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19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19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腊道:“二位贤弟,明日我带你们前往搁船尖,那里是我们的总坛,不知意下如何?”

    赵似想去却被赵佶劝阻,他说道:“方腊哥哥,那里是摩尼教的总坛,就算我们是结义兄弟,也不是教中之人,随意进入总坛会影响哥哥声誉。我们便不再前往那里了,就在云心寺逗留,待哥哥大喜之事结束便离开了。”

    方腊想了想,也觉得赵佶说的对。摩尼教教规,言明不是教中之人不得进入总坛。并且,摩尼教与朝廷之间的矛盾还存在,要是真的进入其中,只怕教中兄弟会认为自己归顺朝廷,以致于人心惶惶,也就不再邀请。

    但是,方腊还是带领着赵佶、赵似二人游山玩水。对于此地,方腊是非常的熟悉,只因他出生在山下的方家村中,自幼爬山习惯了。人都有思乡情结,故而方腊才将摩尼教总坛迁移至此,为得也是保护山中百姓,以及自己的族人。

    赵佶、赵似跟随在方腊身后,远远的看到之前上山前的山峰,赵似便问道:“大哥,那里是何处风景?”

    方腊看着那座山峰,笑道:“那便是我教的总坛之地,也是此地最高的山峰,名为搁船尖!当初,建造这里的那位人物早已不在人世,不过他却精通阴阳五行之术,搁船尖山峰的建筑,便是以此督造的。”

    赵佶叹道:“真乃鬼斧神工也!”

    方腊赞同的点点头,道:“我便是看重此地的风水以及山水,才迁移至此,再说这里也是师妹喜欢的地方。”

    赵似调笑道:“原来大哥也是痴情种啊!”

    赵佶哈哈大笑起来,方腊面色有些尴尬。这里的风水以及布局都是非常的不错,师妹又喜欢山水,才会将总坛迁移至此,也算是为了博取美人欢心,只不过郎有情妾无意。

    当真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本章完)

第186章 借酒浇愁愁更愁() 
纵然方腊是一代枭雄,还是难过美人关,脑海中浮现出师妹的身影,也会想起初时见到师妹还是少女。不曾想再次相见居然出落得水灵,容貌堪比花容月貌,身上淡雅的气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的心。

    方腊想起师妹的身影,心里有些甜蜜,又有些无奈,他心知肚明师妹对自己没有感情,只不过是遵守父母之命罢了。若是给她重新选择的机会,必然会离开此地。

    试问哪位英雄豪杰,真的能过美人关呢?

    回想起曾经,见到师妹的笑容如浴春风,嫣然一笑,举手投足间无不吸引方腊。虽然那个时候师妹还小,也不曾想过什么,直到她渐渐地长大了,才发现原来朝夕相处的小师妹居然如此美艳动人。

    自从师傅让她下嫁于自己的师兄后,方腊便不再看见她的笑容,眉头紧锁,脸上总是有种化不开的忧愁。但是,她并未反对这门婚事,仍然是同意下来,让方腊有些措手不及。

    直到看见师妹独自一人弹奏琴曲,脸上露出的无奈之色,没有任何的悲喜,他心里已经明白师妹对自己没有任何的意思,只是单纯的将自己当成兄长。但是,方腊对她无法忘怀,深深的眷恋。

    云心寺乃是佛家之地,方正大师接待香客后又看见方腊脸上的苦涩,心里叹息一声。他本来是前任教主的护法,自幼与方腊相识,也算是方腊的引路人,心知方腊内心深处的痛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方正大师!”赵佶、赵似转身望去,只见方正大师双手合十口念佛号,缓慢的走了过来。

    方正大师微微点点头,口念佛号:“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方腊点点头,道:“多谢大师指点!”

    方正大师道:“教主,这些年你还是未曾看开红尘。如今,老衲皈依我佛,心无旁骛,然教主虽为一教之主,有些事情无能为力实属正常,人力有尽时,方是人,那些不必要的执念暂且放下,是是而非皆有后人评,问心无愧即可。”

    他是云心寺的主持,又是摩尼教的护法,方腊又是他一起玩到大的好友,有些事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方正大师看破红尘往事,也是劝说方腊放下心中的执念,想要获得圣女的心,那是非常的难。

    前任教主的独女,自幼聪慧伶俐,又饱读诗书,乃是一代才女,又足智多谋还是教中的军师。这也是前任教主与夫人的意思,让方腊接替教主之位,娶独女为妻,以此光大本教。

    方正的话便是让方腊放弃博得欢心的想法,无论他做什么在圣女的眼中都不值得一提,只会淡然处之。他也清楚不知多少年未见圣女的笑容了,一切都是那个婚约,然而身为摩尼教的圣女,终生不得叛教,也不得嫁人,只得嫁于教主,这是本教的规定。

    对于感情的事情,方正大师还真的不懂,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抚方腊,让他心平气和下来。赵佶、赵似见方正大师稀里糊涂的说了一堆他们听不懂的话,更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看见之前还愁眉苦脸的方腊脸色变得淡然起来,再次恢复昔日处事不惊的教主,他们也放心了。

    由于云心寺是佛家之地,不得饮酒、吃肉,故而方腊带着赵佶、赵似二人从寺中出来,直接来到山下。并且,方腊又亲自传令命令麾下教众带几坛美酒上山,然后与赵佶、赵似二人坐在凉亭中静静的等待。

    两个时辰后,教众抬上来了四坛美酒,然后便下山而去,吩咐众人不必担心。那几人听候吩咐,回到了总坛。众人立即上前询问,他们也如实相告,听得众人莫名其妙:“教主与两人,还有左护法开怀畅饮?”

    方正大师本来不愿意多留,赵似却将他拉住一起坐了下来,他们四人围坐在一起,又寻了一处无人知晓的偏僻之地,尽情的畅饮。席间,赵似借着酒兴调笑方正大师,只因他是出家人,不得饮酒。

    可是,闻到酒香还是按耐不住自己心里的酒虫,愣是丢掉杯中的茶水,直接倒上一碗酒,与赵似等人痛饮起来。赵佶见方正大师真的饮酒,乃是犯戒了,急忙劝说道:“大师,我弟之言不必放在心上!”

    “二弟,你多虑了。”方腊微微一笑,看得赵佶惊疑的撇过头,又听到他继续说道:“左护法的酒量在教主也是数一数二的,想当年都是好酒之人。只因一次喝酒误事,误伤了自家兄弟,这才剃度出家为僧,之后便一直不在饮酒,就算是我邀请都被他拒绝。”

    “三弟言语之间有些莽撞,不过说的也是实话。酒乃是杯中物,岂能不饮?左护法举杯与三弟对饮,是真正的给足了面子。江湖中人就用江湖的方式解决,这样一来也好!”

    赵佶恍然大悟的点点头,看着赵似与方正大师二人对饮,心想:“只怕这是大师用他的方式赔礼道歉!”

    于是,他们四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唯有赵佶还算清醒。方腊那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不停地喝着闷酒,赵佶也没有劝说,任由他好好地痛饮一番;赵似、方正大师二人则是斗酒,之前还有一些间隙的两人也像是至交好友一样,这让赵佶哭笑不得。

    赵佶晃晃悠悠的站起来身来,只觉天昏地转,头重脚轻,又看了他们三人倒在地上直接睡着了。此时,篝火还在燃烧着,稍微祛除身体上的寒意。夜幕降临,浓密的雾气将四周围绕,就连火焰都渐渐地变小了,脚下的路更是看不清,何况赵佶也是喝了不少,头有点晕乎乎的。

    赵佶好不容易将他们三人都抬到山洞中,整个人也清醒了不少,浑身都是汗水。接着,他又独自一人走出山洞,前方是一片白茫茫的浓雾,根本就看不清楚四周的风景,雾水较重,身上也有些湿了。

    他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本章完)

第187章 再见倾城() 
此时,赵佶的脑海中又浮现出那日偶遇的女子,情不自禁地想起她的容貌,整个人如梦似幻,喃喃自语:“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赵佶独自一人走了出去,四周都是白茫茫的水雾,抬头望去,漆黑的夜晚只有零散的星光闪烁,点缀在空中,一轮模糊不清的圆月悬挂在半空。若是没有水雾形成一道薄薄的水幕遮挡,必定是一道优美的风景。

    此时,赵佶也没有心情去观看什么风景,酒劲下去了,脑子更加清醒了,那股思念之情更加的热烈。他不是没有见过美人,也不是单身之人,早已成家却没从未遇到过如此让自己心动不已的女子。

    就在他轻摇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来到了一处凉亭,缓慢的走了过去。凉亭的椅子上全部都是露水,远远的望去看不到任何风景,只有凉飕飕的寒风,形单影只的站在那里,目不转睛的看着前方,浑然不知有人前来。

    “公子,你怎么会来此?”一道银铃般清脆入耳的声音传进赵佶的耳朵里,犹如娟娟泉水般美妙,沁人心扉。

    “这个声音是……”赵佶听到那道声音就是自己魂萦梦牵的那人,心里一喜,急忙转身只见那熟悉的容貌,整个人都傻了。半晌过后,他又摇摇头笑了笑,道:“难道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又怎么会出现在我面前呢?一定是幻影!”

    那女子蹙着眉头,柔声道:“公子!”

    赵佶再一次听到那女子的声音,浑身一颤,尴尬道:“你……在下唐突了!”

    那女人嫣然一笑,道:“公子,你怎么会在此?”

    “在下与兄弟饮酒,他们都已醉倒,我便独自四处看看!”赵佶慌忙回道,心里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来此真正的目的便是为了一睹梦中人的倩影,只不过这些话只能放在心上。

    “小姐怎么会在此?”

    那女子道:“我本住在这附近,想来此观看日出,不曾会与公子相遇!”

    赵佶心领神会,只觉自己无话可说了,也不知该如何接下。那女子缓缓地走上前来,拿出一个蒲团坐在上面,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前方,也不再与赵佶多言了,两人就这么并排的坐在。

    但是,赵佶的目光时不时的偷瞄那女子,二人的距离不远,他能闻到女子身上独有的香味,心里更是激动万分,整个都呆住了,不由自主的喃喃道:“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那女子蕙质兰心,聪慧过人,也听到赵佶吟诵的诗句,眉头紧蹙,心里有些不悦。她知道赵佶说得是自己,赵佶偷瞄自己时,她也偶尔瞥了一眼看见了,却佯装若无其事。

    “不知公子来此地所谓何事?”

    赵佶慌忙道:“我来此是为了寻找一位兄长,他曾经提及此地,便与弟一同前来寻找。”

    “看样子,公子已经找到了!”那女子说道。

    “你是如何知晓的?”赵佶惊讶不已地看着她。

    那女子嫣然一笑道:“虽然你酒气减轻了不少,还是闻到你身上有股酒气,这里乃是佛家之地,不可饮酒。但是,你能在此饮酒又来到云心寺后山之处,必然是与你寻找之人相见,高兴之余才会破戒。”

    赵佶瞠目结舌,仅凭自己身上的酒气她便能猜测到结果,心里不由得佩服她来,道:“小姐观察细微,在下佩服!”

    “以公子的容貌不像是本地之人,想必是外地人,一路风尘仆仆,仍然一尘不染,可见公子的身份非同一般!”那女子又平淡无奇的说道,“如果我没有猜错,公子不是王孙贵族,必然是书香门第!”

    “如何见得?”赵佶好奇道。

    那女子回道:“那日在圣母庙中,你能道出画卷之中的意境,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定然学富五车。若非如此,你又如何通晓此道?”

    赵佶的心被震撼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子居然一眼看出自己很多东西,暗暗地赞道:“真乃奇女子!”

    在他遇到的女子中,从未有人如此聪慧,唯有当今的太后才有这样的眼力。赵佶再次看向那女子时,除了爱慕之意,还有几分敬意。赵佶的身边都是大家闺秀,还未出现这样的奇女子。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含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赵佶听闻那女子的吟诵的诗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