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67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67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是李邦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赵桓也不会如此担心,更不会做出放手一搏的事情,就连派出去的人都不能与他们有关,只得暗中布置一切,出面的人也不能是他们本身,不然要是陷进话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本章完)

第277章 朕是昏君吗?() 
赵桓与众人商议过后,决定由江湖中出手,而这一切安排都是赵桓的人做的。身为太子,赵桓岂能没有暗中力量。只是他的人隐藏的很深,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动用。

    现在情况特殊,赵桓也不得不出动暗中力量。为了以防万一,一次性派出了五名一等一高手,他们的身手比之大内侍卫要厉害许多,全部都是以一敌十的存在。

    高俅等人离开后,一切得以暗中进行;若是派出去的人有任何闪失,他们也不会供出自己指使的。太子赵桓吩咐下去,一定要完成任务。此外,他又派了一名弓箭好手跟随,总共六个人展开行动。

    赵构亲自禀报李邦彦的罪行,宋徽宗听闻后龙颜大怒,火急火燎的跟随赵构的脚步面见了那些少年。赵构以防万一,派人守护外又秘密将他们送到皇宫中,就算真的胆大包天也不敢在皇宫放肆。

    宋徽宗亲自面见了那些少年,又从那些少年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与赵构说得如出一辙。赵佶并非不信任赵构所言,而是李邦彦跟随在旁多年,深得他的信任,从未怀疑过他的忠心。

    现在,赵构告之李邦彦并非忠心耿耿,包藏祸心,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非常的失望。宋徽宗自问对李邦彦问心无愧,却不想他对自己是如此对待,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了。

    当宋徽宗看见那些少年的伤势后,尤其是他们眼神中的害怕与无助,他震怒了。直接命令赵构将李邦彦押解前来,不必等到朝会再审问,要亲自审问他为何这样做。

    在朱勔这个先例后,童贯接着伏法,又出现了一个李邦彦,最可恶的是李邦彦居然是自己身边的人,也出卖自己,这让宋徽宗情何以堪。即使知道事情的结果,赵佶还是不甘心,痛心地低语道:“为何他们如此对待朕!……朕自问待他们不薄,为何要这样做?……”

    赵构没有说话,赵有恭也沉默了,他们二人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得闭嘴不言。原本赵有恭待在楚王府中,赵构却派人将他请了过来;赵有恭费解的看着赵构,在他的耳边低声细语了几句才知道原因,就一直待在宫中没有回府了。

    “你们说,朕之前是不是太无能了?”

    赵佶疲惫不堪,脸上的容光消失不见了,留下来的只有哀伤,这一刻他懂得赵似心中的痛苦,的确是累了。可他不是赵似,无法做到逍遥自在;偌大的大宋江山还需要他坐镇,就算再累也得坚持下去。

    赵构、赵有恭连忙抬起头诧异的看着他,呆若木鸡,他们没想到皇上会问这样的话,两个人都愣住了。赵佶瞥了一眼赵有恭,低声问道:“有恭,你来回答,朕是不是太无能了?”

    赵有恭心里一紧,真挚的回道:“在臣的心中皇上永远那个顶天立地的九五之尊,只是皇上的苦心他们不曾懂得。若是天下百姓知道皇上苦心,亦会忠心耿耿!”

    赵佶怔怔不语的看着赵有恭,没有说话,撇过头看向赵构,道:“构儿,你来回答!”

    “真的要回答?”赵构为难的说道。

    “这是圣旨!”赵佶严肃地说道,“但说无妨,朕恕你无罪!”

    赵构如实回道:“正如堂兄所言,父皇英明睿智,乃是真正的顶天立地之人。奈何国难当前,情非得已;然,奸佞之人从中钻了空子,中饱私囊又贪污受贿,从中牟利。”

    “此乃人祸,非父皇之过也;在儿臣眼中,父皇是能忍之君,亦是有德之君,故非昏君!若父皇将奸佞所犯罪行揽在自己身上,罪己诏非明智之举,这些人罪该万死,唯有一网打尽方能重整朝纲,百姓丰衣足食!”

    赵构的这番话让赵有恭深有感触,要是不知道赵佶对大宋的事迹,他也觉得是昏君,要不然也不会逼宫了。事后,赵似详细的告知赵有恭有关于赵佶的一切,赵有恭也不得不佩服,能忍常人不能忍,若是昏君那真的是天理何在!

    不仅仅赵有恭如此想,赵构也是如此想。若是按照历史记载,宋徽宗的确是昏庸无能之人。虽然文采风流,只是后世的历史专家,就连赵构自己都认为宋徽宗昏庸毫无作为,然而亲身经历才发现,赵佶有很多无可奈何。

    宋徽宗的无可奈何实在是太多了,有些事情不是他能够左右的,身为皇上的他有很多身不由己。赵构懂得,赵有恭也理解,故而说出的话都是肺腑之言,没有半分恭维之意。

    “启奏皇上,贼人同党前来搭救现已经被团团围住!”

    宋徽宗惊讶道:“同党?”

    赵构迎着宋徽宗的目光,躬身道:“回禀父皇,其实这是一个计谋,以蛇出洞!”

    “引蛇出洞?”宋徽宗低声问道。

    赵构又与宋徽宗详细的解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是赵构的计谋,为得是引出幕后之人。随着赵构与赵佶都知道李邦彦效忠的对象是何人,在没有证据之下不敢轻举妄动,赵佶也不愿意采取任何动作,故而这样的计谋是为了下套,到时候证据确凿再做行动。

    赵有恭也不知道事情的计划,要不是他匆匆而来也不知事情的真相,一切都是赵构一人安排。押解天牢的李邦彦是本人,赵构知道目前的情况不能妄自行动,故而用了这个计谋。

    果然不出所料,就有人前去刺杀李邦彦,赵构早已安排一切,为得就是敲山震虎。赵构与赵有恭低声细语的就是这件事,赵有恭立即下命派人前去天牢防守,然后才有了这样一幕。

    “情况如何?”赵构沉声道。

    那人回道:“这……”

    赵构见他欲言又止,皱着眉头问道:“莫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那人愧疚地回道:“他死了!”

    “什么?”赵构大吃一惊,惊疑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本他们出现时,我们便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不料敌人中有一位是弓箭手,利用自己手中的箭矢射中他,最后才让我们功亏一篑;这些人以臣之见必定是精心培养的死士。”

    那人回想起之前发生的一幕,皱着眉头,躬身回道:“当时,我们已经抓住却不想这些人口中含有毒囊,最后的结果出乎众人意料之外。以臣对这些人的观察,只怕这些人不是善茬,来者不善!”

    赵构听闻李邦彦之死没有任何不满,气定神闲的点点头,淡淡的说道:“知道了,你下去吧!”

    (本章完)

第278章 这本来就是一个圈套() 
宋徽宗皱着眉头,总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疑惑的看着赵构,低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这厮之前还是好好地,怎么现在就死了呢?莫不是其中有什么事情?”

    赵构郑重的点点头,回道:“父皇,李邦彦的死有些意外,不过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没想到他们真的有此胆色敢闯天牢,看样子狗急了也跳墙。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后面还有更多的牵扯,这是弃车保帅!”

    赵佶若有所思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惊疑道:“构儿,这是你设下的圈套?”

    “不错,这本来就是一个圈套!”赵构也不否认,叹息一声:“当初,儿臣抓来李邦彦这厮的消息没有掩盖,为得就是引蛇出洞,吸引他们出手相救;儿臣也安排好一切,最后还是功亏一篑!”

    赵有恭之所以被赵构喊来,为得就是这件事,他听从赵构安排好人手,以防万一有人杀人灭口。赵构分析局势,如今之计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便是杀了证人却被他派人严密保护,难以找到,最后只有杀人灭口这条路。

    那个时候赵构没有把握,因为杀人灭口容易暴露行踪,牵扯更多的人。只是赵构没有预料到他们真的敢这样做,要知道前往天牢杀人灭口这样的勇气还真是少有,要不是各为其主赵构还真的为他们的行为点赞。

    赵佶沉默不语,苦恼的摇摇头,赵构没有回话他也知道是谁做的,只是有些事情不点破更好。顿时,赵佶也理解赵构如此做的缘由了,这样一来不仅仅确定了对方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还弄清楚了李邦彦的身份地位不一般,要不然也不会冒风险。

    众人心知肚明那人便是太子赵桓所为,都没有说出来。即使太子赵桓没有亲自出面,不过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都不是个事情,因为从一开始李邦彦便是赵桓的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现在有人杀人灭口也只有太子赵桓有这个动机,赵构利用李邦彦一人便试探出赵桓的底细,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计谋被人识破了。赵构抓捕李邦彦行动的消息没有封锁,便是为了给他留一个机会。

    这是一个机会亦是一个挑战,要是李邦彦真的很重要势必会有行动,要是无关紧要那么敲山震虎的效果就不大了。现在,李邦彦死了,还死在天牢,就算那些杀手全部伏诛也显示出赵桓的力量还未完全暴露出来。

    赵构设下这个局,不仅仅达到了自己目的,也让赵桓暴露人前,而他的势力也露出冰山一角来。如此一来,太子赵桓的势力比表面上的要强大很多,能够在天牢将李邦彦杀了,这份本事也不弱于山庄之人。

    经过来人的禀报,事情的经过也都知道了。原来那些五名杀手悄悄地偷入天牢,在他们身后又跟随着弓箭好手,那人手中的箭矢有一支是涂满了穿肠毒药,专门用来送李邦彦一程的。

    那五名杀手悄悄地潜入天牢,又仔细的打探确定了李邦彦在何地,然后又打了手势告知于距离他们有些距离的弓箭手。当他们出现在天牢,准备离去时却被赵有恭派的人团团围住。

    他们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那一刻出现的危机并未让他们慌了手脚,反而与众人厮杀起来;双方都杀红了眼,互不相让,最后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都被这些人吸引完全忽略了远方隐藏在暗中的弓箭手。

    这五人也着实有些本事,凭借着他们的身手愣是拖住了大半人力,也成功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最后利用自己等人给了弓箭手可趁之机。他在众人分神之际,搭上箭矢拉满硬弓,径直射向了李邦彦,还未有任何反应便中了一箭,一命呜呼了。

    当李邦彦死在天牢,口吐白沫众人方才清醒过来,立即展开追捕行动,最后那名弓箭手寡不敌众之下也被抓了起来;另外五名杀手也被打成重伤,最后六个人在被抓的那一刻便做好了赴死准备,什么话也不说便自杀了。

    当五名杀手,一名弓箭手全部未归,太子赵桓便知道他们出了事情。那个时候他以为失败了,还被擒获住了。在他失望之时,又听到他们成功的消息,就算是死了也成功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虽然损失了五名一等一的高手,还有一位神箭手;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就算是猜到是我做的,也没有任何证据,又能奈我何?”太子赵桓抿了一口茶水,舒服的躺在椅子上,一脸的得意,又有几分狠戾,暗暗地想道:“若不是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怎么会铤而走险。”

    杀手的死对于赵桓来说没有值得关心的,这些人本来就效忠于他,如今死了更是理所应当。赵桓真正在意的,这一次真的是一个圈套。如果不是他们反应机灵只怕鹿死谁手尚且不知,这样一来意味着赵构早已猜到会有人前往天牢杀人灭口。

    赵桓眉头紧皱,凝重的喃喃道:“莫不是老九知道些什么?又或是他已经猜到是我做的?”他想了想又觉得不对,果断的摇头否定,“如果他真的知道了什么,为何不在父皇面前直接弹劾,要知道他有这样的权力。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难道是没有证据?”

    太子赵桓想了许久,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心里不禁有些担心了。无论是哪种猜测对他都是大大的不利,眼下他需要考虑的是明日朝会该如何表现,以免众人的怀疑是自己做的,不能让群臣认为自己是无情之人,这样一来不仅寒了众人心,也显示出自己心胸狭隘,不是明主,这些事情让他不得不去好好地思考才行。

    相比太子赵桓的纠结与担心,赵构显得轻松许多,他与赵有恭二人没有回府一直留在宫中静静地等候着天亮。原本他们二人是准备回去的,赵佶看了天色便让他们留下。

    天牢发生有人劫狱这等大事,明日便会引起朝堂震动;李邦彦的死在赵构的预料之内,他没有显得慌张或是担心,仿佛这件事根本无关似的,风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