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成王败寇 >

第137部分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137部分

小说: 明末之成王败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吴帆徽这个从六品的翰林修撰面前,只有规规矩矩行礼的份,再说兵马司的这些军士,在京城也是见多识广,如同吴帆徽这样的身份,那是前途无量的,绝非他们敢于得罪的。

    进入崇文门里街,陈代明直接跟随大街朝着前面走。

    经过了澄清坊、照明坊之后,陈代明朝着右边的朝阳门大街拐过去,吴帆徽知道,陈世渠买下的府邸,应该是在思诚坊了。

    果然,陈代明在思诚坊一处府邸前面停下了。

    这里靠近朝阳门,进出京城还是有些方便的。

    府邸的大门已经打开,外面站着十来个下人,吴帆徽刚刚走到府邸前面,所有的下人都跪下了,齐声开口见过少爷。

    吴帆徽皱了皱眉,这是在京城,如此的排场显然不合适,让外人看见了,不知道又会如何的议论了。

    他没有说话,径直从大门进入府邸里面,陈代明跟随在他的身后,朝着跪下的众人抬手,这些人连忙站起身,退到了后边。

    进入府邸,迎面站着一个小丫头,看见吴帆徽之后,连忙扶手行礼。

    “奴婢翠环,见过少爷。”

    吴帆徽有些无语,这个翠环他还是知道的,李佳翠曾经说过,少奶奶身边的贴身丫鬟,就是翠环。

    身后的陈代明跟着开口了。

    “少爷,这是老爷安排的,翠环今后负责照顾少爷的生活起居。”

    按照规矩来说,吴帆徽自己的贴身丫鬟李佳翠,以及陈怡彤的贴身丫鬟翠环,都是他的妾侍,这两个女孩子是一辈子都要跟随在他的身边的,除非是吴帆徽突发奇想,想要将这两个丫鬟嫁出去。

    让翠环这个贴身的丫鬟来到他的身边,显然不是陈世渠的建议,身为知县的陈世渠,想不到那么多,这一定是陈怡彤这个丫头的主意,目的也是很明确的,吴帆徽的身边有了丫鬟,自然不大可能到外面去寻花问柳,这京师可是花花绿绿的世界,他吴帆徽的身边没有女孩子,谁知道每天会到哪里去鬼混。

    吴帆徽有些恶寒,这士大夫家族的女孩子就是不一样,不过刚刚订亲,就派人到身边来伺候,甚至可以说是监视了,当然也有其他的意思了,要知道翠环看上去就是一个小丫头,自己就算是脑子出问题了,也不会对着一个小丫头动手动脚的,尽管说穿越之后很多方面都适应了,但是这方面的确难以适应,对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动手,吴帆徽无论如何都是做不出来的。

    府邸为三进的院落,占地大约为三亩地,这在京城算是不错的府邸了,不过和那些好的府邸比较起来,肯定是有差距的,但能够有这样的府邸,吴帆徽已经很满足了。

    一直都跟随在身边的陈代明,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当初老爷如此安排的时候,陈代明就感觉到不合适,毕竟少爷是堂堂的殿试状元、翰林修撰,身份无比的尊贵,到翰林院当值之后,肯定是会购买府邸的,若是老爷安排的府邸,少爷不愿意住进去,那就有些麻烦了。

    想不到少爷毫不在乎,径直就来到了府邸,什么都没有说。

    陈代明就是这个府邸暂时的管家,将来是不是能够成为真正的管家,那是少爷开口才算数的,所以陈代明一定会努力的表现。

    接风的酒宴已经安排好了。

    陈代明来到第二进的院落,在这里等候,无意间看到翠环在天井处站着,他连忙走上前。

    “翠环,怎么没有服侍少爷洗漱。”

    “管家,少爷说了,自己做就行了,不要我帮忙。”

    陈代明愣了一下,禁不住开口了。

    “难不成少爷对老爷的安排不满意吗。”

    “我看不是,少爷好像真的是不习惯有人服侍的。”

    陈代明看了看翠环,稍稍思索了一下开口了。

    “翠环,少爷对这里还不是很熟悉,刚刚到的时候,肯定是有些陌生的,你在少爷的身边服侍,就要多注意看看,有些时候发现少爷要做什么事情,马上动手帮忙,这样少爷习惯了,就会让你服侍了。”

    陈代明当然不敢在翠环的面前说重话,要知道翠环现在是小姐的贴身丫鬟,将来的身份更不一般的,他要是得罪了翠环,肯定是没有好日子过的。

    翠环点点头。

    “管家的意思我明白了,小姐也说过,要我好好的照顾少爷的。”

    陈代明没有开口说话,这女孩子的心思可真的是有意思,小姐和少爷尚未请期,翠环就来到了少爷的身边,这里面的奥妙,他这个过来人自然是知道的。

第一百九十三章 着急() 
正月初九参加早朝,正月初八吴帆徽就必须到翰林院点卯,也就是说从正月初八开始,他就是真正的当值了,换做几百年之后的说法,就是正式上班。

    殿试状元敕封翰林修撰,为从六品,榜眼与探花敕封翰林编修,为正七品,其实两者的职责是差不多的,都是诰敕起草、史书簒修和经筵侍讲等等,因为状元是殿试第一名,敕封翰林修撰,比翰林编修品阶高一级罢了,其余的没有什么不同。

    翰林身份之所以贵重,一方面是朝政的内阁大臣几乎都是出自于翰林,翰林前途光明,也随时都能够见到皇上,展现自身的才能,机会很多,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就是翰林能够读到几乎全部的奏折,特别是各地呈奏给皇上和内阁的奏折文书等等,这些奏折大都要经过翰林院,而通过对朝中大事的了解,翰林修撰、翰林编修和翰林庶吉士,掌控全局的能力会得到提高,个人的能力将得到磨砺,眼界也会大不一样。

    翰林修撰、翰林编修与翰林庶吉士,是要参加每一次早朝的,而且皇上若是认为有必要,其中一些人甚至可以留下来参与到皇上与内阁的议事过程之中,这就让翰林能够直接熟悉内阁大臣署理政务的方式,以及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诸多的难题。

    翰林院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职位,就是文渊阁当值,文渊阁是内阁署理政务和议事的地方,也就是内阁从翰林中间挑选一人,进入到文渊阁,参与到内阁的议事,当然被挑选的文渊阁当值是不能够开口提出什么建议的,主要还是老老实实的看和听。

    这样的锻炼,对于翰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想想其他的那些三甲进士,就算是运气好的,进入到六部成为了主事,可忙碌的都是某一个方面的事宜,对于朝中整体的事宜是不可能知晓的,而外派到府州县去做官的,就更不用说了,对朝中的事情更是摸头不知脑。

    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立足越高,越是能够树立大局观念,今后署理政务的出发点也显得大气,能够做大事,能够着眼事情最为关键的地方,相比较来说,那些外派的进士差距就大很多了,州县衙门有着明确的规定,不管是知州还是知县,以及他们麾下的属官,几乎都是不准离开衙门的,一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被死死的捍在官署。

    卯时,吴帆徽准时到翰林院点卯。

    翰林院的官署在五军都督府的后面,为正五品的官署,礼部、吏部、兵部以及鸿胪寺等官署都在这一代办公,这里紧靠着紫禁城,步行到承天门,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吴帆徽的公房在翰林院第二进的院落里面,翰林修撰、翰林编修以及翰林庶吉士都在这个院落办公,所不同的是翰林修撰有单独的一间公房,翰林编修为两人一间公房,翰林庶吉士则是四人一间公房,公房的面积不是很大,十平米左右。

    吴帆徽的公房,在第二进院落靠东头的地方。

    推靠公房的门,还没有走进去,吴帆徽就看见擦得干干净净的文案和椅子,文案上面摆着几封信函,公房里面空荡荡的,没有什么卷宗,也没有什么文书。

    吴帆徽走进公房,身后翰林院典籍跟随进来了。

    翰林院典籍为从八品的品阶,主要负责掌管本院的文书、奏折以及图册等等。

    “大人,这些信函是前些日子送来的,大人尚在休沐之中,下关就放在这里了。”

    吴帆徽还是有些感慨的,他不过刚刚来点卯,公房就打扫的干干净净,这要是在几百年之后,那是掌握实权的领导才能够享受到的待遇,看样子这翰林身份真的不一般。

    看见吴帆徽没有开口,典籍再次开口了。

    “大人今日刚刚点卯,不知道想看奏折,还是图册,下官好去准备。”

    吴帆徽稍稍思索了一下,很快开口了。

    “我想看看有关大凌河城、流寇造反以及登莱等地的奏折,不知道是否可行。”

    翰林典籍倒是没有吃惊,这些奏折和文书,也是目前翰林院最为热门的,看的人不少,不过今日是正月初八,还在春节期间,故而这些奏折和文书,尚在他的手中。

    “大人稍等,下官这就去拿来,不过相关的奏折和文书有些多。”

    典籍离开之后,吴帆徽拿起了桌上的信函,从封面上的落款就看出来了,这是陈明惠、叶开儇、王来聘和徐彦琦等人的来信,吴帆徽有些不好意思,他回到家乡之后,没有想着给众人写信,别人却将信函写来了,看样子这些细节,今后也是要注意的。

    吴帆徽没有马上打开这些信函,他料定信函里面也不会有什么新鲜的内容,顶多就是一些问候的话语,这些信函大可带回去看。

    不一会,典籍抱来了一叠文书。

    吴帆徽没有耽误时间,迅速开始看这些奏折和文书了。

    典籍首选抱来的是有关流寇情况的奏折和文书,这些奏折和文书,都根据时间和省份进行了分类,看上去一目了然,便于个人阅读。

    吴帆徽有些感慨,他在米脂县的时候,需要通过邸报才知道一些零星的消息,可在翰林院,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知道整体的情况。

    不到一刻钟,典使抱来了三大叠的奏折和文书。

    “大人需要的奏折和文书都在这里了。”

    吴帆徽开始阅读这些奏折和文书,且很快沉湎其中了。

    山西巡抚耿如杞的奏折,详细说明了流寇在山西的发展情况,崇祯四年七月,流寇首领王嘉胤被剿灭,其弟弟王自用被推举为首领,流寇掌盘子老回回、高迎祥、八金刚、扫地王、张献忠等部齐聚在王自用麾下,在山西的流寇总人数达到了二十万人,号称三十六营,而这份奏折里面,终于提到了李自成,李自成号闯将,属于高迎祥的麾下,作战很是勇猛。

    流寇在山西主要活动的地点,集中在山西的平阳府与泽州交界的一带,翼城、襄陵、沁水、阳城、泽州、高平等地,都有流寇活动的身影。

    有关大凌河城的奏折,稍微简单一些,大概其中有些东西属于机密,典籍暂时没有拿来,相关的奏折里面,主要是提及大凌河城兵败的事宜,以及祖大寿和祖泽润等人被迫投降后金,内阁大臣孙承宗因大凌河之战兵败,承担责任,辞去内阁大臣之职等等事宜。

    登州和莱州的奏折,更是简单,里面只是说到了叛将登州参将孔有德,在吴桥造反的事宜,登莱巡抚孙元化的奏折,则是解释孔有德之所以反叛,是因为缺乏粮草,地方不提供钱粮,只要各地提供足够的粮草,孔有德的反叛就不成立了,孙元化还在奏折之中,建议孔有德回到登州,若是孔有德能够认识到反叛之错误,朝廷可以令其戴罪立功。

    牵涉到登州和莱州事宜的奏折,绝大部分都是主张招降登州参将孔有德。

    吴帆徽居然从中看到了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奏折,同样是赞成招抚孔有德的。

    更让吴帆徽目瞪口呆的是,内阁形成的意见,居然也是同意赦免孔有德,要求其率军回到登州。

    吴帆徽对徐光启此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历史上的徐光启被誉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对于科学的崇敬态度,值得所有人学习,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老臣,为什么也赞成招抚孔有德,难道朝廷在招抚的事宜上面,吃得亏还少吗。

    再次仔细阅读孙元化的奏折,吴帆徽终于从这里面发现了奥妙。

    原来孔有德率领前去增援大凌河城的三千人,乃是登州新兵之中的精锐,仅仅是骑兵就占据了千人,还有孙元化引以为傲的神机营两千人,可以说这是孙元化精心铸造出来的新军,其想着让这些军士回到登州,也就不足为奇了。

    徐光启是孙元化的老师,师徒俩共同打造了登州的新军,而且登州新军所拥有的红夷大炮,还是徐光启力主朝廷才从海外购买来的。

    不愿意失去这支强悍的力量,恐怕是徐光启和孙元化的第一想法,所以他们选择了招降,殊不知孔有德哪里会有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