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384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384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吴璘将军何在?”

    “末将在!”

    “吴玠将军何在?”

    “末将在!”

    “吴璘将军汝本在延安府抵御西夏大军,跟随兄长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西夏与金联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又与令兄二人率领五千精兵渡海进入辽阳府腹地,与大军里应外合,方能攻破辽阳府。”

    赵构接着说道:“吴璘将军朕赐予汝为信王,官封奉国军节度使、抚远大将军之职,镇守大宋南方,广南东路大军由汝统帅;吴玠将军朕赐予汝为涪王,镇守大宋西南方,广南西路大军由汝统帅。”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琦将军何在?”

    “末将在!”

    “刘将军跟随朕身边多年,在朕尚是将军、燕王之时,便骁勇善战,屡建功勋。朕又派遣汝抵御西夏大军,与吴璘、吴玠二位将军很好的保护大宋蜀地百姓安危,朕心甚慰!”

    赵构大声赞道:“赐封汝为吴王,加封太子太保,官封天策上将军,镇守真定府,河北西路安肃、永宁、广信、顺安四军皆由汝统帅。”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宠何在?”

    “臣在!”

    “朕知晓汝一心想要进入沙场上阵杀敌,一直让汝留在朕身边,成为禁军大统领,掌管十万大军,这些年的确是委屈你了。今日,朕赐封汝为护国公,官居一品大员,另外朕再赐予汝母亲为秦国夫人,令尊追封为秦国公,以表彰汝之一门对大宋朝廷的贡献!”

    提及高宠,赵构的确是心中有愧,要不是身边无人可用,也不至于让堂堂的将帅之才的高宠留守在京城,担任禁军统领之职,他也清楚高宠心中有些苦恼,最后又接着说道:“另外,朕特准许汝今后哪里有战事,汝尽可以前去戍守,你可满意否?”

    “谢主隆恩!”高宠感激涕流,他一心所愿便是上阵杀敌,偏偏赵构没舍得放他前去,实际上也是赵构知道高宠要是真的上战场会死去,而高家便后继无人,这样做他于心不忍。

    于是,赵构宁可让高宠留在身边,也不愿意失去统帅一方的大将。其实,深意也就是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位交给高宠,由他统帅大军镇守大宋边关。众人都心知肚明,也没有人反对。

    若是论功绩,高宠不弱于九王之中的任何一人;论武功,除了赵构以外,哪怕是赵有恭都不见得是他的对手,偏偏高宠乃是忠孝之人,他的母亲尚且在世,又听从母亲的建议,留在赵构身边守护,实际上这些年老夫人的身体每况愈下,高宠也无心前往前线,迫不得已之下才甘愿前往。

    若是老夫人仙逝,而高宠又有后人,那么赵构也就自然愿意放人。当朝中有高宠带领的十万禁军镇守,无人敢动,这些年他也学习了不少兵法谋略,甚至赵构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这些都让高宠感激不尽。

    赵构登基六年时,邢秉懿便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这让朝野上下很是开心,唯有赵构哭丧着脸,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小家伙。再说了,那个时候他的心思都在研究大炮上,要不就是思考如何灭金上,无暇分身前去探望两个孩子,而朝中大臣更是纷纷上奏让赵构立下太子,而赵构却不愿意如此做,以孩子年幼不懂事回绝,也正是那一年高宠成亲,完成了老夫人交代的事情,次年便生下一子,老夫人也不知怎么的,身体居然好了,这让太医都觉得有些惊讶,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现在大宋气势如虹,国泰民安,又有赵构分封的九位王爷,其他有功将领也都一一册封官职、爵位,除了楚王赵有恭是皇室宗亲外,其他八人都是异姓封王。虽说不是大宋先例,不过同时分封八位异姓王爷还真是没有过的事情。

    后世之中将此事记载在史书上,曰:“上封九王,定鼎天下;九九之数,天命所归!”

    (本章完)

第675章 迁都幽州() 
金朝在宋军的大炮之下,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抵挡,最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此次宋金大战,赵构封赏了所有将领,那些将领理所应当的成为首功之臣,而他也不曾吝啬,大大的给予奖赏,封王、封侯等。

    赵构亲封九位王爷,又将他们指派至各地,统帅大军。现如今的大将军职位,并未虚名,在赵构的提倡下,全部都是实权,九王镇守大宋万里河山,赵构很放心。

    赵有恭唯独没有统帅大军,而是成为右丞相留在朝中任职,也就是说自此以后左丞相乃是文臣,右丞相乃是武将,太尉并不是武将最高职位。左右丞相站列左右一排,各自领导大臣。

    为了平衡朝野大臣,李纲从左丞相之位退下来,由朱倬接任,并不是潘良贵、李光等人。

    建业十年,赵构登基为帝励精图治,国泰民安,一些女真人也与汉人通婚,这都是赵构的功劳。此外,大宋能人辈出,不说文武百官各个都是精明强干的大臣,至少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州县都甚少出现贪污徇私之人。

    虽然经过宋金大战,大宋财力耗费不少,战死沙场之人甚多,然而赵构又两年的整顿,使得大宋百废待兴,无论是何种行业都涌现出一批才能之人,这些人对赵构推行的政策十分拥护,而他们也成为新的一批皇孙贵胄,富甲一方,成功将旧的势力挤出。

    当初赵构推行变法强国,那些顽固不化之人甚多,尤其是富甲一方的商户、地方豪绅等更是觉得赵构断了自己后路,引来不满。但是,现在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手中的势力渐渐地失去,已经无力回天。

    建业十年,西夏大军来犯。

    此时,西夏崇宗,也是西夏国第四位皇帝,惠宗李秉常长子李乾顺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宋金结盟攻打辽时,趁机夺取大片土地。当初,西夏军在宋军面前是屡战屡败,从未胜利。

    自从李乾顺亲政后,他与赵构一样,首先整顿吏治,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此外,他强行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备。

    并且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在李乾顺的励精图治下,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李乾顺的母亲、祖母皆是汉人,故而他爱好中原文化,甚至在国内传授汉学,培养官员。

    西夏崇宗李乾顺也想借机试探一下宋朝大军的战斗力,他并未阻止西夏大军中的将领私自滋扰大宋边关,正因为他这番行为,引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那便是,赵构下旨大军攻打西夏。

    在宋朝有大炮这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面前,西夏大军溃不成军,一败涂地,而刘琦、岳飞二人合力将西夏国土不断地占领,最后李乾顺畏惧宋军的战斗力,他主动求和。

    赵构接受他的求和文书,不过强制性的将西夏大军收编成宋军,又派宋军接管西夏国内的军队,掌控西夏大军,也就是掐住了西夏国的命脉。纵然李乾顺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答应下来,唯一的好处便是赵构并未彻底将西夏覆灭,不过军队都被宋军接管,他手中无权,而有些国策更是遵从宋朝指挥,这让李乾顺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惨重。

    岳飞、刘琦二人直接进入西夏国,接管军事大权,而西夏也名存实亡,成为宋朝疆土的一部分,这也让宋朝的疆域再一次扩大,甚至超出了盛唐时期的疆域,大宋真正崛起了。

    自此以后,再无任何外敌敢对宋朝虎视眈眈,大宋经济更加繁荣,而国力更加强盛。

    建业十一年春,赵构下定决心要做一件大事,他将赵有恭、朱倬、李光、赵鼎、潘良贵、高宠等人喊来书房,共同商议。

    “诸位大人,朕思考了许久,决定将大宋的首都迁至幽州!”

    “圣上是想迁都?”众人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所有人都震惊了,脸上都是难以置信。

    赵构点点头,沉声道:“不错,正是迁都!如今大宋版图愈来愈大,而汴京城只不过是一方之地,尤其是面对会宁府、大定府之地,路途实在是有些遥远,朕左思右想后决定将首都迁至幽州,这样一来可以掌控大局。”

    “若是不能迁都至幽州,那么日后蒙古入侵大宋,只怕天高皇帝远,以驻守在边防的军队难以抵挡,而运送物资等事情太过于繁琐,故而朕决定将首都放在幽州。”

    李光反对道:“迁都乃是国之大事,要是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国运。幽州自汉朝以来便是军事重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是将首都迁至幽州,臣不赞同皇上如此做法。”

    “幽州之地并无山川等作为屏障,不仅仅水路、陆路等都容易进攻,甚至与蒙古等国相近。若是蒙古真的进攻大宋,只怕幽州真的首当其冲,而那个时候又如何办?再说了,幽州之地一直都是作为军事重镇,并无皇宫大内等,要是迁都必须重新修建,只怕劳民伤财!”

    “李相说的不错,臣等也是这个意思!”众人纷纷反对赵构迁都至幽州,唯有赵有恭、高宠二人沉默不语,尤其是高宠他是禁军大统领,与赵构接触甚多,知道赵构一直想要迁都幽州,只因汴京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小了,只是他虽是国公,不过也很少参与朝堂之争。

    赵有恭身为右丞相,他不明白赵构为何想要迁都事宜,实际上汴京城这些年发展的不错,不仅仅白天生意兴隆,就连晚上也是夜不闭户,在赵构的治理下就连盗贼等都没了,他也想不通赵构为何要迁都的原因,不过他是赵构最亲近的人之一,故而他保持沉默,没有直言反对。

    赵构见众人都反对迁都,最后也是无奈的打消迁都的想法,他认为时间或许是早了些,要不然也不会让所有人都反对,就算是赵有恭也是一脸的茫然,沉默不语,他便知道自己的想法不会有人赞同。

    “皇上,你真的想要迁都至幽州吗?”众人都散去了,赵有恭留下来,他郑重其事地看着赵构,掷地有声地问了一句。

    赵构点点头,道:“不错,迁都乃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如今汴京城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大宋日益强大的国家,更无法管理偌大的疆土。若是一直在汴京城,只怕大宋未来将一片迷茫,中原地区再次发生混乱。”

    赵有恭沉默一会会,接着说道:“既然皇上坚持自己的想法,那我也不必多言了,那明日皇上与我去一个地方,见一个人吧!”

    “何人?”赵构诧异的问道。

    赵有恭微笑道:“到了你自然知晓!”

    赵有恭说完此话后便起身告辞离开,他没有说太多的话,却给赵构留下很多想象的地方,这让赵构十分好奇,到底是什么人有这么大面子,让赵有恭亲自对自己说,让自己前去相见,这让赵构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见上一见。

    (本章完)

第676章 此生无憾,含笑九泉() 
“二哥,你带我来道观做啥?”

    “王爷,就算是朝拜,也不是这个时候前来吧!”

    赵有恭笑道:“到了,你们自然清楚为何来此!过了这个山峰,前面便是目的地!”

    赵构、高宠二人无奈的跟随着赵有恭的脚步前行,他们来的地方距离汴京有百余里,乃是著名的道家圣地——龙虎山。相传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此名。

    龙虎山地域极大,更是道教洞天福地之一,赵构等人前行的地方并非龙虎山上清宫,而是‘圭峰’。圭峰共有3三十六峰,八大景观,原名‘龟峰’,地处三清山、龙虎山和武夷山之间,因山石相叠如龟,才有这个名字。

    赵构、高宠、赵有恭三人骑马来到龙虎山,并未带领任何侍卫以及军队,完全是微服私访。此外,赵有恭叮嘱赵构他们的行踪决不能外泄,赵构也如此做了,就马不停蹄的来到这里。

    “请问贵人前往何处?”

    “寻访故人!”

    “请随贫道前来!”

    赵构什么话也没说,就这么跟随赵有恭向前走。当他们抵达圭峰半山腰时,遇到一位穿着道服的道士,见他慈眉善目,年逾四十岁,又见赵有恭对他十分恭敬,这让赵构很是诧异。

    接着,众人跟随那位道长一直向上走去,赵有恭又接着说道:“先生是如何知晓我们前来?”

    “天机不可泄露!”那位道长笑了笑,又看了一眼赵构,道:“果然人中龙凤,比之汝父要强不少。”

    赵构疑惑道:“道长认识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