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寒门巨擘 >

第131部分

寒门巨擘-第131部分

小说: 寒门巨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失望,来者并不是李狗剩,是阳谷知县林再道。

    冷不丁的瞅见知县老爷驾到,两人都是激动的要命,反应了好会儿这才想起总要下跪才成,不过林知县赶忙扶住二人“免礼免礼,本官这回来啊,是要恭喜二位了!”

    恭喜?

    李父挠了挠脑袋“大老爷,俺有啥好喜的?”

    “可真是喜事!”秦师爷笑道“你家狗剩得了探花,如今啊,在咱阳谷县可都传开了!”

    探花,探什么花?李父还是不懂。

    秦师爷瞅着二人无动于衷,这又解释道“进士甲三人,第三名,则为探花!得者,赐七品翰林院编修,说来狗剩现在已然同林知县同品级了!”

    李父这才想起吃惊,儿子当官儿了?还不小的官儿?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回乡() 
人常说七品芝麻官,不过在小老百姓眼里可不这么看。..

    主管县几万人的官儿,出门都有招牌开路的,这还得了?

    李父听儿子这会儿已经可以和县太爷平起平坐了,不由吃了惊,差点个腚蹲坐在那儿!

    “哈哈……你李门出了探花,了不得啊!”

    林知县赶忙上前扶住李父。

    “本官早就说这个李卫国不得了,如今这不正言了,哈哈……”

    县里出了探花,林知县也是脸上颇有光彩。

    三年届的殿试,应试的可是全大明的学子!

    得了探花,可说你山东个偌大的道都是颇为出彩的,更何况阳谷不过个小破县?

    进士及第,这是读书人莫大的荣耀。

    林知县也是喜笑颜开,拍巴掌,箱箱的礼物这就往家里抬。

    个举人已然是这阳谷县的大事了,如今李卫国得了探花,那还得了?

    “本官请了戏班子,在咱县里大唱三天!”

    林知县笑道,往年这是阳谷县从未有过的荣耀,怎么铺张都不过分。

    李父和王氏这才慢慢反应过来,儿子科举折了桂,得了好名次。

    “那,那俺儿子啥时候回来?”

    高兴劲儿上来了险些昏过去,王氏勉强回过神来,头句这就问道。

    “这个嘛,倒不好说。”

    林知县摇摇头“怕是得等过年旬休吧。”

    照例了探花要入翰林深造,国事家事,国事自然排在家事前头,不等过年的光景,怕是李卫国也难能回家。

    王氏稍稍有些失落,不过儿子如今出息了,自然不能老呆家里,强颜笑。

    “你这妇人,儿子如今当了官儿,自然是要留在外头的!”

    李父怒道。

    “是啊,狗剩如今了探花,进了翰林,可说仕途片光明,只怕没多少光景,本官见了狗剩都要行大礼喽!”

    这话不虚。

    往来朝考通过的庶吉士在翰林院呆上三年之后会再考试,考试不过下放者地方上都会以翰林相待,恭敬的塌糊涂,如今李卫国不讲理的摘了探花,去了哪里不是备受礼遇?

    出考场这便得了七品官身,成了朝廷命官,林知县也是羡慕的不得了呢。

    李家父母不懂官场,不过林知县这话倒是惊煞了二人,连林知县都要朝儿子行礼了?

    “种了辈子的庄稼地的家门,终于这也扬眉吐气了!”

    李父大喜,王氏样也高兴,自己能为夫家添上这样个儿子,换谁能不高兴?

    ……

    李卫国此时已经踏上了南下的马车。

    怀揣吏部任命书的他此时正要去浙江,与那胡宗宪等人道抗倭。

    或许在这里,自己将看到许多以前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的大英雄。

    御史职说来是个以小见大的活计。

    虽说品级不高,但却如同刺史,位卑权重。

    御史是言官,明代的言官风闻奏事,主要任务就是给朝廷提意见。

    不管是民事还是官员抑或是皇家,这些人看不惯都可以提,可说是方方面面,面面俱到。

    明代在央设都察院,都察院最高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品阶与六部尚书同,故这都察院也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

    都察院除了在央有各级官吏以外,地方上也有安排。

    全国十三道每道都有若干官员,称为监察御史,有先斩后奏之效。

    李卫国如今担任的,就是这个以小见大的监察御史!

    品级不高,七品,可是权力、作用却不小。

    当然,这活计能不能干好还要看你本人能耐,毕竟这御史,从来也是个得罪人的活计。

    明代御史整死的人不少,当然,横死的御史也不少,可说机遇与风险并存。

    李卫国如今坐在马车上闭目,心却如海浪般翻腾,并不平静。

    当下灭倭事已经刻不容缓,今年江南诸道就传来倭寇再肆虐的消息,估计嘉靖也都要听烦气了。

    自己去趟浙江,总要干出点动静才好。

    马车吱吱悠悠的前行,天儿晚了这就休息。

    因为是官车,路上可以借宿朝廷的驿站。

    明朝全国有万千多个驿站,朝廷的政令经内阁票拟、圣上批红、司礼监用印之后,这就分六部,通行天下。

    而通行天下的手段,就是这个又个的驿站。

    各地的紧急军情或者通政使司汇总上来的民报等也都是通过驿站向京师传达,可说这个个驿站就像是人身上个个关节,作用不容小觑。

    如今是新官上任,马车夫倒也不急,只是慢悠悠的赶着,毕竟不是军报,路上跑的慢些,人也舒服些。

    不过舒服是舒服了,车里那位倒不干了“车夫,快些。”

    马车夫原本以为这学子年轻,是急着想要去浙江施展番事业,这也不敢怠慢,快马加鞭。

    “及到兖州停下,我要回乡。”

    李卫国静静的说道。

    这出门又是几个月。

    谁人不想绕母膝下?李卫国后世是个孤儿,更想,可是没办法,人总要有些抱负,为了抱负,也总要舍弃些东西。

    爹娘,孩儿不孝,只能看眼就走。

    李卫国默默落泪。

    出了京师,越走李卫国心里越是紧张,大概这就是近乡情怯吧,及到兖州地面的时候,李卫国甚至感觉自己的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紧张程度比之前见了嘉靖皇帝不知道要大上多少倍!

    有个可以替你遮风挡雨的东西,叫家。

    李卫国再也按捺不住,干脆这就扯下马车,坐上骏马路朝家飞奔。

    这会儿没什么事儿比回家更重要,没什么事儿比见爹娘更为重要了!

    多少个****夜夜,爹娘辛勤劳作,汗水涔涔而下而不自知;多少个****夜夜,母亲为了给自己做件新衣服彻夜不眠;多少个****夜夜,父亲为了给自己买条鱼回来死命的做活记以致累弯了腰杆子!

    如今爹娘再也不必受这份苦累了!

    狗剩如今出息了,有俸禄了,爹娘,狗剩要二位日后舒舒坦坦的过日子!

    家门,终于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第二百二十七章 自古忠孝两难全() 
“孩儿他爹,门口是不是有人来了?我咋又听到有马的声音了?”

    王氏说道。

    “你瞅瞅你,成天都疑神疑鬼的,林大人不是说了,狗剩怕是过年之前回不来!”

    成天这么惊乍的,这婆娘,简直疯了!李父没好气道。

    “不对,真有人。”

    王氏侧棱着耳朵听了好久。

    如今倒也不奢望儿子能回来了,儿子如今成了朝廷命官,自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哪里还有时间动不动就回家?

    以前儿子在家的时候总是嫌弃这嫌弃那的,现在倒好,连看都不让看了!

    或许是因为想到了儿子又不会回来吧,两人竟然都赖在家里,没人爱出门瞅瞅。

    谁人都说自己家如今风光,可是各的心酸又有谁知道?

    儿子考试次这就几个月半年的不见踪影,如今倒好,成器了,怕是几年都不知道能不能回来次了!

    当父母的自然不会去耽误儿子的正事,可是哪能不想啊,那可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

    “谁啊,门没关,自己进来吧。”

    熟悉的声音,如梦如幻。

    说话是母亲,不知为何,声音有些疲累。

    这几天林知县拉着李家父母东奔西瞅的,探花没回来,这就拉着探花父母坐着大轿到处逛悠,无奈这俩人又都不是会应酬的人,天天的下来很累。

    “爹、娘,我回来了。”

    这是谁的声音?李家父母都是惊。

    来者掀开门帘,可不就是狗剩?

    “狗剩?”

    王氏有些不确定,道,捏了捏脸,知道疼啊,没有做梦,难不成真是儿子回来了?

    “娘、爹,孩儿不孝。”

    见了父母,李卫国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只知道哭。

    这么久不见了,父母定早就惦念自己了吧?

    “儿子?”

    后知后觉的李父还没反应过来呢,瞪大眼睛看着狗剩,这不是儿子?

    “狗剩,真是你?”

    王氏叫了声,从炕上下来,鞋子都顾不得穿,这不是自己的小狗剩?

    “娘,是我……”

    狗剩忍不住,抱着王氏呜呜哭了起来。

    外头的李卫国是比较阳光的,起码看起来是,可是经过番朝堂上的事故和那该死的弥勒教压抑之后,心情直有些沉闷。

    但是这些话你又不能跟任何人说,可以说感情上没有任何宣泄口,直到现在。

    爹娘,永远是自己可以停泊的港湾。

    “好啊,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李父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四十多的老男人,哭起来不容易。

    李卫国哭的更甚,来感动,二来,自己恐怕不能在家里呆多久。

    三人抱头痛哭,好久这才慢慢回复平静。

    “儿子,林知县前几天来说你考了什么探花?县里也是大张旗鼓的庆祝,林知县亲自送来了许多东西,还请了戏班子在县里唱了三天呢!”

    李父笑呵呵道,深为李卫国而自豪。

    “承蒙圣上青睐,得了探花,额,也就是甲第三名。”

    “呵呵。”李父咧着大嘴笑着,这几天可算是光宗耀祖了,家出了进士,还是探花,连林知县都是满满的妒羡,当真是扬眉吐气了。

    “儿子,这回能在家呆多久?”

    王氏擦了擦鼻子,破涕为笑道。

    儿子好不容易回趟家,自己真是没出息,哭啥?应该高兴的嘛。

    李卫国有些难为“只能睡宿,明儿就走。”

    啊?

    两人都有些吃惊,咋就睡宿?

    “爹、娘,儿子这回有皇命在身,要去浙江,忙里偷闲回趟家已然是违制,不可久待。”

    自己也想在家多住几日,不过不成啊。

    奉完皇命再论其他,这是天朝的规矩,要不咋说自古忠孝两难全呢?

    二老都有些愣,尤其王氏,更是气呼呼的甩门而去,看来气的不轻。

    儿子这么久不回来,回来这又要走,这是咋回事?

    这还是不是个家了?

    李卫国有些难过,却也无可奈何。

    出门的时候王氏又提溜了大堆东西,原来王氏夜没睡,给狗剩准备路上吃食类了。

    吃完饺子,这就上路。

    这是阳谷县的老规矩,上马饺子下马面,饺子似元宝,吃了祝愿出去财;面条似绳子,缠住来人不再出门。

    此次是出门上马,这就要吃饺子。

    吃完送行饺子,带着王氏准备的大堆物什,李卫国这就驱马快行,往那南方去。

    浙江,此时正是倭寇最为猖獗的地方!

    其实倭寇之所以能如此猖獗,倒不全是因为那些日本浪人。

    如果你要是真以为几个日本浪人这就搞得国的沿海地区不得安宁,那你也有点高估他们了。

    许多倭寇其实只是挂着倭寇的名号,其他是国人。

    国沿海的海盗或者无业游民之类的。

    借着倭寇的名号勾结倭寇,他们这也行起倭寇这烧杀抢掠的行当。

    此时官军懦弱,不堪击,大明卫所出来的那些官兵像是泥捏纸糊般,由此这些人也就气势越来越嚣张,慢慢成了国的大患!

    偌大的江南地,浙江、福建……都深受其害。

    可是因为这倭寇来去如风,又生性彪悍,抢完就走,朝廷许多时候也是望洋兴叹。

    直浙总督换了个又个,浙江巡抚也是几易其主,可是情况仍旧不见乐观,倭寇越剿越多,势头越来越猛烈。

    甚至都有传闻说倭寇要兴兵去那京都。

    京都是何地?

    南京。

    明朝有三个都,京师北京,都凤阳,再就是京都南京。

    可说谁人占领南京,谁人就可以占据明朝的半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