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寒门巨擘 >

第115部分

寒门巨擘-第115部分

小说: 寒门巨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杨宜叹了口气,同样是有苦难言。

    要说这杨宜能以南京户部右侍郎的职务接任这直浙总督一职,自然也是有些才干的,南京虽说是明朝京都,不过这套行政班子里的官员里大多都是过来养老的,杨宜在里边也算是瘸子里拔将军,说来自然有些才干,可当下朝廷军纪松弛,倭寇又彪悍善武,哪里是那么容易剿灭的?

    刚到浙江任上的时候杨宜就发现浙兵不可用,军屯制度一百多年下来,当年那些骁勇善战的武士如今全都成了只会闷头种地的农民,哪里还能打仗?

    几经辗转思量,杨宜这就想到了借用外省兵马。

    可外省兵马又能用哪里的人呢?

    杨宜先是上报朝廷,借来广西狼兵,这些个狼兵大多都是壮族,从小在山林里长大,攀高、爬树比那真猴子还俏丽,下水入海比那蛟龙还顺溜,这样的兵马按理说用来是颇为顺手的,可这些人只听头人的,根本就不认你什么朝廷不朝廷!

    当下的明朝驾驭西南地区的主要手段还是依靠土司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发文书,委托各地的土司、头人们来帮忙治理治下的地带,时间久了,这些土司、头人也都成了土皇帝,拿着朝廷的俸禄、品级来培养自己的实力,朝廷又鞭长莫及,加上这些地方许多还没有开化,哪管你杨宜是什么皇帝老儿任命的啥啥总督?

    唉,狼兵不能用,杨宜这又想到了用各地那些威武彪悍能打仗的兵。

    寻思到这里,杨宜又上疏皇帝,求来了山东箭手、四川漕卒、河南毛兵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可是谁料,麻烦竟然更多!

    山东兵和四川兵私斗,两帮私底下势同水火,光是参将就杀了好几个,杨宜成天焦头烂额的到军营去督战,可恨的这帮外省兵根本就不把杨宜放在眼里!

    如今这个杨宜表面光鲜,身为平倭的直浙总督,可是私底下都不知道吐了多少口老血了,哪里一个操心费事了得?

    “你这娘希匹,废物,废物!”

    赵文华终于骂累了,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恨恨的骂道。

    此时赵文华所思与这杨宜不同,自己是领了圣命来浙江督查军务的,可如今一年过去了,竟然无功而返,当下连皇上这都降旨发怒了,自己到底应该如何?

    皇上的性子高深莫测,底下臣子没人猜得透,总得想个办法才行。

    眼前的杨宜看来是不能用了,直接罢了去,可即使这样,自己督查军务,也是摆脱不了一个督战不利的罪名啊!

    赵文华可怜的脑袋想了又想,不行,总得想个完全的法子来解决这事儿,不然不光自己难做,就是严阁老那边,也不好交代啊!

    杨宜此时不敢说话,大气都不敢出,眼前的赵文华脸色阴晴不变,不知在寻思什么,你说自己会不会因为抗倭不利这就掉了脑袋?

    自己私底下可是送了赵文华不少银子啊,这人不会这么狠厉吧?

    杨宜心里打鼓,更是坐立难安,胆战心惊的瞅着赵文华。

    “皇上这人精明,可谓是聪明不过天子,这等人啊,自然也有弱点”赵文华心里寻思着,轻轻敲打着眼前的椅背,心道。

    “控制欲强,就如先前严阁老所言,皇上最是欢喜臣子们私底下斗,斗的越欢啊,他的心里越是舒服,为啥啊,因为臣子们只顾私斗,哪里还会威胁到他的皇位?”

    寻思到这里,赵文华忽然心生一计。

    对了,何不借机参上那朝中吏部侍郎李默一本?

    一来这李默不识抬举,想来与阁老不合,二来这样不也对了皇上的心思?至于浙江兵事,我这就推到眼前这杨宜身上,另觅能臣良将来担任直浙总督不就好了?

    寻思到这里赵文华的脸色渐渐多云转晴“杨宜,你总督军务不利,按律当斩!”

    “赵大人,下官自知罪孽深重,可下官不想死啊,求您在圣上和严阁老面前多帮自己美言几句,下官上有”

    “好了,别说了。”赵文华厌恶的摆摆手“本官听着这些烦气。

    我怎么说你怎么做,还可保住你这颗脑袋,如何?”

    “大人尽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做,一定照做。”

    杨宜赶忙表忠心道。

    “嗯。”赵文华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会儿本官要写一篇折子,参这吏部尚书李默一本,我要你联名,你可否愿意啊?只要你愿意,哼,以严阁老在朝中的话语权,只办你个失职之罪,保住性命倒还容易!”

    “下官愿意,愿意。”杨宜顿时点头有如小鸡啄米。

    “嗯。”赵文华这就开始写折子。

    哼,你个李默,可算让老子抓到把柄了,如今看你如何还能翻身!。

第一百九十六章 直浙总督,花落谁家?() 
要说这李默也是霉运当头,这是个好官儿。

    李默自入官场以来,素以刚正不阿著称,曾在吏部担任侍郎,又升为吏部尚书,成为六部之首,风头一时无两。

    要知道,明代的尚书很少有直接从本部侍郎提起来的,可见这李默自然是有些能力、颇得圣眷的。

    不过正是因为此人刚正不阿,坚决不依附严嵩,由此这也遭了严嵩的记恨,很多次严嵩都想方设法的想要加害这个李默,可嘉靖又重新启用了他,也让严嵩有些无奈。

    当下嘉靖责备赵文华督战不利,赵文华呢,知道皇帝喜好底下臣子们互相监视,这就来了这么一出。

    事出如何呢?

    李默在策试取材的时候曾经出过一题说“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唐宗攻淮蔡,而晚业不终。”

    李默的原意是告诫为官者要懂得让百姓休养生息,可当下大明风雨飘摇,南边北边都不顺,正起兵祸,这话引申出来不就是说皇上是在穷兵黩武?

    写完折子的赵文华很得意,怕是这篇折子递上去,那李默就在劫难逃了!

    皇上精明,心思最是缜密,这种人自然也有弱点,哪里容得底下臣子们如此妄议自己?

    拍了拍手,赵文华将折子递给杨宜“写吧,把你那大名也写上。”

    “是,是,下官这就写,这就写。”杨宜像是捉住了最后一根稻草,赶忙就范道。

    自己总督军务不利,万一严嵩这厮给自己再白话几句,那自己还哪里有命活?想着自己的小命如今这就掐在这严党手里,杨宜也是顾不上许多了,这就赶忙联名上书道。

    忙活完这篇折子,赵文华又敲了敲脑袋,看来还得写一篇折子。

    皇上如今责备自己督战不利,抗倭无功而返,自己总要推脱一下责任吧?杨宜这人不懂兵事,导致江南倭寇纵横,自然是用不得了,看来自己还得重新举荐一个人才行。

    赵文华寻思着这又开始思量这直浙总督的人选,自己虽说督战不利,难逃其咎,可毕竟自己只是督战,打的不好了,责任主要还是在总督,打得好了,少不了自己的举荐功劳,看来这次,选人是要慎重些了。

    赵文华一个挥手,催促杨宜出去,杨宜不敢怠慢,这就低着头退出屋子关上房门,此时屋子里只剩赵文华一人,他敲着脑袋不断的寻思,到底谁人适合做这差事?

    人要懂兵事,能镇压住倭寇还要听话,能为严阁老所用,到底谁人适合呢?

    等等,上次鄢懋卿不也说过这个胡宗宪?

    此时的严嵩入主内阁十几年,朝中可谓是遍引私人居要地,无论是六部还是言官,都有不少严嵩的人,这左副都御使鄢懋卿就同是严党。

    此时的胡宗宪已经身为浙江巡抚,颇得圣眷,对自己也是甚为恭敬,逢年过节的都知道走动走动,况且一向看人眼光挑剔的鄢懋卿这都直说这胡宗宪好话,这人还能差了?

    寻思着胡宗宪仅一年的功夫这就从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扶摇直上升为浙江巡抚,自然有些能力,出事这又如此圆滑,相信是个人才加奴才的好角色,赵文华一拍桌子“好了,就是他了,老夫这就举荐胡宗宪入主浙江!”

    一阵奋笔疾书,又一篇折子,这就书写完毕,大意就是赵文华首先愧疚一番,这再指出杨宜不懂兵事,误了朝廷大事,自己举荐胡宗宪接任直浙总督职务。

    况且这胡宗宪也是一向颇得圣眷,如此一来,事情不就解决了?

    朝中有严嵩替自己撑腰,下边兵败的责任这再推给杨宜他们,自己这不就择的差不多了?

    赵文华一拍巴掌“来人啊,快将这两封书信送往京师!”

    再说此时赵文华没闲着,胡宗宪同样没闲着。

    圣上大怒,责备江南抗倭不利,看来朝廷接下来定会有别的动作。

    胡宗宪关心的倒不是其他,而是倭寇,还有自己。

    话说自己自上任浙江以来,虽说干了不少事,可毕竟没能独掌大权,做的也是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查个废柴将领,弹劾个无用官吏,好容易这才得了圣上降旨得了浙江巡抚,可无奈还是屈居人后,哪里有自己施展拳脚的地方?

    直浙总督!唉,官高一级压死人啊,当初瞅着杨宜的种种做法自己就觉得不得劲,八成要捅娄子,如今可不?倭寇倭寇,越剿越猖獗!莫说圣上了,自己这里都是急的火急火燎的!再这么下去,莫说浙江了,怕是湖广都要进去倭寇了!

    无奈啊

    胡宗宪没事这又抓起了当初那个小学子写的抗倭一疏来把玩,如今这学子所作的文章简直成了胡宗宪的日常读物,写的可谓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就是不知道要是真实施起来可会有戏?

    寻思着接下来朝廷必定会大的人事变动,相信自己这个浙江巡抚总督浙江军务的希望还是很大的,胡宗宪决定拿出这抗倭疏来试试水,看能否真如这学子所说所向披靡?

    自己自入浙江以来,一直与严党交好,不论是鄢懋卿还是赵文华,自己都是多番曲意奉承,如今杨宜这又名声扫地,相信把自己提上来的希望还是很大的,既然如此,自己也该早作准备才好。

    想到这里,胡宗宪立马撂了一嗓子“来人。”

    “老爷,何事?”下人推开房门,恭恭敬敬道。

    狗剩的抗倭之法,需要一骁勇善战的将领,胡宗宪常年督军,自然是知晓这将领对一支军队的莫大作用,遍观当下浙军中的一众将领,能入自己法眼的不多,既然如此,那就唤他们前来,也瞅瞅这山东学子的抗倭疏。

    “唤参将戚继光,还有皂林游击将军宗礼,还有那镇抚侯魁等人,来我这巡抚衙门,就说我有抗倭秘法相赠。”

    胡宗宪神秘道。

    “是,小的这就去。”

    “等等。”

    “老爷还有何吩咐?”下人问道。

    “将这包裹送去给赵文华赵大人,记住,不要让任何人看到。”胡宗宪正色道。

    如今圣上降罪,八成杨宜这直浙总督是做不长了,自己自然要早些打算,礼物嘛,自然必不可少。

    “是。”下人会意道,恭敬离开。。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个名将的对话(一)() 
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情形如何,李卫国通过后世的历史书自然知晓个大概,不过也是无能无力,这些事儿目前还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当下他关心的,主要还是会试的成绩问题。

    “卫国兄,此次会试如何,可有希望能再次高中榜首?”

    说话的是山东莱阳人张梦鲤,这人是同乡,路上客店歇脚的时候在公车上相遇,自李卫国吟出那首后世梁启超的读陆放翁之后这也不由对李卫国竖起大拇指,自此见了面也是颇为恭敬的。

    “不敢奢求榜首,只求孙山之前。”李狗剩淡淡道。

    会试的考题明显比先前的考试都要难得多,批卷的先生们也要求起码是贡士以上的水平,如今考试结果还未出来,李卫国自然是不敢大包大揽,只能如此谦虚道,也是老套路了。

    “卫国兄当真谦虚了。”

    张梦鲤还未说话,谢明瑞这就说道“卫国兄是去年山东的解元,相信来这京师也是有意跟天下学子比上一比,哪里会只求孙山之前?”

    “是啊,难不成又是老套路?贴出试卷这再得个榜首?”

    当初一向敌视李卫国的那孙姓学子说道。

    “卫国兄此次在策论一道中可是又有惊人的见解?何不说来听听?”谢明瑞有些尴尬,生怕这个孙姓学子这又发飙,赶忙岔开道。

    “无甚,中规中矩而已。”

    “既然卫国兄不愿说,那就罢了,届时放榜见真招吧!”

    李卫国似乎有意留上一手,谢明瑞也不强求,这就拱拱手告辞。

    要说这科举考试,竞争最为激烈的,就是眼下这会试。

    全中国的举人们这都同聚一堂,云集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