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文娱抗日上海滩 >

第175部分

文娱抗日上海滩-第175部分

小说: 文娱抗日上海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中华文明比南洋诸岛的土著文明不知道要超出多少倍,很快,这些出海的华人便占据了这些岛屿上的上层位置。甚至有许多华人还就此海外称王,自立国家。

    诸如,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的王国,自任国王。福建省人吴阳,在马来半岛建立另一个没有特定名称的王国。暹罗王国的开国国王郑昭、三佛齐国王张琏、婆罗国王某、爪哇顺塔国王某……

    而海外华人建立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当属兰芳共和国。这是华人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于一七七七年,由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婆罗洲,即如今的加里曼丹岛建立。全名“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其共和体制的实行,堪称世界第一,比一七八七年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并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十一年。

    当然,兰芳共和国的前身,是兰芳公司,相对于一个国家机器,兰芳共和国更像是一个公司。虽然兰芳共和国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并且有“国之大事皆众咨议而行”的近代选举形式,但却没有常设军队,兰芳共和国唯一的武装,不过是称全民皆兵的民兵。战斗力低得发指。

    当年的华人。并不以武力作为建国的基础,只用经济利益联结,便将兰芳共和国的势力范围,囊括了整个加里曼丹岛。但是,狼子野心并不是心怀善念便可消融的。当年兰芳共和国建国时。荷兰人便曾经虎视眈眈,只不过因为创始人罗芳伯策略得当,及时与清廷建立联系,岁岁称臣纳贡荷兰人有所忌惮,荷兰人才暂时搁置了对兰芳共和国的图谋。而清廷的态度,很是冷淡,兰芳共和国的这群人,在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下,鞭长莫及。但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说,又是十成十的反贼。所以,在兰芳共和国还算恭敬的情况下,暂时捏鼻子认了。只是,出手帮助是绝不可能,一旦有力量,反手剿灭倒是可以预期。

    而清廷的小肚鸡肠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在一八四零年,清廷的闭关锁国之策被英国人打破后,清廷便开始自顾不暇。随后的一系列战争清廷的孱弱暴露无遗。一八八四年。趁着清廷孱弱,中法战争爆发,荷兰人毫不犹豫的派兵占领了连军队都没有的兰芳共和国。

    随后,其他华人在东南亚建立的各小国。也被垂涎已久的荷兰人,一一给灭掉了。兰芳共和国自立国至灭亡,一共一百余年。当这些南洋诸国的华人国家被荷兰人消灭后,的华人先是逃亡到苏门答腊,随后又迁居到马来西亚。而兰芳共和国国的一位孑遗后人,便是后世称“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

    常不已和一众人等救得这条船上的人。按祖上传承考证,也是兰芳共和国的后裔。虽然此时兰芳共和国已经王国半个多世纪了,不过,华人的精明和吃苦耐劳却是传承了下来,这些人,原本都是富豪之家出身。家中有自己的产业和种植园。只不过在日本人占据东南亚,肆意屠杀华人,并煽动当地的土著围攻华人后,才不得已冒险组团逃生,目的地是新西兰。

    只不过,日本人也不是白给的,在发现有人逃跑后,派出两架轰炸机一番狂轰滥炸,便把这些人乘坐的轮船给炸得沉没。如果不是因为事先准备充分,带了足够的皮划艇和漂浮物,这些人全都得淹死在海上。

    也幸亏常不已乘坐的这艘船受到了求救信,所以略微改变航向,去看了一眼。

    这些人被救起后,如果按照惯例,全都要被遣送回原籍,而东南亚已经被日本人给占了。遣送回去,就是死路一条。所以,这些人纷纷找出路,当他们发现船上以常不已为首的这些年轻人,都是有合法证件和澳大利亚绿卡的华人后,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只要和常不已他们成为一家人,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在澳大利亚,获得一条生路。而且,这些出身富豪家庭的人,看一个人的身家究竟是多少,眼光极为毒辣。自然能从衣着穿戴,和皮肤光泽上,看出常不已这些人,都是有钱人。

    所以,在去往澳大利亚的船上,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便成了众人求之不得的香饽饽。但凡有适龄的女子,都求带走,纷纷表示——我已长发及腰,少年你赶快把我娶回家!

    而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哪里经得起这个,在这些气质、样貌和学识都较为出众的同龄女子的攻势下,纷纷缴械投降。因为常不已等在名义上,如今是香港人,按照《大清律例》可以多娶几个,所以,这些少年几乎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口味,选了两三个合意的女子,作为妻室。最后剩下一个没法分配,就便宜了面相和善的常不已。

    甚至,连一些年龄不够的小萝莉,也被安排给了小三子这种虽然年龄不足,但有合法手续的机灵鬼当娃娃亲。如此安排,被常不已等救起来的这一批人,很快便以他们这群中同龄女子和常不已等人的婚姻关系,确定了自己和常不已等人的亲属关系。这种中国式的聚拢,力量极强,并无一个人被遗漏在外。

    到了澳大利亚后,常不已等人按照手续把这些人留了下来,而这些人也已经身无分文,心怀感恩外加生存压力这些人心甘情愿的成为常不已这些少年的臂助。而出身于富豪之家的女子,眼界极为宽广,熟悉商业运营。并且,因为身处东南亚这个复杂之地,几乎每个人都会两三种不同的语言。在经历生死大劫后,将眼光和经历放在安身立命上,很快就帮刚刚到达澳大利亚的少年们拓展出一片天地。

    余生以牧场的名义,购买的几块面积广大的土地,如今都成了名符其实的牧场。虽然产出较少,但是,即便没有地底的矿藏,也足以养活这些少年,和他们如今的家人了。

    这些往事细细说来,听得陈天大笑不已。也替这些自少年起,便家破人亡,四处流离的旧友们开心。这一次常不已来,船上除了当年余生收留的孩童们,还有已经成为一家人的这些东南亚华裔。常不已四个老婆之一,照顾常不已的起居,也跟着船来了。和陈天见面时,礼数周全自然,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

    余生当年收留的孩童们,如今也不只有专精于武艺的人才。有些颇有文气,常不已他们便任由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发展。其中有两个专门研究金石古玩的,这一次也一同随船过来了。在常不已和陈天的闲聊中,正在翻检清点这近万件文物精品。(。)

    PS:才发现书友@游戏帮忙投了张月票。非常感谢!

第二百二十三章 散佚典籍() 
翻检这近万件文物典籍之中,这两个少年不时地惊呼道:“这是什么?难道是魏晋时候的墨宝?”

    这三百四十二箱文物被拆箱后,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处理,只是按照基本的归类,将大体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书籍字画,瓷器,玉器,在保证不受损伤的前提下,满满堆了两三个船舱。

    这两个少年先从书籍字画,文字典籍一类开始整理。这一类,是这批古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如果余生在此,很容易将一个少年怀疑是魏晋时期墨宝的东西给辨认出来,这一卷手抄的佛经,正是后世唯一留存的中国西魏时期的墨宝《菩萨处胎经》。是人间传世最古老的写经。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的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

    “不知道,还要等夜叔请人来掌掌眼。不过这个我很确定是《永乐大典》其中的一个零本单册!”说话的这个少年一只手中拿着一本远比其他线装书阔大的书卷。而他的另一只手中,还有与其形制相同的基本书卷在。

    这一个少年手中拿着的几本书卷。开本宏大,高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气度非常,明显与其他的书卷有所区别。这一个单册,有五十页,每一页都用的是厚实雪白的树皮纸。数百年以降,除了书页有些略微泛黄外,竟是毫无破损。显然是传世之物,珍藏许久。

    唯一有些破碎的,就是包裹在书籍外面的书衣,书衣这种东西,其实相当于后世书籍的封皮,因为《永乐大典》是皇帝专用的百科全书,所以,包背装的《永乐大典》的书衣。是用多层宣纸硬裱,并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裹。极有皇家仪态。

    两个少年仔细翻看一番后,基本上能确认这一册《永乐大典》,属于真品无疑。

    古玩这种东西。在后世造假容易,但是真正能高仿的却不多。即便高仿的东西有时候太过于考究标准,如同一个每一门都能拿到一百分的学霸一般,看着就假。遇到半懂不懂的人还能蒙混过关。一旦遇到行家里手,从细节的缺陷和物件的气韵中。很容易辨别出物件的真假。后世的古玩真假难辨,不仅仅是因为造假技术高了,更是因为行家里手,真正的国学大师少了。

    如果连验钞机都是假的,又怎么能检验出假钞来!

    这部《永乐大典》,用朱笔手绘边栏界行,并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用墨笔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用朱笔描绘的大典的边栏四周都绘成双边。

    这些“朱丝栏”把每半叶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叶数。行格的笔画粗细均匀,画得一丝不苟。如果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朱丝栏线上、下都有针眼。这些针眼,便是朱丝栏线能画得间距相等的奥妙所在。而这些手绘的朱丝栏线线条本身,也有包含笔墨气质的柔和温润。

    这样精细的手工,可不是机器能仿制出来的,即便是用人工仿制,也很难达到正品的效果。除了手绘的朱丝栏线之外,想要仿造《永乐大典》,还需要抄写者有一手漂亮的馆阁体楷书。并精通中国山水笔墨丹青,能用白描的手法,绘制精丽工致的山川器物和人物肖像。精通装裱,并能找来明代的纸张。而且精通仿古做旧的技术。

    不要说是后世的人,即便是国学大师遍地的民国,能同时做到这几点的人,也几乎没有。即便有,也是声望和学识隆重至极的大师,估计没有闲情逸致来造《永乐大典》一个单册的假。

    当两个专攻古籍文物鉴定的少年。基本断定这一册《永乐大典》是真品后,围观的众人便发出阵阵惊呼。《永乐大典》的名声太过响亮。数百年的散佚和流传,虽然让《永乐大典》损失惨重,但是,却也名声在外。

    《永乐大典》是燕王朱棣在谋权篡位后,收拢文人心思,而编纂的一部集中华古典文明大成而成的旷世巨典。中国古人有三不朽,分别为立言、立德、立功。编纂大典,纯属永乐帝想要在后世博一个好名声的立言之举。

    不过,由于是皇帝亲自关照,这部大典编纂的也极为用心。虽然后世失传了大部分,但是根据已有资料推断,此书约有三亿七千万字。字数之多,更新之快,质量之高,完爆后世的一篇以口水主要的网文。

    《永乐大典》共有六十卷目录,全书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据估计,汇集了古今图书近八千余种,其中还有不少在后世已经失传了的古书。所以,后世英国人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惜,数百年以降,万册《永乐大典》只有八百余册存世。原书不知去向,而两个少年手中的《永乐大典》,是明朝嘉靖皇帝下令誊抄的副本。而随着《永乐大典》的散佚,中华古文明,也有不少东西就此失传。譬如《永乐大典》上,对宋朝神臂弓的记载和图画。

    为明朝永乐帝代言的《永乐大典》在明朝后期并没有受到众人的重视,并且因为卷帙浩繁,也没有刻印。众人对这部书珍贵之处的认识,是在民国时,铺天盖地的报纸上。

    一九一二年,时任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建议教育部咨请******,将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残本六十四册送归教育部,其中六十册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这便是京师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

    随后,北平图书馆便想尽办法搜罗遗落散佚的《永乐大典》。砸钱砸的绝不心疼。而在受人捐赠后,也会广而告之。新闻时有报道。到一九三四年,北平图书馆馆藏的《永乐大典》,已有九十三册。而《永乐大典》的名声,也在搜罗中传扬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