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当球长 >

第714部分

我要当球长-第714部分

小说: 我要当球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国人自己的日子过的都不是很滋润,那里有太丰盛的食物喂养它们啊。对比后世网络上一脸懵逼的蠢萌二哈那干净整洁、光滑亮泽的皮毛,和那吃喝不愁的滋润生活下养成的稍显丰润的体型,如今这条二哈真的是可怜到了极。

    瘦得皮包骨头也差不离儿,身上沾染着淤泥和杂草,垂头丧气,几乎让人看不出它本来的颜色。

    它就跟它的主人一样,就跟此刻这支从托木斯克逃离的俄国平民队伍一样,看让看不到半美好。

    一群落荒而逃的狗。

    俄国人在沿着鄂毕河向西北而去。

    如果一切如意,他们能顺着鄂毕河去到鄂木斯克的更西面。鄂毕河的上源是额尔齐斯河,但发源于阿尔泰山的支流【包含巴尔瑙尔河】在流经托木斯克的时候就也在地理上被称鄂毕河。

    鄂毕河绵延七千里,流域面积达覆盖整个西西伯利亚平原,是西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运输通道,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每年上游约可通航六个月,下游约可通航五个月,许多货物沿穿越北冰洋的北部海路进出,属于西西伯利亚的经济、交通命脉。

    而现在的国防军,就是要沿着这条贯穿了整个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交通命脉,扫荡一切。

    ……

    “看报看报哦,我军西北大捷,西北大捷……”

    “的西北战报,的前线通讯。我报记者不畏艰险,随军辗转前线,发回来的之战报啊。俄国老将卡缅斯基轻兵突进,两万万人跳进我国防军设下的埋伏圈内,被尽数围歼,被尽数全歼……”

    “看报,看报啦,昔日番部土王,今日国家柱石。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不堪俄人欺压凌辱,阵地之上领兵反正,大败俄军啊……”

    ……

    ……

    战争中的战果总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酝酿,可是消息的传播却非常的快。

    俄东线第一军被全歼,成千上万的俄军士兵被送入了战俘营,土尔扈特部的‘反正’,卡缅斯基人还没有被送到巴尔喀什湖呢,伊犁城内就已经‘大捷’的消息满天飞了。

    虽然没有电报通讯,可信鸽送信的速度比之传统的骑马也快多了。

    “陛下亲临巴尔喀什湖,陕甘后续兵力已入哈密……”

    “皇帝御驾亲征,预计半月后可到达前线……”

    “哈萨克贵族表示,的哈萨克勇士都愿意臣服在陛下面前,遵从陛下的旨意,为他而战。”

    伊犁城内一家家生意红火的新闻报纸看的让人眼花缭乱。

    ……

    伊犁的报业在这半年都不到的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只是伊犁城内的报社就从之前的两家还有一家是官方报纸,发展到了现在的七家,另外还入驻了大批的记者站。

    不仅是中国的,还有日本、暹罗,乃至英法等国的记者。

    当然,这些人在伊利之前,已经现在新闻出版署下属的某部门办理了通行证。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各种消息不停地从前线传回。

    伊犁城内的人都来去匆匆,就算是这儿的平民百姓,也能在战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就算做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力,一个月下来也能挣得一份不俗的收益。

    只有时间从来都是那么的雍容,不因事情改变自己的步伐。

    从五月里到七月,俩月的时间就仿佛一个‘眨眼’。

    闭上眼,睁开眼,整个薪疆的战局就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大变。第一军全军覆没不,东线俄军的骑兵部队也悉数完蛋。

    萨尔特科夫死的干净利索,两万土尔扈特骑兵背叛的干净利索。

    西伯利亚军还被包围着,这是他们在南下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的场面。南下的道路上也很心很谨慎,所以即使被包围,国防军也没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西伯利亚军中有不少的火箭弹,国防军也不愿意去死拼,所以包围一直进行到现在。

    可是新库兹涅茨克和托木斯克等重地先后被国防军打破。鄂毕河畔的俄罗斯村庄被焚烧你人不是跑了吗?那就烧掉你的房子。拿走一切可以拿走的东西,毁掉一切可以毁掉的东西。包括那一处处农庄外那一片片稀疏的麦。

    这个地方太冷太冷了。因为是平原,没到北冰洋的寒流席卷来的时候,这儿就是一片冰天雪地。所以这的土地再是平坦,也不适合农业种植。而且这儿降水也不足,虽然鄂毕河的水量很充足。

    俄罗斯人移民这儿已经一二百年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西西伯利亚的总人口不下三十万人,发展出了多座重城市,但是这儿的农业已经处在一个很落后的态势中。这里的人,更多是从事开矿、打猎和畜牧业。

    虽然冬季气候寒冷,降水也少,可西西伯利亚平原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地,这儿很适合放牧。

    肉食、奶制品、麦、土豆,是这儿的俄罗斯人主要的生活口粮。

    而当辽阔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没有了军队的保护之后,他们就已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够任由国防军来宰割!

    不要奢望着俄罗斯的平民【更多的是农奴】能主动的站起来反抗中国的。

    这些西西伯利亚平原生活的俄罗斯人都是些什么人啊?他们当年可是一无的逃难逃入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或是本就是被流放者的后代。当每个俄罗斯人都是圣母吗?这些圣彼得堡‘迫害者’的后人在这个危难关头还会对他们的女沙皇忠心不二?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人逃跑并不是对圣彼得堡忠诚,而是对国防军的抗拒+恐惧。

    征服者永远是被‘被征服者’恐惧的。

    国防军现在就是征服者。

    在这些人走投无路之前,或者是相信自己不会被国防军杀死之前,他们都会选择躲避的。

    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上,除了那些哥萨克们,就没有几个对圣彼得堡忠心耿耿的。如果是被人有组织的组织起来,到还能发挥出一作用来,可是俄罗斯的预备役体系从来不会覆盖到西伯利亚。哪儿的人口太稀少了,征兵会大乱当地薄弱的人口,严重的影响当地的人口发展。所以,西伯利亚对比这个时代的沙俄欧洲地区来,还真是一个逃避战争的世外桃源。也所以他们的税收更重一些,荒凉的西伯利亚每年都为圣彼得堡着的金钱收入。且这场战争对于老毛子们来,也算不上卫国战争。

    而就算是所谓的181卫国战争中,老毛子民间的抵抗对比起西班牙人的‘汪洋大海’来,也显得是少得可怜。

    所以,西西伯利亚平原已经是国防军附庸骑兵们一马平川的乐园了。

    那三十万俄罗斯居民【含归化俄罗斯的鞑靼人】中即便有一些对圣彼得堡忠心耿耿的人,但他们散居隐蔽在辽阔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无法联系在一起,那力量就等于是零。

    如今已经是七月了,最多到八月下旬,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寒冬就会来临。届时,大雪压,冰天雪地中,那些老毛子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他们宁愿死亡也不愿意接受陈汉的统治,那么,它们就将做好减员一半人的心理准备。

    中俄第二次战争的变化惊动了整个中国,一个个好消息越过伊犁向着内陆传递去。无论是西北大捷,还是土尔扈特部的‘反正’,都攥紧了全国上下的眼球。同时,一片片急报也飞向了日本、暹罗、印度和欧洲各地。

    中国高大的形象在慢慢的具现化,因为那一片片急报当中,你可以看到中**队的强大。

    来自日本、暹罗和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记者们,用夸张的语气赞叹着战争中的中国,他们采访中国的普通民众,他们采访中国的士兵、军官,他们还申请采访俘虏。

    一片片‘新闻稿’从各色不同的角度,阐释着这场战争。

    战争到现在,中国大都督府对外公布的牺牲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东西战场全算上】,伤亡接近三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

    战争才进行没多长时间,中国就付出了四万人的伤亡包括附庸部队。而战争的局势里,中国还处以绝对的优势。

    这似乎从某个侧面证实了要塞进攻战的艰难。

    ……

    伊犁,如今整个西线战场的中心,国内外几十家媒体在这座城市里。每天每时每刻每条街道上,你都能够看到挂着通行证和记者证到处乱逛的记者。其中不少是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在中国人眼中他们跟老毛子长得没什么区别。

    伊犁城内的邮局是整个伊犁最最繁忙的地方,比设在伊犁的皇帝行在都要繁忙热闹。因为伊犁邮局的鸽巢内只有二十只不到的信鸽,而却有那么多的记者要向自家报社传发消息,繁忙和紧张度可想而知。

    甚至一些记者都在邮局的隔壁安了家。伊犁邮局的周边,短短时间内多出了两家在之前的整个薪疆都没有出现过的咖啡店,这简直就是专门为那些老外记者们准备的。当然,也可以是专门挣那些老外记者们钱的。

    后者的人数并不很多,但消费能力真的很强。而且一些中国记者也有喝咖啡。

    在茶叶去往欧洲、印度和天方世界的销量越来越高的现如今,外界的咖啡、可可,也传入了中国,也在悄悄地影响着中国的生活。(。。)<;/div>;的!

第八百三十八章 奇葩了() 
阿尔宾·杜尔马兹放下了手中的咖啡,饶有兴趣的看着左手边一直趴在咖啡桌上写写画画的新朋友——英国《每日新闻》的驻中国记者吉米·马丁。“马丁,你在写什么?都已经一个小时了,还那么的专注??”

    杜尔马兹是一名瑞典人。作为这场战争中,中国的潜在盟国之一,以及中国传统的友好国家,瑞典的记者在中国享受的是第一流的优待。

    他都不需要每天辛辛苦苦的去‘找’新闻,每天的下午五点,就在这个咖啡馆里,会有人将足够的新闻送到他的手中,而杜尔马兹所需要付出的只是一张十华元的钞票——明日伊犁各家报纸准备发布的头条新闻或是评论。

    说真的,在这个交通不畅的时代,他们这些外派到中国来的记者真的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寻找新闻,他们只需要坐着去中国的新闻报纸就行了,然后再把‘旧闻’用鸽子送到上海,由上海的大班、商务代表、大使等去决定什么样的消息要第一时间送回国内,什么样的消息又根本不需要急。

    每年商船来返东西方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一般的消息都是这么往来东西万里路途的,而如果真的需要递送紧急情报,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所以杜尔马兹不理解马丁为什么这般的‘尽职尽责’。他们跟那些中国记者可都不一样,后者每天都会发新闻稿去往自家报社的总部,中国境内的信鸽或许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但是分散到全国境内也是很紧张的,所以他们往往会你争我夺的抢占鸽巢。

    而马丁竟然也每每要‘精加工’自己所收到的情报,然后再寄回上海,这在杜尔马兹眼中,真的很不能理解。

    阿尔宾·杜尔马兹再一次开口问道,他感觉着马丁不像是在写新闻稿,也不是在梳理通讯记载。这两样儿是记者这一行当里最的东西,就算是朋友,也绝不会去,更不会去问。

    可是马丁这一个小时不只在写,他还画,画在一旁的空白纸张上,似乎是斜竖的长线,杜尔马兹不会去偷窥的。但作为一个老牌记者,他能肯定这不是在梳理通讯记载记录。

    马丁抬起了头,他看了阿尔宾·杜尔马兹一眼,没说话,而是用力的摇晃着头。似乎是脑袋勾的太久了他有点头晕。

    “真的过去了一个小时,上帝,都这么长时间了。”咖啡都凉透了。“我很抱歉,杜尔马兹。”把朋友丢在一边,只忙自己的事情,可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

    “用不着说抱歉。我们是朋友。我只是很好奇你在做什么!”阿尔宾·杜尔马兹抿了一口咖啡。在咖啡馆内一座一个小时,乃至更长久的时间对于杜尔马兹来说是家常便饭。要知道他的祖国是瑞典,而不是英国。

    在瑞典,有一种生活方式叫Fika,关于咖啡的。瑞典人对咖啡的热爱丝毫不亚于意大利人,Fika就是瑞典人喝咖啡休息一下的专有名词,这可不是英国人的下午茶。选个环境不错的咖啡馆坐下来喝杯咖啡,不同时节搭配不同的甜点,感叹一下冬天的漫长或者夏天的美妙,那是瑞典人一天里最值得期待的事呢。

    作为一个抵到中国后变得越来越慵懒的记者,杜尔马兹泡在咖啡馆里的时间是越来越多了。要知道瑞典人在中国有不少的优待,杜尔马兹在中国也能碰到不少的同胞。这些人不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职员,而是被东印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