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帝王路 >

第184部分

三国之帝王路-第184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帝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三国,人重要,人才重要。

    虽然这块地盘很好,但袁术却把它弄的很糟,所以刘裕现在还得花大功夫整治。规范一下很容易,拿个地图,随便画几笔,不就行了。可整治就难了,它需要人才,需要大量人才。

    为什么刘裕把步鸷放到地方?

    这就是原因了,当然,刘裕也想借此锻炼一下步鸷,好让他以后可堪大任。

    除了让步鸷整治临淮,刘裕还让杜畿整治寿春。至于鲁肃和徐庶,则被他调回来,和他一起重新整治军队。

    双管齐下,大治淮南,这就是刘裕现在的目的。

    不得不说,现在的时机正好。徐州,吕布与刘备纠缠;曹操,也无力南顾;至于孙策,他可还没肃清江东。

    说到江东的事,刘裕不由回想起来,好像孙策很快就会死,被刺客杀死。这对他来说是好事,但他不确定,历史被篡改,孙策还会不会死。

    不管孙策死不死,反正刘裕也没指望靠孙策死,而避免和江东的碰撞。说实话,就是孙策不找他麻烦,他也不会放过孙策。

    这南方,可容不下那么多猛虎。而扬州,一个人就够了。

    可是要打仗,自然少不了后勤,少不了粮草武器什么的啊。可这些东西,也不是凭空来的,那都是需要他通过治理自己的地盘获得。只知打仗的诸侯,那可不是好诸侯,那可活不长。

    本来吧,有步鸷和杜畿,刘裕治理淮南则没什么问题。可到他全力治理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手底下的人才还是少了。不仅缺少杜畿这个层次的人才,还缺少底层人才。

    没办法,刘裕只好一边治理淮南,一边大力推广招贤之事。

    招贤馆,几乎每座城都建了;招贤告示,几乎每座城都贴了。

    看这架势,所有人都知道刘裕是玩真的,是真的求贤若渴。还别说,这效果还真不错。

    大概因为刘裕稳定下来,手底下有这么一大块地盘,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投靠他了。要知道他在汝南,那声势可也不小,然而招揽了几个人?

    现在不同了,他招贤的信号发出,那应招的人真是多的没法数啊。如此一来,底层人才很快就饱满了,应招的八成都是这样的人才,刘裕自然不缺了。

    但上层人才,就是比杜畿低一个层次的,人数也很少,所以刘裕还是有点苦恼。不过很快,他就不苦恼了,因为步鸷举荐几个人才,虽然不如他自己,但都不是一般人。

    比如其中严畯,字曼才,彭城人,历史上是孙吴的官员、学者。此人性情忠厚,待人以诚,并且有自知之明,其才虽然不如步鸷,但也是难得的人才。因此,刘裕便认真接待,还委以重任。

    如果说步鸷介绍的人才,以那严畯为最,其才还不太出众的话,那刘裕亲自招揽的两个人,就要厉害的多了。莫说和严畯比,就是和步鸷比,那两个人也丝毫不差。

    那二人,一个名叫吕岱。

    吕岱,此人究竟是谁呢?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历史上,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在其手下做事。

    此人允文允武,历史上,他曾为孙权平定战乱,生擒叛将吕合、秦狼,被任为昭信中郎将。

    其后,他又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而安成等四县官吏聚兵抗拒吕岱,吕岱进攻围寨,众人皆降,于是平定三郡。后又因平定吴砀、袁龙的叛乱而升为庐陵太守。

    延康元年,他更是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贼寇王金的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平定九真太守士徽的叛乱,晋封为番禺侯于此之后,其人还有赫赫战功。

    吕岱此人,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有趣的是,吕岱一生辛劳,居然活到了九十六岁。可真是江东长寿翁。

    除了如此厉害的吕岱之外,还有位颍川大才投靠了刘裕。那人比之吕岱,也丝毫不差。

第345章 治淮() 
这另外一人,在历史上,乃是曹魏名臣。此人弄出的九品中正制,可谓魏晋基调的奠基石。

    想来已有人猜出此人身份,不错,此人正是颍川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曹魏重臣,魏律便是他编造的。后世此人名声不显,不如荀彧等人,但可以这么说:荀彧是曹魏早期顶梁柱,陈群是曹魏后期顶梁柱之一。

    别看这么说,陈群好像很不如荀彧,但实际上已经很不简单。

    陈群此人出身名门,虽然是颍川人,但很早就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这一点不仅可以看出刘备的识人之明,也可以看出陈群的择主之能。

    不过很可惜,兴平元年,陶谦病死,徐州以举州迎刘备继领,陈群劝刘备不去,说袁术强大,现在东取徐州,一定会与其发生争斗。又说吕布乘机袭击我军的后方,则取徐州得不偿失也。

    刘备不听,最后果然丢了徐州。

    而此后,陈群被举为茂才,招为任柘令。但他没有到任,而是随父亲陈纪往徐州避难去了。

    正是因此,他才比其他人更加了解这边几位诸侯。而一番对比,他就决定投奔刘裕。在他眼里,刘裕比吕布、孙策等人更适合为人主。当然,他也觉得刘裕比不过曹操。但曹操没有招揽他,而刘裕广布招贤令,且帐下人才稀缺,正可以让他大展拳脚。

    故而,他一番考虑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投靠了刘裕。刘裕没让他失望,他一来,刘裕就招其为幕僚,并且纳入核心圈子。

    这是何等信任,何等看重!

    于是乎,他抱着“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人”的想法,为刘裕推荐了不少人才,其中更有后来的曹魏重臣陈矫。

    不仅如此,他还大兴法治,为刘裕制定律法,处理刑事民事等等,使得淮南风气为之大振。

    陈群治法,吕岱治商,杜畿治农。

    吕岱此人看起来老实的很,但实际上为人狡猾,且为人世故又变通,治商最好不过。自他走马上任之后,整个淮南交易逐渐恢复。而他和陈群配合,更是重重打击了淮南的走私,尤其是盐铁走私。

    再说杜畿,他是最早跟随刘裕的,刘裕又岂会不知他对农事的擅长,于是就果断让他治理农事。这农之一道看似不重要,可却是一国之本,本不固可不行。而固本之事,除了亲近的人,还能交给谁?故而,此事非杜畿莫属。

    而杜畿也没辜负刘裕,他在刘裕的指导,以及招来的几位专才的辅助之下,不急不缓的治理着淮南,将淮南人力物力发挥到最大。

    这个春天,绝对是淮南最生机勃勃的春天,所有官吏、百姓都辛劳的而开心的奋斗着。而淮南,在他们的手中,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田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秧苗;官道上,再也没有一人高的荒草;村庄里,也重新住满了人。

    尸体被埋葬,不再被抛荒野;流民分到田地,不再无所事事;所有人,脸上洋溢起笑容

    “元直,伯侯他们做的很好。看这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谁能想到之前它们还是荒芜一片?而秋天,这批粮草长好,我们就真的可以挺起腰板了。”难得悠闲的刘裕,登上寿春城头,抬眼望着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满意的的对徐庶笑道。

    徐庶本来在庐江,但一来庐江平定,二来刘裕有事交给他,于是就把他调了过来。至于庐江,让太史慈守着便可。

    这样的发展态势,徐庶自然也高兴,“公子,不止是伯侯他们做的好,长文定公,还有步鸷等等,全都做的很好。公子你看,现在的寿春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这都是长文等人的功劳。公子再看,这寿春交易多繁华,每日带来多少金银,而这都是定公等人的功劳”

    “好你个徐元直,你这是要给所有人表功,自己当个大好人啊。”刘裕听徐庶说完,不禁笑骂道。

    不得不说,这君臣二人关系真的很好,一般人哪敢这么说。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徐庶来到寿春,这还是他们第二次闲聊,第一次是徐庶刚到。没办法,谁叫他们忙,治淮可不仅是政事上,还有军事上。而这军事上,则全是鲁肃、徐庶以及刘裕他们三个人的事,其他人很难帮上忙。

    比如暗卫的扩建,以及渗入南方各势力,这就是刘裕一个人在做,他根本没办法与人商量,就是鲁肃徐庶都不行。这倒不是刘裕不相信他二人,只是御下当有道,否则强者也不得好死。

    说到统领暗卫之人,刘裕心里还真有人选,但可惜那人在张绣帐下。不错,正是那毒士贾诩,贾诩可是很适合的。

    刘裕忙,鲁肃和徐庶又岂会不忙?

    无论是规划作战计划,还是处理与各诸侯的事宜,又或者是调整军队,都足够他二人忙的脚不沾地。这些事都很细碎,而且做了也不一定有用,但还必须做,否则谁知道会不会突然用到。须知一颗螺丝钉,能毁了整辆火车。

    说到对外事宜,就不能不提刘裕升迁之后,他和各诸侯之间的关系了。说实话,那关系真的很冷。

    如刘表,他之前各刘裕和解,诸事都很上心,可刘裕一升迁,刘裕发现他开始敷衍自己。这当然不止是赌气,更多的大概还是防备刘裕,毕竟刘裕崛起太快。

    再比如孙策,那是在公众场合就直言不服。对此刘裕并不惊讶,因为孙策比之刘表等人,那叫少年得意,怎么可能不气盛?

    不惊讶归不惊讶,刘裕还是很不爽的,毕竟他身份摆在那里。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相比前面两位,吕布的态度就要好多了,不是因为吕布不桀骜,而是因为吕布被刘备缠住,不敢再竖刘裕这大敌。

    说到刘备,嘿嘿,他知道刘裕升迁的事之后,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

    不管和诸侯们的关系如何,这段时间,淮南还是难得的风平浪静。

第346章 平地惊雷(上)() 
建安二年,末路的大汉王朝,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它的边疆,如凉州、幽州,大战不断、烽火满天,但兖徐扬荆四州却陷入诡异的平静之中。

    这平静确实诡异,乃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如水面之下的暗流。

    四州诸侯虽然没有大打出手,但全都在准备着战斗,又或者小范围的战斗。如吕布,他虽然稳住了徐州态势,但仍然不能将刘备完全拔除。刘备不仅与他对峙,还时常出兵骚扰。

    再比如孙策,他虽然没有立即出兵对付刘裕,可也是积极备战。一方面,他全力剿灭治下反抗势力;另一方面,他大力支持张昭的工作,使得江东逐渐稳定。相信等他稳定江东之后,他一定会剑指刘裕,不死不休。

    说到孙策,就不得不说一说来到扬州的郭嘉。历史上,孙策死于刺客之手,但从刘裕的遭遇来看,孙策很可能是死于曹操的阴谋。也是,那时候曹操要对抗袁绍,确实留不得孙策,派人刺杀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这次郭嘉南下,就是抱着杀死刘裕和孙策的想法。但可惜,就差那么一点,刘裕终究是没杀成。刘裕没杀成,按理说郭嘉会更用心的杀孙策,否则一个没成功,他岂不是很丢人?但郭嘉没这么做,刘裕没有死,他竟然放弃杀孙策。

    一般人可能还不理解,以为郭嘉不敢对付孙策。但曹操一听这个消息,就笑了,明白了郭嘉的意思。其实郭嘉的意思不难理解,无非是留孙策牵制刘裕。

    孙策、吕布收回爪牙,潜伏于江东、徐州,刘裕自然也就没什么战事。刘表,这么一个老好人,自个儿是绝对不可能与刘裕开战的。至于曹操,他忙的很,根本没有精力对付刘裕,否则他也不可能捧杀刘裕,而是亲率大军攻打刘裕了。

    不得不说,这平静的建安二年虽然是假象,但到底给了刘裕缓冲的时间。一个春秋,不仅使得淮南大丰收,使得刘裕摆脱了缺粮得尴尬促进;更使得淮南大治,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尽管才初上正轨,没办法,一年的时间到底还是断了,但好歹能支撑刘裕作战了。如果没有这缓冲的一年,刘裕恐怕一战即溃了。

    “元直,今年春天,你我就在这城头喜话丰收。哈哈,看这金黄一片,当真是大丰收啊。”

    忙碌的夏季结束,加之一切步入正规,刘裕等人都渐渐闲下来。这不,他们携手城头,观看百姓笑脸收割庄稼。

    徐庶比之以前更加沉稳,站在那里自有一股威严,想来是这一年多的锻炼,“公子,这些日子当叫屯田官员注意点,否则突然下雨那就糟了。”

    “嗯,这点你放心,伯侯会注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