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06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06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天意容奢侈,琼室阿房可不焚。”

    随即,赵构传令率领大军回城,方腊则是被押赴着前往清溪县城。众人都已回到清溪城,赵构又犒赏三军,宰牛杀羊,美酒佳肴让众人同饮。赵构见取得大胜,也是心情大好,整个军营都是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怎么?赵元帅难道是想奚落我吗?”

    方腊见赵构不与众人同饮,反而来到囚车前,心里一惊,嘴上却是嘲讽之意。现在,他真的是成为孤家寡人了,手中无一兵一卒,自己还成为阶下囚,更讽刺的是击败自己的只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不过是舞勺之年,当真是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

    赵构笑道:“虽然小子年纪尚幼,不过最后的赢家还是我。此次,你败了,应该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子。我敬你是一位枭雄,特意送你最后一程,只怕是回京的路上再无机会与你畅谈了。”

    方腊惊疑道:“你是在说笑吗?”

    在他看来,赵构的行为更是让他接受不了。虽然他不知赵构的意思,不过自己是败将,已经沦为阶下囚,又如何有资格与他交谈,或是奚落自己。因此,方腊的语气非常的不中听,甚至是有些讥讽。

    赵构付之一笑,置之不理,取出酒坛,斟上满满的一碗酒,然后自己也倒上一碗,道:“以我的立场上来说,你是敌人,要是以江湖上来说,你算是一位好汉,更是一位枭雄,这碗酒是我敬你的。”

    方腊见他一饮而尽,也不知赵构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他还是给面子喝下这碗酒,叹道:“已经好久未曾喝过如此美酒了,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

    “你知道自己败在什么地方吗?”赵构一饮而尽后,又说道:“你败在自己的自傲上,要不是你自以为是,最后关头更是弃城而逃,俨然忘记自己身为江湖之人,重情重义几乎全忘,要不是你太自傲,自以为是,只怕想要击败你也需耗费更多的时间。”

    方腊冷笑道:“若不是宋军之中出现你这样的人物,只怕他们都不是我的敌手,事已至此,不必多说了!”

    赵构笑道:“你错了,错的离谱。即使没有我,也会有人能够抵御住你,你真的以为仅仅依靠聚众起义得到的力量,加上你是摩尼教教主的身份聚拢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妄想颠覆朝廷,说句不中听的话,你根本就是在做梦。”

    “哼!”方腊冷哼一声,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心里有些不服气,也不想去反驳。

    “大宋军队的战斗力自始至终都非常强大,只需要有好的将领,便可以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只不过大宋重文抑武之风颇重,以致于朝中武将的地位不如文臣,就连出征都要有文臣做总指挥使,拖累大军的战斗力。”

    赵构接着说道:“当你聚众起义,夺得数座城池,占据南方一大半的势力,你可曾想到过有多少真正的将领,何为一军统帅,想必你应该比我知之甚详。如今,你败了就是败在自己没有看清局势,妄想与大宋对抗,从你的角度来说没错,从天下黎民百姓的角度来说,你错了,错的离谱!”

    “天下黎民百姓要的是稳定安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你借着大义实行的却不是仁道。即使你夺得皇位,你真的以为掌控大局,就能让百姓丰衣足食?难道你忘记了大宋边境正在虎视眈眈的金国、辽国?”

    方腊沉默了,赵构也不想多说了,话已至此,相信他能懂。赵构再次喝了一碗酒,便转身离去,留下独自沉思的方腊。他目不转睛的看着离去的赵构背影,刹那间仿佛有种错觉,眼前的赵构绝不是十几岁,仅凭那些话就足以说明他心智成熟,经验老道,名副其实的智者,自嘲的说道:“居然被一个小子教训了,还真是讽刺!难道我真的错了?”

    以两人的年纪、经验,赵构根本就没有资格在方腊面前炫耀,可是说的话做的事却让方腊难以反驳。事实上,方腊真的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想着推翻腐败的统治,忽视了自身的优劣,也明白自己的战略错误才一败涂地,真正败得不是兵力、将领,而是一军之帅。

    当晚,方腊一直思索着赵构的话语,也会想起自己所作所为。当初,聚众起义时,方腊为了宠络人心,实行的是仁政,没有任何的阶级,大家一起奋斗,也没有什么君臣之道,都是兄弟。

    随着势力的扩充,军力的提升,又屡次得胜,渐渐地方腊忘记了曾经的自己,开始讲究君臣之道,任何事情都开始想着大局,实际上想的是自身的个人利益。之后,赵构领兵来袭,步步紧逼,麾下的将领也是横生枝节,做出许多不仁道的事情,得到的民心渐渐地也失去了,事态发展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百万大军在一年的时间内仅剩下二千余人,当真是一种讽刺。

    方腊苦涩的低吟道:“真的错了吗?”

    次日,赵构整军待发准备回京复旨,战事已了,也就不必在此多做停留,尽快回京才是当务之急。此次征战方腊,经过清点存活下来的将领有:先锋使宋江、副先锋卢俊义、军师吴用、关胜、呼延灼、孙立、花荣、柴进、朱仝、戴宗、武松、鲁智深、李逵、阮小七、燕青、李俊、林冲、岳飞、刘琦、杨沂中、吴璘、汤怀、王贵、张显,共计二十四人。

    战死的将领有:阮小二、阮小七、石秀、时迁、杨志、杨雄、刘唐、雷横、张横、解珍、史进、张顺、张清,共计十三人。武松断去一臂、岳飞等三人又身受重伤,其他将领战死不计其数,战死的士兵共计三万余人,历时一年才真正圆满完成。

    相比较而言,南军战死的将领比之宋军要严重得多,几乎是全部阵亡,不留任何隐患。若不是方腊粗心大意,宋军也不仅仅死去十几人,想必还会更多。只不过有些事情已经注定,无法改变了。

    已成定局,万事皆休!

    赵构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启程回京,方腊被押在囚车中,至此征讨方腊彻底结束。大宋境内的忧患已经剪除,水泊梁山以宋江为首的将领在赵构的征讨下归顺朝廷,以方腊为首危及朝廷的起义军也彻底剿灭,国内再无如此大的反叛势力,算是安定了。

    接下来,赵构要面对的是比战争还要危险的官场斗争,也是真正处理后顾之忧,迎接金国来袭的前奏曲。若是处理得当,大宋安然无恙;若是处理不当,历史将会重演,一切的努力将白费了。

    抱歉,昨日没更新~~这次补上了~工作又没了,唉~~

    (本章完)

第163章 太子赵桓() 
赵构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返京,押赴着贼首方腊,一路向汴京走去。时间流逝已然过去一年,他也不清楚朝中到底如何,全神贯注地剿灭方腊,就连赵似都未曾给他任何消息,更是不清楚了。

    此时,正是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

    “皇上,老九真的生擒了贼首方腊?”

    蔡王赵似听闻赵构大胜归来,不禁有些愣住了。虽然他知道赵构的本事,却不想真的如此厉害,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直到琥珀山庄的探子回报,说赵构率领大军回京才才相信这是真的,便立即进宫。

    宋徽宗赵佶欣慰的笑道:“老九不愧是朕倚重的皇子,朕也未曾想到他居然真的做到了。算算时间,他应该也在近几日就能回来了。朕已经接到老九传回来的战报,说是战死了十几名将领,就连活下来的将领也有带伤的。”

    赵似问道:“皇上,依您之见该如何处理?”

    宋徽宗回道:“既然他们遵从旨意做到了,那么也该正式给予他们封赏,之前也授予过封赏,不过也都是有名无实。现在,他们用自己的实力证明,绝对有这个权力担任朝中要职。”

    “皇上,那老九呢?”赵似真正想问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构。

    宋徽宗沉默片刻,道:“目前时候未到,还不急于一时!朕要好好的观察,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在老九加冠之礼上便能断定。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才是他真正的考验。”

    赵似也是沉默不语,点点头,道:“皇上,您真的确定这样做?”

    宋徽宗回道:“这一年来朝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想必你应该也清楚了。本以为他不过是一直模仿朕,却不想展现出如此手段。如今,朝中的大半实力已经站在他的身后,就算朕有心传位于老九,也不得不考虑朝中大臣的反应。”

    赵似又说道;“皇上,您一直未曾立下太子之位,难道不就是给予希望最大之人吗?为何你在日前宣布桓儿成为太子,要知道这样做的话,只怕会引起朝廷内部纷争。”

    宋徽宗苦笑一声:“太子之位在朕的心目中唯有老九,不过他距离朝廷已有一年时间,朝中原本追随与他的势力也开始变了立场。你应该也清楚那次朝会时,众多大臣的态度吧!”

    赵似点点头,他也清楚那一次早朝时发生的事情。赵构率领大军进攻方腊,遵循宋徽宗的旨意行事。只可惜他不曾知道朝中在那个时间发生了天大的变动,原本不受待见的赵桓摇身一变成为太子殿下。

    当初,宋徽宗与赵似两人都忽视了赵桓的野心,更轻视了他的手段。没想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赵桓利用自己的手段以及他母后的实力在朝中搅动风云,就连高俅都与他站在一起,俨然把持着朝中大半实力,只有寥寥无几的势力不予苟同。

    只不过,这些人的力量甚微,又不足以威胁高俅与赵桓两人联合起来的势力,夹在宋徽宗与他们之间,就连一些重要的会议、决策都不敢发表意见,以免惹祸上身。

    当初的枢密院在赵构手中,只可惜又换了主人,只不过这一次的主人却是太子赵桓,他通过自己的手段安排亲信进入枢密院,又通过那人慢慢的收拢人心,渐渐地之前那些人也变成他的人了。

    之前,宋徽宗一直对高俅等人监视,却忽略了自己的长子赵桓。曾经还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赵桓在短短一年的时间摇身一变,不仅心智成长起来,就连谋略也精通,一些朝中的大事都能提出颇有见解的意见,让人不得不重视。

    直到那一刻,宋徽宗、蔡王二人方知赵桓一直以来都是藏着,隐藏真实的自己,不愿让人发现。当初,因为小梁王的事件,宋徽宗狠狠地责备了赵桓一顿,让他闭门思过。

    自此以后,赵桓变了,变得更加果断,不再优柔寡断;更加精明强干,不再外强中干,能够担得起重任。宋徽宗一直以来对赵构宠溺,却忽视了长子赵桓的成长,相比较而言,赵构在官场的经验远远不如赵桓了。

    赵构每次取得胜利或是攻下一座城池,都会传达战报,一直未曾收到过任何的旨意,也不曾见过任何的使者,都是赵构一人率领与众人商量然后再决定攻击,更不曾有过丝毫的奖赏旨意,他也有些奇怪,却无心关心这些。

    赵构传递的战报全部都被太子赵桓把持的枢密院截获,根本就不予上报,有些时候宋徽宗问起时才会拿出来,不问根本就不愿意呈给宋徽宗御览。宋徽宗对于赵构的战况全部都是蔡王派出的探子收集的,直接传递给宋徽宗,不过他并不能直接了当的传达旨意,以免朝中大臣一些人的不满。

    “皇上,太子赵恒有些才能,真才实学,只不过以臣弟而言,他远远不及老九。若是皇上任由他肆意妄为,只怕将来难以收拾。如今的局势,想必您已知晓,要真的引起朝廷内部纷争,只怕对大宋不利。”

    蔡王赵似苦口婆心地劝说道,他担心的是赵构得胜归来,以赵恒的性格必定认为赵构危及他的太子之位,而且还是凯旋而归,功绩卓著,招安水泊梁山后,又平定方腊之乱,这份战功就算是朝中赫赫有名的将领也不得不佩服。

    并且,赵构只有十万大军,方腊有百万大军,兵力相差许多,实在是当朝屈指可数的以少胜多且完胜的壮举,这份才能朝中皇子之中无人能及,就算是太子赵桓自己都清楚,在领兵打仗上面他不如赵构。

    即使他是太子,也清楚一些将领对他也是面服心不服。赵似担心的就是太子赵桓会在朝堂之上对赵构下绊子,彻底的清除赵构眼中钉肉中刺。若是真的那样的话,便是兄弟相残,还是为了皇位之争,犹如他与宋徽宗,如出一辙。

    宋徽宗说道:“朕心里自然清楚,有些事情只能交给他自己处理了。如果在三年后他还是无法做出真正的成绩,只怕到时候在朝中更无立足之地。即使朕与你二人暗中相助,也不是他们一群人的敌手。”

    如果赵构入主朝堂,那么是以武将的身份,朝中只有他一人,宋江、卢俊义等人授封,也会被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