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文娱抗日上海滩 >

第210部分

文娱抗日上海滩-第210部分

小说: 文娱抗日上海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思维惯性,是最难改变的一种东西。日本其他反战人士、或者美国人选拔出的教育专家,传授给学生的,虽然与日本天皇以及上层当年的教育背道而驰,但是。这些学生的家中父母,却并不认同这种教导。

    思维矛盾自此产生。学生们不知道究竟是该听老师的,还是该听家长的。并且,长期单一的对于思想观念的灌输,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而这些学生,又是在最容易叛逆的年纪。一旦唠叨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

    并且,这些人都没有注意到,无论是学生们倾向于日本,还是倾向于美国,所用的争取利益的手段,仍旧是战争。火气丝毫未消,只不过立场不同了而已。

    可是余生名下兴办的美日联合学校中的学生,却截然不同。在回答“你对日本女诗人与谢野晶子的反战诗歌《你不要死去》有何看法”的时候,将大阪第四师团的光荣事迹细细历数了一遍。

    虽然并不强调自己的立场,但是,却强调保命第一自我珍重的“御身大切”。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痛陈苦难家史,把天皇骂了个狗血淋头,或者把与谢野晶子骂了个狗血淋头,丝毫不同。

    由大阪商团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站队。只是很奇怪,问这种问题干嘛。保命第一,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回答的自然而然,毫无做作与烟火气。其间蕴含的武力值,低得令人发指。

    而在回答“如果你是日本天皇,你该如何制定将来的国策”之时,余生联合大阪商团教出来的学生,回答的更是与众不同。

    这个年纪的学生,知识体系远远不那么完备。其他学校的学生,大都以空泛谈之。而谈论的主题,最多也不过是远交近攻,交好美国。虽然看似态度恭谨,但实际上屈辱的一塌糊涂。谁知道压抑到极点后,会不会反弹!远交近攻这种事情,能用在其他国家身上,就能用到美国人身上。

    而大阪商团交出来的学生就不一样了。除了大谈该怎么做生意,就是大谈该怎么做生意。和美国人做生意,和中国人做生意,和菲律宾人做生意,和中国人做生意,和日本人做生意,甚至和南洋土著波利尼西亚人做生意……给自己赚钱,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这些学生们强调的唯一主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过,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教出来的学生,回答的都很“特立独行”。注重自我实现的个人英雄,很是契合美国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学生们的回答,不谋而合。

    在最后的考评中,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教出来的学生,不是学识基础最扎实的,不是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却绝对是武力值最低的。赚钱过自己的日子,胜过其他一切。

    至于日本天皇,于我如浮云。

    所以,在最后的考评中,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教出来的学生,最终胜出。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制定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深受麦克阿瑟与美国一众专家的好评。

    毕竟,美国人不需要日本人多么有出息,只需要日本人安全无害就好。

    在考评后,麦克阿瑟单独叫来余生,告诉余生需要提交一份报告,将他的教学方法推广出去。如果可能的话,希望余生将其手下的老师,也调派一部分,到其他学校。而其他学校的教师,也会到余生兴办的学校中,学习教育方式。

    麦克阿瑟的要求,对于余生而言,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只要他的教学方式推广出去,日本人无害与否,倒是在其次。最关键的是,他所制定的伪中国语,也会随着其教学方法的推广,而广泛的传播开来。

    而美国人,却并不关注与考评日语教学的方式。余生这种追本溯源的日语教学方式,最多会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不会引起美国人的反感与排斥。

    余生等于借助美国人的力量,将伪中国语推广了出去。并且,由于老美的强力推广,日本人不得不学。等到有人察觉到不妙的时候,伪中国语估计已经将日语替代掉了。日本人从此学的便是汉字和汉语。最多是拼音和语序不一样……

    【马上就要5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5红包榜,到5月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一章 同日上映()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在大阪商团得知自己和余生的联合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得到美国人的认可后,商团中的所有人都兴奋不已。都觉得这一笔投资非常划算。而美国人计划兴办的新学校,和计划对日本原先已有的学校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

    虽然这笔资金需要大阪商团承担大部分,但是,大阪商团可以凭借着这些学校,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全日本。甚至是原本由日本的世家财阀所把持的区域和行业。并且,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会有人敢于动歪脑筋。大阪商团兴办的学校背后,可有美国人的支持。

    在前景大好下,大阪商团投资的热情高涨,不需要美国人催促,余生和大阪商团的联合办学模式与教育方法,便在日本全面铺开。

    一九四六年年底,由余生编写剧本,由华纳和米高梅两个好莱坞巨头,联合运营的两部反战电影,《美丽人生》和《辛德勒的名单》制作完成。并定于圣诞节上映。

    虽然,按照正常的运营方式来说,电影的上映,特别是同题材电影的上映,最忌讳的就是抢上映档期。一旦有同题材的电影,集中在一日上映,这基本上就是两个电影公司正式宣战。而同一个公司,将两部同题材的电影,放到同一天上映,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不过,《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这两部电影却不一样。虽然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讲述纳粹集中营的故事,但风格却截然不同。而且,编剧都是同一个人。

    在这两部电影的巨大艺术魅力下,刚刚看完《辛德勒的名单》,或者刚刚看完《美丽人生》的观众,都会有所好奇——这部电影便已经是同题材电影中的极致了。余生还能弄出什么鬼?

    在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那些原本只看过其中一部电影的人,便不由自主的想要看一看另一部电影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两部电影。因为余生这个名字,反而形成了一种捆绑销售。

    很少有资深影迷舍得只看其中一部,而不看第二部的。文艺作品并不存在可以替代之说,往往是吃了第一个苹果,就会吃第二个苹果。

    正因为有这种不那么明显的捆绑销售作用。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几乎可以算是比翼齐飞。在其他人目瞪口呆中,突破天际。

    只用了一个周的时间。这两部电影的影响力,便席卷全世界。

    一九四六年十月,正是纽伦堡审判结束,纳粹战犯被处死和关押的时候。在这个时间上映这两部电影,其历史意味和艺术意味会被时代背景迅速放大。许多人都认为,这两部电影,是身为犹太人的华纳老板和米高梅老板捣鼓出来,纪念同族的。

    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东京审判相比,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明显要有效率许多。其最大原因,就是纽伦堡审判给德国纳粹战犯腾挪的空间很少,配备的律师也很少。

    日本律师团针对英美法系的漏洞,制定的延宕战术,在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根本用不上。而且,纽伦堡审判中,被告的人数较少,只有二十二人。

    对德国人审理如此痛快的原因,就是因为德国人差一点真的就统一了欧洲,让欧洲人真的心生忌惮。而日本人显然没有如此成就。日本人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欧洲很少有人认为日本人的蛇吞象计划真的能成功。

    正因为欧洲人对德国人真实的忌惮,所以,在战后。同盟国内的许多国家主张对德国人处以极刑。

    在二战中,差点被德国人的闪电战灭国,死亡数百万人的苏联人认为,所有穿过纳粹制服的德国人都应该枪毙,即便不枪毙,也要发配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而德国纳粹的党卫军。最适合活埋。多活一天都是浪费粮食。

    而被德国人的飞机轰炸的非常悲惨的英国人,也不再提自己国家的法治传统有多么的悠久。英国人认为,这些德国的主要战犯在策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给自己签发了有罪判决书,应该不经审判就直接处死。

    要不是美国人拦着,告诉欧洲列强,他们的屁股也不干净,大家都是通过打仗起家的。如果真要较真,几乎每个国家的上层,都剩不下几个人的话。德国人面临的就不是一场严厉的审判,而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了。

    所以,在美国人的建议下,第一个国际法庭,即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在纽伦堡对德国纳粹的主要成员,进行审判。史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虽然德国人战败,但是,除了主要成员失踪或自杀之外,大量信奉纳粹思想的德国人却留存了下来。←百度搜索→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会很快聚集起原本就为纳粹德国战斗的士兵。到时候,整个欧洲又会大乱。

    所以,纽伦堡审判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将纳粹中的主要成员定下罪名处死,更重要的是在梳理纳粹德国所做所为的过程中,将其种种打破人性底线的事情公诸于众。让德国人自觉理亏,然后泄去一口憋在心中的因为战败而来的怒气。

    其实质作用,就是“安抚”人心。当然,这种“安抚”的方式比较特别。

    而德国纳粹所为,最突破人性底线的,就是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与集中营建设。所以,对于集中营的真实状况的审理与公开,以及关于德国纳粹对犹太人集中屠杀的事情的梳理与公开,成为重头戏。

    而这些事情,其实也是普通德国民众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是那么清楚的。经过二百一十八天的审判,有十八个德国纳粹前高层被判处“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其中有十二人被处以绞刑。

    其余大小战犯被执行死刑的,有近五百人。《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官阿蒙的原型,便在这五百人中。

    如果说。纽伦堡的审判书,只是平铺直叙的表述事实,那么,余生的这两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便是诞生于真实之上的诗歌。其中,辛德勒和基多等人的人性光辉,足以安抚那些在黑暗事实中悲伤痛楚的人。

    对于那些经历过战争,经历过集中营的人来说。《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两部电影中,所反映出的史实,与他们所经历的相同,却又有所不同。

    因为有真实经历,所以给外有代入感。但由于《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这两部电影中的人性光辉,当这些人随着故事,再回忆当年往事的时候,并不感到黑暗痛楚,反而感到些许抚慰。

    这些经历过历史真实的人,在观看《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两部电影之后。不由得将自己曾经认识的人物,将影片中的进行对比,试图找出原型。而当年被辛德勒救助过的犹太人,更是开始将电影中的人对号入座。

    毕竟,即便电影中没有自己,也有自己认识的人。能从电影中,看到有人饰演自己的经历,很是难得新奇。甚至有人开始回想自己曾经认识的人,并寄来信件,询问余生。基多的人物原型,是否是其所熟识的那个。

    当然,这种对比的作用,并不止于此。当《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席卷世界的时候,辛德勒的善行终于广为人知。特别是犹太人。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的发展,辛德勒此人的所作所为,虽然并不会就此埋没。但是,要达到举世皆知的地步,还要等半个世纪之后。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来才行。

    可是,那个时候历史的当事人大多已经过世。纵然有人对辛德勒心存感激,也只能口头上说说,或者在旅行经过辛德勒墓地时,致以敬意。纯属于隔靴搔痒。

    而余生的到来,生生将《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出现,提前了半个世纪。这一来,不仅受到辛德勒恩惠的人,对辛德勒感激异常,许多经历过集中营的犹太人,对辛德勒的善念感激不尽。就连一些并非犹太人的,也对辛德勒所为感喟非常。

    而辛德勒的住址也被人扒了出来。自从《辛德勒的名单》在全球热映之后,辛德勒家中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拜访,并送来礼物。而且,每天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