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12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12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腊见他彬彬有礼,又见他身着华服,料想此人的身份不简单,躬身道:“在下多谢兄台救命之恩!”

    “救你的人可不是我,乃是另有其人,想必他一会便会回来了。”赵佶微笑道。

    “不知兄台高姓大名,日后定当报答!”方腊躬身问道。

    “赵佶!”赵佶如实报出自己的名讳,又问道:“不知阁下姓甚名谁?”

    “在下,方十三,歙州人氏!”方腊也报出自己的名讳,他本来的名字便是方十三。

    “十三?”赵佶听闻后大吃一惊,笑道:“看样子,你真的与他有缘,他也是十三,不过是排行十三,也是我的弟弟!救你的人也是他,并非是我,我只不过是提供休息之地,是他将重伤的你救回来的,等会你便可以与他相见了。”

    台风又来了~~

    (本章完)

第173章 切磋武艺() 
赵佶没有任何的王爷架子,也没告诉方腊自己的身份,反而以礼相待,更没有看不起方腊。在他看来,不论是文人还是武夫都是平等对待。再说,眼前的方腊是赵似一直想要挑战的对手,身为兄长的他也得好好地招待才行。

    方腊与赵佶面对面坐着,自始至终赵佶都是面带微笑,不时地拿着点心给方腊,无奈之下也只得吃了几块点心,味道的确不错。但是,在他人府上也不敢做得太过,还不是非常熟悉,以他的江湖经验来说,还是对赵佶有些防备。

    并且,方腊都在观察赵佶的言行举止,对他的身份也非常的好奇。无论是赵佶的待客之道,还是气质都显示出他的身份非富即贵。但是,方腊也没有询问清楚,有些事情藏在心里比问出来要好很多。

    虽然赵佶对于武功也略知一二,却不像赵似那样嗜武成痴,俨然成为偏执狂。两人也算是相谈甚欢,不过还是略显拘束。恰逢此时,赵似匆匆忙忙的赶来,看见方腊依然苏醒不禁更加欢喜起来。

    “方兄,此人便是之前我与你提及的十三弟,也是他背着你来我这里的!”赵佶微笑的介绍起赵似来,并未说出他的名讳,而是以弟相称,又使了一个眼神,赵似心领神会。

    赵佶与赵似二人早有默契,赵佶的眼神他便明白自己兄长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允许泄露彼此的身份。当初,赵似与他人交手时,泄露出自己是王爷的身份,让他人都心生顾忌,故而赵似与赵佶商量后,决定在外人面前他们只是普通的百姓,并非大宋皇室成员。

    方腊连忙站起身来,真诚地谢道:“多谢兄台救命之恩!”

    “举手之劳!”赵似豪爽的大笑起来,走到方腊面前,沉声道:“方兄,小弟有一事相求,不知您是否答允?”

    方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诧异道:“兄台有何事?”

    赵似急切地说道:“在下乃是习武之人,兄长酷爱舞文弄墨,不能与之比试。然而,我听说江湖上的朋友说,你的武功别具一格,乃是西域武功,不知能否与我切磋一二。”

    “这……这……”方腊尴尬地看着赵似,不曾想到他会是这个要求。

    赵似心急如焚道:“方兄,请您一定要答应在下这个请求。”

    方腊连连摇头道:“既然如此,那便切磋一下吧!”

    赵似千恩万谢,欢快不已,他好不容易等到方腊苏醒,又听到他答应自己比武请求,心里不禁有些高兴。对他而言,只有找武功高强人比试才是最重要的,就算是权力都不如这个来得痛快。

    方腊所学的西域武功并非切磋,而是用来杀人的招式。之所以有些犹豫,只是担心伤到赵似。毕竟,他也是习武之人,有人愿意讨教那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是,赵似对他有救命之恩,不可能真的下杀手。

    赵佶见自己的弟弟忘乎所以,想要拉着方腊前去比试,不由得摇摇头,劝阻道:“十三弟,你也太着急了。即使你想比试,也不是急于一时,方兄的伤势还未真正好转过来,就算是比试也无法出全力,还是过些时日,待他养好伤,你们再去比个痛快吧!”

    赵似听闻尴尬的挠挠头,他之前一直想着与方腊比试,却忽视了他身上还有伤。即使胜了,也是胜之不武,故而赵佶的提醒让他有些尴尬。于是,赵似便打消立即比试的念头,又与方腊聊了许久。

    赵似本是练武之人,又在江湖上混迹许久,三教九流都有些熟悉的人。因此,他的到来,不仅缓解了赵佶与方腊两人的沉闷,更像是找到知己似的,与方腊相谈甚欢,谈笑风生,最后两人还一起痛饮起来。

    赵佶本是喜文弄墨,根本就插不上嘴,干脆离开他们二人,继续作画去了。接下来的几日,除了休息的时间,赵似都在赵佶府内待着,就连赵佶都弃之一旁,他的眼里只有方腊。

    经过几日的相处,方腊对赵佶、赵似的防备渐渐地打消了,更是与赵似把酒言欢,述说着自己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但是,方腊并未说出自己的武功师承何处,赵似也不曾询问,此乃江湖大忌,都是最隐秘的事情,不可能轻易地泄露。

    “方兄,那我便不客气了!”

    “赵兄,放马过来吧!我等着呢!”

    方腊留在赵佶府中疗伤,数日后伤势痊愈,没有任何的伤痛,故而赵似也等不及了便与方腊挑战。于是,赵佶每天除了喜文弄墨外,便是看着他们二人比试,最后更是绘下比试的画面,也算是消磨时间。

    赵似率先攻击的便是宋太祖赵匡胤传承下来的“太祖长拳”,也是大宋皇室中人必须要学习的武功招式。他率先使出其中的“探马势”,后重前轻,步劲前三后七。

    此招,注重手、脚的攻击之法,手的高度根据对方肘的高度而变,无论进退都可近步粘沾。赵似使出右手直拳,右手粘在方腊小手臂外侧,捋臂拿手顺势翻腕。

    同时他的左脚顶住对方的前脚做支点,左手托击方腊的手肘,想要利用左手和左脚伸直形成的圆弧,拉长对手的拳架,使方腊肋下出现空挡,逼迫他重心前倾,而后再给予攻击。

    只可惜,方腊不按照正常的套路出招,愣是凭借强大的力量营生的化解了危机,还让赵似的攻击功亏一篑。两人首次交锋,赵似试探出方腊的武功的确不差;方腊也明白赵似不是一般的对手,就算比自己要差,也不会相差甚远,故而也是认真的对战。

    接着,赵似见方腊凭借着力量震开自己的攻势,立即变招,使出了“七星拳”。此招后发先至,方腊的拳打腿攻,都被赵似以桥手搅腿格开对手的结构架,又是上下连续进攻,让方腊有些防不胜防。

    虽然方腊习练的是西域武功,对于中原的武功也算是略知一二,却从未见识过这样的拳法,就算是上次与周侗交手都不曾见他使出这样的武功。实际上,太祖长拳是大宋皇室必学武功,不可外传,非赵家人无法学拳,还是嫡系之人才可习练,就算是传承给下一代都必须经过皇上准许才可以。

    方腊的武功比赵似的要高出许多,却迟迟无法攻击,只因他不知赵似使用的武功到底是何种路数,唯有小心应对,待看清楚他攻击的路数,再给予反击,故而只是一味地防守。

    赵佶见赵似略占上风,心里有些诧异,寻思道:“十三弟说方兄武功不弱,能与周老相抗衡,逼得周老都使出全力。十三弟的武功我知道厉害,与周老还有很大的距离,数次败在他的手中,那又为何会一直防守,从不进攻呢?”

    虽然赵佶喜文弄墨,不代表他对武功一窍不通,赵似使出来的招式他也清楚,只因他自己也会。赵似是精通百家武学,而赵佶只会“太祖长拳”,这是当初幼年时的课程之一,乃是祖训,必须要去学习。

    看见方腊节节败退,赵似又屡次发动攻击,着实让赵佶有些好奇,更多的是疑惑,看上去总觉得有些诡异,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三更完毕~~

    (本章完)

第174章 结义() 
“自始至终,他都一直在防守,不曾发起过任何的攻击,到底是怎么回事?周老曾说过,他是最善于攻击的,为何对我一点都不攻击,主要还是防守?莫不是担心曾经救过他一次,又或是其它什么原因?”

    虽说赵似的武功不及方腊,却也不是傻子,他看得出来方腊一直留手,只是一味地防守,故而心生疑惑。实际上,方腊也是首次遭遇这样的对手,中原武功略知一二,未曾看见过这样的拳法,也是在观察路数的同时再予以还击。

    “不打了!”赵似猛然收住招式,气呼呼地看着方腊,开门见山的说道:“方兄,你是看不起小弟,还是怎么了?为何处处留情,并非使出全力来,都是一味地防守,这样下去又有何意思?”

    “赵兄,你误会了!”方腊讪然一笑,解释道:“并非在下不使出全力,也不是我想防守,不予以攻击,而是真的没有办法予以反击。赵兄的拳法生平仅见,虽然我学得是西域武功,中原武功也略知一二,也不曾见过如此拳法。”

    赵似恍然大悟,方知自己的确是误会了方腊。中原武功博大精深,派别较多,要想完全参悟出所有的武功根本就不可能。若是武术宗师,兴许看一下施展招式便能猜出何门何派,举一反三。

    可是,赵似使用的拳法却是家传武功,传嫡不传外,唯有赵氏之人方能学习的武功,还有一套棍法。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一位大元帅,身怀武功,又自创拳法、棍法,黄袍加身成为九五之尊,这套拳法、棍法却在赵氏子弟传承,不得授予旁系,故而江湖上从未有人能施展。

    当初,赵似凭借着“太祖长拳”挑战周侗,以拳法而论,不弱于周侗,其它的武功也就相差甚远。但是,周侗乃是中原人士。即使没有练过,也曾听过,故而他知道,方腊远在西域时间久远,未曾见过,也不曾听过,故而不知该如何接招。

    赵佶见他们二人停了下来,急忙上前,道:“好了,你们二人比试了半个时辰,也该歇歇了。若是觉得不过瘾,下次相约再比试如何?现在,还是填饱肚子最重要。”

    赵似、方腊二人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欣然地走到赵佶面前坐下来,接着他们二人又再次痛饮起来。赵佶也命人端上美酒佳肴,三人再一次相谈甚欢。习武之人不受拘束,经过之前的比试,关系反而更进一步。

    于是,他们三人反而更加的亲密无间,更像是朋友似的。赵佶每日都沉迷于喜文弄墨,赵似、方腊二人都是武痴,彼此之前切磋。他们二人比试,多数情况下都是方腊胜利。

    赵似、方腊二人彼此之间相互钦佩,渐渐地成为朋友,就算是赵佶喜文弄墨仍然让他们三人关系甚密。三人相处半月有余,赵佶、赵似二人才知道方腊年纪比自己等人要大上许多,与周侗也不过是相差八岁。

    但是,容貌上看上去方腊与他们相差无几,以致于周侗误以为方腊的年岁与赵似、赵佶一样大。

    “方兄,你居然年长我兄弟二人三十多岁,实在是看不出来!”赵佶目不转睛的看着方腊,难以置信的说道。

    方腊笑道:“只因我所学的武功与中原不同,容貌一直是年轻时的模样,故而很多人不知我的真实年纪,让二位兄弟见笑了。”

    赵似接话道:“方兄。小弟第一次看见你时,还以为你虚长我几岁,不曾想居然大了这么多。如果江湖上人知道兄长的真实年纪,想必瞠目结舌吧!现在,我才明白你的武功为何如此之高了。”

    方腊笑道:“虽然我与二位年岁相差甚远,却不影响我们三人之间的关系。江湖儿女,何必在乎年龄,只要相处得当,志趣相投,一样是知己好友。”他的目光又看向了赵似,“最意外的是你,没想到你的年纪尚轻,居然有此武功,我还是小觑中原武功了,果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方兄,我等相谈甚欢,莫逆之交,何不结为异性兄弟?”半月相处,赵似与方腊关系不是亲兄弟甚是兄弟,故而提议,他也不介意什么年纪的大小,只要意气相投便是至交好友。

    方腊叹道:“我知道二位身份非同一般,我不过是一介草民,又有何资格结为异性兄弟呢?”

    赵佶接话道:“方兄此言差矣!虽然你虚长我兄弟二人许多,却志趣相投,交朋友重在交心,何必在乎身份、年纪。既然十三弟提出来,那我们何不结为异性兄弟呢?”

    方腊武功高强,又为人仗义,从不做作,快人快语,这些与赵似都非常的相像。虽然赵佶是端王,又是文人雅士,却不排斥江湖中人。并且,方腊与赵似关系莫逆,成为异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