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79部分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79部分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琦也说道:“军师,鹏举说得不错,我们现在要的是方法,不是兵法,跟我们说这些有啥用?”

    赵构喃喃自语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吴用笑而不语的看了一眼众人,又看向了赵构,听他吟诵出后面的话,赞扬道:“不愧是元帅,属下正是此意!”

    王贵疑惑道:“军师,您这是什么意思,都把我搞糊涂了。”

    卢俊义沉声道:“军师的意思,让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攻心为上?”

    吴用点点头,道:“此时,我军兵力远远不及方腊义军,他又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简单地说就是老百姓信任他们,多过于我们。如果我们出兵攻打,料想不需要方腊做任何事,百姓们也会主动前来相助,那时我们便腹背受敌。”

    “如今之计,也只有围而不攻,断绝敌军的粮草以及后续物资,打持久战。但是,这个方法需要一点点的将四周的城池全部占领,否则敌军城池相连,占据着江浙地带,这两地的粮草充足,就算是跟我们打持久战也不怕。”

    “当我军切断敌军的粮草,再攻心为上,策反当地百姓,让他们与方腊发生矛盾,以此逼迫方腊与我军战斗。此时,我军的战斗力充足,敌军羸弱,焉能不胜之理。这样一来,我们怕是要在杭州城外度过寒冬,必定是持久战。”

    赵构问道:“那我们该如何形成包围之势,彻底的困住方腊,将他孤立起来,让他孤立无援?”

    吴用回道:“元帅可以调集永兴路军、泰安军、江宁府等多路大军,彻底的将敌军围起来,形成围剿之势,倾尽全力。若是期间同一时刻攻击,想必敌军来不及调遣兵力,必败无疑,我们便可以一点点的蚕食方腊的势力,然后安抚百姓,那时方腊大本营中的将士也会动摇。”

    “方腊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响应,还有其它势力的加入,让他们一路上畅行无阻。当这些百姓开始依靠朝廷,相信我军时,我们再攻打方腊,那就简单多了。”

    赵构想了想,拍手称赞道:“此计甚妙,就依从军师的建议,我们即可启程前往杭州,路上不再耽搁,急行军。然后,与泰安军汇合,到时候我们便可以合力围剿方腊,让他插翅难逃。”

    于是,赵构传军令,又亲笔写信,命人前往各处大军,传达他的帅令。并且,让他们等候自己与泰安军汇合后,发动命令再一起进攻,不可贸然进攻以免方腊叛军发现,提前做好防范,到时候就功亏一篑。

    (本章完)

第118章 势如破竹() 
赵构听从军师吴用的建议,即刻下达帅令,亲自修书一封,盖上帅印送往各地军营,交由最高指挥官,让他们务必注意方腊叛军动向,待他与泰安军汇合,南下杭州,再一并发动攻击。

    赵构率领众人急速前行,一路上不敢耽搁分毫,日以继夜的赶路。原本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愣是提前了四天时间就与泰安军汇合,曾孝蕴恭敬地迎接赵构。赵构也没有多言,更没有停留,仍旧是马不停蹄的南下杭州。

    方腊义军占领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政权,想要尽快剿灭他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唯有打持久战。赵构率领泰安军继续南下江南,途中所到之处,无一例外悉数被大军击破。

    随着赵构率领大军的行程加快,又连续攻下数座城池,他也传达帅令,命令其他人也率领大军进攻。并且,赵构命令众人一定要速战速决,在同一天进攻。赵构突袭方腊占领的城池,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没想到宋庭的大军这么快就来了,还真是出乎意料之外。”方腊正襟危坐,冷笑连连道:“据探子回报,宋江等人居然投靠了朝廷,还是此次讨伐朕的主力军,他们兵分三路进攻朕的疆土。若非朕的兵力分散,也不至于让他们得手。”

    “启奏皇上,臣以为宋庭虎视眈眈前来,必定是一场血战。探子回报说,此次大军主帅乃是一名少年,也正是这名少年将宋江等人击败,让他们归顺朝廷。如果传言是真的话,那么此人也不容小觑。”

    方腊说道:“王尚书,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王尚书原名王寅,颇通文墨,精通谋略,方腊加封做了文职,官爵是兵部尚书,管领兵权之事。王寅原本是歙州山里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这条枪神出鬼没,万夫莫挡。坐下有宝马良驹名唤转山飞,这匹宝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

    王寅回道:“皇上不必担心,宋军的战斗力与我军相差甚远,我军麾下猛将如云,焉能败给宋军。况且,江湖传闻也不过是传闻罢了。那小子不过是少年年纪,岂能与我军相抗衡,不过是赵佶这个狗皇帝玩的把戏罢了,不足为虑。”

    “真正让臣担心的事情,不是宋军主帅,而是宋江麾下的大将。只要他们都在,我军想要战胜宋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宋军又在那小子的手中调兵遣将,实在是防不胜防。如果我猜得没错,宋军已经距离浙江不远了。”

    “王尚书所言不无道理,臣以为不单单如此,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抵挡住宋军。王尚书不知宋军主帅的厉害,臣却知道那人非常的不简单。当初,宋江占据青州城,我们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

    “自从宋军攻破青州城,宋江战败,归顺朝廷,麾下士兵纷纷逃窜而出,有一部分兵力进入我军之中,成为我军的士兵。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宋军主帅的武功深不可测,就连梁山第一战将卢俊义都不是他的敌手,被生擒活捉。”

    “他的年纪只有十二三岁,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本事,当真是要小心为上,不得不防。并且,他亲自率领先锋夜袭青州城,引领大军突袭成功。如果我们忽视他的存在,恐怕吃亏的也是我们自己,臣以为还是需要防备着点,以免马失前蹄。”

    方腊惊讶道:“右丞相,你说的可是真的?”

    方腊起义军右丞相名为祖士远,左丞相是娄敏中,两人一左一右也是方腊的左右手,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祖士远坚定地点点头,道:“回禀皇上,臣所说句句属实,不敢有丝毫的诓骗之意。”

    方腊说道:“如此说来,宋军主帅也不容小觑了。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要加紧防范,我军占领的城池已经有数座落入宋军手中,其他宋军也虎视眈眈,接二连三的攻击让我们防不胜防,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攻破我军防御,而是想要围剿朕。”

    “传朕的旨意:大军分散开来,抵御住宋军进攻,朕倒想宋军到底如何厉害。”

    众人躬身道:“臣等遵旨!”

    于是,方腊将大军分散开来,失去的城池也不想夺回来,而是想要驻守住边陲,保证杭州城的安全。并且,方腊又任命朝中大臣前往各个城池,务必要守住宋军的攻势。方腊将大军重点安放在润州、歙州、清溪、宜州、湖州、常州等地,将分散的兵力悉数派往此地,形成重重包围,彻底将杭州大本营保护的严严实实。

    并非方腊只看重此地,而是赵构率领大军接二连三的攻破城池,让方腊的势力版图不断地缩小。鼎盛时期,方腊控制着五十二个州县,实力雄厚。但是,宋军齐齐的进攻,让起义军自顾不暇,来不及救援,只能眼睁睁的被夺下城池。

    赵构攻破一座有一座城池,没有任何的逗留,依旧率领大军继续进攻。赵构传达命令之前战斗过的将士休息,休息过的将士吃饱喝足后又接着进攻。为得就是压缩时间,赵构采取的是车轮战,不讲求什么厮杀阵势,能全部进攻决不一对一,能迅速占领城池,绝不耽搁分毫。

    当初,赵构采取这样的进攻手段,众人都是惊讶。不曾想到,这样反而激发了士兵的斗志,他们斗志昂扬的进攻义军。敌军、我军非常容易区分,方腊起义军将士每个人头上都系着黄巾,有些则是红的。虽然颜色不同,仍旧是义军的将士。

    赵构率领大军势如破竹,声势浩大,一路兼程的拼命厮杀,接二连三的胜利让宋军士气大涨,就连其它几路大军将士都斗志昂扬。之前,他们在面对起义军时都是节节败退,就连气势上都没有起义军强。

    现在,赵构率领泰安军一次次的取胜,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让他们纷纷响应起来。每攻下一座城池,赵构都会张贴帅令,告知城中百姓,起义军之事与他们无关,也不会抓他们,使得人心惶惶的百姓心里也安心下来。并且,赵构还将宋徽宗的圣旨,废除沉重的苛捐杂税,让他们更是高兴不已。

    城中大多数将士都是贫民百姓,他们常年遭受到朝中官吏剥削,民不聊生,自己生活都成问题,哪里还会想到什么忠君报国。因此,他们多数人参军也不过是求得一日三餐,求个温饱罢了。

    赵构也知道城中百姓担心的事情,看着城池中孤苦无依,身上穿得都是打着补丁的衣裳,还有煞白的脸色,便知道这些人起义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下来。于是,赵构也没有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对于那些宁死不屈,殊死搏斗者,赵构没有手软,一律杀之。

    在他的恩威并施下,城中百姓不待见宋军,也不会出现与他们反抗的局面。毕竟,他们都想活下来,遭受生死考验时,众人都选择了投降活下去,谁也没有勇气继续困兽之斗。那些宁死不屈之人,赵构无一例外全部处死,他不想留下这些人,真的攻击方腊时,又临阵变卦,那就非常危险了。

    (本章完)

第119章 巧渡长江(一)() 
经过赵构部署调集大军,群起而攻之,让方腊防不胜防,使得方腊占据的州县少了不少。如今,方腊的势力只有八州,共计二十个县,全部都在八州的管辖范围内。八州,即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

    此时嘉兴,松江,崇德,海宁,皆是县治,方腊占据江南八郡,隔着长江天堑,使得赵构率领的大军想要再次进攻方腊,唯有渡长江才能抵达才能抵达杭州。为此,赵构召集众人,再次商议该如何决断。

    赵构说道:“方腊叛军势大,不可轻敌。前面便是扬子大江,此是江南第一个险隘去处。隔江便是润州。只有攻破润州,以此为根基,才能领兵进入江南,攻打方腊所在的杭州。但是,要想悄无声息的渡过扬子江,却不是简单的事情,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曾孝蕴接话道:“元帅及诸位同僚,日前我得到探子来报说,润州有方腊手下枢密吕师囊并十二个统制官守把住江岸,各个都是武艺高强之辈,不容小觑。若是渡过润州,必定是一番血战,以我军兵力,不惧于他,只可惜我麾下皆是陆军,并非水军。”

    吴用沉声道:“扬子江中,有金、焦二山,靠着润州城郭。我军可派遣几名熟水性的弟兄,前去探路,打听隔江消息。若是并无发现,我军可用船只,依靠着金、焦二山的地势,避开敌军耳目,便可渡江。”

    赵构问道:“朝中大军都是陆军,并无任何水军,岂能有熟知水性的兄弟,唯有依仗梁山兄弟方可。并且,这段距离不是一点点,一定要水性极好之人才可前去。若是会水却无法保证自己安全者,去之也无用。”

    众人皆是沉默了,他们都清楚地知道扬子大江绵延九千三百里,远接三江,即汉阳江、浔阳江、扬子江。从泗川直至大海,中间通着多少去处,以此呼为万里长江。至于,那两座山则属于江心之中,地势险要,必须要身手矫捷之人才行。

    此时,赵构率领大军已经抵达淮安了,距离扬州也不远了。若是想要继续进攻,唯有派遣兄弟前去打探消息才行。梁山军中水性极好的兄弟也有几个,他们全部站出身来,高声道:“元帅,我等愿意前往!”

    赵构抬起头,望着站出来的阮氏三兄弟、张顺、李俊等人,沉声道:“你们可知前往危险之极?若是稍有不慎便被敌军发现踪迹,到时候生死不明!若是真的伤了性命,那便是我的责任,此事再说。”

    阮氏三兄弟等人皆是水性极好之人,他们站出身来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阮小二回道:“元帅,我们几人都是水性极好之人,在水中就像是鱼儿一样灵活,就算是遭遇到方腊贼军,我等也可跳入江中保住性命,大军之中论水性胜过我等者,怕是没有,请元帅准予我等前去打探军情。”

    吴用接话道:“元帅,他们几人言之有理,论水性的确是首屈一指,无人能及。如果他们都不能胜任,恐怕我等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