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混在大明当皇帝 >

第81部分

混在大明当皇帝-第81部分

小说: 混在大明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转身踏上马车,吩咐马夫驾车调转离去

    一旁的王廷相见皇帝还是远远望着离去的马车不愿挪动半步,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忍不住提醒了一句,“陛下,此人乃是风尘女子。”

    “风尘女子?你是说他是一名青楼女子?”郑德回头望了他一眼,顿时觉得颇为心痛惋惜,想了想直接道,“你现在就直接去找严嵩,把今日与杨慎争吵的那位士子以及刚才这位叫江沅儿的女子调查一番即可告诉朕。”

    调查这位女子?皇上到底想要敢什么,难道对此人有好感?

    王廷相还想再说些什么,郑德却已经骑着马扬长而去了,他只好紧跟着上去了。

    严嵩的办事效率还是挺高的,晚上有关于这两人的资料便呈递到了郑德的御案之上。

    郑德先是看了一眼今日遇见的这位叫做江沅儿的女子的资料,生于成化二十年,原本是江南人士,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因为父亲犯事被发配教坊司入了乐籍,不过幸好还有父亲的至交好友照应,虽然脱离不了乐籍,至今却还是个清倌人。

    幸好!幸好

    郑德看到这也是暗松了一口气。想到一位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就这样被糟蹋了,简直就像吞了苍蝇一样是说不出的难受。

    “这样吧,朕决定免去这位江沅儿的乐籍”郑德对严嵩吩咐到一半,最后还是觉得有些不妥硬生生止住了。摆了摆手道,“你派人暗地里去保护这位江沅儿的安全,切记莫要让她受到一丝伤害,懂了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陛下,这是否有些不妥?”

    严嵩闻言却是略显的有些迟疑,一个官府衙门去保护一个青楼女子,他是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劲。

    郑德闻言却是一脸不善地望向他,“朕即是国家,大明国家安全局既然负责的是国家的安全,自然也就是朕的安全了。若是连朕的话都不听,还需要这个衙门弄来做什么?若是事事都需要朕解释给你听,那到底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嗯?”

    “陛下恕罪,微臣罪该万死。”听着皇帝句句诛心的话,严嵩却是吓得汗流浃背,忍不住扑通跪了下来磕首连连。

    “要求朕解释的话我不希望下次再有发生,所以这是朕最后一次的解释。今后对于朕的命令,你只需要服从,服从,还是服从即可,否则后果你懂的。起来吧!”

    郑德神情严肃的警告道,虽然没有说到底有什么样的后果,不过想来多半不是什么好事,严嵩自然是引以为戒,今后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你去下按照朕刚才的吩咐行事即可!”郑德看了看接下了这个名字,对严嵩直接下了逐客令,后者随即告退出去了。

    郑德摊开左手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张璁”这个觉得很是眼熟的名字:

    张璁,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府永嘉三都人,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后因避讳,由世宗钦赐名孚敬,字茂恭。官至内阁首辅。世称“张阁老”

    “我靠,这位这么大的来头啊!”郑德将这位的资历全部看完之后,也是被吓了一大跳,难怪觉得这个名字这么眼熟呢,原本这么大有来头啊!

    这位大明赫赫有名的内阁首辅张璁的人生经历也是堪称传奇,曾经屡试不中至步入仕途已经年四十有七了,靠着‘大礼仪“一事短短数年便崛起于朝堂之上。勇于改革相对地缓和以及消除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大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乃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永远绕不过的一个人物,

    “真的是远见不如闻名啊,倒是颇有些读书人的傲气,也不知他若是知道自己在十六年之后方才科考高中,不知是何心情?”郑德倒是颇觉得有趣的想到这事儿。

    不过现在既然被他发现了这位的存在,肯定是不可能让这位继续埋没十几年的时间了,这简直就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还好我做出了这次科考不限定八股文的决定,而且也不只是注重第一场考试的结果,否则这位估计十有**顺着历史巨大的惯性还得落榜,那时候就难办了。”

    郑德一脸庆幸地想到,不过对于这位未来的大明内阁首辅,能否科考高中还感觉是心里头没底啊。毕竟科考这事儿还真说不准。尤其是在明朝这么严格的考试条件下,作弊这事儿即使是皇帝也是一件很为难的事儿,总不能去强行让王璟、王鏊这两位主考官直接通过这位的试卷吧?无错小说网不少字

    难道就一直等着这位科考高中而别无他法?

    郑德顿时又显得有些头疼,苦思冥想半天最后只能无奈地轻叹一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若这位与自己真的并未君臣缘分也只能随它了,难道少了张屠夫就必须吃带毛的猪肉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这样一想,倒是不再觉得过于纠结,也是暗松了一口气,整个人顿时轻松了不少。

    此刻在京师某处的一家客栈里头正用功读书的张璁,自然是不知道连当今大明的主人都替他能否科举高中暗暗操心不已,否则就不只是受宠若惊那么简单了。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子衡,朕觉得这种年号纪元的方式在讲述具体历史的时候特别不方便,所以想换一种新的纪元方式,不知您觉得一下如何?”

    这一日,闲来无事的郑德突然心血来潮地对王廷相说了这么一句,后者闻言却是有些不明白皇帝话里的意思,“太祖皇帝所定之一世一元相比之前历朝历代变更不再频繁,用来纪念却是极好的,陛下又何须无缘无故去更改呢?”

    郑德摆了摆手,解释道,“这种年号纪年方式现在虽然好用,不过在记述历史事件上面可是显得颇为麻烦,一般人更是很难记得清楚。就比如让你说现在将每个朝代的立朝事件讲出来,你能够清晰的记得吗?再比如让你说清楚淝水之战发生的具体时间,你是觉得用前秦的年号好呢还是用东晋的年号呢?”

    “尤其是在两个政权并立而且战乱频发的时候,由于年号更改频繁导致历史典籍方面的一些相关记载的更是一塌糊涂,许多历史都是模糊不清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坐标将所有的历史按照统一的脉络叙述下来的缘故。所以朕想为我中华历朝历代设立一个统一的时间纪年,可以将上古延续至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统一的按照一个纪元清晰的记录下来,也方便后世之人研究我华夏上下五千年发生的一些事情。”

    想到以前的那个世界全球大都通用基督纪元,郑德却是越想越觉得这事儿的确是有意义去做的。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属于自己的纪元方式,实在事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或许这儿也算是一种大国心理在作祟吧!

    所以他最后想了想,不容置疑地道,“朕决定以秦始皇统一华夏这一年的年份作为起点,作为中华纪元元年,简称中元元年。之前的时间则称之为中元前某某年。今后我大明以中华纪元以及皇帝年号纪元并行的纪年方式,一般是中华纪元在前,年号纪元在后,以后的历史书统一按照中华纪元编写,爱卿觉得如何?”

    虽然对于皇帝的这个奇怪的想法感到实在难以理解,不过若是今后史书都是用统一的用这个中华纪元来编写。王廷相也是忍不住赞同的点了点头,毕竟给记述历史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倒也算不上是没事找事干。

    “微臣觉得可行,不过若是陛下能够命人按照中元纪元的方式,重新将我华夏的历史从三皇五帝至今重新编写一遍,恐怕会更方便天下之人查阅,也更便于中华纪元的推广。”王廷相最后也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郑德想了想也觉得他的这个建议的确不错,赞同地点了点头,“那你觉得这事儿交给谁来做为好呢?”

    “陛下的老师杨廷和以及翰林学士刘忠,都是做此事的最佳之人。”王廷相这也不算是讨好皇帝,毕竟修史以及修典籍之类的事情本来就是交由礼部以及翰林院去做的。

    “王岳,将武英殿大学士王璟、文渊阁大学士王鏊、礼部右侍郎杨廷和以及翰林学士刘忠给朕找来。”郑德也是雷厉风行之人,下定决心之后便直接对外吩咐了一句。

    见王岳应了一声之后离去,郑德想了想又递了一张纸笺给王廷相,“这是今年礼部恩科会试第三场考试的四道试题,子衡觉得如何?”

    王廷相接过仔细一观:

    1、对于孔子在历史上到底该如何定位以及评价?

    2、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明君?

    3、当今大明是处于太平盛世还是衰败积弱之局?

    4、五个人七个苹果在不切割的条件下如何公平分配?

    当他看完这四道题目的时候,嘴角更是忍不住略微显得有些抽搐,抬眼望向眼前的这位大明天子,若不是眼前这位亲手将试题交给自己,他实在想不到这些会是这位出的试题。

    这出的是什么试题吗?不禁时间跨度太大,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太实在广了点吧。而且其中的一些更是涉及的一些禁忌敏感的话题,这让考生如何作答?而且最后一题出的也实在有些无厘头了吧?

    “陛下,这四道题目该如何评分呢?”王廷相还是忍不住询问了一句。

    “这前三道题每道题分别为三十分。每一道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来论述作答,若是考生能够做到这点可以各得十分,最后总结得十分。最后一道题只有十分,总分是一百分。至于具体到如何给分,还需要主考官以及同考官们自己做决定,总之,就是考生的作答不限定字数,但需要从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分别作答以及最后做一次总结,听明白了吗?”

    王廷相闻言感叹皇上思虑如此周全的同时,也禁不住为这次参加礼部会试的考生感到默哀。

    第一次科考便遇到推行百分制度导致三场考试变得一同重要也就罢了,而这次遇到的皇帝亲自出的题目更是显得无比夸张离谱。在他看来第三场考试估计对这天下几乎都在钻研如何写作八股文的考生而言,就和废了别无二致,也没有多少士子能够真正的作答的出来。

    “陛下,这是不是太难了一点?”王廷相最后都有些不忍心的说道了。

    “难吗?”郑德闻言却是不以为然地道,“若是真的有人能够替朕将这上面的问题答疑解惑出来,那我大明可谓是真正的得到一个人才。若是真的无人能够做到,对于我大明也并没有真正的损失。毕竟科考也不只是只有一场考试而已,至多像以前一样以第一场科考为主就是了。”

    王廷相闻言也觉得皇帝说的的确有些道理,若是真的有人能够将后者的这些问题条理清晰的解答出来,还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之后,郑德又和王廷相说了一些奏章上的一些事情,知道王岳领着王璟、王鏊、杨廷和、刘忠等四人进来。

    王鏊虽然最后代替谢迁出镇南京,不过因为他是这次恩科会试的主考官,所以郑德特许他留下来,待礼部会试结束之后再成行,所以这位也是出现在这里也不算意外。

    “众位爱卿坐吧!”

    郑德对四人吩咐一声,待四人坐定之后便先将准备推行中华纪元与一世一元纪元并举的事情说了一遍。

    四人闻言倒是一愣,刘忠更是忍不住出言道,“陛下此举是否有些多次一举呢?”

    郑德闻言挑了挑眉,不答反问道,“我大明立朝于何年?”

    “太祖皇帝于洪武元年立朝。”刘忠有些奇怪皇帝问这个干吗,毕竟这个问题可谓朝野上下无人不知。

    “那太祖皇帝立朝至今多少年了?”

    “这”刘忠闻言却是略显得有些迟疑,毕竟这大明经历过的皇帝都已经不知道多少位了,一世一元之下,一时还真是记不清楚。

    “若是按照年号纪元我大明立朝于洪武元年,换算成中华纪元即我大明立朝于中元1589年,至今年是中元1727年,立朝138载。诸卿是否觉得用来记载历史以及统计时间方便了许多?”

    “在元朝修订宋、金、辽三国史册的时候,曾因为以哪朝国史为正史而一时争论不休,最后只好以分别修史才作罢,不过也导致他一时期的史料过多且浩繁重复。若是有统一的纪元时间按照时间远近来修史,岂不是减轻了许多工作负担而且修订出来的史册也是一目了然,不会因为纠结于时间等问题而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听了皇帝的这番话,四人也赞同地点了点头,皇上说的这番话也的确是说的在理,这样在一起整理一些文史典籍也的确更方便处理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