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当球长 >

第460部分

我要当球长-第460部分

小说: 我要当球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是那些可恶的八旗兵在上国天兵彻底断开他们与东北联络的通道前撤离,还是上国天兵夺取了盛京后,对于朝鲜的八旗兵进行攻击和扫荡,这都会给朝鲜带来最终的安定。”

    “那些应该死一百遍一千遍的清虏,是绝对抵挡不住上国天兵的进攻的。”

    “朝鲜就要光复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金洪昌的演技功底十分突出,呐喊当中他的眼泪都流了下来了。但是政治人物往往都是在鼓舞人心的时候很高大上。但是在背后面对自己兄弟,还有儿子、侄子的时候,面对真正至亲的时候,却是一张充满了利益和权欲的脸。

    金家现在要他们跟着金家一块做的是啥呢?

    那是在挑衅驻朝汉军,是在挖驻朝汉军的墙角。可还美其名曰让驻朝汉军体会朝鲜人的力量。朝鲜复国在即,最初开始肯定离不开驻朝汉军的鼎力,但是朝鲜没有内附啊。虽然在被满清八旗糟蹋了一百遍啊一百遍的时候,无数人喊出了‘内附’的叫声,但朝鲜终究没有内附。

    既然没有内附,朝鲜就还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那么朝鲜的权利本应该还掌握着朝鲜君臣的手中啊。金洪昌说,这一下就是要让驻朝汉军看到他们的反抗,认识到他们的力量,好为日后复国之后的行政之权免除驻军的干涉。

    不管金洪昌说的如何壮烈光大,实际上堂上的很多人都清楚,这一次的行动更是在试探,试探驻朝汉军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这甚至可表明着未来上国对于朝鲜的最终命运裁决,拥有着可无限延伸的意味。

    只不过此刻影帝上身的金洪昌绝不知道,就在这个时候,龙头岩的那两个大人物竟然已经改变了闵宏镐的命运。

    不,这改变的还有骊兴闵氏的命运。

    后者可是朝鲜历史上一等一的名门望族,比之安东金氏还要强出很多很多。闵宏镐就是骊兴闵氏的直系子弟。在闵宏镐的影响下,庞大的骊兴闵氏七成的力量直接投靠了满清八旗,堪称是动摇朝鲜根基的一件大事。

    这闵氏始祖是孔子的弟子闵损子骞,世居中国山东。高丽时期,闵损后代闵称道以使臣身份渡海,后来定居在骊兴骊州旧称,成为朝鲜及韩国闵氏的始祖。在朝鲜,闵氏仅有骊兴闵氏一门。

    与金氏这种除了安东外,还有清风金氏、光州金氏、庆州金氏等等,完全不同。

    可以说整个朝鲜姓闵的人都是闵氏子弟。他们的投降比之闵宏镐手中的那些军队的意义可大的多了。

    闵氏在高丽时期即成为望族,闵称道曾孙闵令谋曾任高丽太子太师和门下侍郎平章事,闵氏在高丽时期出现过闵湜、闵公珪、闵曦、闵渍、闵萱、闵頔等一大群名臣。李成桂建立朝鲜时,闵汝翼协助其创业有功,升为大司宪、户曹判书。闵頔之孙闵霁之女嫁给李芳远,即元敬王后。闵霁被封为骊兴府院君。

    中宗反正后,参与政变的闵孝曾被封为靖国功臣、左赞成、骊平府院君,闵氏得以中兴。肃宗时期,闵蓍重、闵鼎重、闵维重兄弟三人声势显赫,被称为“闵氏三房”。闵维重之女仁显王后嫁给朝鲜肃宗。但闵氏后来牵涉到南人与西人的党争,在朝鲜英祖朝再度失势。

    可能这也是闵氏投降满清的一大原因吧。

    这个时代的骊兴闵氏被李昑【英祖】压制了好几十年,眼看着李昑要玩完,满清杀出来了。

    可不管是怎么说,骊兴闵氏的主体背叛了李氏朝鲜,甚至是背叛了朝鲜这个民族,声望必然要跌入谷底。日后被清算之后还能不能重新复起,可是谁都难以说定的。就算是东山再起,也万难恢复到鼎盛时候的荣光。

    而之前的纵然没落了,自身也占据着很大的利益,闵氏如果被清算,那多出的空间安东金氏吃不完也能吃个七七八八。骊兴可就在京畿道,这是朝鲜的精华地带。可现在陈岱的念头一转,却给了骊兴闵氏新的希望。

    如果站在李氏朝鲜这一方的闵氏人马能与闵宏镐合二为一,骊兴闵氏的力量可一点都不弱。

    金洪昌怎么想也应该想不到陈岱会打击金氏而突然伸手拉了闵氏一把吧……

    ……

    济州岛一处不大的院子里,一个穿着朝鲜禁军装扮的人刚刚离开这里。屋子内,闵宏勋脸色仿佛被高压锅压了一百个小时一样的红润。整个人激动地都难以自持。

    复汉军破山海关,(uukanhom克锦州,兵不血刃的夺取盛京。一个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朝鲜的苦日子到头了,夺取了盛京后的上国天兵完全可以轻松的将朝鲜从八旗的荼毒中解救出来。

    可是对于闵氏,这却更像是灾难的又一次开启。

    作为闵氏‘正统’的族长,闵宏勋不管是在李担贝故窃诶疃G、李裀时代,都是被无数朝鲜‘志士’们排斥和鄙夷的。就因为闵宏镐为代表的大半闵氏主人的投效八旗。

    虽然闵宏勋顽强的坚持到了现在,可整个闵氏的权利、财产丢的一干二净,整个闵氏都在苟延残喘当中。

    现在朝鲜的苦难结束了,闵氏的苦难却真正的要开始了。就像金洪昌不相信朝鲜的八旗和降兵能抵挡住复汉军的兵锋一样,闵宏勋眼中,闵宏镐的未来也免不了一死。整个闵氏大半的族人都肯定会被人借以机会清晰掉。闵氏过往的财产、权势也将不复存在,就连闵氏最最的声名也会在无尽的诋毁和事实当中荡然无存。

    对于闵宏勋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苦日子。与现在经受的生活上物质上的苦难相比,丢失了过去荣光,还有不知道多么久远的未来的生活,才是最大的痛苦。

    可是他无力改变这一切。

    闵宏勋决定在汉城光复的那一刻在昌德宫自尽,希望能以此行为挽回一点闵氏的荣誉,也赢得一点民间的同情。但效果真的会如何,他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

    可是,可是,就在闵氏的未来完全被黑暗吞噬的时候,他竟然接到了上国统兵大将伸出来的援手。“天不亡我,天不亡我……”(。)

第571章 浔阳楼外说() 
“啪!”醒木一声脆响,茶馆中的人蜚声安静了下来。这是九江江边码头处的一家茶馆,借着码头的光,生意兴隆。而且这名闻天下的浔阳楼,就在这茶馆不远的地方。浔阳楼,可是九江非常非常热闹的一个地方。

    “咱们之前说了《建虏秘史》,道尽了乌喇那拉氏阿巴亥的,今天就再说一说这《九龙夺嫡》。”说书先生语调把握的很好,吐气开声,拿腔拿调。或者说这家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挺有名气,这开口之后茶馆内虽然依旧有说话的人,但整体上保持一个相对的安静。

    人在雅间里的陈鸣和陈鼎,声音就听得很清晰。

    陈鼎耳朵竖的直直的。这个时代娱乐不多,听说书可不仅是底层人的爱好,上层人也一样。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一行方便啊。

    说书人这一职业大致起于宋代,发展到眼下这个时候,那已经是几百年的传承了。不讲究符合事实,民间演艺故事才是这些说书人最拿手的表演。甚至21世纪中国很多的‘传统’,那实际上就是出自评书。

    《大八义》、《小八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杨家将》、《说岳全传》、《瓦岗寨》、《隋唐英雄传》什么的,都能跟说书扯上挂唠。

    陈鸣受前世的影响,就算在这个时空已经生活了十年了,对于说书也没什么太大喜欢。可是陈鼎不一样,小家伙很喜欢听说书。皇宫里头,老太太和陈鸣他老娘也都喜欢说书,还有看戏。

    “什么是九龙夺嫡?这又是哪九龙?我与你们一一道来。”

    “康麻子序齿的儿子有二十四个,其中有九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这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也就是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这就是雍正帝。”

    陈鸣知道说书先生要说的段子是什么了,诋毁前朝,应该是每一个后来王朝都会做的事吧。满清狠狠地诋毁抹黑了一把大明,陈汉兴起,那自然也对满清抹黑起来毫不客气。这《九龙夺嫡》可不是21世纪央视的《雍正王朝》,更不是啥个东西的《康熙大帝》,侧重点不一样。这部由教化司主编的《九龙夺嫡》,更侧重的是康麻子保证皇权,自己的唯我独尊,拔出明珠来斗索额图,抑制太子和索额图一系,捧出大儿子来跟二儿子来打擂台,然后是三四十十三十四,几个儿子依次而来。

    八爷党兴了,反掌打压。老四突出了,大将军王抬起……

    两废太子,私窥皇帷,不敬老师,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还有庶母乱那个啥,乃至于后世里虚构起来的断康麻子粮道……等等,等等。全都添油加醋的倒了进去。

    雍正与年妃真真假假的情谊,与自己老娘令人崩溃的母子关系,以及生母乌雅氏的死,雍正登基上位后对于自己的对手们的处置,对于隆科多、年羹尧的辣手……

    这个《九龙夺嫡》突出的是康麻子的无情冷酷,奸诈阴险,是康熙儿子们的争权夺利,你压我轧,毫无兄友弟恭仁爱之心,血亲之眷。可不是康麻子的英明神武,宅心仁厚,皇子们的文武双全,一时龙凤。

    “…………三皇子胤祉出生于康熙十六年三月,粗通书法,在众多皇子里面表现突出,备受康熙的喜爱。”

    “这皇帝老子都说自己这儿子文采出众了,那胤祉就是想不看书也不行啊。”

    “所以时不时就到街市上收集古书,

    寻到古书后还献给康熙御览。”

    “这天胤祉又进宫了。垂头丧气,郁郁不乐,两手空空,没给他皇帝老子再带新书。”

    “这康熙很奇怪,自己这儿子是怎么啦?难不成在外头还受了委屈?谁那么大胆子?”

    “就连忙发问。”

    “这胤祉脸上带着苦色的回道:“却不是受了他人委屈。而是儿臣在街市上看到了一本《皇明英烈传》。这等竟然还在市井流传,儿臣心中为我大清江山担忧啊。”

    “康熙一听是《皇明英烈传》,脸色立刻阴沉起来。先传令给顺天府,查抄了那家书铺。然后他也心里担起忧来。”

    “这大明江山败了才几十年,建虏以异族莅临中原,根基不稳。民间反清之声不断。这北京城天子脚下都有人胆敢贩,就可见一番了。”

    “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康熙先问胤祉。”

    “这胤祉是早有准备啊。他回道说:“此事当以毒攻毒。”《皇明英烈传》多传口于市井说书人口中,自前明至今三百年,潜移默化,在民间影响甚大。”说书人这可不是瞎白话,时间往前推移个六七八十年,天底下有几个说书人不会《皇明英烈传》的?如果说满清禁这书下了多么大的功夫,当初这话本在民间就有多么大的流传。

    “就算是清廷把书列,民间依旧有流传,说书人更是多有人会。”

    “此书之影响在于说书人,更甚于市井书铺间的文本流通。”

    “儿臣以为当一边禁止说书之人再论此话本,另一边集朱明之阴私之肮脏,宣之天下。”

    “胤祉说的好听,实际上就是要诋毁污蔑抹黑。大家伙都想象,这些年里你们谁听过《皇明英烈传》?不都是《大明英烈》、《明英烈传》么?这里头都少不了火烧庆功楼、炮打庆功楼类的典故。

    讲到这朱洪武起兵推翻蒙元,得了天下,做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又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在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一举灭之,以除后患。

    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后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最毒莫过妇人心,可这读书人要是起了坏水,可比妇人更要阴毒百倍。”

    “《皇明英烈传》成了《大明英烈》、《明英烈传》,天下百姓久而久之,只闻后者不闻前因。倒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将那洪武大帝当成了阴厉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