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隋至尊小纨绔 >

第20部分

大隋至尊小纨绔-第20部分

小说: 大隋至尊小纨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隋唐时期,秀才科的难度远高于进士课和明经科,中了秀才之后,所得的官品也高于进士与明经。

    不过,由于本科难度太大,到唐高宗时期废止。

    明经科,在唐高宗及以前,明经科高于进士科,所授予的官品也更高。

    以上两科,在隋文帝时期已经开考,不过是几年考一次,录取人数极其有限。

    进士科,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考,该科与明经科颇为相似,但更注重时务。

    这一科后来成为主流,延续了一千多年。

第36章 政治宣传() 
杨广心想,上次杨暕刚刚被软禁之时,杨恩也说过几句类似的话,要扩大庶族当官的比例!

    原本以为他说的是气话,没想到听到他今日之言,似乎心中早就要打击门阀!

    莫非这个十三岁的孙子是个天才?要不他为何如此有远见?

    如今的考试制度,的确非常不完善,还没有定期开考。

    秀才科、明经科已经开考多年,进士科也已经于六年之中考过两次,但那都是好几年考一次,每一次只选拔几个人!

    这与全国的一万多名文官相比,差得太远!

    如果像杨恩所言每年考一次,每次录取一百多人,那可是压制世家门阀大族的良方!

    这样可以保证更多中小庶族和平民子弟入仕,有利于维护统治,削弱世家大族的利益。

    好办法!他心里非常高兴,大笑道:“杨恩之言,正合我意!虞相公,你们回去研究一下,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目改为常科,每年开考一次。

    秀士科,怎么也得录取五六人,每年控制在五人到十人;进士科,按照每年十五到二十人;至于明经科,按照七八十人至一百人录取。”

    “遵旨!”

    众人一听,很是震惊!

    这录取比例和开考时间一旦固定下来,必将对大隋产生深远影响,严重危及世家之利益!

    因为,现在虽然已经开考科举多年,但是录取人数十分有限,绝大部分官员还是依靠荐举与官荫!

    (官荫:依靠父亲、祖父或者曾祖父的做官身份,取得做官资格)

    不过,他们也倒是无所谓,对于这几个人而言,倒是没有影响,因为他们的子孙都可以用官荫入仕。

    ……

    七日后。

    曲江池。

    夏季曲江池,两岸杨柳依依,百花盛开;那枝头上,停满了各式水鸟。

    湖中百鸟成群,荷叶连天,荷花满满;这里风景宜人,是京城众多士子和游人向往之地。

    岸上与湖中船头上,不时可见意气风发的书生,挥着手中的纸扇,在那里高谈阔论!

    有人争辩得满脸通红,唾沫横飞,惹得旁边的友人摇头暗笑!

    要进行科举改革的风声,早已经疯传了了京城和周边数郡!

    他们都对即将进行的一年一度的常科考试,充满了无比的希望!

    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做官的机会扩大了百倍以上!

    ……

    在曲江池北边,皇帝杨广在众多大臣和护卫的陪同之下,登上了龙舟!

    今天是虞世基践行打赌输给杨恩的诺言,请皇帝杨广和几位宰相、亲王游园,还有几位朝廷重臣和才子相陪。

    请才子相陪的想法,是虞世基想出来的。杨广很喜欢文学诗词,胜过隋文帝很多。

    也正是他爱好儒学、诗词,所以一登基,就立即将文帝废弃的州县学全部恢复,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今日被请来的这几位才子名气都不小:秘书省校书郎房玄龄、崇文馆校书郎许敬宗、金吾卫兵曹杜正伦、监察御史杜淹、起居舍人虞世南。

    这几个人当中,杨恩与许敬宗很熟,其余的几人,在后世自然听说过。

    特别是房玄龄,几乎上过中学的所有华夏人都知道这人,另外还有一个杜如晦,不过他在外地做官,并不在此地。

    那个杜如晦,就是这杜淹的侄儿。

    这虞世南名气也不小,他是虞世基的弟弟。

    杨广等人乘坐的楼船很大,长十二丈,水面高三丈五,上面有六层房间。

    这在后世不算什么大船,可是在隋朝的时候,这可是全世界最大的船。

    杨广望着满池荷花与两岸的风景,心旷神怡,满脸喜悦!

    他已经听说,两京的学生们知道了要增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之后,无不欢呼雀跃!

    自魏晋开始时的九品中正制,几乎让高层官位,全部被世家大族垄断,如此下去怎么得了?

    须知这些世家大族,关系盘根错节,就是把自己搞下去,把这大隋搞倒,也并非不可能!

    实行科举制,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来说,那就是釜底抽薪!再加上这几天不久宣布的,废除伯、子、男三个称号六等爵位,也是打击的那些是门阀们的利益。

    他心里在思考着,看见门外虞世基走了进来,向他行礼然后禀告道:

    “启禀陛下!今日的行程是如此安排的:午饭后,让五位才子,各献诗一首,评出一位魁首,当然这奖赏还请陛下亲自来定。

    接下来,是若干艺人表演水上杂技,然后让几名西域女子歌舞助兴,最后,陛下登岸回宫,沿途向百姓散发福语!”

    “散发福语?什么福语?”杨广有些不明白。

    “陛下,这是魏王建议的,说是加深陛下与百姓的距离,那福语上面,还有若干宣传语呢!

    魏王说,马上就拿来让陛下过目,还要请盖陛下大印的!”虞世基道。

    “好!”杨广点点头,既然是加深百姓的距离,倒是也值得做,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钱,就几百张纸而已!

    二人正说着,杨恩走了进来。他向杨广行过礼之后,便让人把四木箱子福语搬了进来。

    “皇祖父,这是孙儿设计福语,下午由皇祖父和皇祖母向百姓们散发,请皇祖父过目。”

    “好,我就看一看你都写了些什么!”

    杨广带着微笑,开始翻看那些福语!

    他随便拿起一张,只见上面写着:“福寿安康”四个大字,这倒没什么特别,很寻常的文字。

    不过,那下面的几行小字,瞬间引起了杨广的注意:

    “江南运河好,年省十万役;丁省五斗米;百姓靠河生,至少三万户;沿河五万户,户增五石米!”

    杨恩看见杨广感兴趣,又拿了一张特别的给杨广,因为有很多是重复的。只见这一张单子上写着:“岁岁丰登!”

    那下面又有几行小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人中科举,全族沾荣光!”

    他又看了第三张,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是:“一家平安!”

    那几行小字是:“圣人修驰道,牧马阴山下;大道通渔阳,助国守边防,百姓得安康。”

    啊?居然是宣传语?!!!

    杨广看罢,拍腿大赞道:“好!哥奴,你这个主意好,通过发几张纸,向百姓宣传了我大隋的良政!也亏得是你,才能想出这办法!别人怕是万万想不到的。”

    杨恩说道:“皇祖父志在千秋功业,比肩秦皇汉武,孙儿仰慕之极。

    然改革旧规矩,总会伤及既得利益者!很多人拿着皇祖父的俸禄,却要拆皇祖父的墙,拆大隋的墙。

    有的人不敢明着来,搞不好就会恶意宣传皇祖父的善政!因此孙儿就想出这办法来,直接面向百姓,宣传皇祖父的善政、德政!”

第37章 宣传省() 
杨恩这么一说,杨广顿时高声赞道:“不错!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见识,天下人少有能及!”

    “皇祖父过誉了!”

    杨恩一听,这算什么呀?

    在专制集权统治之下,既要要掌握枪杆子,更要掌握笔杆子,控制住舆论动向,控制住百姓。

    这样才能当一个好皇帝啊?本人是一千多年以后穿越过来的人,这点政治素质还是有的!

    你杨广虽然搞了些很好的改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最后还不是被人家推翻了?

    笑到最后的是李渊和李世民,人家全盘继承了你的政策,却成为了千古一帝,而你却成为了千古暴君!

    这里面有六七成是宣传的功效,史书是后世文人书写的!

    人家不把你写成暴君,怎么能显得他自己是明君?

    “虞相公,你以为杨恩这个办法如何?”杨广开口问道。

    旁边的虞世基,本是个见风使舵之人,他一看眼前这个形势,自己如果要反对,只有吃亏!

    于是也跟着赞道:“魏王天资聪颖,非一般人可比!利用向百姓散发祝福之语,使得宣传陛下的德政,这个想法绝妙之极,我等不及万一也!”

    杨广又扭头问身旁的千秋令方盎:“方盎,依你看呢?”

    方盎是管理后宫的,虽然他不是一个宦官(这里指阉人),不过也是不允许参加这种事情的。

    如今杨广去打破禁忌,突然问他这句话,倒是很令他吃惊!

    只见他略微一想,又看了看杨恩,便说道:“陛下既然问起,微臣就斗胆一言!就微臣看来,陛下所做之事,都是为国为民,都是千秋大计!

    魏王智慧过人,通过此法来宣传陛下的德政,乃是不世天才之良策!

    不过,既然要宣传德政,还是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考虑,比如,是否可以专门成立这样的一个衙司,来管理这项事务?”

    杨恩一听,暗道,自己大礼可是没有白送!

    他这几句话说的很好!这专门成立衙司,自己虽然在他面前讲过这样的话,不过那只是简单的聊天而已,没想到他竟然正式提了出来!

    难得!

    杨广点点头:“嗯!你们几位说的极有道理!朕修建运河、扩修长城、修建驰道,就像秦始皇修建长城一样,那是大隋百年之计、千年之计!

    有些人不大理解,说我滥用民力!可是,如果不把边防搞好,致使外族入侵,国家四分五裂,那样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虞相公,你把另外四位相公都找来今日,我要确定一件大事!”

    “遵旨!”

    虞世基拱手而出,心里却有几分忐忑,不知道杨广说的大事是什么大事!

    杨恩心中也很是疑惑。

    不过他知道,自己这个举措,至少是得到杨广的认可,这对自己来说是好事情!

    不一会儿,苏威、宇文述、裴世矩、裴蕴四人联袂而入:“微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请坐!虞相公,你把刚才这事给几位相公简单说说!”杨广说道。

    “遵旨!”

    接下来,虞世基就把杨恩利用祝福的宣传单,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事情说了,也把那些祝福语也给他们看了看!

    这几个人看后,也很有些吃惊!

    裴世矩说道:“陛下这祝福语一发出去,百姓必定藏在家中,视若珍宝。

    在这上面书写和宣传陛下德政,百姓必定一传十,十传百,这可比官员单向的宣传,功效强了不知多少倍!

    微臣以为,这的确是妙招!陛下,微臣以为此法可行,今后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这项事务!”

    其他三位宰相一看,明显是杨广要他们表态,于是都接着开口发言。

    裴蕴说道:“陛下,百姓忙于农事,官吏懒散,怠于宣传陛下的善政!魏王奇策,一招解千年之困扰,微臣以为可行!”

    宇文述说道:“微臣以为,就是那士兵,也可以比照魏王此计,通过发放记念物,来宣传陛下的德政!的确,百姓自发的宣传,比官府的宣传要好很多!”

    苏威说道:“陛下,前面几位相公,已经把好处说尽,微臣就不再多言,微臣是赞同此法的。

    还有,微臣想,还是应该指定一个衙司,或者专门建立一个衙司,来负责此事。”

    这个苏威,虽然有时言语之间过于急躁,不过也算个忠臣。

    见他们几人已经看完,并未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他看了看杨恩,然后态度非常坚决的说道:

    “既然你们几位都非常赞赏杨恩的做法,朕心甚慰!朕现在叫你们几位进来,是要确定一件大事!

    我已经决定成立宣传省,此省级别同尚书六部,长官就叫谕政,副职就是侍郎。

    首任谕政由杨恩兼任,尚辇奉御宇文士及担任侍郎!

    至于下属机构,就由杨恩和宇文士及拿出一个方案,你等决议就是!我建议,设两名五品宣政郎!”

    几位宰相一听,既然你都定了,我们也不好再反对。

    不这尚书省的其他部门,都是有历史沿革的,是从秦汉时期逐渐发展而来。

    你这个宣传省,是个新生事物,今后如何开展工作,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