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大帝国 >

第51部分

崇祯大帝国-第51部分

小说: 崇祯大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孙头神色庄重接过书信,却没有当面打开,而是缓缓藏好。

    天子私诏,那是秘密中的秘密,是绝对不能透露出去的,小心无大错。

    “接下来,该是伯雅出场了吧?”

    老孙头笑笑问道。

    “正是!”

    府衙内,两个大佬脑袋逐渐靠近,窃窃私语密谋起来。

    ps:感谢书友书友20170411132658683打赏,有心了!

第九十四章 调查报告() 
第一卷风雨飘零

    天下第一大案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乾清宫内,总指挥崇祯皇帝埋首案头,却在翻阅第一阶段对八大晋商的摸底调查宗卷。

    应该说,驸马都尉巩永固领导的锦衣卫肃奸司工作做得不错,资料很详实,调查很彻底,可崇祯皇帝却高兴不起来。

    委实触目惊心,出乎崇祯皇帝意料啊!

    老实说,崇祯皇帝已经尽量拔高晋商的富裕和实力,可从宗卷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是被低估了。

    真是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

    可怜的崇祯皇帝,无论前世今生,都是两个苦逼逼凑在一起,永远都没机会了解富人的世界。

    在宗卷里,锦衣卫肃奸司把以八大家为首的晋商规模从头到尾详细描述一番。

    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是山西晋商的八大名商。

    他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走私工作,其中老大是山西介休人范永斗开设的“兴隆魁”,手下马仔约有一万两千人。

    老二是山西祁县翟堂开办的“大盛魁”,马仔约八九千人。

    老三是平遥的梁嘉宾,创办的走私团伙叫“庆泰亨”,马仔约六七千人。

    ……

    先不说首富范永斗的财富有多少,具坊间传闻,单是老八黄云发的财产,就能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从山西到京城铺一条路。

    虽说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足以说明之富有。

    另外,鉴于走私生意利润惊人且无风险,山西晋商涌现出一大批的跟风者,紧紧团结在八大晋商周围。

    锦衣卫肃奸司形容,山西一地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敢称富。

    至于说有名有号的,那更不得了。

    除却那八大家之外,还有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

    这些人既是大商人走私者、又是大高利贷者,还是大地主,个个都拥有极为雄厚的资本。

    同时,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

    也就是说,晋商有从个体到帮派的趋势。

    其重要标志就是会馆的设立。

    会馆刚开始是为联络同乡感情的,到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同行或同乡利益的组织。

    变味了!

    在京城里,晋商互相抱团,在某个行业形成垄断。

    粮食米面行多是祁县人经营;油盐酒店多是襄陵人经营。

    纸张,多是临汾和襄陵人经营;布行多为翼城人经营,鲜鱼口以西有布巷,全为翼城人。

    而他们的老大,就是八大晋商。

    夜色逐渐黯淡,虽然是晌午,但下着雨天空仍然昏昏暗暗。

    殿内极静,几乎连呼吸的声音也听不见。

    只有那赤金九龙绕足烛台上,偶尔爆响的烛花,细细的噼叭声,在这寂静的宫殿里,却让人听得格外清晰。

    内侍小德子抬首偷眼瞧着,崇祯皇帝已起身踱到了窗棂旁。

    天色黯然,细雨凄凄然的下个不停,窗外风声低啸。

    片刻过后,雨点密集地打在窗上,噼叭有声,显然是下得更大了。

    树影被冰冽的风吹拂得不停摇曳,在皇爷高深莫测的英俊容颜上映下零零绰绰的阴影。

    “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崇祯皇帝微眯着双眸,负手而立,凝望着窗外的雨势,陷入沉思中。

    天下第一大案,果然名副其实啊!

    这里面牵扯到至少十几万人的利益,要砍杀的人头,保守来算应该一万有余。

    真他妈的刺激!

    真是挑战自我啊!

    后世从未杀过人的崇祯皇帝,想到这个数字,呼吸不经急促起来。

    虽然说不清楚什么感觉,但崇祯皇帝知道,自己内心唯独没有怜悯二字。

    他不是杀人狂魔。

    可这些人该死!

    因为他们卖国!

    就是这八大蝗商以及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数百晋商,勾结建奴,害死了多少无辜的大明子民?

    要知道,他们不光涉及到粮草铁器的走私资敌,更是将边关情报泄露得干干净净。

    上至边军人员分布情况,下至各卫所将领名字,都一一告诉建奴。

    更不能容忍的是,他们不仅当带路党,还当伪军。

    大明不知有多少城池,就是他们里应外合之下被攻破。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还不是为了钱财!

    建奴攻下大明的城市,就可以烧杀劫掠,就可以还钱并赏赐他们。

    生于大明,长于大明,享受大明的福利,到头来却是白眼狼,这样的人不杀,没天理啊!

    风雨中,崇祯皇帝长叹了一口气,接下来就看肃奸司的本事了。

    杀猪的事情崇祯皇帝是开心的,他就是有点担心不能完全清空八大蝗商的财产,这些孙子太有能耐了。

    为了替建奴和鞑子采购物资,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明,到处都有货场。

    在宁夏、两湖一带,平遥王登库长期收购各种药材。

    在松江府,榆次田生兰从大明输出夏布冬棉花,从朝鲜、建奴输入人参,被称作“人参财主”。

    在闽粤两省,介休范永斗,则几乎垄断了铁器和茶叶的收购。

    ……

    没办法,谁叫建奴和鞑子除了牛羊马等畜生之类的东西,其他什么都没有。

    连一粒小小的盐巴,都要从大明进口。

    好在驸马都尉巩永固自上任以来,尽责尽职,干得不错。

    至少在调查摸底这一环结上,崇祯皇帝鉴定为优秀。

    虽然巩永固不是世袭锦衣卫出身,是一个小白。但他善于学习,自身素质不错,又能听朕的话。

    自组建肃奸司以来,兢兢业业,投入十二分的热情进行工作。

    亲自遴选有勇有谋有野心,且有家有口的锦衣卫世家子弟,担任成员并加以训练。

    然后以任职、行商,甚至逃亡等名义,渗透到需要执行任务的地方去。

    尤其是对肃奸司的第一次行动,更是花费了许多力气。

    所有这一切,都让崇祯皇帝对巩永固的执行力感到非常满意。

    相信假以时日,肃奸司在他的带领下,必将大放异彩。

    不过,巩永固这里,耗时长,只能暂时关注着,还是忙朕最要紧的事情。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对对侍立一侧的小德子吩咐道:“传王承恩!”

第九十五章 权宜之计() 
第一卷风雨飘零

    崇祯皇帝找老王,从来就不会有什么好事。

    因为老王掌管的厂卫,决定了他的工作性质。

    这是一个干脏活干累活的机构。

    “奴婢拜见皇爷!”

    很快,老王匆匆而来,进殿纳头跪拜。

    估计来得太急,衣襟下摆都湿透了,脚上官靴倒是换一双新履。

    他是内廷太监,在宫里有自己的住所。

    崇祯皇帝挥手虚抬,让老王起身,沉声问道:“最近收入怎么样?”

    都是老熟人了,崇祯皇帝也就没有过多讲究,这话问得很直白很干脆。

    崇祯皇帝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当然是钱了。

    财政充裕了对谁都有好处,九边及京营将士待遇可以提高,从而解决将士们因为吃不上饭而流失、逃亡甚至哗变的风险。

    而皇宫内,周皇后、田贵妃她们的日子也可以过得体面。

    太监宫女们有了赏赐,脸上也有了笑容,整个皇宫大内之中都轻松和谐了许多。

    总之一句话,钱在苦逼过来的崇祯皇帝心中很重要,很重要!

    因为这关系到大明的生死存亡!

    “禀皇爷,大喜啊,所获颇丰呐!”

    老王咧着嘴,红通通的眼中皆是欣慰,说话间也少了平时的沉稳,连比带画说道:

    “工部尚书张凤翔家资一百五十万、户部郎中李明宇家财一百八十万、兵部职方司余大成……

    此次三部共有一百一十二人涉案,其中工部人数最多,户部次之。

    老奴粗略估计,总计得财三千一百万两白银,均分到每人头上,刚好约三十万两许。

    另有,狱中涉案官员尚在继续攀咬下去,已然有扩大趋势,许多朝臣皆求老奴求首辅作罢,以免……”

    “宁杀错,勿放过!

    先一律收监清查,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崇祯皇帝鼻际冷哼一声,重重的放下手中的茶盏,“咣啷”一声掷在身侧的实木桌上。

    如冰似玉的盖碗里,碧绿的一泓清茶那经得住这样的力道,已泼散出了些许。

    老实说,崇祯皇帝知道这里面是有少量冤枉的。

    大明不少官员都是世代官宦出身,本身就是大地主或者大商人,根本不靠俸禄生活。

    可那又怎么样?

    他们不贪,不代表他们的长辈不贪?

    大明的俸禄两百余年来都是摆在明面上,朝堂上的官员,每人每年从六十两到二百二十两不等。

    就说漕运总督吧,与六部尚书同级,都是正二品,然而一年的俸禄银子,也只有区区一百八十两而已。

    而能够拿到二百二十两的官员,只是极少数。

    平均下来,大概每名官员每年的俸禄银子只有区区一百两左右。

    可是即便如此,大明的官员俸禄,尤其是崇祯年间,是很少能够足额按时发放的。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和天朝的官员很像,他们的工资即使一百年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套房子。

    可结果呢?

    呵呵……这里面的门道,是个成年人都知道。

    崇祯皇帝当然也知道。

    老实说,他是允许贪腐的,尤其是大明朝如此之低的俸禄下。

    否则,他也不会交代首辅温体仁次辅王应熊等内阁成员贪腐。

    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这不行。

    当一个官员不贪污受贿,就无法生存的时候,那么贪污受贿就成了必然了。

    这点,崇祯皇帝心里有数。

    但以大明目前的财务状况,他解决不了也没时间理会这些。

    所以,崇祯皇帝实行了双重标准。

    但允许贪腐也有两个前提。

    一,你要能干事。

    这天下如此之大,总要有人享受利益。既然享受了利益,那你就要干该干的事。

    也不奢望你能成公仆,那有点不现实。

    尤其是在大明官本分如此严重的情况下。

    只要你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百姓就可以。

    吃喝随便!

    二,不可过分。

    你别自己醉生梦死,却让别人饿死。

    这是崇祯皇帝绝对不允许的!

    而现在,崇祯皇帝就是要利用这次机会,完成两件事情。

    一,用查抄贪官的财产,完成再次分配。

    毕竟,总有一些出身贫寒的清官,还有那些年轻却贫寒的士子,需要靠本就微薄的俸禄生活。

    就如正在准备武举的阎应元和在霸州的吴承锋,两个苦逼逼,没有一份俸禄,今后如何生活?

    朝廷如果连官员的俸禄都不能足额发放,又怎么能要求这些官员洁身自好履职尽责呢?

    二,腾出官位,安置能干事想干事的官员。

    说到底,大明的政治危机,有一定程度上就是朝廷的财政危机。

    这一点,崇祯皇帝看得很清楚。

    所以,不管有什么阻力,都无法动摇他尽快捞钱的决心。

    至少,在目前,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除了这个办法,崇祯皇帝没有更好的办法。

    “喏!”

    崇祯皇帝脸上的怒容,让老王心头一紧,皇爷的杀气真是愈发深重了。

    “大伴,这也是权宜之计啊!

    这些蠹虫不除,朝堂无法运转,大明无法中兴呐!”

    对于老王,崇祯皇帝还是有些心里话的。

    “老奴省得!

    请皇爷放心,上刀山下火海,老奴此生永远追随皇爷的脚步。”

    老王俯身,一脸坚定的表忠心。

    继而接着说道:“皇爷,老奴想讨要两个人,以便帮助管理东厂。”

    “谁?”崇祯皇帝扬扬眉,诧异的问道。

    以老王今日的权势,征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