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成王败寇 >

第117部分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117部分

小说: 明末之成王败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延儒微微沉吟了一下,将文书放进了衣袖之中。

    “陈大人,我心里有数了,不过有一点,陈于泰殿试之时,还是需要好好发挥,南直隶的杨廷枢和吴伟业等人,学识也是很突出的,若是陈于泰的文章比较起来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也不好办啊。”

    “大人放心,陈于泰的学识绝无问题,这一点下官是可以保证的。”

    就在陈于廷准备起身告辞的时候,周延儒突然开口了。

    “复社前一阵子做的过火了一些,会试之前主持那么多的学术讨论之聚会,可我所知道的,根本就没有讨论什么学术,而是另有它意,复社成立之时的吴山大会,以及去年在南京的金陵大会,早就引发了关注,张溥此等的做法,朝中其他大人岂会看不出来,还是要注意一些,皇上最为厌恶的就是党争事宜,若是陷入到这个漩涡之中,任凭你有着什么本事,都是要遭遇到惩戒的。”

    陈于廷看了看周延儒,不紧不慢的开口了。

    “大人,论及此事,下官倒是有话说了,年轻的学子之间的聚会,不可能总是吟诗作画,前些年朝局风云变化,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年轻学子讨论学术之时,总会关心到时政,偶尔的情况之下议论一番,其中志同道合者相互欣赏,也是可以理解的,若是朝中有人看着这些事宜,不遗余力的打压,那才是心中有鬼,大人乃是百官之首,自是明白其中意思的。”

    周延儒看了看陈于廷,禁不住皱了一下眉头,他很清楚朝中东林党人的力量,现如今是以陈于廷为首了,孙承宗年事已高,对于党争没有了丝毫的兴趣,特别是被皇上重新委以重任之后,主要精力集中在辽东,根本不管东林党人这些事情了,原顺天府府尹刘宗周已经告病回乡,专心学问去了,也管不上东林党人的事宜,钱谦益更是不用说,早就被罢官为民,右副都御使练国事被派遣到陕西出任巡抚,在京城的影响力有限,剩下的也就是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文震孟、左赞善姚希孟等人了。

    至于说兵部尚书熊明遇,不算是真正的东林党人,只是天启年间比较同情东林党人的遭遇罢了。

    东林党人几乎完全掌控了都察院,前任左都御史曹于汴是东林人,这让东林思想在都察院早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朝中的言官,绝大部分都是东林党人,这是东林党人的主要力量,绝不要小看这些言官的力量,他们若是联合起来,就连内阁都是害怕的。

    可这些人必须要明白,皇上对此是深恶痛绝的,下手也是决不留情的。

    可能陈于廷已经发现东林党人的势力渐渐薄弱下去,后继无人,大部分的年纪都大了,而且身居高位的人不是很多,故而才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扶持复社,为东林党人继续掌控朝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大人,我也就是说说,复社成员众多,大都是南方的读书人,且本次会试高中的贡士也是不少的,若是殿试之后,能够在朝中安安心心做事情,效忠皇上,尽心竭力,那是最好不过了,若是惹出了其他的事情来,我也不好多说的。”

    周延儒的这些话,让陈于廷的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了。

    “大人真的以为朝中是风平浪静吗,下官看不一定,这么多年过去,特别是阉党乱政之时,朝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大人难道看不清楚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人是一心为了皇上,为了朝廷,可下官看有些人未必是如此想的,下官可是有言在先,若是有人想着暗地里算计大人,下官是绝不会客气的。”

    陈于廷的这些话,算是有些难听了,表面上为周延儒抱不平,认为周延儒********想着朝廷里面的事情,却没有揣测某些人一直都是居心叵测,不过仔细想想,这些话也有讥讽周延儒胆小的意思,既然有自身的力量,为什么不保护,再说内阁首辅也有权力集聚自身的力量,否则在内阁之中的影响力就是有限的。

    周延儒当然能够听懂这些话语,好在是陈于廷说出来的,若是其他人说出来,周延儒一定是愤怒的。

    “陈大人,你的意思我明白,我还是那句话,连续多年的党争,已经让皇上异常的警惕,朝中发生的有些事情,你我也是清楚的,志同道合之人能够聚集到一起,共同为朝廷效力,这当然是好事情,不过若是发生了其他的事情,结局如何你我能够预料吗。”

    周延儒的语气还是有些委婉,他知道这样和陈于廷说,可能没有太大的作用,不过他已经尽力了,接下来陈于廷如何做,不是他能够控制的。

    陈于廷脸色严肃离开了。

    周延儒陷入到了沉思之中,不过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做出了决定,朝中的一些端倪,他也是清楚的,不过现如今的他,深受皇上的信赖和支持,做事情很是顺利,周延儒希望这样的局势能够长期的维持下去,不愿意中间出现一些波折,毕竟朝廷以前遭受太多的波折了,皇上本来是想着振兴大明王朝的,却遭遇到很多无法控制的事情。

    做了一番的思索和准备之后,周延儒前往乾清宫,求见皇上。

    作为内阁首辅,周延儒随时随地都能够去拜见皇上,除非是宫门夜间关闭了。

    周延儒在乾清宫接近半个时辰的时间,离开的时候,脸上是带着笑容的。

    这一切,温体仁在最快的时间之内都知晓了,作为内阁首辅的周延儒,拜见皇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距离殿试已经只有几天的时间,而且皇上勤勉,每日都有早朝,若是公开的事情,早朝上面完全可以说及,为什么会选择单独拜见皇上,而且是主动的拜见皇上。

    温体仁认为,肯定与殿试有关。

第一百六十五章 殿试 1() 
前往紫禁城参加殿试的时候,吴帆徽将鸿胪寺官员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一个遍。

    在鸿胪寺的那几天,吴帆徽不知道磕了多少头,主要就是拜见皇上的三跪九叩之礼,因为传胪大典是重典,见到皇上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平日里的早朝等等仪式,则是两跪六叩之礼,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谓天地君亲师,见到皇上臣子和百姓是必须要叩首磕头的,吴帆徽尽管是穿越之人,对于磕头的习俗深恶痛绝,但也不敢公开的违背,否则不要参加殿试,恐怕他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殿试在建极殿进行,由皇上亲自主持,考试也就是策论一道题目,也就是皇上直接出题目,询问你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事宜,参加考试的贡士,根据自身的理解,给皇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策论不必要照着四书五经的要求写八股文了,毕竟这是皇上直接出题目咨询,若是诸多的贡士都在四书五经里面找到答案,那孔圣人就手眼通天了,连几千年之后会发生哪些具体的事情都知晓了。

    所以殿试是一场很特殊的考试,颇有些结合现实的滋味。

    不得不,科举考试的设置,延续了千年的时间,其合理性还是不可否定的,前面所有的考试,都是有关四书五经方面的,包括了策论以及杂文等等,不过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看你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而到了最后一关的殿试,则是考你对于现实情况是不是了解。

    可惜的是,科举考试延续的时间越长,越是显得僵化,特别是对四书五经的考试,已经陷入到怪圈之中,大部分的考生主要学习的就是八股文,甚至连四书五经的原文,都不会去专门攻读了,反正只要八股文写的好,就可以被录取,就可以做官。

    参加殿试的贡士,对殿试也不会报以很大的期望,毕竟殿试的策论题目,尽管是皇上亲自出的,可皇上也没有打算从殿试当中获取到真正的治国之策,只是通过殿试,看看参加考试的贡士之中,是不是有可以大力培养的人才。

    终于来到了紫禁城。

    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早就在暗红色大门外面等候了。

    穿越之前,吴帆徽好几次进入到故宫参观,感慨这些伟大建筑的同时,也在揣摩坐在紫禁城里面的皇上,每日里究竟想些什么。

    那是几百年之后的事情,紫禁城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现如今可不一样,紫禁城是大明王朝的中枢,所有的政策出自于这里,所有的圣旨、敕书、诰书都是从这里发出去,所有文武大臣的命运沉浮,所有百姓的生死,与这里都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穿越的吴帆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而且他比这个时代的人,有着更加深切的认识。

    任何人都是追逐权力的,这是人的天性,不过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些所谓随波逐流、对权力淡漠之人,要么是遭遇了太多的挫折,要么是有自知之明。

    明清两代王朝高度集中的皇权,为世人所诟病,绝大部分人倒不是反对权力集中,在一个庞大的帝国集团里面,权力若是分散,带来的后果是悲惨的,众人诟病的主要还是权力集中到什么人的手里,若是皇帝勤勉,而且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睿智,那么这个王朝就将蓬勃发展,可要是皇帝昏庸,而且还懒散,那就麻烦了,这个帝国会迅速的衰落下去。

    明朝和清朝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包括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等等,都是很不错的皇帝,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朱棣创建了永乐盛世,朱高炽和朱瞻基留下了仁宣之治,不过仅仅这四个皇帝,不可能支撑大明三百多年的江山,更多的平庸甚至荒淫的皇帝登基,带来的就是王朝迅速的衰落。

    对大明帝国最终衰落的研究,牵涉到了太多的问题,治国之理论,后来人的很是轻松,嘴巴一张一合话语就出口了,可惜治国绝不是嘴上就可以的,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没有亲身体验的人,出来的话语永远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穿越四个年头的吴帆徽,已经认识到这一了,他是绝不会随意开口指江山的,这种张溥等人或者复社成员做的事情,他绝不会做,这类沽名钓誉的作态,对于现如今的大明王朝以及大明百姓来,有百害而无一利。

    求功要求百岁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

    这是吴帆徽的座右铭,而真正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靠着嘴皮子是不行的,必须要脚踏实地,靠着血汗的付出,才能够真正的朝着目标前进。

    作为会试会元的吴帆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此刻是崇祯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卯时。

    大明辛未年殿试马上就要开始了。

    吴帆徽又是几乎一夜未眠,好在他已经有些适应了,毕竟年轻,偶尔一个晚上歇息不好,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再殿试的情况不一样,也就是一天的时间,皇上给诸多的贡士出题目了,从辰时开始,一直到酉时,六个时辰的时间,就要交卷的,你必须回到皇上提出来的诸多问题,再殿试皇上亲自参加的,若是哪个考生在建极殿里面打瞌睡了,那估计是神经病。

    吴帆徽等人站立的地方,是承天门外面。

    承天门,也就是几百年之后的**。

    迎面的金水桥,一共有五座,中间的桥最宽,称之为御路桥,只供皇上行走,其余人若是乱走,那是要杀头的,御路桥左边第一道桥,叫做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品级桥的旁边,称之为公生桥,四品以下的官吏,全部走这座桥,御路桥右边的两座桥,则是供武臣行走的,依旧是三品以上武臣一座桥,四品以下武臣一座桥。

    吴帆徽等贡士,进入承天门,必须走左边的公生桥。

    但有一不同,那就是殿试之后,金榜题名的所有的贡士,走出紫禁城的时候,可以走中间的御路桥,这是皇上的恩赐,所有参加殿试的进士,一辈子都有一次机会从御路桥离开紫禁城。

    这是两榜进士一辈子的荣耀,当然也体现了皇上笼络人才的心思。

    此刻礼部的官员已经开始名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名完毕。

    站在最前面的吴帆徽,没有回头,他的身后就是会试第二名吴伟业,紧跟在后面的有陈于泰、杨廷枢和张溥等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络,就连在鸿胪寺培训的时候,相互之间见面,最多就是抱拳问候。

    礼部官员名完毕,鸿胪寺的官员再次强调,进入皇城之后,不准高声喧哗,不准左顾右盼,必须跟随前面的官员走,绝对不要离开队伍,否则会被守卫皇城的锦衣卫抓获,不仅不能够参加殿试,还会被治罪。

    强调这些话语的时候,鸿胪寺官员的脸色有些发白,语气也是异常的严厉,其实若是出现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