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小官人 >

第52部分

大明小官人-第52部分

小说: 大明小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嘛,这确实也算不得太大的事情,至少对于官员们来说,都与己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地方官是不可能会在本籍任职的,正常任期三年,任满时基本都会调离……所以说,官老爷们是不需要关心这种问题的,只要不演变成群体性斗殴事件就好。

    而乡宦和名士们,虽是杭州本府人氏,却也不好随便出面干预。原因当然还是爱惜羽毛,半辈子才堪堪攒起来的那点声望,可不能轻易受损。因此他们对待此事也是慎之又慎,在没把握能力压江西群雄的时候,决计不肯轻易出手。

    什么?杭州士林被打脸?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不过就是场小小的诗词比拼罢了,哪怕是这回被压了一头又如何?最终到底是哪省的文风最盛,看的还不是进士的名额?殿试前三鼎甲之人的籍贯?

    所以尽管此次江西挑起来的争端不小,在这些顶尖名士们眼里,也仍然只是过家家的游戏,小打小闹罢了。别看江西过来的那二十多人也被称为“名宿大儒”,说白了也就在其家乡本地有些名气罢了,出了本省谁还认得他们?

    只有贵宾席上坐着的这一小撮人,才是真正的地位超然,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鸿儒!这无关才学,只看个人声望。

    沈溍倒是没能料到,李谦不在场,却依然凭着一首“迎客松”来力压群雄,可谓为杭州士林挣回了不少面子。他此时的心情也很不错,便也笑着点头回应道:“可不止我如此盛赞,便是连当今圣上,都对李谦小友颇为赞赏,这不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么?”

    姚知府笑着连连点头,眼中却是闪过一抹讶异之色,因为沈溍高兴之下,称呼的变化让他听出了些不一样的东西来,尽管他一直都知道,沈溍对李谦之才甚为喜爱。

    要知道,像沈溍这样的部堂高官,哪怕是如今已经致仕,其地位和能量都是不可小觑的。可他居然对一个年轻人如此推崇备至,达到了以平辈论交的程度……

    牧守一方的姚知府,这一刻突然觉得,自己的耳目这是闭塞到了何等地步?

    同时也在深深懊悔,因为之前他曾应赵家所请,上了一封弹劾李谦的折子……反正大家都在干这事儿,身为杭州知府,姚春觉得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也不少嘛!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赵家送来的那份厚礼实在让他无法拒绝……

    好在弹劾的官员众多,自己这小小的杭州知府掺杂在里面,倒也不算太过显眼。当下,他不动声色地转移了话题,指着李谦那首诗道:“我倒是很喜欢这首诗的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下就将我辈文人的气节给体现出来了!啧,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呐!”

    沈溍闻言,也是低头看着手上的诗文笑道:“确实不错!此诗虽稍显直白,难得的是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堆砌,更无半分矫揉造作之嫌疑,仅只用了短短几句质朴之语,便能拔高其立意……这李谦的诗才,就连老夫都自愧弗如呀!”

    “正是如此!这词选得倒也十分之妙,放在今日端阳节上,可谓应时应景,让人难以置信,这竟是此前就已题在画上,赠予好友之诗……”

    “哈哈……”

    沈溍一想也觉有趣,登时便忍不住放声大笑,爽朗的笑声引得周围席上之人纷纷侧目。他却也不以为意,只顾着与姚知府的品评。

    “此诗借物喻人,的确应时应景,将屈大夫等我辈先烈的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就难怪……江西的那些士人都不再动笔写诗了。如此诗作,怕是也只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等佳句,才能胜其一筹了吧?”

    说着他目光望向了远处的诗会现场,笑容微微转冷,语气略带讥讽地道:“就凭那些人,还做不出此等诗词来!”

    不止是他们这里,整个贵宾席上,包括下方文人们汇集的地方,都在品评着李谦这首诗作。这一次,无一例外的,杭州士子们都选择了对其大加褒奖,原因不言自明。

    而此刻的诗会现场,也正如沈溍所说的那帮,江西的名宿大儒们大多数都在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就是写不出更好的诗词来……隐隐有种“怎落笔都不对之感”。

    “唉……老夫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啊!”

    一位年约五旬,发须皆白的老者率先搁下了手中的毛笔,喟然一叹道:“此子诗才盖世,天赋妖孽,实不是我等可与之相比的!”

    此话一出,立即引得不少人点头附和,纷纷紧随其后地陆续搁下了笔……没办法,他们已经坐在这儿想了有大半个时辰了,奈何心中总是感到一阵心烦气躁,脑海中一丁点的灵感都没有。

    平和的心境已失,便是连一首最为普通的诗词,都是难以再做出来的……实在是拿不出手啊!有此珠玉在前,谁还愿再强逼着自己写出些不堪入目的诗词来,贻笑大方?

    所以他们一致认为,今日是别想再扳回一城了,不如早早离去更好,也免得再待在这儿丢人现眼……虽然心有不甘,可他们又能怎么办呢?他们也很绝望啊!

    技不如人已是事实,何苦再挣扎着做些无用之功呢?

    眼看众人纷纷起身离开,张复亨就有些不大乐意了,忙追上去挽留道:“诸位前辈,诸位前辈请留步!且听晚辈一言……”

    众人停下,默然看着他。

    “如今咱们出师未捷,前辈们为何急着离去呢?晚辈倒是觉得,咱们还有机会!”张复亨说着朝他们拱了拱手,一脸正色道:“自古文无第一,谁又敢断言,他李仲卿这诗就一定比咱们的好呢?还请诸位前辈再多加思索一番,做出几首水平与他相当的诗词来……呵呵,到时……”

    “到时咱们大可一致认定,这首迎客松,比咱们的诗词中某一首还要略逊一筹!”紧随其后的周忱二人接过了他的话头,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三人商量出来的结果,“再不济,也可说是不相上下嘛!如此,咱们回去也能有个交代不是?”

    “不成!”

    先前的老者立即出声拒绝,看着三人冷笑道:“我辈文人,岂能做出那等无耻之事?技不如人就是技不如人,什么‘水平相当的诗词’?分明是牵强附会,邯郸学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试问诸位,谁还能做出可媲美此诗的佳作来?哼,老夫奉劝尔等一句,莫要画虎不成反类犬,止增笑耳!”

    老者在江西士林中显然很有威望,在他丢下这么一句话离开后,众人纷纷景从。

    张复亨虽是心有不甘,却也是徒呼奈何,因为就连原本被他说服了的周忱俩人,也只是略一犹豫,便跟在众人身后离去了。

    ……

    ……

    经过验证,李谦终于得出结论,古人的审美观确实是和现代人有些许差异的。当然,这并不包括某些方面……譬如男人看女人的眼光,这点就比较一致。

    古今音阶,大体上也是共通的,所以依着李谦今世的乐理知识,弹出一首后世才会有的曲子也不算太难,尽管第一次尝试还有些生疏之感。

    一曲《雨碎江南》弹完后,李谦问过子衿子佩俩人感受,她们犹豫了下,只嗫嚅着给出了个“不错”的评语。

    对此,李谦也只是感到略有些失望。

    因为他明白,那样的旋律,这个年代的人初听时会不习惯很正常,且他用的只是单调的瑶琴来弹,因此瑕疵也不会少。心中只想着,以后可以买几个歌妓什么的,用上二胡和箫,外加笛子等进行合奏,看看能否找回那段最完美的旋律。

    当然了,这件事他其实也不会太放心上,纯粹是闲暇时的瞎想而已。若说要在这个时代推广现代歌曲,就真有些异想天开了,即便是真能取得成效,李谦也不会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两个丫鬟已经让李谦打发去睡觉了,他自己一个人百无聊赖地躺在院子里,正在悠然小憩。不知过了多久,派出去的那名下人便回来了,且还带来了一条略带震撼性的新闻——

    自己今天又做了首诗,出名了!

    李谦挠了挠头,有些没搞清楚状况,小厮则一脸激动地向他详细讲起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他真没法不激动,自家少主人实在是太牛气了!

    人躺在家里都能诗战群雄,试问天下还有谁?

第068章 一道密旨() 
出不出名,对李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诗会一事于他也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该休的节假照休不误,该请的病假也要多请几天,否则又如何对得起老天爷给的这么个机会?

    他现在还是个病号,冰是不能用的,冰镇的饮品更是碰都不能碰。

    正当李谦以为,自己能舒舒服服地过上几天不用教书的悠闲日子时,麻烦却是找上了门来。

    躺在湘妃竹塌上,看着站在面前的宋忠,李谦连起身的兴趣都欠奉……这家伙就是一贴狗皮膏药,怎么整都不肯走,青楼的事情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这老流氓居然还跑来自己眼前瞎晃当,难道老朱就没召他回去挨板子?

    自打那日之后,李谦对宋忠的观感直线下降,私底下更是给他起了“老流氓”这么个外号……

    对于有起床气的人来说,睡觉时被人打扰真的很不爽。很不巧,李谦刚才就是真的睡着了,所以懒洋洋的语气里也情不自禁地夹带了几分火气,浑然没有将这位锦衣卫的小头目放在眼里。

    “你怎么又来了?”

    “当然是有事。”宋忠的回答十分简洁,直接就开门见山地道:“京里刚来了道旨意,给你的……”

    “什么?!!”李谦一下就从榻上坐了起来,满脸惊愕地看着他道:“老……皇上让你来抓我的?”

    “……”

    宋忠只当自己没听到他前面那个字,一脸狐疑地看着他,蹙眉道:“抓你做什么?逛青楼、喝花酒又不算什么大罪,真往大了去论,也不过是吃顿板子的事情,难不成……你还干了别的事儿?”

    “没有……”李谦愣愣地答了一句,片刻才问道:“我现在是不是要下跪接旨?”

    “不用,圣上给你下的是密旨……”宋忠说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个信封,径直递给他道:“你自己看看吧。”

    李谦接过后并不急着打开,而是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封口的火漆,确认是否完好无损。他的这么个举动,弄得宋忠心中好一阵郁闷。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

    这且不提,就算你再是不相信我,也不该怀疑我有偷看密旨的胆子吧?那可是杀头的大罪,我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打开信封往里看去,发现是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黄绸,李谦便伸出两指将其夹了出来。黄绸质地柔软,触感十分舒服,用来写字可就有些浪费了……

    这还是李谦头一回见识到密旨的模样,有些好奇地当着宋忠的面打开,便见对方迅速转过了身子,示意自己他不会偷看……

    “晓谕李谦,好教你知道自家错在哪里!你那事儿俺也听说了,大臣每(们)都在参你,俺见你有点才气,就不打你这顿板子了,先给你记下。你也给俺好生安分着些,再有这些破事儿传到俺的耳朵里,当心你的屁股……”

    看着这满篇的大白话,李谦顿时就傻眼儿了。

    这……这这这真是朱八八写的?虽说我以前也听说过,你老人家有亲自写大白话圣旨的习惯,但你好歹也是个皇帝好不?就不能稍微注意点形象?身为雄主的尊严呢?

    这满嘴的乡土……乡村味儿,很毁个人形象的好不好!

    “……好了,废话咱也不与你多说了,国法大如天,你犯了错就要受罚,便戴罪立功,跟着宋忠那小子干些正事吧,钦此!”

    密旨看完了,李谦感到有些头大,心说这老朱的白话文水平也不高,就跟外国人说汉语似的,怎么听怎么别扭……他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他知道的是,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却并非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盲,相反还很喜欢读书自学。这一点,从朱元璋亲笔书写的《大军帖》就能看得出来,尽管称不上花团锦簇,却也并非是大白话来写的……

    当然,若是用了文臣代笔操刀,就远不止《大军帖》那样的水准了。朱元璋对外发布的很多圣旨便是如此,《大诰》等一些供天下臣民阅读的文书,采用的也都是文言文的书写方式。

    而李谦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朱元璋发动的一场“白话文运动”,早期发布的很多诏令就是用的大白话,只是没取得什么成效而已……事实上,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后来就继承了这一点。而朱元璋的大白话,之所以让人感到别扭,最主要还是因为受了蒙元遗风的影响。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蒙古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