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当球长 >

第552部分

我要当球长-第552部分

小说: 我要当球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民点东朝大海,西靠岚山,这是郑继给那座山气的名字。而居民点的名称就叫做高平,都是依着这座山命名的。

    这岚山不同于中国的三山五岳,它有山而无峰,所谓山顶其实只不过是个高原平台而已,这也是居民点名称的由来。站在山顶平台放眼远眺,沟壑纵横,沟谷之中林海茫茫,尽是桉树。桉树叶在阳光照耀之下,挥发出桉树油,在空中形成氤氲岚雾,岚山即由此得名。

    占据了珀斯,占据了墨尔本,再占据了悉尼,这澳大利亚就算是入手了。接下来只需要慢慢的经营,一年往那边运上四五趟移民,先扎好基础,才能谋取爆炸式的大发展。

    澳大利亚的金矿是很多的,墨尔本就是座金山。只要那里的根基扎好了,然后朝外放出金山的消息来,立刻的就能有无数的人蜂拥而入。这就好比祥州那个鬼地方,那么冷的地方现在不照样有大批的人削尖脑袋的向那边扎?

    黄金面前,距离和艰苦从来就不是阻挠。

    陈鸣昨天就想了,他拿着外交部跟赛利姆他们谈判的备忘录,对照着比较了一下现在的中国和奥斯曼,感觉后者可真的是水深火热啊。

    周边就是恶邻,

    而背后还有波斯这个死敌,奥斯曼帝国的处境何其悲惨。而最最悲惨的是,奥斯曼人这些突厥裔,跑到小亚细亚都好几百年了,却似乎一丁点都没有继承天方商人的经济天赋,把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搞得一塌糊涂。

    几百年里,奥斯曼的主体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城市的工商业中天方信徒根本不占主要地位。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这些异教徒倒是共同主宰了城市中的主要经济领域。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甚至还控制着农村的相当一部分利益。例如希腊人在棉花种植业方面发挥作用。除了棉花产业外,在其他的经济作物种植和经营中活跃的,即便不是亚美尼亚人,也是米勒特制下的劳动者。

    教团力量很强大,从那些富裕的被统治阶级手中获取钱财,靠的却不是正当的经营渠道,而更像是勒索和收保护费。当西方因贸易的扩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增加和南北美州的白银的流入而有了巨大进步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却受制于教会和行会保守惯例的奥斯曼封闭性经济回避和抵制了这一巨变。不追随时代的步伐的结果就是让奥斯曼遭受了时代狠狠的撞击。欧洲国家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价格相应上涨,这导致奥斯曼的羊毛、红铜、贵金属输往欧洲。行会限于刻板的价格规定,无法在获取原料方面同欧洲商人竞争,结果其生产下降。行会受到的各种限制使它们也无法投资于一个个新兴行业。因此,奥斯曼帝国与西方的贸易一直存在赤字,这不仅吞食了帝国的原料和原始工业,也带走了经济赖以正常运转的硬币。

    这让陈鸣不得不想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宋辽。

    欧洲贸易商在奥斯曼购买原料,而后在欧洲生产,最后又将制成品销往帝国,实际上已将奥斯曼在经济上沦为欧洲的附庸。

    而当西方人经济上的优势逐渐的转变为军事上的优势之后,从1699年奥斯曼与奥地利和俄罗斯争锋失败而签署的《卡洛维兹条约》开始,几乎每一次和约都包括了奥斯曼同意或保证战胜国在帝国境内的贸易自由,并向其出让干涉宗教事务和建立领事馆的权利。不仅如此,新的世纪之后,西方国家与奥斯曼还立一系列“协商条约”,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其中尤其显著。

    陈鸣看到这里有些恍然大悟,原来满清历史上签署的那些条约,欧洲人早就在奥斯曼人的身上试过了。怪不得手腕耍的那么熟练,也怪不得中国在清末会有一个东亚病夫的绰,原来在西边已经有了一个前辈。

    就现在的奥斯曼帝国而言,就像是一鸦之后的中国,已经坠入半殖民地的阶段了。其毗邻欧洲的地缘形势决定了它只能在革新与衰落之间进行选择,这还是因为欧洲各国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西方文明刚刚走到实力蜕变的门槛,而不是蜕变成蝶,不然奥斯曼帝国早就玩完了。

    这是奥斯曼人的幸运,也是奥斯曼人的大不幸。

    幸运的是,实力还没有产生质变的欧洲各国就算打赢了奥斯曼,也不可能张开血盆大口直接鲸吞,只能小刀子割肉,一点点吸取着奥斯曼人的元气。这让奥斯曼虽然感觉到了疼痛,却没有瞬间通入心扉的惊惧。就像温水煮青蛙。

    而中国,眼下是握着刀把子宰割他人的角色,跟奥斯曼帝国有着质的区别。

    奥斯曼的地位在陈鸣眼中再下了一个等级。

    赛利姆带来的那些人,虽然几个角色都在南京城里跟外交部扯皮扯蛋,但是整个奥斯曼使团不算护卫部队,上下有近百人呢。

    这些人的角色各异,这几天不仅走看了南京城,更走看了南京周边的诸多民营官营工厂企业。

    雇工过千人的民营企业,这在奥斯曼是不可想象的。奥斯曼人虽然种植着的棉花,并且将棉花源源不断地卖给英国、法国、奥地利,但是他们每年也要从英国人、法国人手中购买的布匹,这是怎样一种蛋疼啊。

    南京城外的那几家纺织厂并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但在很多参观的奥斯曼人眼中,这已经是非常壮观的一幕了。

    奥斯曼人如果想要进行‘新政维新’,要进购那些机械什么的,陈鸣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卖给他们。包括军舰、重炮、镗床、蒸汽机等等国家重器在内。

    因为就奥斯曼国内那种浓重的信仰味道,还有奥斯曼帝国那分散的权利,陈鸣就不信奥斯曼人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撑死了,未来变革的奥斯曼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我大清’。1894年没给小日本戳穿了虎皮之前的我大清。奥斯曼人顶多就是如此!

    每一个大帝国的没落都不是单纯的武力原因,而是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各方面的共同作用。

    历史上的奥斯曼如此,现在的奥斯曼也是如此。

    陈鸣的存在,中国的存在,只是给了奥斯曼人一个伸手拿自己想要的东东的对象。

    陈鸣又不打算给奥斯曼人培养下一代苏丹,或者派出人手真真的去改变奥斯曼帝国,他只是系统的取代了原先英法普等国的位置,成奥斯曼的供货商。

    这个角色在原来的历史中是由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甚至是奥地利、意大利等国来秀的,而现在一个更加可靠可信的盟友中国,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奥斯曼人的‘革新’所需要的一切。

    军火、教官、器械……

    奥斯曼人现在真的很像是历史上的满清,他们现在很大程度上觉得自己的没落就是禁卫军的不能战,很多人的眼睛还是单纯的顶在军事这一块,而没有看到整个全局,整个社会。

    赛利姆的表现在陈鸣看来是不错了,因为除了军事他还看到了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看到了政治。

    但奥斯曼帝国糟糕的民族政策和信仰政策,就决定了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这是民族文化融合能力差的一种表现,是奥斯曼帝国主体民族与被征服民族根本利益的冲突。

    历史上的满清统治者和汉族大员们的隐蔽冲突都远远没有奥斯曼帝国这般剧烈,因为中国还有一个孔圣人存在,满清一定意义上行的是汉制,遵的是儒道。

    可就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旗汉都无法双全双立,民族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的奥斯曼又如何能成呢?

    每个帝国的没落都有着‘命中注定’的因果,陈鸣‘置身事外’的情况下,奥斯曼帝国的未来很堪忧,但是奥斯曼帝国给欧洲人制造的麻烦只要比历史上更大,陈鸣又管它奥斯曼的死活呢?

    别忘了,在他的设想中中亚西部到乌拉尔河、顿河流域,那就是蒙古人建立的附庸国,是一条防绿带。

    这个被佛教密宗搞掂的民族,。还是不要去碰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巨头好。

    再说,未来的世界必然要经历一段属于石油的时代,华夏如若独霸了美洲、南洋,再拿下天方世界,那真真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了。

    土耳其斯坦和奥斯曼帝国可是不同的概念,对比后者,前者的政治态势更有利于中国在未来吞吃下整个波斯湾。

    “怎么又吃这道醋溜土豆丝?你最近是吃醋吃上瘾了。”

    陈鸣刚走回后殿,就闻到了一股酸醋味道。柳挽云进来的口味是变了很多啊。要不是大夫跟她瞧过,没诊断出身孕,陈鸣都以为她怀孕了呢。

    “我倒是想吃醋溜白菜,可这时节也没白菜啊。”正说着,伺候膳食的宫女就有端着托盘上来了。托盘上放着一个大碗,碗口盖着盖子,可这难不住陈鸣的鼻子。“酸辣汤!”

    “快用膳吧。给您准备的有豆花。”

    陈鸣很喜欢喝豆花,还有胡辣汤、油茶、米沫,这是他上辈子养成的习惯。现在富贵了也改不回来了。

    吃饱喝足,陈鸣擦了擦嘴,舒舒服服的去乾清宫了。今天他要跟赛利姆他们一块去一趟中央军校。

    “娘娘,舅老爷都让太太进来催了。您这么不……”趁着服侍皇帝的机会在皇上面前说道说道啊。

    柳挽云眼皮子都没抬一下,“自己求来的算什么本事?皇帝赏赐的才是最好的。”

    “这宫里头还有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正牌子的国舅爷也在轮椅上坐着呢,李家都没出头。刘家急什么?”海外封藩建国的事儿,难道李家就不急嘛?谁都想现在佳州打个根基。

第658章 去军校的路上() 
夜雨后的南京,仿佛一尊洗去浮尘的石狮,历史浓郁的古老沧桑中透着一抹湿润的水乡清新。

    多日的炎热有了一些收敛,陈鸣的依仗伴随着奥斯曼使团的诸多成员,向着城外的中央军校行去。道路两旁的屋檐青瓦上依旧挂着雨滴,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好似集体地回味着刚才雨中的感觉一样,直到其中一滴不堪重负的摔落到地上,融入到水洼中,通过水洼中的倒影,与上面的伙伴吐露着离别伤感。而在上面被空出的位置上,又凝聚出新的留恋,在凝结与坠落之间做着某种互动。

    暗霭阴云覆,夏雨磅礴落。

    赛利姆很喜欢这场雨,雷电交鸣中倾盆大雨,把天地都清洗了一边,清晨起来就感觉分外凉爽。

    来到中国这几天,赛利姆对于国宾馆的招待十分满意,威武的南京城墙和城防,一处处巨大的工厂和一条条繁荣的街道,也完全符合他脑子里对于中国这个庞大帝国的国都的想象。

    他对中国的城市有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这里好干净、好整洁。

    完全看不到乞丐,虽然也能从大街上看到一些穿着简陋的人,从码头到国宾馆,他都能看到不少从事着‘低贱’行业的人,但他更能感觉出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勃勃生气。这与充斥着暮气的伊斯坦布尔有着最大的不同。

    但是南京也不是让赛利姆完全完全满意的,因为这里的气候,炎热的气候。对于全年最高温度也不会超过二十五°的伊斯坦布尔来说,南京城显然是过于炎热了一些。

    如果没有冰盆,赛利姆都不敢相信他要在南京经历真要痛苦的折磨。

    奥斯曼使团的很多成员都跟赛利姆有着相同的感受,别看人家来自的伊斯坦布尔距离后世中国人脑子里完全是沙漠一片的伊拉克、天方半岛距离并不遥远,可是一个地中海伊斯坦布尔变得冬暖夏凉。

    陈鸣当然也不喜欢炎热,不然的话他夏天就不会到外面避暑了。

    “赖晚来,一雨洗游尘,无些热”,这雨后的世界就是这么的美妙。泥土的气息,就像鲜花释放出的芬芳,置身其中,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会浸润在无限的清新凉爽之中。

    队伍最当中的一辆大车,陈鸣乘坐的龙辇,赛利姆手中握着一杯酸梅汤,正在同陈鸣聊着军队的话题。

    赛利姆心目中一支强大的军队应该是什么样的,又是以什么来组成这支强大的军队的?

    陈鸣心目中一支强大的军队又是怎么样的,又是以什么来聚成了这支强大的军队?

    赛利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是一个外交官,而不是军事家。所说的无非是纪律、斗志和英明的指挥这些非常外表化的因素。

    “在中国,在中**事学院的军事教材中,我们将军队区分为三类。”

    “以军事教育体系的建立为分割点,再次之前是古代军队,在此之后是现代军队,然后是我所期望的一支军队未来军队。”

    这实际上就是封建军队和近代军队,以及现代军队的划分。

    可陈鸣心里头知道也不能这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