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216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216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衡阳不曾出来,此事乃是他的遗憾,今日所见本人,岂能错过,想要与他共谈一下。

    胡安国的盛名在外,又是大学者,还师从名师指点,故而众人吃过饭后闲来无事便与他谈论起经论、诸子百家等,还有一些人更是像偷师一样,恭敬不已,这让胡安国有些不适应。

    若是十年前,胡安国怕是习以为常;十年后,胡安国常年留在家中,深居简出的,又甚少与众人谈论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等典籍之事。十年的空白让他有些忘记了这样感觉,似曾相识却又陌生。

    胡安国面对众人的疑惑,只要知道的一律解惑,还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众人大为赞扬。并非恭维之词,乃是被胡安国的学识折服了。正因如此,众人之前还较为陌生,也渐渐的熟悉起来。

    虽然王槐较为年轻,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一番谈论后,众人对他的印象也格外清晰,对他的学识也是非常赞赏。原本还有疑惑的人,在这一刻也信服了。接着,王槐针对自己今日遇到的事情说出来自己的一番道理,重点赞扬了赵构的行为,认为此乃读书人的典范。

    胡安国等人听闻王槐所说的事情,皆是震惊不已,他不曾想到读书人中有这样的败类,而这些事情原本不必像胡安国禀报的。毕竟,胡安国乃是临时派遣,而他只需要回京禀报就好。

    “此人到底是何人?”胡安国听闻王槐的提醒,才想起今日见到的那位年轻人,还有他身边的王管家。

    其实,王管家与胡安国是认识,不仅仅认识,更是见过数面。只不过他们二人并未有任何交集倒是真的。王管家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见过胡安国,那个时候胡安国刚刚辞官。

    由于皇上对胡安国非常倚重,却又不愿意接受官职,王管家这才亲自出面。另外,与王管家一同前来的还有赵似。虽然那个时候赵似在众人面前都‘死了’,不过赵似之前也与胡安国交好。

    胡安国不是武人,却得到赵似的敬重,那是因为他确有真才实学。赵似还邀请过胡安国来到府中作客,那个时候赵有恭也曾经见过此人,还受到胡安国的教导,不过也是数日罢了。

    正因如此,王管家来到衡阳胡安国居住的地方,暗中观察发现,他的确是不愿做官,又与他有数面之缘。王管家有意接近,这一来二去,二人还熟悉起来了,胡安国也不是糊涂之人,他看得出王管家来此地的目的,便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的原因。

    王管家与他相处一段时日后,也被胡安国的学识折服,决定帮他一帮。那个时候,赵似也亲来了。不过他一直隐身于暗处,也正是王管家与赵似二人的帮助,宋徽宗赵佶才没有继续强迫胡安国出山。

    他们二人十年未曾相见,王管家离去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自此以后胡安国便没有接到皇上的圣旨,他知道是王管家帮忙了,却不知赵似在其中的作用。毕竟,那个时候的赵似不在了,故而这个恩惠一直记在心里。若非这十年来没有任何人打扰他的清净,胡安国也不会安心地研究《春秋》。

    胡安国原本以为自己就这样过着平静的日子了,不会再与朝廷有任何牵扯了。没想到前些日子,突然而来的一位贵客,惊扰了他的平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外,还有些诧异,待那人表露身份以及来意后,胡安国只得答允下来,也算是报答这十年来清静的恩惠;再说他对于学政方面的事情不遗余力,也就半推半就的答应了。

    (本章完)

第372章 投其所好() 
胡安国因母亲意外去世,远在成都府任职的他,急匆匆的回到家乡,待他抵达时,母亲已经过世。身为家中唯一的男丁,父亲也早早去世,母亲也走了,独留下他一人。

    回乡奔丧的胡安国在家中守孝两年,第三年宋徽宗便传下圣旨让他离家会京赴任。有感于母亲病逝,自己常年在外,尚未尽孝道,故而胡安国思前想后决定不愿入朝为官。

    宋徽宗见胡安国乃是孝子,便准许他留在衡阳任职,然他仍然不予接受,依然称病拒不赴任,辞官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宋徽宗期盼胡安国出山相助于自己,屡次传下圣旨,他仍然不予理会。

    “这个胡匹夫,当真不识好歹!”赵佶见胡安国屡次不愿答应做官,气得破口大骂:“说什么武夷先生,朕看是武夷老匹夫才是,要是再不答允,朕便斩了他,看他如何恃才自傲!”

    “皇兄且息怒!”赵似见兄长怒气冲冲,也觉得胡安国做的有些过分,不过他倒是有些理解。

    毕竟,大宋局势不稳,党派之争,又有外敌为患,还有皇兄的不作为,奸佞当道等等,这让胡安国离京回乡倒也说得过去。此外,胡安国乃是回乡奔丧,情有可原。

    偏偏胡安国回乡之后,不愿意回来了,一心留在家中自给自足,不愿意入朝为官。虽说胡安国有治国之才,如此婉拒圣上的眷顾,岂不让人认为他恃才自傲,当真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

    当初,胡安国因母亲去世的消息,匆忙请辞;那个时候赵似便提醒过兄长,让他小心。但是,赵佶不以为然,没想到今日一语成真。毕竟,胡安国一心研读《春秋》,赵似是知道的,故而出言提醒。

    现在胡安国想必不愿回来,留在故里,也是为了此事。虽然赵似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不过在国事家事面前,当以国事为重,心里不免有些生气。但是,没有赵佶如此气恼便是。

    “你说这个胡匹夫到底是怎么想的?朕三番两次传旨让他入京任职,偏偏他不乐意。若不是念及确有真才实学,怕是朕早早将他杀之,以儆效尤。大宋自开国以来,尚未有人如此做!”

    “皇兄切莫生气,气恼了身子不值得!”赵似微微一笑,道:“说起这个胡安国,我倒是与他有几分交情。他自幼拜在名师之下,志向远比其他人要高出很多,不为做官,只为做自己的事情。”

    “十三弟,你是如何知道的?”赵佶想起胡安国心里就一阵不舒服,纳闷地望着赵似。

    “皇兄,你看太小觑弟弟了!”赵似哈哈一笑,道:“此人的才学,我也是从他人处得之,便亲自拜会,没想到一来二去倒也是见得真切。另外,我家那个小子也曾在他那里学习过,不过他并未收下为弟子,只是教了一段时间便离开了太学院,被皇兄调任湖北去了。”

    “不如这样,我暗中前去探查一下情况,待摸清楚了他到底如何想,再作打算。如果真的不愿意做官,依然是有大事的话,那不如就这样算了,不必强求于人,再说了他在文人心中的地位颇重,又是太学博士,太学院中大多学生都是他的学生,要是真的逼急了,怕是不好收场。”

    赵似微微一笑,道:“皇兄,你且看如何?”

    “唉!……只能如此行事了!”

    赵佶失望了叹了一口气,他真心希望胡安国能够出来相助于自己,奈何人家就是不愿意。如果真的逼急了,怕是得不偿失,要不然早就下旨处死了,哪怕再气恼都未曾有过任何过激行为。

    于是,赵似与王管家二人悄悄地来到胡安国处。但是,赵似‘已死’不能出面,一切都由王管家出面处理。

    赵似思前想后,决定留在当地镇上,开了一家小店,又乔装打扮一下,伪装成老板,王管家则成为店小二。虽说胡安国是文人,但是他有一个爱好,那便是饮酒,只要是好酒皆可一醉方休。

    这也是赵似与之交往过程中得知的,故而赵似投其所好,在当地开了一家酒坊,因为他卖得酒水与众不同,又爽口且尽头足,很快便在当地传扬开来,渐渐地打出名声。

    虽然胡安国在家守孝,但是听闻镇上有好酒,肚子里的酒虫沉静许久,终于耐不住美酒的诱惑,兴致冲冲的前来买酒喝。

    赵似见鱼儿上钩了,便拿出珍藏的好酒送于胡安国,说是仰慕他的文才,只需要让他题字便可。胡安国见有此等好事,二话不说直接提笔书写起来,最后得到了一坛好酒,直接带回去好好地品尝。

    一来二去,长此久往,渐渐地王管家也与胡安国熟悉了。之后,王管家更是有意无意地来到胡安国的家中,见他住在草棚内,并非高墙大院,显得非常诧异,又见他在住的地方种的菜,这一下王管家更是惊叹不已。

    王管家将自己看到的情况悉数禀告于赵似,赵似赞叹一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当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看样子是真的不愿入朝为官了!……此次任务怕是无法完成了!……”

    “庄主,他不愿意回京城为官,皇上那边该如何面对?”

    “顺其自然吧!”赵似叹息一声,又笑了笑道:“若是没猜错的话,过些日子便会前来了!那个时候我们再与他见上一见,我不能出面,你却可以摆明身份直接与他对话,再做决定!”

    王管家狐疑地看了看赵似,心想:“让我摆明身份?庄主这是唱的哪一出?”

    果不其然,数日后,胡安国真的来了,王管家像往常一样准备为他送上美酒,却被他劝住。

    “二位兄台,劳烦这些时日的款待,胡某在此拜谢!”胡安国道谢一声,又开门见山地说道:“二位兄台不远千里来到此地,无非是为了探查胡某的情况,好上报于朝廷,这些胡某都知道,咱们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王管家微微一愣,目光瞥了一眼赵似,没想到真的被他说中了。于是,他也没有任何做作,更没有隐瞒,直接承认了。如果再玩虚的,不仅是侮辱了胡安国的智商,也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武夷先生果然名不虚传,不仅仅博学多才,思维更是缜密。既然先生如此说了,我也不隐瞒了,在下来此的确是朝廷的意思,皇上屡次传旨,先生拒不接受,特来此看看先生的情况,好回去禀报。”

    “果然是皇上派来的人!”胡安国淡然的笑了笑,像是知道他们二人的身份似的,接着又说道:“劳烦二位大人代胡某传话回禀皇上,草民卸下官职后,留在此地,自给自足,过得甚是开心,有负皇恩。草民实在是不愿意入朝为官,更不想搅在这趟浑水里,只想一心一意地钻研诸子百家所学,此乃胡某一生志向,恳求皇上成全!”

    “先生……”

    王管家的话还未说完,便被赵似接话道:“武夷先生,我兄弟二人必定将话原封不动的带给皇上,我等在此保证日后再无其他人前来打搅先生的清静,你看如何?”

    “如此多谢二位兄台了!”胡安国诧异的看了一眼赵似,又郑重的道谢一声,然后便告辞离去了。

    “庄主,为何不劝说一下呢?”王管家望着胡安国离去的背影,疑惑不解的问道。

    赵似淡淡的说道:“胡安国此人行事皆有目标,目标没有达成势必不会答应的。再说了,他的心已经不再官场,就算勉强他回去了,只怕也没有太大的效果,还不如让他安心在此研究学术,或许更好也说不定!”

    王管家似懂非懂地看着赵似,接着赵似又吩咐他收拾一下。

    次日,赵似、王管家二人皆以离去;在离开前,赵似又命人将尚未卖完的酒全部送给了胡安国,也算是赵似赠送给老友的心意,故而胡安国记着这次恩惠。虽然不知道赵似在其中的作用,不过却记住了王管家,也算是有所收获。

    在此感谢书友冰雪巨人在起点投了12张推荐票~~

    (本章完)

第373章 山人自有妙计() 
自从那日以后,胡安国再也没有见过王管家,而且也没有朝廷的人前来打扰。虽说王管家与自己不相识,不过这份恩情却是时刻铭记于心。胡安国并非忘恩负义之人,故而十年后的今天才答应出山,只为还了当年的一份恩情。

    胡安国见一些美酒送往自己住的地方,询问一下送货人才知道那家店已经关门了,而这些酒水全部都是那家酒坊老板、伙计赠送的。胡安国愣了一下,慌忙跑了出去。

    待他再次来到这家酒坊时,门上贴着‘关门、歇业’等字样,方才相信是真的。胡安国虽是文人,却与诗仙李白一样好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唯有醉过方才明白酒中滋味。

    赵似、王管家二人关门歇业后,便回到京城,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如实禀报于宋徽宗。赵佶听闻二人禀告,又见赵似说得在情在理,也就此作罢了,也不再派遣官吏前去打搅他的清静,让他安心做学问。

    赵佶也不想不到十年的不打扰,换来十年后的回报!

    虽说赵似与王管家单方面联系,对于赵构在何地,作甚还是了解清楚。只要赵似想要知道,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且看他愿不愿意与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