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07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07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手。”

    如果赵构入主朝堂,那么是以武将的身份,朝中只有他一人,宋江、卢俊义等人授封,也会被调离京城,前往各府各地,也就是说朝中势力真正依靠的只有赵构自己,宋徽宗与蔡王有心相助,也不能明着,只能暗地里,这样对于赵构更是凶多吉少。

    当初,宋徽宗是想着让赵构远离朝堂之上的纷争,领兵出战也是赵构的心愿,故而才答应下来。没想到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宋徽宗不禁有些后悔自己的决定,要是那个时候不同意赵构前往,事情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复杂。

    宋徽宗叹道:“朕实在是没想到太子会有这样的本事,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二人斗上一斗吧!这样一来也好看清楚孰胜孰负,优胜劣汰,除非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左右,不然谁胜利谁就是大宋的君主!”

    (本章完)

第164章 东宫密议() 
赵似皱着眉头,沉吟道:“皇兄,只怕这样老九必定会落败,在朝中他没有任何势力。即使有天下兵马大元帅,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武将在朝中多是不受重用,就算老九是皇子,只怕也是一视同仁。”

    “你何时对他没有信心了?”宋徽宗微微一笑,道:“既然朕决定这么做,就是看中老九的能力。如果不能从逆境中成长起来,又如何带领大宋走向繁荣,更别说面对狼子野心的金国了。”

    赵似恍然大悟道:“皇上的意思……”

    “你猜的不错!”宋徽宗娓娓道来,“朕就是要考验老九,这场比试中且看他们二人如何处理。若是太子战胜老九,那么开拓不成必然可以守成;若是老九取胜,大宋日后必定能够开疆扩土,这便是一场博弈,也是朕一直期待的博弈,到底是固守,还是开拓进取。”

    “皇上圣明!”蔡王赵似不得不佩服宋徽宗的智谋。

    看似宋徽宗醉心于书画,不顾朝纲,实则心如水明如镜,看得真切。如果赵构取得大权,那便是大宋迈向繁荣的开始;如果赵恒取得上风,那便是顺理成章的成为大宋国主。

    即便如此,精心策划的如此之妙,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使他这个想法到后来没有完成,而是按照另外一种方案执行下去,差点要了赵构的性命,故而悔之晚矣。

    与此同时,在东宫太子府,太子赵桓也举行着一场会议,商议着如何面对赵构回京的事情,在场的都是赵恒的心腹以及拉拢过来的势力。

    “诸位大人,老九回来了,想必你们已经得知消息,不知该如何是好?”太子赵桓紧锁眉头,开门见山地问道。

    高俅沉思片刻,道:“太子殿下,就算是广平郡王回来,您也不必担心!”

    太子赵桓问道:“太尉大人何出此言?”

    “回禀太子殿下,臣以为太子您不必担心理由如下:其一,您已经是正大光明的太子殿下,稳坐东宫之中,就算是皇上对郡王无比宠爱,也不得不慎重考虑殿下的感受,绝对不枉顾太子。”

    “其二,太子手握枢密院,又我等从旁支持、协助,就算是郡王回到京城,入朝为官也无法与您抗衡。只要您手中的枢密院一直在,他的实力再强大也无法撼动您分毫。”

    “其三,这些时日以来皇上对您的所作所为不管不问,明摆着让太子殿下做大做强,兴许皇上粗估太子您的实力,以致于无法收场。现在,朝中大半的势力是您的麾下,就连臣都愿意效命于您,就算是郡王本事再高,也无法撼动您在朝中地位。”

    “其四,您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日后必然是大宋的君王,除非您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否则以皇上的性格必然不会轻易废黜您的太子之位,要知道皇上还是在乎自己的名声,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高俅慢条斯理的道出原因,句句属实,又是铿锵有力直指问题所在。太子赵桓听闻赵构班师回朝,连夜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只因他心知肚明,在宋徽宗的眼中只有赵构才是皇位继承人。

    但是,宋徽宗自己都不曾想到太子赵桓凭借着自己的手段愣是取得了太子之位,更是拉拢朝臣为自己效命,朝中大半的势力都是他的麾下。可是,太子赵桓担心自己的父皇为了老九,会废黜自己的太子之位,那样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了。

    经过高俅的点拨,太子赵桓才明白过来。现如今,朝中大臣分为三股实力,一股势力是以他为首,占据朝中大臣的一大半;其次是以李纲等人为首的派系,最后便是以种师道等将领为首的派系,这两股派系的人数较少,尤其是以种师道为首的武将派。

    即使是赵构脱去铠甲,入朝为官,也不必担心,除了赵桓与高俅勾结在一起的势力外,李纲是完全效忠于皇上,忠心不二,就算是赵恒做皇上,他们一样会支持,心里明白着谁是皇上就听谁的。

    唯一让太子赵桓担心的是,种师道为首的武将派系,他们都是能征善战之人,其中也有一些文官,全部都在军中担任要职。赵恒担心赵构回来后,直接进入武将派系,将他们这些人拉拢过去。毕竟,种师道等人与高俅势同水火。

    高俅低声道:“太子是担心种师道这些人会倒戈与郡王结在一起?”

    太子赵恒点点头,面色凝重道:“老九乃是武将,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位居一品大员,就算是大宋开国以来也不曾有人担任过此要职,也只有前朝才有的职位,父皇居然任命老九,可见对老九的疼爱。”

    “如果老九真的入朝为官,必然与种师道等人接触,一来二去便会效忠老九。如此一来,那我们便遭遇更多的麻烦,要知道种师道等人在朝中也是有些权威,只怕是一个隐患。”

    高俅自信满满的说道:“太子殿下尽可放心!”

    太子赵桓以及其他人都好奇的看着高俅,他们都清楚种师道等人的底细,赵构的官职虽高,论起资历的话,还是种师道等人比较重,要知道种师道等人在宋徽宗面前说的话都有一定的分量。

    “自太祖皇帝打下江山后,文臣当道乃是必然,武官并不受到重视。如今,郡王平定了方腊,又活捉了方腊,必然会受到褒奖。即使受到封赏也无妨了,要知道我朝重文抑武,就算他是皇子也是一样。”

    高俅气定神闲地说道:“如此一来,广平郡王想要翻身,只怕是痴人说梦。况且,朝中又有我等存在,除非是天塌了,不然的话根本就永无翻身之日,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皇上的态度,要是皇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太子与郡王相争,那么大事可成。”

    “太子殿下,以奴婢之见,皇上的意思是不管不问!”

    赵桓撇过头看向那人,惊疑道:“李公公说的可是真的?”

    李公公,乃是大太监李彦,是宋徽宗身边的亲信,与他一同依附于太子赵恒的宦官还有梁师成,不过论及权力还是李彦较大。李彦原名李邦彦,与杨戬同是宋徽宗身边的宦官,杨戬被斩后,李彦便走马上任成为大内太监总管,掌管皇宫内外大小太监、宫娥。

    当初,杨戬被斩杀,蔡京又贬为庶民,发配至杭州,被方腊杀害。李彦便知道宋徽宗有些变了,不敢肆无忌惮,又在暗自寻找新的靠山。恰好赵恒找上他,又与高俅等人搭上线,迅速的成为安插在宋徽宗身边的棋子。

    李彦回道:“回禀太子,这些时日杂家都侍奉在皇上身边,对他的日常起居了如指掌,以及他的想法也会对杂家说,他也曾提及过这件事,不过最后决定还是不插手便是,这也是皇上的原话。”

    梁师成附和道:“奴婢也曾听到皇上提及过,正如李公公所言。”

    “如此甚好!”

    赵桓不禁拍手叫好,喜上眉梢,他等得就是这个,只要宋徽宗不插手,那么一切事情就好办了,也不惧赵构回京了。虽然他们不担心赵构回京,还是需要商议一下接下来该如何解决他,让他永无翻身之日,彻底的被宋徽宗放弃。

    (本章完)

第165章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元帅,怎么回京并无朝廷官员迎接?”吴用皱着眉头,沉声道。

    赵构也非常的奇怪,依照大宋礼制,战胜归来的将领所过之处必定有百姓、官员迎接。可是,他们一路行来,当地官员、百姓从未出迎,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就连奏报上去的战报也没有任何回应,实在是有些好奇。

    “莫不是朝中发生大事?”赵构紧锁眉头,思忖道。

    吴璘躬身禀道:“元帅,末将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构见他面色凝重,支支吾吾的模样,疑惑道:“吴将军有何事要说?”

    吴璘躬身道:“末将接到兄长来信,说是朝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叮嘱我等要小心行事!”

    “朝中发生了何事?”赵构急忙问道。

    “当今皇上于四月前立下太子,乃是皇长子赵桓!”吴璘回道。

    赵构不以为然的说道:“依照祖制乃是大皇兄为太子,父皇立他为太子也是合乎正统,理应如此!”

    军师吴用接话道:“吴将军,是否其中有隐情?”

    吴璘点点头,沉声道:“兄长来信中提及过一星半点,皇上本来无意立下皇储,不想太子殿下居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势力发展迅速,不仅仅控制住枢密院,更是与高太尉等人同气连枝,现已占领朝中大半的朝臣,就算是皇上都不得不慎重对待,逼得皇上立下太子。”

    赵构沉默了,他从吴璘的话中已然知晓为何自己率军归来,不曾有任何的欢迎,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一切都明了了,是自己的皇兄给自己使绊子,想让自己难堪。

    当初,赵构每次攻下城池后都会禀报朝廷。如果枢密院真的被太子赵桓控制,赵构相信自己的战报多数没有呈给父皇看。只是赵恒此人居然有此能力,出乎意料之外。

    历史上的赵桓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如果吴璘所言属实,那么历史上与之自己经历的又不相同。之前经历过杨家将事件,对此赵构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赵桓真的是那样的皇帝,以宋徽宗来说不可能昏庸如斯,只是一味地遵循祖制,却不思国家社稷。

    赵桓没有任何本事,也不可能安稳的登上皇位。况且,宋徽宗的子嗣也不少,其中最有威胁的便是赵构,也就是自己。赵构回想起来,才知道一切都是如此,不过还是需要看看自己的皇兄到底如何。

    至于,成为一国之君,赵构还真的没有想过,他只想着改变羸弱的大宋,抵御住金兵南侵,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在意。不过,赵构也清楚自己此次回京,只怕是多灾多难了。

    当初,赵构在朝中为官时,他便与高俅势同水火,要是赵桓与高俅勾结在一起,那么赵桓必然不会顾及什么兄弟之情,必然会对他采取行动,为得无非就是皇位。

    赵构情不自禁的想道:“那个位置真的那么好吗?如果是繁荣昌盛的大宋,的确是想要试试,只可惜现在的皇位坐不得安稳,也不知金国那边到底如何了,要是真的入侵,只怕后悔莫及!”

    刘琦也站出身来,接话道:“既然吴兄说明了,那我便不再隐瞒了!”

    赵构惊疑道:“怎么,你也有事情要禀报?难道也是一样的?”

    “差不多,不过我知道的比他要多点!”刘琦沉声道,“我父亲乃是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相信诸位兄弟都清楚了。当初,父亲已经看出朝堂之中必有争斗,叮嘱我不要与元帅共同进退。”

    赵构微微一笑道:“应该是担心受到牵连!”

    “元帅说的是!”刘琦回道,“元帅在京师为官与高太尉势同水火,虽说我父亲是副都指挥使,官阶还是不能与之相比。因而,我父亲明哲保身,叮嘱我不能与元帅走得太近,便是为此事考虑。”

    “此次,父亲来信说,皇上已然立下赵桓为太子,意味着朝中会再掀风云,而主角便是元帅。太子殿下与高太尉勾结在一起,成为朝中最大的一股势力,矛头必然直指元帅,父亲见我不顾他的命令,仍旧选择与元帅征战方腊,已然知晓我的心意,我决定站在元帅这边,故而以家书的名义给予我提醒,另外也是叮嘱元帅。”

    杨沂中苦涩地说道:“元帅,末将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初,偶遇叔父杨志,便禀报家父,不曾想叔父一直不愿意回去,后来又为了我死于敌军箭下,这些事情我都禀报于家父。”

    “家父惊闻噩耗,也是悲伤不已,也是修书一封,内容与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