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成王败寇 >

第133部分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133部分

小说: 明末之成王败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土地的增加,马鞍山村能够吸纳的人口增加,到了闰十一月,马鞍山村整体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两千人,掌控的土地接近八千亩,一些在外地流浪的人员,也开始源源不断的朝着马鞍山村的方向而来。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最多也就是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县城周遭十五里地左右的范围,可以完全稳定下来,周遭的稳定,意味着米脂县城的稳定,米脂县城的稳定,意味着吴氏家族的安全。

    到了这个时候,吴帆徽总算是放心一些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雪() 
“不知道朱大人如何分析这大凌河城的战斗。”

    “吴大人,实不相瞒,下官认为没有必要如此啊。从邸报上面看,朝廷在大凌河之战损失惨重,近六万的军队被打败,这是我大明史上少有之失败,山海关总兵祖大寿、副总兵祖泽瑞和刘天禄悉数投降后金鞑子,内阁大臣孙承宗大人因此致仕,宁远总兵吴襄、锦州总兵宋伟被罢免,监军道张春、副总兵祖大乐等被俘获,副总兵何可纲、张存仁阵亡,我朝廷在关外之精兵,几乎损失殆尽。”

    “朱大人为何认为没有必要。”

    “下官主要还是认为修建大凌河城没有必要,朝廷已经廷议,认为大凌河城荒远,不应该筑城,当初修建大凌河城,是兵部尚书梁廷栋大人之建议,梁大人因此被罢免,朝廷就应该及时撤离修筑大凌河城的军士,不想来不及撤离,城内万余大军和民夫被后金鞑子围困,促使朝廷必须派遣大军驰援,结果是一败涂地,下官真的为关外局势担忧。”

    吴帆徽的手中拿着邸报,他已经看过不下三遍。

    邸报之中并未提及登州参将孔有德,而这个时候,在北直隶河间府所属的吴桥,一场撼动大明王朝根基的兵变即将出现,这场兵变,让已经难以承受大凌河之战失败的大明王朝雪上加霜,不仅仅失去了关外的精兵,也即将失去在登州和莱州训练的所谓的新军。

    大凌河之战,让大明驻守关外的最为精锐的关宁铁骑,全军覆没,登莱兵变,让大明苦心打造的登莱新军几近全军覆没,而且其中部分人还归顺了后金,重金购买的火炮也被后金获得,此消彼长,大明王朝从此无法抵御后金鞑子的进攻,只能够依靠关外的城池苦苦支撑。

    登莱兵变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凌河之战。

    身在米脂县的吴帆徽,非常清楚这里面的缘由,而且仔细研究过大凌河之战与登莱兵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朝中的党争促使这一切的发生。

    兵部尚书梁廷栋被罢免,成为了大凌河之战的根源,其被罢免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他建议征收剿饷,用以剿灭流寇,让老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其二是忽略了对流寇的彻底围剿,默许了以招抚为主的围剿策略,导致流寇愈发的壮大,其三就是党争,梁廷栋得到了主官兵部事宜的内阁大臣孙承宗的支持,孙承宗被认为是朝中东林党人最大的靠山。

    于是流寇的逐渐壮大、偏远的大凌河城不该修筑、耗费了无数钱粮等等事宜,成为了梁廷栋被弹劾的主要缘由,梁廷栋被迫辞去兵部尚书职务,回家去做老百姓。

    梁廷栋离开兵部,孙承宗孤掌难鸣,大凌河城修筑的进度慢下来,负责守卫的军士悉数撤走,仅仅留下万余的构筑城池的班军,没有太强的战斗能力。

    后金皇太极敏锐发现大凌河城的危险,亲率大军攻打正在构筑的大凌河城,睿智的皇太极充分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方式,打败了前来增援的多路明军,逼迫守卫大凌河城的祖大寿等人投降,而城内一万多的军士,全部被皇太极收纳。

    驻守登州的登莱巡抚孙元化,接到了朝廷的命令,派遣大军前去增援大凌河城,孙元化派遣了登州参将孔有德,率领三千军士前去增援,要说这朝廷也是脑子进水了,从登州出发前往大凌河城,两千多里地的距离,登莱新军以重炮为主,行军的速度本来就是异常缓慢的,就算是抵达了大凌河城,怕是战斗早就结束了。

    孔有德率领的军士抵达吴桥的时候,大凌河城的战斗已经结束,后金取得完胜。

    可惜孔有德不知道,他的布下在吴桥得不到粮草的补给,在闰十一月一场大雪到来的时候,终于开始劫掠百姓,于是一场震惊大明王朝的兵变,在这个严寒的季节出现了。

    在吴帆徽看来,构筑大凌河城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凌河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构筑完成之后,对后金鞑子是巨大的威胁,只要明军牢牢守住大凌河城,后金就不敢轻易的进攻锦州、宁远等城池,关外这一带也就能够得到暂时的安宁。

    其实构筑大凌河城,是内阁大臣孙承宗的提议,只不过朝中某些人清楚,直接攻击孙承宗得不到皇上的支持,于是将矛头对准了兵部尚书梁廷栋,导致了后面一系列战斗的发生。

    朱天麟的认识,让吴帆徽心情有些沉重,看来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辽东和关外的局势,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战略眼光的,熟悉辽东局势的孙承宗致仕,辽东巡抚邱禾嘉没有自主的认识,一切以朝廷决定为主,辽东的猛将祖大寿、祖泽润等投降,被誉为辽东三杰之一的何可纲,被祖大寿斩杀,宋伟和吴襄被罢免,辽东和关外已经陷入到一盘散沙之中。

    陕西和山西的局势也不好,三边总督杨鹤被裁撤戍边,流寇得到喘息,势力愈大的壮大,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的巡抚,各自为政,只要流寇没有在自己的境内闹事,就不管不顾,朝廷委派洪承畴暂时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可洪承畴承担西北边防的重任,根本无法分身,这就导致朝廷剿灭流寇的布局,同样是一盘散沙。

    皇上和朝廷将要为这一系列的失误,付出惨重的代价。

    朱天麟之所以在吴帆徽的面前如此的分析,就是想着吴帆徽年底就要赶赴京城,若是皇上在询问道大凌河城战斗的时候,吴帆徽能够表露出来这些观点,得到皇上的赞誉,那么吴帆徽一定会记得他朱天麟,要知道在地方上担任知县,这辈子很难有见到皇上的机会,而身为翰林修撰的吴帆徽,则是很容易见到皇上的。

    吴帆徽内心的想法,朱天麟不清楚,也不需要弄清楚,他需要做的就是给吴帆徽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自己也如同前任知县卢为标一样,能够被调到京城去。

    这期间,吴帆徽很少开口说话,在朱天麟看来也很正常,毕竟吴帆徽正在休假期间,不清楚朝廷里面的事情,到凤翔府去定下亲事,耗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恐怕想到的全部都是自身的亲事。

    吴帆徽在朱天麟的面前,什么都没有说,不过回家之后,他开始写奏折。

    奏折的主要内容,他早就想好了,关乎自身的未来,吴帆徽是经过了长时间深思熟虑的,大明王朝已经在急速的衰败下去,他必须要努力了,不可能跟随这个衰败的王朝一起陨落,前面的路很艰难,但是也必须要一步步走下去。

    是不是能够成功,吴帆徽不敢过早的判断,不过他必须努力,不能够停下脚步,他需要尽最大的努力,一步步的达到目标。

    闰十一月十五。

    一场罕见的大雪来临,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足足有两天的时间,米脂县被白色的大雪覆盖,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几乎没有谁出门,全部都是在家中。

    吴帆徽没有在家,他正和李勇等人,骑马在官道上疾驰,身后是诸多的斥候与骑兵,不要说下大雪,就算是天下下刀子,吴氏家族的护院也是要训练的,而且这种气候条件之下的训练,更加的能够磨练护院的意志。

    没有一个人叫苦,毕竟吴帆徽都亲自参加训练了,人家是状元、翰林修撰,哪里需要吃这些苦,开年之后就是要到京城去的,就是陪在皇上身边的。

    这些日子,吴帆徽一直都有些沉默,很好开口说话,李勇等人也不好随便开口询问。

    吴帆徽拉起缰绳,稳住了战马,对着李勇等人开口了。

    “好长时间没有看见如此大的雪了,不知道这一场大雪过去,米脂县周遭,乃至于延安府诸多地方,会出现什么事情。”

    “少爷,都这么冷了,官道上看不见一个人,属下觉得,肯定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吴帆徽微微叹了一口气。

    “这场大雪来的不是时候啊,延绥的饥荒,还没有彻底解除,不知道多少人难以抵御这场严寒,会冻饿致死,我想,怕是朝廷也会发生什么大事情的。”

    吴帆徽看向了东南方向,距离这里千里之遥的吴桥,想必那场轰动大明朝廷的兵变,已经发生了,而朝廷依旧蒙在鼓里,可笑的是,孔有德明明是兵变了,登莱巡抚孙元化,却天真的认为,孔有德兵变是因为粮草不济,只要解决了粮草问题,兵变就会被彻底化解,故而在启奏朝廷之后,命令孔有德率领大军返回登州,且令沿途大军不得阻拦和围剿。

    也正是孙元化这个愚蠢的想法,导致孔有德躲过了沿途军队的围剿,大摇大摆的回到山东,而回到了登州的孔有德,迅速露出本来的面目,彻底造反,攻打登州城,促使了登莱兵变的扩大,导致了朝廷惨重的损失。

    李勇等人看着吴帆徽有些萧瑟的神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关乎朝廷的大事情,他们是无法议论的,少爷的睿智他们也是钦佩的,只是少爷身在米脂县,怎么想到朝廷的事情了。

第一百八十八章 战斗力() 
“禀报少爷,流寇掌盘子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等人,率领万余的流寇,从葭州方向,朝着米脂县杀过来了。。。”

    闰十一月的一场大雪,暂时没有给朝廷惹到麻烦,首先给吴帆徽带来巨大的麻烦。

    过天星原名惠登相,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之中比较出名的首领,至于其余的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等等,都是一些小头目,没有什么名气,甚至本名都不清楚。

    吴帆徽头脑之中,记住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的人数不是太多,史料上面记载,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头目,仿照水浒传的办法,造反的时候都会给自身起一个大大的名号,从崇祯三年到崇祯七年,五年时间,叫出来名号的首领或者掌盘子,多达几百人,各种各样的名号越叫越响,其实绝大部分都在很短时间之内被剿灭了。

    吴帆徽倒是知道李自成,这位他穿越之后的正宗老乡,李自成最终推翻大明王朝、做了几天皇帝,可谓是威名远扬,李自成原来是银川驿卒,得益于户科给事中刘懋上书裁撤驿卒,丢失了饭碗,崇祯二年三月去投奔边军,崇祯三年聚众造反。

    不过历史既然出现了变化,今后如何发展,那就不好说了。

    所以吴帆徽没有特别关注自己的这位老乡。

    过天星、独头虎、上天龙和金翅鹏,去年的时候被三边总督杨鹤招降,派遣到榆林所属的宁塞堡去驻守,成为边军之中的一部分,可惜没有多长的时间,这些人就反叛了,让杨鹤的招抚成为了历史的笑话。

    只是按照历史的记载,过天星等人反叛之后,并没有进入到延安府所属地方骚扰,而是继续在甘肃一带作乱。

    想不到这些人居然杀向了葭州和米脂来了,这让吴帆徽有些措手不及。

    历史已经发生了小小的变化,吴帆徽深知这一点,而过天星等人之所以会杀向米脂县而来,大概是因为吴氏家族护院的名声传出去,或者说流寇从什么渠道得知这里有钱粮。

    吴氏家族的护院只有七百六十五人,加上县衙守备衙门的军士,也不足千人,以不足千人的力量,对付万余的流寇,难度太大,谁都没有把握。

    固守县城是绝对不行的,那样马鞍山村、十里铺镇都将毁于一旦,吴帆徽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局面,耗费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更加危险的是,固守县城会让流寇愈发的嚣张,从此之后米脂县城将不再安宁,而吴氏家族的安全、包括吴帆徽家人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情况紧急,流寇已经朝着米脂县的方向而来,吴帆徽没有时间犹豫。

    县衙兵房司吏、守备衙门的把总都在府邸外面等候,他们是知县大人派来的,请吴帆徽到县衙去商议,葭州的文书已经送到县衙,几天前流寇就在攻打葭州,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流寇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想不到流寇放弃了葭州,扑向了米脂县城。

    “大人,下官护卫县城、抵御流寇,还要得到吴氏家族的帮助。”

    “不知道朱大人准备如何抵御流寇。”

    “固守待援,下官已经给府衙写去告急文书。”

    吴帆徽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