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护国公 >

第191部分

护国公-第191部分

小说: 护国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对比造就的当然不是视觉上的特殊景致,而是上游一道向东的水渠,水位加高后的沣河水,正沿着这条水渠不断向前,继续分入一条条支渠然后再次分入更多更窄的支渠,最终流入干旱的土地。在这些来自秦岭崇山峻岭的河水灌溉下,已经开始抽穗的麦田里一片茁壮的深绿色……

    希望的颜色。

    预示着很快就要在未来丰收的颜色。

    而在不远处的几片菜园,同样在这宝贵的甘霖灌溉下一片绿色,不过那里不是青菜,而是从南方购买的土豆。

    水太凉的视线继续沿着这条渠道向前。

    古老的长安城隐约可见。

    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可以看见无数身穿顺军灰色军服的士兵正在忙碌,用铁锹,筐子,一辆辆小独轮车,不断将干燥的泥土挖出运走,他们制造的尘埃在天空飘荡。这样的场景绵延到视线的尽头,如果不是他们与渠水之间还有一道狭窄的阻隔,这渠水将沿着他们脚下刚刚挖出的渠道继续向前。

    超过一万顺军和民兵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延长渠水的灌溉范围。

    在他们中间甚至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的身影……

    “哼!”

    钱谦益冷笑一声。

    他带着复杂的表情,看着和士兵们一起挖土的李自成。

    尽管他也知道这个逆贼做得很好。

    李自成带着数万顺军士兵和长安的民兵,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沣河上硬生生修出一道拦河坝,然后用这道拦河坝将沣河水逼入沿岸的多条渠道以灌溉两岸。而同样的水利工程在此时的关中随处可见,除了以原本郑国渠及附属各渠修缮的泾惠渠,渭河两岸几条主要支流上,统统都有类似的拦河截水灌溉系统。

    这里就是沣河上的沣惠渠。

    这条拦河渠道再加上其他六条和泾惠渠一起,统称为关中八惠。

    李自成的关中立国之基。

    为了修筑这八条渠道,他甚至不远数千里,宁可少运些粮食也从南方运来了大量水泥,以水泥替代糯米的粘合剂。而这条沣惠渠完全建成后可以灌溉长安近郊三万亩良田,都是最好的水浇地,亩产堪比南方顶级水田的,而泾惠渠完工后甚至可以灌溉渭河北岸六十万亩良田。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这陕西来过无数名臣,也出过无数名臣,到头来居然不如一个流寇,真是可笑啊!”

    钱谦益身旁的龚鼎孳说道。

    话说江左三大家剩下的俩就这样在关中聚首,至于另外的一个吴伟业……

    呃,死了。

    吴伟业在植物人两年后死了。

    他终究没有创造医学奇迹,他终于没有从植物人中爬起来,最后在植物人状态下与世长辞,据说他下葬那天已经做女道士的卞玉京还去了,绵绵细雨中为他轻歌一曲,哀婉缠绵使闻者无不凄然。

    “孝升是欲辅圣主而致太平了?”

    钱谦益不无讽刺地说。

    龚鼎孳在李自成手下颇受宠,和他一起的顾横波更是和李自成的王妃交情匪浅,甚至龚鼎孳都已经不是龙兴天子的大臣,而是秦王府属臣,不过也就是做些文案工作,毕竟李自成的亲信还轮不上他。

    “不然如何,小弟可是已经被宗族从族谱中剔除了。”

    龚鼎孳说道。

    “再说这李自成有何不好?此时关中人人有田,户户有屋,粮食按需分配,秦王与民同劳作,男耕女织,夜不闭户,官不贪,民无讼,简直就是大同之世,圣人所求亦无过于此。”

    他接着说道。

    钱谦益看着他,似乎在想从他脸上看出这话真心还是假意,话说秦淮河上常客的龚大诗人能这样想也未免太诡异了。

    李自成此时在关中是公社制。

    据说这还是他那本邪书上的词,包括关中八惠其实也是那本书上的设计,公社的社员也是民兵化,但不同于杨庆,他这里的农业生产由公社组织,地还是自己种自己的,但必须出售定额的余粮给粮所,换取其他各种农具之类的东西。没有税,但粮食也不允许民间交易,土地更不允许交易,永业田敢交易是死罪,水利建设之类公共的由公社组织。而粮所的余粮部分公社留作公用,其他上交国家调配,定额供应常备军和其他非农业人口以及救灾,不过这里的非农业人口数量极少,哪怕就是公社官员也必须得参与劳动。

    包括李自成和他王妃。

    李自成就一个王妃,也没有其他女人,他本人不好这一口。

    至于部下将领他不管。

    但不论有多少女人,这些女人都必须参与劳动。

    这种堪称诡异,甚至在士绅眼中属于异端的制度,保证了在关中这片极度缺粮的土地上,所有人都能够有粮食。就在条件远比这里要好的多尔衮控制区,因为饥荒而都城爆发兵变的时候,关中这片目前大明各方势力中最穷的土地上,却几乎没有一个人饿死。

    虽然吃得不是很饱。

    但相比起过去饿殍遍野时候已经让老百姓很满意了。

    不得不说李自成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然,这也有杨庆每年一百万石的功劳,另外还有顺军在西北血洗掠夺的功劳,但无论如何,李自成做到了这片之前饿殍遍野的土地上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更别说他还在带领手下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地瓜的种植区越来越大,土豆也开始在各地推广,关中粮食产量的增加已经是必然结果。公社制的优势就是如此,能够最方便地组织进行水利建设,能够最快地推广新作物和传播新的农业技术。

    至于吏治更简单。

    他也有自己的锦衣卫在负责对内部的监督,尤其是那些贪污的更是恢复朱八八的那套。

    直接剥皮实草。

    这个时代不需要讲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就是把贪官剥皮实草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残酷,毕竟他手下从士兵到将领,都是贪官污吏迫害半辈子的受害者。哪怕会因为地位改变而导致心态改变,那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变的,至少这时候,顺军上下在执行李自成命令的时候还是很坚决的。

    当然,这套制度下士绅不复存在。

    土地不能交易,粮食也同样不能交易,那士绅还怎么存在?

    而李自成的官员选拔更不会通过科举考试,他的手下全部军事化,公社官员也是军职,只不过是些年纪大了或者伤残的,所有老百姓以成年男丁为主也全都是军事化,根本就不存在民这个阶层,就是兵或者民兵,甚至连女人都是民兵。一个公社就是一个营,中枢设大元帅府,设立二十四军大将军,大将军分驻各地,一个军的辖区相当于过去的府,一个旅的辖区相当于过去的县,旅以下就是一个个公社,不打仗时候维持编制和部分常备军,打仗时候就跟汉朝太守带兵一样征兵满员出征。

    抢的东西归公社。

    抢多少都归公社在自己内部分配。

    所以内部对出征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毕竟出征可以抢东西,抢到多少都是自己公社的,而营的内部同样极其团结,如果有人战场上战死那么其他人会养他的家人,这一点和杨庆的皇庄没有区别。

    工商业都是国营。

    盐根据人口发盐票,凭票在公社购买,其他杂货用卖余粮的收入或者出去抢掠的收入,在同样国营的铺子采购,包括一些算作奢侈品的蔗糖之类。医疗和教育是免费的,医生和老师都属于吃公粮的,也就是按照人口发粮票,凭票购买,粮价不高,但没票别想买。另外对外贸易国营,也就是向西域和青藏高原出售来自江南的货物,赚的钱用来从杨庆那里采购粮食。

    这套制度……

    “异端,妖邪,纲常沦丧,礼仪不存,几如魔域!”

    水太凉恨恨地说道。

    “是魔域,也是桃源!和多尔衮治下的饿殍遍野相比,牧斋公以为谁更好?”

    龚鼎孳笑着说。

    “你真堕入其道?”

    钱谦益疑惑地说道。

    “不,小弟清醒得很,我在等。”

    龚鼎孳神叨叨地说。

    “等?”

    钱谦益说道。

    “对,等!

    等李自成的梦幻化作泡影的一天,等人之本性原形毕露的一天!

    牧斋公,请记住,有一天我们会不战而胜!不论杨庆还是李自成都没用,人性不会改变,他们都只不过是在做梦,他们的梦终究会成为一个泡影。但目前他们势强而我们势弱,与他们对抗是不明智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蛰伏在他们中间等待,时间会做出裁判!”

    龚鼎孳说着拍了拍钱谦益地肩膀然后继续说道:“牧斋公,请记住,天下终究是我们的,三十年后我们会继续坐在秦淮河的画舫上,把他们当做一个笑话。”

第二六零章 圣主明君的堕落() 
三十年?

    反正钱谦益肯定等不到!

    而且他对龚鼎孳的自信也很难以苟同,李自成这里怎么样不好说,反正杨庆那里肯定够呛。

    话说这个敌人令人绝望啊!

    玩军事人家所向无敌,玩经济人家让江南一片繁荣,玩舆论人家都玩得高端大气,留给东林群贤的唯一生机只有迎驾了,可迎驾就得掏粮食和银子,然后一掏粮食和银子,那些原本同仇敌忾的士绅们瞬间散伙……

    钱谦益又气又恨啊!

    气这些家伙不争气,你们怎么就不能同仇敌忾一回?

    一千万两而已。

    当初李自成在北京都抄出了七千万啊,江南士绅比北方有钱,一家出个一百两,估计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凑个几百万毫无压力,剩下粮食更简单,谁家还没个几千几万亩的良田?你们平日对杨庆咬牙切齿,恨不能与这家伙不共戴天,怎么现在到动真格的就全萎了?整个南京凑了二十万?还有很大一部分居然是杨庆一伙出的,你们自己看着那点银子就不觉得脸红吗?

    他恨的是愚民无知。

    怎么就不能看清这个奸臣的真面目?

    四民大会?

    那哪是四民大会,纯粹就是操纵民意,话说上次他就是用四民大会窃取了大权,这一次恐怕该用四民大会窃取大明江山了吧?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啊!

    想到这里……

    尤其是想起他觊觎柳如是时候无耻嘴脸,钱谦益陡然间斗志勃发,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换上一脸和煦如春风的笑容,就像走向亲人一样走向远处正在忙碌的工地,走向带着部下亲自挖渠道的李自成……

    而就在同一天,另一个圣主明君终于也堕落了。

    多尔衮下令向士绅收税。

    咱大清正式进入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时代。

    他没有别的办法,这时候就算杨庆放开对他的封锁,他也没有多少钱买粮食了,毕竟三两一石的价格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能力,杨庆又不可能收他印的钞票。而他一年就那么点的财政收入,最多再通过皇商赚些垄断收入,但这些加起来也不够,这时候铁杆庄稼的数量也暴涨,他要养活的实在太多。之前他们在关外实际上一直靠抢劫来维持,但现在已经没地方可抢,当一个以掠夺来维持的政权没有地方可掠夺时候,必然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困境。

    在上次南侵失败后,多尔衮此时的困境就已经注定。

    解决方法只有一个。

    向原本不交税的士绅们收税。

    这个命令在刚刚经历了一场动荡的北京城内,在那些刚刚被抄家吓住的朝中文官里面,并没有遭遇太激烈的抵抗。毕竟冯铨等人被抄家的悲剧刚过去没几天,而且在这一点上多尔衮获得了八旗上下一致支持,和四阿哥一样,他这是通过抢汉人士绅来养活八旗,八旗当然会支持了。至于推行的地方上会如何,至少暂时还没有出现,毕竟这项命令在北直隶和山东的咱大清控制区落实也需要时间,而且这时候还没到收税的时候。

    遭到抵制是必然的。

    四阿哥时候都有人怂恿岳钟琪造反了,他这时候就更别说了,但好在多尔衮手下的军队也有屠刀,而且那些士绅也找不到圣主明君可投……

    这真悲哀。

    就像水太凉说的,天下之大,何处有明君?

    就这样咱大清也加入对士绅收税的行列中。

    杨庆对士绅收税。

    多尔衮对士绅也收税。

    李自成直接把士绅这个阶层丛他的地盘上剔除了。

    中华大地上就剩下桂王和张献忠还有金声桓对士绅免税。

    桂王的财政依靠海外贸易,他那里其实已经开始脱离封建时代,他那里现在玩的很先进,他那里玩的是纯粹的自由资本主义。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他的官员头脑更先进,而是因为桂王根本没有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