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成王败寇 >

第119部分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119部分

小说: 明末之成王败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大动作,是必须要耗费心力来实施的动作。

    这个动作现在就开始了,从踏入到建极殿参加殿试的时候就开始了。

    吴帆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皇上亲自出的试题,他几乎都能够背下来了,究竟从什么地方着手写这篇文章,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决定。

    殿试的策论文章,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从四书五经之中着手,写出来一番的大道理,反正与实际情况毫不沾边,这样写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合适的,毕竟还是科举考试,不是早朝,不是皇上问政。

    其二就是真正提出来一些建议,如同朝中某些大人一样,根据自身的理解提出来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过皇上似乎是过于的心急,将大明江山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全部都托出来,这个问题满朝的大人都没有能够提出来好的建议,就不要说参加殿试的贡士了。

    吴帆徽可以采取第一种办法来写这篇文章,可他内心过不去,这就好比看见一个即将溺亡的小孩子,不伸出援手会愧疚一辈子。

    吴帆徽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要提出来一些有用的建议,尽自身的部分能力,救救这个即将溺水的小孩子,至于说小孩子过了眼前的难关,今后是不是会重蹈覆辙,那就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何况这个溺水的小孩子,是不是能够救起来,都是说不定的事情。

    但求内心平安,他日也好做事情。

    吴帆徽开始动笔了,面对如此多的问题,他没有去具体的分析,那样做是愚蠢之举,他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皇上提出来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用人,第二个方面是赋税。

    用人方面,吴帆徽提出了三个见解,其一是瑕不掩瑜,对人才不能够求全责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用好一个人的长处就可以了,其二是广泛吸纳人才,人尽其才,唯才是举,在这一部分之中,吴帆徽引用了一句诗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三是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坚决惩治贪腐行为。

    写到这里的时候,吴帆徽本来还想着建议提高官吏的俸禄事宜,大明官吏的俸禄太低,存天理遏人性的理论是行不通的,试想一个朝廷官员连自己的家人都养不活了,怎么可能兢兢业业的为朝廷做事情,为老百姓做事情。

    不过这一点吴帆徽最终放弃了,没有写出来,要知道大明官吏俸禄低的问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谁要是在这方面提出来异议,立刻就会遭遇到铺天盖地的攻击,不仅仅是皇上不满意,就连朝中大人都会端出来架子予以呵斥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赋税的事宜,这一部分很难写,土地兼并,商贸赋税几乎没有征收,百姓的负担日益沉重,朝廷捉肩见肘,无钱可用的局面非常的明显,改变这一切的最好办法,就是废除士大夫阶层的特权,官绅一体纳粮,同时开始大规模的征收商贸赋税,如此就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财富,一旦有钱有粮,皇上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可以解决的。

    可惜这方面根本就不能够写。

    吴帆徽只能够另辟蹊径,他提出来一个全新的思路,那就是从钱庄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朝廷在需要应对大规模的灾荒、大规模的战斗之时,通过钱庄来周转钱粮,从钱庄借来的钱粮,通过赋税分年度予以归还,且给以钱庄一部分的利息,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获得大量的钱财,安心解决出现的问题。

    吴帆徽还从开源节流的方面分析了赋税的问题,开源节流是两个方面,重点还是在于开源,只有让赋税这个饼子愈发的大了,才能够满足日益增加的开销,通过节流的方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管如何的节约,总体收入不够的时候,节约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

    如何的开源,吴帆徽没有提出来建议,只是泛泛而谈,他无法提出来真正有作用的建议。

    这是非常可悲的局面,吴帆徽只能够强压内心的躁动。

    殿试策论文章一般都是在一千五百字到两千字左右。

    吴帆徽的策论文章,刚好过了一千五百字,达到了要求。

    春末夏初,北方的气候还是有些凉爽的,可吴帆徽的后背都全部汗湿了,额头上也时不时的冒出汗滴,这篇文章过于的耗费心神。

    明明有最好的办法和建议提出来,却不能够说,明明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写一篇足以流芳百世的文章,却不敢奢望,这样的考验,常人哪里能够承受。

    皇上早就没有在建极殿了,剩下的就是翰林院和国子监的官员监考。

    午时,御赐的一碗小米饭和一碟青菜,就是诸多贡士中午的生活,包括那些考官,也和诸多的贡士一样。

    皇上可真的是煞费苦心,不管朝廷如何的缺钱缺粮,不至于供不起三百多贡士一顿生活,看样子皇上是想着通过这顿饭,告诉诸多的贡士,粮食来之不易。

    可惜这样的教诲,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要知道诸多的贡士,绝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士大夫家族,锦衣玉食早就习惯,期盼通过一顿御赐的饭菜来改变认识,无异于痴人说梦。

    时间终于到了酉时,绝大部分的贡士都已经交卷。

    吴帆徽没有在前面交卷,他不着急,写下的文章他已经看过不知道多少遍,将其中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了,他的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用人方面提出来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赋税方面提出的借贷钱庄,都是非常新颖的观点,特别是借助钱庄解决燃眉之急的建议,就是几百年之后银行的雏形了。

    至于说诸多的阅卷大人,以及皇上是不是能够理解,那就不是吴帆徽可以把握的。

    鸿胪寺的官员等候在建极殿的外面,每一个考完的贡士,都会被带着离开紫禁城。

    四月二十五日举行的传胪大典,以及四月二十六日的恩荣宴,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早就告知了诸多的贡士,不过离开建极殿的时候,鸿胪寺的官员还是会再次的强调。

    吴帆徽离开建极殿的时候,身后跟着的是刘金惟和刘士阶两人。

    鸿胪寺官员低声强调,传胪大典以及恩荣宴,都是在四月二十五辰时开始,传胪大典的地点是皇极殿,恩荣宴的地点是礼部,第一天参加传胪大典之后,翌日必须到礼部参加恩荣宴,而且参加恩荣宴必须要穿戴官服。

    吴帆徽显得有些疲倦,精神也不是特别的集中,他跟在鸿胪寺官员的身后,一边点头一边朝着紫禁城外面走去。

    走过金水桥之后,就算是离开紫禁城了。

    一直跟在身后的刘金惟忍不住开口了。

    “谦珏兄,你很疲惫啊。”

    “没什么,昨夜没有歇息好,今天又是一整天的殿试,精力上面有些来不及。”

    李勇、王宝福和马继刚等人,在东长安街等候,吴帆徽一行不会从大明门和正阳门离开,刘金惟和刘士阶都是住宿在明时坊的,吴帆徽则是住宿在外城的崇北坊,所以三人在崇文门里街的时候就要分手了。

    吴帆徽一直都有些沉默,刘金惟和刘士阶两人也没有开口多说什么,两人内心还是兴奋的,第一次进入紫禁城,第一次在建极殿里面写文章,这样的经历,一辈子也就是这一次了,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之情,无法彻底的压抑。

    两人以为吴帆徽是在压制情绪,所以也就没有多开口说话。

    殿试的情况根本不需要询问,三日之后结果就出来了,再说殿试可没有能够参考的答案,都是临场发挥的,只要能够作出花团锦簇的文章,成绩一定不错。

    刘金惟和刘士阶不可能知道吴帆徽想的是什么,他们要是知道,怕是路都走不稳了。

    吴帆徽更是不会说,他早就陷入到沉思之中,离开承天门的时候,他回头看了看巍峨的城墙和城门,不知道这个王朝的核心,究竟还能够支撑多长的时间。

第一百六十八章 老辣() 
殿试的阅卷,同样有糊名和誊印的事宜,翰林院与国子监共同负责誊写文章,但是与乡试和会试所不同的是,在决定最终名次的时候,贡士本人的试卷会被拿来,由内阁大臣初步做出决定之后,最终呈报皇上。。

    会试阅卷官十人,每人一桌,每一份试卷都是十人依次阅读,然后在试卷上面做出标记,以圆圈的标记为最佳,三角形符号为其次,方形符号再次,若是打叉了,那就说明这篇文章不行,一篇文章打叉超过两个,则此人肯定是三甲进士,打叉的符号在两个以内,多半是二甲进士,至于说一甲与二甲之间的区别,就看谁的文章画圈多了。

    但这里面有微妙的地方,那就是第一个对文章做出评判之人,往往会影响到后面的阅卷官,这第一个做出评判的阅卷官就非常重要了。

    而本次殿试第一个阅卷官,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

    第二个阅卷官为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

    三百五十篇文章,以画圈最多的十份文章呈报皇上,皇上将在这十份文章之中,钦点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同时钦点二甲第一名传胪,至于其余的名次,多半是内阁决定。

    皇上钦点一甲和二甲第一名的时候,贡士本人的试卷已经找出来,一并呈报给皇上,若是字迹太差,或者试卷上面有墨迹,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

    最关键的还不是这里,而是内阁首辅代表所有的阅卷官,对文章的好坏做出评价,皇上在看文章的基础之上,认真听取内阁首辅的评价,从而做出最终的决定。

    由此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在殿试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深受皇上信任的内阁首辅,几乎能够决定殿试一甲和二甲的第一名。

    如此情况之下,内阁首辅若是心存公正,那么殿试最终的名次,就相对是公正的,若是有歪心思,那就不好说了。

    阅卷在礼部官署进行。

    四月二十二日,卯时,所有阅卷官都抵达了礼部的官署。

    礼部的官员早就做好了准备,礼部尚书温体仁更是提前等候。

    官署的大堂,已经备下了十张桌子,上面排列有编号,阅卷官对号入座就可以了。

    “大人,阅卷是否可以开始了。”

    殿试阅卷以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主,每一份试卷,所有阅卷官圈阅之后,会回到周延儒这里,若是对阅卷官的评价存在异议,他会和某个阅卷官在最后交流意见。

    阅卷结束之后,周延儒还会着急诸多的阅卷官,交换对试卷的意见,特别是对排名前十名的试卷的意见,综合这些意见之后,周延儒会直接给皇上禀报。

    作为礼部尚书的温体仁,同样是有一定权力的,周延儒给皇上禀报的时候,他同样在场,会在周延儒说完之后,补充一些看法。

    见到所有阅卷官都到齐了,温体仁面对周延儒开口了。

    “开始吧,三百五十份试卷,三百五十篇文章,阅卷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希望诸位尽心竭力,选出最好的文章。”

    三天时间阅卷,一共三百五十篇文章,每一个阅卷官都要看一遍,做出评价,而且还要留下半天时间商议,最终集中意见,平均一天一百多篇文章,时间还是很紧的,不过真正说起来,压力最大的还是第一个和第二个阅卷官,这两人一个是内阁首辅,一个是主官科举考试的内阁大臣、礼部尚书,一旦两人做出了决定,在文章上面做出标记,余下的阅卷官就好做评价了,诸多的阅卷官都清楚,内阁首辅周延儒可是万历年间会试会元和殿试状元,一身的学识是很高的。

    阅卷开始,礼部的官员将第一批次的五十份试卷放到了内阁首辅周延儒的桌上。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周延儒在第一张试卷上面做出了标记,一直等候在旁边的礼部官员,马上将试卷递给第二阅卷官温体仁。

    阅卷刚开始的速度是要慢一些,因为阅卷官也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皇上曾经有过吩咐,所有阅卷官都是清楚的,不过真正的标准还是来自于贡士的文章,需要通过这些文章,明确树立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就需要阅卷官自身做出判断了。

    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所有的阅卷官都开始低头看文章了,在试卷上面做出标记。

    一直到午时,周延儒看完了所有第一批次的五十份试卷,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中午吃饭只有一刻钟的时间,礼部提供膳食。

    “温大人,我看诸多的文章,以议论居多,真正提出建议的很少,皇上求贤若渴,想着能够通过本次的殿试,获取到真知灼见,若是出现这样的文章,你我还是多注意的好。”

    “大人说的是,下官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