需坐山观虎斗,静候佳音即可。”

    “哈哈,公台妙计!”

    那边陈宫一听到消息,就开始为吕布布局,最终决定放袁术和刘裕斗,然后他们再去收拾残局

    而这边刘表和孙策听闻刘裕攻下寿春的消息,也是忍不住愕然。也是,谁能料到刘裕竟如此快速的拿下了寿春,便是那周瑜也没有想到。这倒不是周瑜不如徐庶,而是他不在徐庶的位置,没有深想此事。

    对刘裕而言,攻下寿春还带来了额外的好处,比如刘表听到这消息,忍不住惊叹之后,决定和刘裕议和。也就说,他要把文聘和黄忠撤出淮南地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许褚率军助魏延,发生的一些事。

    当时,许褚听了刘裕的特别告诫,一来到前线就指名道姓要和黄忠过招。魏延知道许褚的实力,也不阻拦,心想这下可以为自己报仇了。于是乎,他更是积极为许褚叫阵。然后呢,许褚果真和黄忠打了一场,那一战真是惊天动地,惊呆了双方所有的将士,然后许褚输了!

    无话可说,不是许褚不强只能说,现在的黄忠,真的很可怕!

    而这一战之后,许褚也知道自己不是黄忠的对手,就乖乖的听徐庶的吩咐,跟魏延一起守起城来

第291章 天下震动(续)() 
直到刘裕夺下寿春,刘表对刘裕起了忌惮之心,这才让文聘和黄忠不再攻城。所谓实力是平等的前提,说的大概就是这情况吧。

    但竟然如此,刘表也没有撤兵。本来他是打算撤兵的,但被手底下的人一劝,觉得还是等袁术和刘裕分出胜负再说。假如刘裕抵不住袁术的反攻,那他不介意吞了一大块淮南之地。当然,即使刘裕胜了,说不定也实力大损。那样的话,说不定他也能得到些好处。

    相比刘表的优柔寡断,周瑜要果敢许多当他听闻刘裕攻下寿春的消息,当机立断命令撤兵。当时周泰不太情愿,问周瑜,如此大好情景,为何要撤兵。周瑜没有回答他,只是高深一笑,眼睛看向阳泉方向。

    事实上,周瑜并不惧怕刘裕,之所以撤的如此果断,一来预料到刘裕的不简单,即使攻下庐江,恐怕也不好守。二来嘛,自然因为江东的事。说实话,周瑜不是很放心孙策,孙策勇则勇矣,可不够稳重。当然,他不可能完全撤出庐江,他可是留下后招,等待日后卷土重来。

    不说这些人的反应,且说另一些人的反应,比如刘晔。

    刘晔这次确实震惊了,他知道刘裕的目标是淮南,也知道徐庶的不凡,可仍然不敢相信刘裕会直接拿下寿春。其实,这不是刘晔他们这些人想不出这一招,而是他们不了解刘裕的实力,所以才会被震惊。

    震惊之后,他便陷入沉思之中。他心中有些动摇,不再觉得刘裕一事无成,得意不了多久。实际上,刘晔并非不在意他的身份,说到底他也是汉室宗亲。而且他从小也受那种教育,对汉室还是有感情的。只是他是个冷静的人,很理智,不会凭感情行事。

    正是因此,历史上他才投靠了曹操,把对汉室的感情压在心底,直到遗忘。但现在不同,刘裕虽然变相囚禁了他,但那不过是重视他的表现。如果是其他人可能看不出来,但他这种智士又如何看不出来?

    而且相比刘裕,曹操可没有这么重视他,确切的说曹操压根不知道他。因此,深思熟虑之后,他不在那么排斥刘裕。但他也没打算立即就投靠刘裕,那样子太过狼狈,仿佛势利之人一样。而且,他还要考察一下刘裕,看看刘裕是不是真的值得他投靠。

    事实上,考虑投靠刘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单是淮南和荆州就很有一批,比如淮南名士鲁肃。

    鲁肃,这可是三国大人才啊!

    可能一部三国演义,让很多人误会了鲁肃,认为鲁肃不过是个没脾气的老实人。但实际上呢,鲁肃真的这么不堪吗?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从这份史书记载的资料,就可以看出鲁肃的不凡,所谓老实人一说根本站不住脚。其中他为孙权做的战略规划,更是极为不凡,可能大家不知道他的规划,但一定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他的规划,跟隆中对很是相似,且比隆中对早出来。

    除此之外,他也是促使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可以不客气的说,他是不可或缺的那个人。没有他,三国指不定是什么样子。

    有意思的是,据史书记载他和周瑜是好友,但周瑜投靠孙策,他却不愿意投靠孙策。一来想是知道有周瑜,他不可能成为首席军师;二来更是因为他和周瑜是好友,这才不愿低周瑜一等。当然,主要还是他觉得孙策这人不值得效力。后来他投靠孙权,就是看中孙权的为人。而且那时候孙权虽然倚仗周瑜,但却疏远周瑜。

    而现在孙权还没起来,可他又迫切想出头,不愿自己的好友出人头地,而他还默默无闻。大概正是如此,历史上他还是投靠了孙策吧。不过现在他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刘裕,而且在他看来刘裕要比孙策要沉稳的多。除此之外,他觉得刘裕现在需要一个淮南的人才,而他恰好是那个人选。

    种种原因之下,鲁肃才下定决心投靠刘裕。但他要投靠刘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投靠的,而是准备直接上达天听,被刘裕看中。为此,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就待时机成熟实施了。

    考虑投靠刘裕的人不少,但真的下定决心的不多,盖因他们都没有那个魄力。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刘裕现在的局面并不是很好,可能随时就被人翻盘了。

    当然,下定决心搏一搏的人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大才,比如上面说的鲁肃,再比如另一个人――甘宁甘兴霸!

    此人暂不多说,只说刘裕三番五次给他送信,言语诚恳的请他来助自己。说实话,刘裕第二封寄来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