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大帝国 >

第103部分

崇祯大帝国-第103部分

小说: 崇祯大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昨夜大雪,今日早上大风,又加上是节假期间,因此大多数官员都偷懒没有值班。

    以至于在场官职最高的不过是一位收发文件的都事,具体办事的人员只剩下了工房的一名司吏为最高官职。

    崇祯皇帝原本想要发怒,但是看着大堂中间公案上薄薄的一层灰尘,他也顿时失去了发火的动力了。

    大明什么情况,难道还没有一点逼数吗?

    再说了,一个原本就被削减了权力,用来养老的地方,你要求这些勋贵每天积极的上班,来做什么呢?

    跑到都督府来发呆么?

    无可奈何下,崇祯皇帝下令王世德对其他几个都督府也调查一番。

    结果发觉前军都督府还不算最差的一个,中军都督府除了几名典吏,连一个司吏都没在。

    这样也好,反而可以从底层问一些话。

    崇祯皇帝随后一一召见问话,发现大多数人别说不清楚五军都督府有什么权限,就连自己的职责都是一问三不知。

    他们跪在地上为自己辩解,说从来都是奉上命行事,若无上命则按前例做事,绝不敢有半点差错。

    倒是前军都督府那个工房司吏吴良青还算有些见识,对于工程建设上还能谈上几句。

    这也是因为五军都督府管辖下的京营将士,大都成了皇宫、勋贵、大臣们的免费使唤的小工了。

    不管是修三大殿,修山陵,勋贵、大臣们修府邸,还是勋戚们修缮先人的阴宅,都是抽调的五军都督府名下的京营军士们。

    久而久之,五军都督府居然培养出一群泥瓦匠来了。

    不久之后,阳武侯薛濂、丰城侯李承祚等几位领都督府的勋贵,闻讯之后,都匆匆赶了过来。

    可崇祯皇帝已经失去了和这些勋贵谈话的兴趣,他只是坐在堂上,面无表情的对着这些勋贵说了两件事。

    第一,五军都督府门前必须要有卫兵站岗,五个都督府的卫兵单独设立一个编制,并接受长安西门驻守锦衣卫的管理。

    第二,清查五军都督府及京营士兵的粮饷和冬衣发放情况,锦衣卫千户王世德代表他进行监察。

    几位勋贵在大堂下方冰冷的地面上跪着,却感觉汗流浃背,额头冒汗,连一口大气都不敢喘。

    阳武侯薛濂还试图为自己辩解一二,但是崇祯皇帝显然对他的解释不感兴趣,他让人把刚刚在门口值守的唯一一名士兵叫了进来。

    林虎双手捧着崇祯皇帝给他披上的斗篷走进了大堂,然后跪地把斗篷举过头顶激动的说道

    “小人林虎,谢皇上解衣之恩,现小人当值完毕,特前来奉还皇上龙篷。”

    崇祯皇帝看了眼这名士兵,发觉此时这名士兵身上已经换上了,一件半新不旧的棉袄。

    他摆了摆手,阻止了一名太监想要上前去接过斗篷的举动。

    原本板着脸的崇祯皇帝,换上了和颜悦色的表情,对着林虎说道“林虎是吧,斗篷你就收着吧。

    这不仅仅是奖励你忠于职守,朕也希望你能记住,今天受到的这种风寒地冻的感觉。

    朕以为有过这种感受的你,一定更能了解那些将士同僚的苦痛。

    你可愿意协助锦衣佥事王世德,清查京中的粮饷、冬衣发放的情况吗?”

    “谢皇上厚赐,小人愿意接受皇上的命令,协助佥事大人办事。”

    林虎感觉自己的心头似乎燃烧着一把火,之前在门外如浸冰窟的冰冻感觉,现在全都不翼而飞了。

    听着林虎洪亮的回答,崇祯皇帝心情终于开朗了些,他笑了笑吩咐道

    “前卫军士林虎格尽职守,现调入锦衣卫担任小旗,协助锦衣千户王世德办事,清查京中各卫粮饷、冬衣发放诸事。”

    清查京中粮饷、冬衣发放的情况,对于这些平日里虽然不管事,但是靠着克扣军饷来填补家用的勋贵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查下去,不知有多少人要歇菜。

    因此,在场的勋贵们用目光交流了片刻之后,阳武侯薛濂不得不上前,硬着头皮对崇祯劝诫道

    “皇上,这五军都督府按照祖制,不可事权统一。

    皇上要彻查京中各卫的粮饷、冬衣发放情况,不如交代各都督府经历司自行检查,如此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又不用违背祖制了。”

    “祖制?”崇祯皇帝发出阴测测的冷笑,突然间就暴怒了。

    “按照祖制,这五军都督府难道不是行军法吗?

    按照十七禁五十四斩的军法,五军都督府今天要掉多少脑袋?

    既然你们认为祖制为大,朕不介意用祖制,那么阳武侯这就为朕执行军法吧。

    王世德何在?”

    阳武侯薛濂、丰城侯李承祚等勋贵,吓得匍匐在地,不敢继续出声了。

    王世德匆匆走到了堂前,对着崇祯皇帝行礼后,大声的答应道“臣王世德在此,请皇上发令。”

    崇祯皇帝正坐在座椅之上,双手按住身前的公案,目无表情的说道

    “朕现在命你封住五军都督府出入门户,然后点验五军都督府所属各官,点名三次不到者,治以慢军之罪,让阳武侯去行刑。”

    作为世袭锦衣卫世家眼中,王世德可没有什么对勋贵文臣的敬畏感,他所效忠畏惧的只有大明皇帝一人罢了。

    崇祯皇帝的命令一下达,王世德立刻走到了堂前的庭院中,吩咐五军都督府的从吏取来了名册,开始点验名字。

    听着外面传来的点名声,几名勋贵顿时丧失了最后一点勇气。

    在被文官百多年的敲打中,这些勋贵早就失去了祖辈在战场杀敌的勇气。

    这些勋贵们从小到大就活在锦衣玉食之中,不知道什么叫做民间疾苦。

    而不得过问政事和军事的潜规则,又让他们对大明的现实毫无所知。

    他们之所以能理直气壮的向皇帝索要赏赐,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祖宗法度所赐予的,和大明的百姓无关,也和当今的皇帝关系不大。

    当年太祖老朱同志册封勋贵爵位时就说过,要令功臣子弟与国同休。

    因此这个时代,大多数勋贵的潜意识就是只要不干涉国家军政大事,皇帝和朝廷就应该供给自己享受。

    这可开国太祖亲口保证的祖宗法度。

    阳武侯薛濂之所以敢大着胆子劝谏崇祯,就是因为在他的脑子里有这么一个错觉。

    认为就算是崇祯皇帝也不可能违背祖宗法度,这也是文官们一向用来抵抗皇权的手段。

    但是他却完全忘了,一群没有力量的勋贵是得不到和文官相同的待遇的。

    阳武侯也不是英国公,崇祯皇帝对于他连半分脸面都不想给。

    于是阳武侯等勋贵顿时傻眼了,他们现在就算是想给外面传个消息,也因为被王世德封锁了都督府的门户,而无能为力了。

    这可如何是好?

第一百七十一章 朕将御驾亲征() 
第一卷风雨飘零

    阳武侯等勋贵忧心忡忡,担心其他勋贵赶不及,那可就要惹得皇上震怒了。

    其实他们想岔了。

    即使人员全部赶到了,崇祯皇帝也会找其他借口收拾他们。

    直到现在,他们还不知道崇祯皇帝为何要对付他们,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智商还不够用。

    不过也正常,当思维形成定式以后,烂人是不会觉得自己是烂人的。

    崇祯皇帝冷冽的眼神,缓缓的扫向堂下一众勋贵,心里直叹气。

    大明留存至今,一共五个国公,二十八个侯爵,三十六个伯爵,说起来人也不是特别多。

    可要命的是,这些与国同休的人据崇祯皇帝所知,没有一个出彩的。

    可更要命的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兄弟、子弟,这么一个庞大的垃圾团体,都基本在五军都督府里混。

    可想而知,这样的五军都督府能有什么用?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有才能的将领调入五军都督府,只能受到打压,根本没有出头的日子。

    所以,清理五军都督府就势在必行了。

    “启禀皇上,春节当值文武官吏共七十八人,计有四十二人未到。”王世德点名结束后,拿着花名册进来汇报。

    “很好,居然连一半人都没有。

    前线尚在剿匪,可五军都督府却玩忽职守,真是骇人听闻呐!”

    崇祯皇帝拿着花名册,看着上面的名字呵呵冷笑,继而把花名册甩在阳武侯薛濂大声咆哮:“尔等就是如此治军!

    着旨,革除阳武侯、丰城侯、安远侯都督职位,今日未能到场者一律革职。”

    说完,不顾一众讶然失色的勋贵,怒气冲冲拂袖离去。

    今天的目的已然达到了。

    对付勋贵,打一批,拉一批,杀一批,基本上就是崇祯皇帝的套路。

    “小德子,去把懿安皇后、田妃、袁妃请到坤宁宫聚餐,朕有话要说。”

    回到乾清宫,已经恢复心情的崇祯皇帝坐在御案上,对随堂太监吩咐道。

    “遵命,奴婢这就去。”三德子听令转身离去。

    紫禁城,坤宁宫。

    周皇后已经得到消息,说皇上要来,非常高兴。

    可是,听到皇上还要在这里见懿安皇后,田贵妃和袁妃,这事可就蹊跷了。

    说实话,若没有什么重要节日,她们很少会碰到一起。

    毕竟,不说别的,她和田贵妃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

    不过,疑惑归疑惑,她还是张罗开来。

    不多时,崇祯皇帝和田贵妃、袁贵妃差不多前后脚到,刚刚落座,就听宫外传来,“懿安皇后驾到……”

    崇祯皇帝连忙起身亲自出去迎接,对于这位皇嫂,他是出自内心深处的尊敬。

    糅合了本尊的意识,崇祯皇帝对懿安皇后的印象是雍容华贵,相当的美好和温馨。

    “见过皇嫂。”崇祯皇帝难得的先给懿安皇后行礼。

    “皇上不可如此,该是哀家参见皇上才对。”懿安皇后张嫣连忙俯身行礼。

    “皇嫂万勿推辞,兄长为尊,如今兄长不在了,皇嫂当受由检一拜。”

    心中掠过天启皇帝的印象,崇祯皇帝唏嘘说道。

    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也在崇祯皇帝身后一起行礼道:“见过皇嫂。”

    懿安皇后又连忙回礼,这一通礼仪下来,事情才算是过去了。

    礼仪之邦,并不是只是说说而已。

    进了坤宁宫西间,崇祯皇帝又请懿安皇后上座。

    在这大明皇宫,或许也只有眼前这位主可让崇祯皇帝这么做了。

    坤宁宫,初升的下弦月如半块残钰,映在漆黑如墨泼撒的夜空中。

    殿内烛火高照,酒菜如流水般端上来,崇祯皇帝召开的第一次家庭会议,就此铺开。

    “不知皇上请哀家来有何事?”

    前面几道菜过后,终究,懿安皇后开口问道。

    崇祯皇帝摒退殿内所有无关人员,让随堂太监三德子离开宫门十米警戒,不允许任何人入内打搅。

    这幅模样,顿时让殿内几位女人紧张起来。

    究竟发生什么大事,需要皇上如此小心谨慎?

    “皇嫂,有些关系到大明生死命运的事情,朕想和你们说说?”

    这四个女人,都是和崇祯皇帝生死相依,祸福与共,同大明王朝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虽说后宫不得干政,但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的部分决定必须让她们知道,因为,他需要她们的配合。

    “皇上,发生什么事情了?”

    周皇后声音略带惶急,匆匆问道。

    崇祯皇帝微笑着摆摆手,一副稍安勿躁的装逼模样,然后环视着她们沉声说道:

    “自皇陵被掘后,朕苦苦思索,应该如何才能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帝国?”

    殿内寂静一片,崇祯皇帝眼中微微眯起,愈加显得深邃莫测。

    只是,懿安皇后等人听得一头雾水,你跟我们说这些干什么,你去做就可以了,我们又不干政。

    而且,在她们看来,最近隐隐有中兴的迹象。

    崇祯皇帝长叹一声,语气略显萧索,“要想挽救大明,你们恐怕必须有个准备,朕今后恐怕要被文臣骂成桀纣之君喽。”

    说完,崇祯皇帝嘴边泛起一丝苦笑,于他而言,虽然即位才大半年时间,就落下了一个抄家皇帝的名头。

    但是看着内府库充盈,想着自己几年之内都不必太过为却银子发愁,崇祯皇帝还是觉得,之前所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好名声虽然重要,但是到了军队饿肚子的时候,皇帝的好名声可当不了银子花,更当不了粮食用。

    到了最后,面对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