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当球长 >

第220部分

我要当球长-第220部分

小说: 我要当球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妥妥的一个隔离带。而看这些地盘的复汉军驻兵,宝庆一个团,常德一个团,澧州一个团,郴州一个团,然后十五旅在衡阳,正在组建的湖南陆军第二旅,旅帅何二虎位在常德,其下属的三个团就是澧州到宝庆的部队。

    复汉军在湖南布置了三个旅,实力对比云贵两广当然不强,但小两万人也不算弱了。

    “我辈中人当还有两位同僚。”陈浩手指点在永州和桂阳的位置上,很明显这两个地方就是留给朱宏飞和胡漫天的,那相应的复汉军也当有两个知府钉在那里。但是陈鸣没有在当初投靠复汉军的那群湖南学子里选拔,是因为剩下的几个人的才能不够?还是他要留着这两个知府的位置钓鱼呢?

    再加上陈鸣还摁着朱宏飞和胡漫天呢,应该也是给他们一点教训尝尝。

    再看看陈鸣对他们几人说的话,那也有让他们拿手下各县知县的帽子去拉拢人的意思。

    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在程浩等人看来,以复汉军今日之势,要安定湖广也并不难,以湖南为例,只要一进湖南就喊出要把湖南的‘帽子’交给湖南人‘戴’,你看会有多少人蜂拥而至?以程浩、徐永民等人的身份学识,必泯然众人矣。可那个时候陈鸣没这么干,在长沙、衡阳施行军管,收缴地方兵器、鸟枪,解散民团,严禁地方百姓集会、聚众,用铁硬手腕镇压地方。

    复汉军的小部队四处出击,不以城池得失为意,一些地方甚至闹出了——复汉军前脚进城,县老爷后脚就溜出县衙,隐匿民间;等到复汉军后脚出城,县老爷就前脚迈入衙门。

    如此贼军炽嚣,破门入城,我县大老爷仍率众坚守城区,与坊里之中极力顽抗,贼焰虽炽,无奈我县众志成城,最终弃城而去的战报不绝耳中。

    可随着长沙的失陷,随着方世俊、长青等文武大员的死,随着两万余长沙守军的覆没,那些始终留在城内城外跟复汉军打游击的知县大老爷们纷纷不知所踪,大批的县老爷主动消失了。现在的湖湘大地上,些许县中只县衙存有一队复汉军士兵,或一排,或一班,城头打着一红旗,以显示这座县城的‘主权’!

    “殿下或是在施威……”程浩嘴上如此说着。心里却觉得陈鸣这不止是在‘施威’,还是在定规矩,更有一种你要当官必须先降了我的蛮横。

    一切以‘我’为主,‘我’说了算!

    所以对县城得失不以为意的复汉军,对于各县地方的民团乡勇却重视万分,那是一经发现,必迅猛出击,“斩尽杀绝”!

    武器全部收缴,胆敢隐藏武器或是抵抗的,必严惩。一些地方也真的会杀成血葫芦的。这一幕在湖湘大地上出现不是十次八次了。现在想来,可不就是复汉军在铲除威胁么。

    之前的团练乡勇全被打散平息了,留下来的士绅地主大户即使还有能力再次拉起团练,团练也不是光有人就够了,还要有刀枪火炮,没有这些,真的以为斩木为兵就能打败披着铁甲的复汉军兵丁吗?

    再加上复汉军禁止百姓非法集会、聚会,乡民没有操练的机会,即使找到机会举旗了,战斗力能有多少呢?

    在复汉军没有大的外来威胁的时候,直白的说,就是清兵没有大举杀过来的时候,还有几个士绅大户在自己已经活下来的情况下,还坚定地去用脖子去砍刀呢?

    之前那些组织团练的士绅地主大户,名声好的,被集体移民去了岳阳;名声差的,就直接拿主事人问罪。没了领头人,这一大家子也就散掉了。而这还是没有鼓动团练抵抗复汉军的人家才有的待遇,那些指挥民团乡勇与复汉军为敌的人家,于湖南大部分土地上都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整个湖南,对复汉军的这一策略都看的很明白,复汉军的严厉打击对象只是组织民团乡勇的那些土豪大户。而对于其他‘安分守己’的士绅大户地主,对比攻占湖北时候的杀人标准,攻入湖南的时候复汉军放得更宽,虽然每县依旧有杀了抄家的人,但这更大意义是杀鸡儆猴,而不是例如常事。

    现在大半个湖南都在复汉军的辐射范围内,陈鸣已经不能容忍这种地方无政府的态势发展下去了,即使只装一个样子,那也是‘政府’!

    陈鸣的办法就是用一个团的部队给各府县官员做后盾,地方上如果有士绅土豪大户敢蹦跳,这个团就是消灭他们的直接武力,是他们这个官的最直接靠山。一个团一两千人的力量,也足以压服地方了。

    将那些府下辖制的各县县令的帽子让给程浩他们去散了,真的能拉来人了,算他们的本事;拉不来人了,你那怕把自己的小舅子名字都写上呢,陈鸣也会认。当然,陈鸣觉得他们不会蠢到这个地步的,这些知县名录里必会有几个当地人士。

    反正先把架子立起来。至于能不能确实的乡间,陈鸣不抱以希望,他只要一个标志存在就行。他只在表达一个很粗俗粗直的态度,投过来的人就有‘好报’,投来的越早,回报越‘厚’!

    如陈浩他们考虑的一样,陈鸣留下两个知府的帽子和地盘,那就是在‘钓鱼’。至于桂阳和永州的驻军,也非朱胡二人不可了。所谓的湖南陆军第一旅,那就是要放在湘南三府的。虽然朱宏飞和胡漫天之前是各有自己的小心思,可从看在他们在永州跟清军也真正的打过两仗的份上,陈鸣也不会真的政治他们。

    “殿下,程浩带人去湘阴了。”

    “徐永民去了城南书院……”

    “林安红坐船去了岳阳……”

    正指望着程浩他们去给自己拉人呢,陈鸣当然不会限制他们的活动,只是每人给配了一队警卫。

    “呸,儒门败类!”

    刚刚跨入城南书院的徐永民被一口吐沫吐在了脸上。

    “李会长……”徐永民任由那口吐沫挂在脸上,嘴角露着冷笑,脸上带着不屑。那吐他一脸吐沫的人正是城南书院的学子会长李卓,表字越群。

    会长是从诸学子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的学霸。自然的也是整个城南书院学生中的魁首了。而徐永民之前在城南书院则是众多凡夫俗子中的一员。

    李卓本身就是长沙人。这个时候在城南书院看到李卓,徐永民不意外。对于被李卓吐了一口吐沫,他也不生气。“念在两年同窗的份上,本府今日就不跟你一般见识。但是千万别有下一回,否则倒霉的就不知你李越群一个了。”

    城南书院台阶前聚拢着十多个学子,徐永民一眼望去都是长沙人。这些人应该是听到自己来了,特意到大门前堵自己的。可惜,他们想错了。

    徐永民向着手的卫兵队长递去一个眼神,但见那队长把手一挥,哗啦啦,一阵兵甲叮当,八名持枪挎刀的卫兵径直将门前的十多个学子驱散,做两排列在左右。徐永民这才掏出手绢擦掉了脸上吐沫,顺手将手绢扔在李卓的脚下,抬步迈上台阶,身后两名依旧跟随的卫兵紧跟而上。

    “徐永民,你就不怕士林诽议?你就不怕被骂做小人得志即猖狂?徐永民今日来城南书院的对象,他心中最可亲的授业恩师刘纪江痛心的道。他感觉自己的学生变得自己都不认识了。

    “恩师,士林诽议真有那么重吗?当年孙之獬、洪承畴、钱谦益之辈,背明降清之时可曾在意过士林诽议?那洪承畴和钱谦益,誉满天下,前者被朝廷倚为长城,后者为士林巨孽魁首,烈皇待之苛责吗?他们还不一样贪生怕死,降了大清?那时还有华夷大防,彼辈还不是一样高官照做,富贵照享?”虽然孙之獬玩脱了,被种发全身,斩首市曹,暴尸通衢。【本来还想加上侯方域、冒辟疆】

    刘纪江的房间里供着有一副孔子画像,随着老夫子p图传遍天下,气炸了多少读书人的肚皮,混元教三巨头被骂的体无完肤,如果千夫所指真的能无病而终,刘松、樊明德之辈,早死一百次一千次了。很多读书人家中也开始挂起了圣人像。

    穿着明时汉服,头戴四品梁冠的徐永民,正了正衣冠,举步走到孔夫子像面前,先毕恭毕敬的敬上一礼,然后转身站正身形,坦开衣袖,“恩师,圣人在上,观吾之衣帽与鞑虏之长袍马褂,孰似圣人门徒?弃清就汉,华夷大防无亏也。”

    “况乎恩师满腹经纶,四次上京,皆名落孙山。只能在这书院之中舌耕养家。”刘纪江是少有的穷举人。四次上京耗干了刘家的最后一丝家底,刘纪江也彻底放弃了科考了。

    “至今已经年近五旬,家业无成,子嗣无依,抱负未展,白首皓发也。”

    “恩师真的甘心就此寥过余生吗?”

    “学生何等浅薄之人,鲁公不以为卑,命之为常德知府。”徐永民向刘纪江亮出了自己常德知府的大印,“恩师国士也,如报效陈汉,鲁公必有厚偿……”至于陈汉会不会亡,陈汉灭亡了自己等人又是什么下场,徐永民全不去考虑。那些被抓到的当官的,不也有当场乞降的么,他们都不怕,自己一条贱命又怕什么?

    徐永民当然会拉几个县令,长沙城郁郁不得志的人多了去了,但湘南不还有两个知府的吗?(。)

第三百四十九章 真正的考验从现在开始() 
“看报啦,看报啦,永州知府尘埃落定。  ???邵阳黄鑫黄仕平,直上青云……”

    “看报啦,看报啦,湘西巨匪刘飞再掀波澜,夜袭大庸所……”

    “看报啦,的湘南战情啊,韶州杨正杰偷袭宜章不成,被我湖南陆军旋即击溃,周旅帅秣马厉兵啊……”

    “看报,看报,的山东时局。王伦义军已下莱芜……”

    “看报,看报,复汉军大军云集武昌……”

    年后的长沙城真正的多出了一丝跟往日不一样的气息,新鲜出炉的报纸成了无数人的新欢。

    从年前就闹得沸沸扬扬的‘选官’,到湘西、湘粤边境小规模的冲突,乃至新春之际湖南各地的米价、物价变动,还有全国范围内大的战局变化,等等,这小小的一张报纸上都能看得到。

    从年前陈鲁公以刘纪江这个长沙城南书院的教书先生为《湘报》总裁,开启了湖南第一份的报纸以来,《长沙日报》、《衡阳日报》、《湖湘日报》这种带着浓郁官府背景的报社就不去说它了,《石鼓文》、《岳麓山》这种以书院士林为根基的报社也纷纷出炉。

    盖因为《湘报》也好,地方日报也好,一律两个铜板一份,太便宜,传播面也太广太大了。陈汉政府还通过强制措施各处的茶馆、酒楼,那些个说书先生,每天必须要有一个时辰的读报时间,否则……,呵呵,就要有好果子给他们吃。茶馆、酒楼的老板不得阻碍,不然也会有好果子来尝味道。

    而事实上,一个时辰的时间对于几份报纸所承载的来说,一点都不长。这种强制措施头几天还引得无数商民反感,可很快的他们就转厌恶为喜爱了。

    因为这个时代绝对缓慢的消息传播速度,根本无法与成系统的报社往来消息作比较,并且对于《湘报》等官方报纸来说,只陈鸣教给他们的那厚厚一摞湖北、豫西南的资料,就足够他们挥洒自己的妙笔了。

    现在的《湘报》和《长沙日报》等,也都是以小篇幅的现时消息配以大篇幅的湖北、豫西南等军政民法各类陈息旧闻,轻轻松松的就搞定了工作。

    当初徐永民给陈鸣带来了刘纪江这个在长沙小有名气的‘名士’,陈鸣第一个反应就是选个知府给他做,但转而他就又想到报社。陈鸣把两个选择放到刘纪江面前,有他选择,刘纪江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报社总裁。

    从年前腊月中旬就开始的‘选官’,一直拖拉到快出正月的时候,最后一个知府位置才尘埃落定。那其余几府县官的帽子都安落个七七八八了,就如陈鸣想的一样,程浩他们没一个蠢材,而且这些人甭管投靠了复汉军以后被多少旧日的同窗同学辱骂,但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尽的。

    从普通一读书人,一步登天做上四品知府的宝座,羡煞了不知道多少人。就跟前文说的一样,这天底下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多了去了。庙门口代笔的人也是读书人,虽然他们很穷,可谁会说他们不是读书人呢?那些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老童生,他们也是读书人。榜样在前,程浩徐永民之辈都能一跃成为高官,他们为什么不能?

    每每改朝换代的时候,不都是他们这些在旧朝无有出头之日的‘有才之人’的翻身机会么?

    如此涌来的‘读书人’和投效来的衙役、小吏,再加上长沙青莲教内部的头头脑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