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203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203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国啊,老师不是说你什么,你看看其他学生都能完成,唯独你教了数十遍还是原地踏步,这样一来其他学生又如何看你,又如何看待我这个老师?就算你是文人,不过也要学点武艺,也好对得起你的名字。”

    “弟子谨记老师教诲!”苦口婆心的劝说,让赵构心里无可奈何,只得点头答允。

    那人见到赵构点头答允,又是哭笑不得。虽说教导了无数次,可他没有任何的反感,反而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教导,这让赵构于心不忍,又想起众人对自己的印象,只得一直装下去,不敢露出半点自己懂武艺的模样。

    当初,赵构决定弃武从文时,改头换面不说,还隐藏了高深武艺,完全不懂任何武功的文人墨客。此时,赵构如愿以偿的进入相州的书院学习,感受一下学院的氛围。

    相州有名望的便是韩家,也是世族大家,尤其是韩琦更是大宋名臣,故而相州文风颇重。并且,韩家也是这所学院的最大支持者,只要学习成绩优异,便可以得到韩家重点培育,只是要拜入韩家门下。

    赵构便是看中这点,乔装打扮进入其中,终日与其他学生一样读文习字;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所学院也需要学武,赵构哭笑不得却又不能说什么,只能佯装什么都不会。

    无论老师教授多少遍,赵构就是不会。但是,赵构在其他方面天赋很高,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研读历史等,与先生对答如流,得到一致的赞许。偏偏人无完人,在武艺上面却是一窍不通。

    这可急坏了教授武艺的老师们,要知道赵构乃是重点培养对象,要是不出意外定然高中状元的人才。于是,众人纷纷对他很是优待,赵构在课堂上询问的问题,亦是超出很多人的思考范围。

    有时候就连老师都觉得面上无光,只因无法回答赵构的问题。但是,赵构洗去铅华,返璞归真,忘记所有,身份、地位、成就等,重新开始,俨然是一位虚心好学的学生。

    赵构告之学院先生,自己乃是远方之人,此地并未有亲眷,而这所学院又提供住宿,故而赵构在此住下,仅此他一人,其他人都是当地学生,或是远方慕名而来的富家子弟,或是官宦子弟。

    演戏就要逼真点,赵构不仅仅穿得衣裳都是粗布麻衣,没有任何光鲜亮丽的衣裳做装饰,可他眉宇间的英气,以及谈吐都得到学院先生另眼相看,唯独武艺这门课程让先生们失望了。

    赵构念及此处,对老师们都非常的愧疚,众人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武艺不过关还是重点培养,在他们眼里都是以文科为重,武艺只是辅助,就算没有得到的也是甲等成绩。

    此时,正是下课之后,赵构住在学院里,而传授武艺的老师也是住在此地,这一来二回的便熟悉了。那位传授赵构武艺名为陈广,不是本地人,也不知来自何处,只知他武艺高强,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陈广最擅长的便是枪术、刀术,对赵构的喜爱让他对格外器重赵构,不仅仅传授基本的拳脚功夫,就连枪术、刀术都一并传给赵构,而赵构却是对此道一窍不通,这让他很是苦恼。

    “老师,弟子愚钝,让老师失望了!”赵构见陈广失望的眼神,心里满是愧疚。

    陈广拍着赵构的肩膀,微微一笑道:“卫国啊!每个人都会自己擅长的领域,老师对于读书习字也是一窍不通,虽然识得几个字,也不过是行走江湖需要罢了。当初,传授我武艺的老师也是说我笨,我与你好不了哪里去。”

    赵构暗暗苦笑,他是真的不想多学,只是害怕露出马脚,却又不忍心陈广失望,着实让他难以抉择。

    陈广继续安慰道:“大宋习武之风乃是为了抵御外敌,弃武从文是为了自己,老师只想让你知道就算日后做了高官,切不可忘记本心,金国、辽国虎视眈眈,也需要一个好的身体才能治理国家,文武平衡方是最佳。”

    “习武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长久的坚持,我习武数十年,早有今日的成就,拿得出手的便是枪术、刀法,其它武功不提也罢。如果你坚持下去,势必会习得,哪怕较少也无妨,也算是一种防身之术。”

    赵构猜到陈广定然遇到什么事,或是以前的经历颇丰,却一直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每次听闻边关吃紧的消息都会闷闷不乐,每次听到捷报传来,就会欣喜若狂,这让赵构怀疑陈广以前是一位将领。

    虽然佯装不懂任何武艺,赵构却是看得出来,陈广的枪术、刀法却是在军队中上阵杀敌才用的,尤其是挥舞起来时,陈广的眼神都格外犀利,如同刀子一般,耍出来更是不留情,犹如全部杀死一样,只是赵构知道有些事情不知道为好,要是哪天陈广愿意说,那便最好,不愿意说赵构也不想知道太多,有些事情知道了不见得是好事。

    (本章完)

第346章 何为王?何为制?() 
“卫国,走!陪我喝两杯去!”陈广拍着赵构的肩膀,不论他是否答应,直接拉着他离开了。

    于是,赵构很悲催的成为陪客,陈广好酒,而且酒量不小。赵构只能陪着他痛饮了,只是赵构乃是学院的学生,学院明文规定学院内不得饮酒,故而陈广带着赵构来到了酒馆直接喝了起来。

    入夜,赵构、陈广二人脸红耳赤,涨红着脸,搭着肩膀来到厢房。

    “咳咳!……”

    赵构、陈广二人听闻声音,吓了一跳,耷拉着脸转过身,笑脸盈盈地说道:“院长,您这么晚还没有入睡啊!”

    院长看着赵构、陈广二人脸色潮红,满身的酒气,严厉的训斥道:“你们都忘记了学院的规定了吗?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多少次?陈广,你是学院的老师,与学生勾肩搭背,成何体统?”

    “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不要失礼的进入学院。若是其他人瞧见了,只怕对学院的声誉有所影响。这一次是最后的警告,要是下次再发现,那就按照学院的规定处理!”

    院长语重心长地说着,赵构、陈广二人却是沉默不语,昏昏欲睡的模样。只因他们的确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尤其是被院长逮个正着,他们二人也是听得太多了,每次都没有什么用,依然如此。

    院长并无坏心,赵构、陈广二人也知道自己犯了错,故而不敢反驳,只得点头答允。说了一顿后,院长便让他们二人歇息去了。陈广是学院的老师,有独立的厢房,赵构因为一个人也独自居住在厢房内。

    赵构将陈广送回厢房,再独自回来,稍作调息,醉意已然消失。接着,赵构盘膝而坐,练习内功,脑海中又浮现出陈广早些时候传授的枪术,忍不住赞叹道:“此枪术不比师兄的枪术弱,堪比大杀器,想必陈广昔日也是一位将军,要不就是武术大家!”

    虽然赵构佯装不懂武功,也看得出来陈广枪术的霸道,每一招每一式都是杀伐之气,哪怕陈广隐藏还是看出端倪。赵构并未挑明,不过陈广传授的招式,他都默默地记在心中,有时候看着陈广自己舞弄时,也会留心观察。

    夜深人静时,学院的人员皆已睡下,唯有打更的在提着灯笼,提醒众人时辰。一道黑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闪身消失在漆黑的夜晚中,犹如一道风从打更的人身边略过。

    “真是奇怪事,怎么会起风呢?”

    “你们出来吧!”

    “属下见过少主!”

    深夜从学院出来的人便是赵构,他来到一处无人之地,此时早已有人在等候了。见到赵构前来,连忙恭迎,而此人便是王管家;接着,赵构又问道:“王管家,现在朝中形势如何?”

    “一如往常,并无变化!”王管家躬身回道,“只是楚王曾经多次上门,想要询问少主在何处,怕是事务繁多,楚王身上背负的压力甚大。至于,太子等人有楚王制衡,无法卷土重来,上次事情已经让他元气大伤。”

    赵构点点头:“这样才好,你且先回去!另外,让李施仁、李施恩兄弟传我的命令给予燕青等人,让他们务必布置好一切,以防万一。若是有任何情况,及时来报!”

    王管家禀告结束后,赵构独自一人在此,拿起一根木棍,练习陈广传授的枪术,挥散自如,与白天招招失误,判若两人。

    半个时辰,赵构才回到学院里。片刻后,天便已经亮了。

    相比个人读书习字,与众人在一起学习更有效果。虽然学院的藏书没有宫中多,不过这里有很好的老师,宫中也有传授知识的老师。只是这些人是高官,缺少民间的知识。

    学院的学生穿着院服,陆陆续续的走进书院,众人开始做早课,一起读书习字,学习常用报考的书籍,尤其是《论语》等更是重点之重。赵构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大声朗读,而他也入乡随俗,摇头晃脑,时间长了还是受不了,总觉得头要被甩掉似的。

    “今日学习的乃是《礼经》——王制篇!”先生翻开书本,抑扬顿挫地读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众人跟随先生的声音,齐声诵读,片刻后先生又为大家详细的解释此中道理,引古论今,信手拈来,就连赵构都不得不佩服此时的先生当真是真才实学,任何典故或是意思都能详细的解释清楚。

    虽然有真才实学,只是赵构听上去还是没有后世那样的自由而说,只是论及的都是传统文化,少了些许自由言论。只是眼下的情况容不得他有任何想法,只得乖乖的学着,听从其他对此的理解,耐着性子,就算是再不想听也不得不去融入才行。

    先生详详细细地将整篇“王制”解读过后,抬起头看着众人认真虚心听取,欣慰的点点头,又瞥见赵构皱着眉头,疑惑不解的模样,微笑的说道:“赵卫国,你有何疑惑?”

    赵构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拱手作揖,直言不讳地说道:“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

    “哦!……”先生很高兴有人主动地道出问题,笑着说道:“有何疑惑,但说无妨!”

    “回禀先生,学生想问:何为王?何为制?”赵构认真的说道,没有任何的嬉笑之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与此篇有何区别?恳求先生为学生解惑!”

    纵然赵构知道书本中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有很大差距,还是有些不明白,要想知道文人的思想,唯有这样的方法才行,故而心中有疑惑,决不会隐藏,必定和盘道出,有时候因为他的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惹恼先生,直接罚站,或是挨训的事情都有,不过这些都是值得。

    (本章完)

第347章 解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乃是出自前大唐皇帝李世民所言!”先生微笑的解释道,“前唐太宗皇帝乃是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总结出这一句话,彰显出百姓的重要,民心者得天下。”

    “民者,百姓也!天下兴亡,百姓之心所向,那便是繁荣昌盛;百姓之心所弃,必定衰亡,民怨四起,群雄争锋,此乃前隋被前唐取代的根本原因。任何政策不得脱离百姓,亦不能危及百姓。”

    “百姓之幸,天下之兴;百姓之苦,天下之亡!偌大的江山社稷,人口数以百万计,没有可行的制度加以约束,怕是早已天下大乱。身为王,掌握的是王权之道,亦是平衡之道。”

    “然而身为君王,一国之君,九五之尊!一人之力掌管天下,如何能行?唯有选贤举能分管天下,事事俱到根本不可能,总会有黑暗的地方。而王制,便是以君王为尊,以此类推,分级管理,此乃王道也。”

    “以爵位来说,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又有六礼、七教伦常、八政!这些都是人世间最常见的制度,自古流传,代代不息。以爵位来说,要是天下官员没有分成三六九等级,一视同仁,天下真的大同了,又如何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呢?”

    “人都需要积极向上,不思进取,便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了此等功勋爵位,以及赏赐的封地等,这些与之匹配,才能体现出大臣们的功勋卓著,还有就是让礼仪更加严谨。”

    “六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相见礼;所谓七教,是指七种人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兄弟有爱,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宾客有礼。至于八政,是指饮食的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