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护国公 >

第47部分

护国公-第47部分

小说: 护国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玛的,还没我的大呢!”

    他鄙夷地说。

    一帮粗鄙的家伙纷纷对比,不过肯定不会有人承认自己更小的。

    “秦王,这个赏多少钱?”

    杨庆很干脆地说。

    “你要钱?”

    李自成说道。

    “唉,下官身后如今可是背着近三十万张嘴啊,关宁军和他们的家属可是全交给我负责了,虽说皇上肯定不会不管他们,但至少在朝廷理顺前是肯定顾不上的,更何况他们南下也少不了各种花费,这些可都得下官操心!”

    杨庆哀叹道。

    “哼!”

    李自成冷笑一声。

    他当然明白杨庆的意思,这就是提醒他,关宁军他不能吞并的,这是已经有主了的,当然,这个主肯定不是杨庆,而是杨庆后面的崇祯。

    话说李自成还真就想把关宁军这支力量吞并,但此时双方也的确还不能翻脸,虽然他刚刚打赢了这一战,可同样也损失不小,而明军的实力可无损,宁海城三万,唐钰两万,觉华岛上两万,关宁军估计更愿意跟崇祯,这样又得加上三万多,如果双方撕破脸,他的不足十万人同样需要面对十万明军,而且他手下还有唐通,白广恩等一堆墙头草。

    尤其是对方还有杨庆这样猛将。

    这个家伙之悍勇可是所有人都见识过的,至少他部下还没有什么人有胆量与之单挑。

    “这还缺了一个蛋呢,又不是整的值什么钱?”

    李自成拿过瓶子鄙夷地说道。

    “一万两吧!”

    紧接着他说道。

    “呃,谢秦王赏!”

    杨庆说道。

    这意思就是他同意了关宁军划归崇祯,至于剩下的细节就不需要关心了,实际上关宁军也根本不需要杨庆来养活,这些人内迁也都带着自己的钱财粮食,短期內维持他们的生计没有问题,接下来他们需要的是南下到天津登上漕运船,然后通过水路到淮安,以后肯定会让他们在淮南一带屯田的,比如说合肥巢湖这些地方就很合适,一旦左良玉搞事情这些关宁军就会成为南京的屏障。

    他和李自成之间公事就算谈完。

    实际上双方本来也没什么公事可谈的了,以后划淮为界各过各,崇祯每年给李自成一百万石粮食算做那几个儿子的保护费。

    剩下就没别的了。

    崇祯也不会真以为淮河以北还是自己的疆土,李自成也不会真把他当做自己的皇帝,双方无非就是以后隔河对峙如当年宋金一样,最多互相维持通商,毕竟理论上李自成还是大明的秦王和北京留守,大明商人通行南北还是不会受限制的,他也需要维持南北的贸易。

    但剩下就是军事上互相警戒了。

    对于崇祯来说,襄阳,枣阳,信阳,凤阳,盱眙,淮安这些沿线的重镇,以后全都得部署重兵,随时准备迎击李自成南下。

    同样对于李自成来说,也得赶紧解决北线战事,然后完成对北方反抗者的清理,这样的人数量也不少,那些原本的明朝地方官和士绅,也在多处起兵进行反抗,尤其是他控制力最差的山东,很多地方实际上又重新被明朝地方官和士绅控制,接下来他得收拾这些人。还有他内部的军政体系也需要重新理顺,好在作为大明的北京留守他只需要原样复制就行,明朝的制度本身并没问题,只是缺乏强有力的执行而已,看看咱大清也是原样复制然后拔出刀子看着,也就运行得井井有条从没有什么伏阙之类令人无语的事情。

    地方各级官员同样如此。

    不过李自成仍然需要面对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之前他向老百姓承诺的均田免粮。

    税是肯定得收。

    任何政权不收税是没法玩的。

    但收税也就代表着对民间粮食的搜刮,而北方普通老百姓手中是没有什么余粮可给他的,除非像明朝一样强制性地征税,但这就代表着他过去欺骗了老百姓。

    还有均田。

    老百姓支持他就是对均田的渴望。

    但问题是均田就意味着他和士绅们不共戴天了,仅仅是之前的助饷,就已经导致了吴三桂集团借兵,还有各地反抗蜂起,要知道他没助饷前就连衍圣公都摆出大顺天子牌位准备迎接新君,各地明朝官员几乎望风而降,但助饷之后就遍地烽火了,他甚至已经不得不下令暂停了对士绅的拷掠……

    当然,他只是下令了,但那些他任命的地方官可不一定听!

    而均田明显更狠。

    这相当于在士绅胸口捅一刀啊!

    他们的反抗必然更激烈。

    可要是不均田的话,他还是欺骗了支持他的老百姓,老百姓之所以在他和崇祯之间选择了他,就是出于对均田的渴望,如果他不能履行这个承诺,那他和崇祯有什么区别?

    那老百姓还支持他干什么?

    李自成接下来也很麻烦。

    他想解决这些也得需要时间,而且解决不好还是会出乱子,所以他和崇祯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內是肯定会维持的,接下来就是两家的一个竞赛期。崇祯如果能够迅速完成他在南方的中兴并理清财政问题,训练出足够强的军队,那么明军肯定要北上重新夺回北京,如果李自成能够最先解决了他的内部问题,他同样也会毫不犹豫地南下完成对全国的统一,这些就看双方各自的速度了。

    “秦王,下官想给吴襄一家求个情!”

    杨庆堆起笑脸说道。

    “我会放过他们的!”

    李自成很干脆地说。

    他当然知道杨庆之前对吴三桂的承诺,吴襄对他已经毫无价值,就算不杀也得全家流放,既然如此那就索性给杨庆个人情,他也知道自己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杨庆在北线的一连串折腾。

    他以后就算南下也得面对杨庆这个超级猛将,而杨庆对他明显也算有好感了,只是人家崇祯有个女儿吊着而他没有而已,此时维持一下友谊,日后战场上好相见。话说他不信杨庆得手后还会继续对崇祯忠心耿耿,这个家伙对崇祯的忠心明显就是维持在没有把人家女儿弄到床上的前提下,一旦得手那忠诚度会直线下降,那么这个超级猛将就有招纳过来的可能了。

    话说只要有这样一个猛将在手,李自成真不认为这天下还有谁能挡住自己。

    “谢秦王成全!”

    杨庆说道。

    “秦王,下官也赠秦王一件礼物。”

    他紧接着说道。

    “什么礼物?”

    李自成好奇地说。

    “秦王想缓解北方的饥荒吗?”

    杨庆说道。

    “废话!”

    李自成很干脆地说道。

    “福建,广东等地正种植一种南洋传过来的庄稼,名为番薯,此物耐旱耐薄地,虽然不怎么养人,但填饱肚子饿不死还是没问题的,此时北方的大旱乃是天灾非人力能挽回,唯有此物可以最大限度支撑使百姓不至于大范围饿死。而且下官可以明确告诉秦王,下官得异人传授,颇懂一些推演之术,以下官推演,这场天灾不会在短时间內结束,很有可能会再持续几十年才能有所缓解,不仅仅是北方就是江南都逃不脱,此物是撑过这场天灾的唯一法宝。”

    杨庆说道。

    “再延续几十年?”

    高一功用颤抖的声音说。

    “是的,不仅仅是大明,一直到泰西诸国全都逃不脱,这是持续的天灾期,不过这几年是最严重的,撑过这几年会略微好些,但旱蝗仍旧会不断,想要撑过去就只能广种这个,不过此物不养人,最多只能维持不饿死,故此有条件的还得尽可能种稻麦之类,而山岭薄地可种此物。”

    杨庆说道。

    “那需要很多种子啊!”

    李自成说道。

    “不需要,此物蔓生,有种子当然最好,没有的话只需一枝条就可以生根繁殖。福建总兵郑芝龙很快就会到达,秦王可以找他合作,只要有钱可赚他会给您运来此物,不过今年就算运到节气也过了,故此可先少量运来一批试种,明年开春之前让他尽量运来更多。冬季挖窖存储,清明之后种下以稻草之类覆盖保温育秧,麦收之后起垄插秧即可,南北气候差异太大福建等地种植之法未必适合北方,为了保险最好多做试验。一旦成功可大幅缓解饥荒,此物可煮食,可晒干做面粉做饼,甚至可制成粉条之类长期存储,就连此物的枝叶也都可佐粮。”

    说话间杨庆都想起自己小时候吃的地瓜面饼子了。

第六十五章 崇祯十七年夏() 
把地瓜的金手指给李自成开上也就算杨庆对他很负责了。

    事实上也没别的办法。

    明末这个小冰河期剩下的招除了学咱大清减一多半人口,让原本的不足的变足了之外,也就只能是让老百姓啃地瓜了,李自成这边尤其如此,什么渔猎之类都连想都不用想,就像老李说的,陕西的饥民连苍蝇都吃光了,河里的鱼山里的野兽还能剩下那未免也太夸张了。

    海里倒是有的是鱼。

    但杨庆可没有大马力拖网渔船。

    这是个农业国度,那么也只能向土地要食物。

    而要想让土地在这个悲剧的时代提供更多食物,那么也就只有推广地瓜这一个选择,至于什么玉米土豆都省省吧。

    玉米是必须得育种的,中国的玉米直到光头佬的时代依然只是一种很鸡肋的作物,除了东三省这种荒地多的地方,其他各省的玉米都只是种在那些山岭薄地补充主要作物,没有人把它真当主粮种植,很大程度上就是育种技术太差,真正解决玉米推广问题是建国后那些乡村里的农业技术员们,直到九十年代初农村种玉米还得先找治种的买种子。

    后来就换成种子巨头们了。

    所以不先教出育种的这东西根本没法推广,而教育种的那就得需要时间。

    北方至今还到处饿死人呢!

    那些饥荒中的老百姓等不了那么久的。

    至于土豆就更别扯了。

    现代真正推广开的土豆,根本就不是这个时代流传过来的,真以为这个时代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土豆这东西能吃啊!只是这个时代流入中国的土豆根本就没什么卵用,也就是当个新鲜物,指望它拯救饥荒那么结果就是更大的饥荒,爱尔兰人用三分之一的人口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土豆的真正推广,得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土豆传入。

    那是爱尔兰大饥荒之后欧洲人从南美重新引入培育的新一个种系。

    这个时代只有地瓜。

    这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麻哥的地瓜盛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必然选择。

    实际上就算地瓜的推广也没那么容易,从福建广东这些亚热带地区一下子引到寒冷的北方,绝对不是拿几个地瓜来就能解决,育秧,插秧,冬储这些统统需要技术,它的确是扯根秧子就能活,但产量不一样啊!哪怕育秧不够好都会影响产量的。虽然这些技术都简单到现代人看来根本与技术二字不沾边,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它们的北方百姓来说,每一个环节都神秘的像男学生眼中的女厕所一样,真以为地瓜就那么容易推广吗?咱大清一直到十全老狗时代,才把这种东西推广到南阳一带。

    好在杨庆好歹还能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挖出点东西来,说到底也是吃过几年地瓜干面饼子的。

    这一点算是幸运。

    剩下就是李自成自己推广了。

    紧接着他返回宁海城。

    而这时候山海关大战已经算是彻底落幕了,大雨过后的战场上清军遗尸上万,他们的血随着雨水染红了附近的几条河流,然后又染红了海岸,阳光下一片恶臭,但包括多尔衮在内,清军终究还是逃过了全军覆没,如果北线各军全力阻击,那么他们还是会全军覆没,但可惜北线明军继续作壁上观。

    这一点也没什么意外的。

    崇祯默许的。

    无论宋权,唐钰还是韩赞周,全都坐视清军的离开。

    唐通倒是拦截了,但依旧是一触即溃,只有李过率领骑兵出宁远真正和清军打了一仗,结果反而吃了一点亏,毕竟清军为了回家那也是真正拼命了的。

    最终近六万清军越过宁远回到了他们的地盘。

    在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大战中,他们损失超过三万,决战中一万,阿济格的一万五千人最终逃回去的只有不足两千,至于剩下的则是沿途阻击战中损失的,话说这是三万多青壮年啊,整个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加起来,这样的人也不会超过十万啊!事实上咱大清为了这场国运之赌折进去了近三分之一的青壮年。

    而且还损失了一个郡王,一个公爵,三个固山,一个巴牙喇纛章京……

    啊,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