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大帝国 >

第8部分

崇祯大帝国-第8部分

小说: 崇祯大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时明指挥着西厂的番子,抬着粗细不一的棍架,开始执行家法前的准备工作。

    十二监的大太监除了在外地的,其他人已经悉数到场。

    约莫过了半柱香左右,宫廷侍卫领着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京城勋贵也一起过来。

    见人到齐,刚上任的西厂厂督高时明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今个叫诸位过来,乃是皇爷的意思。

    过去有人私窥宫禁,沟通内外,宫内但有些许小事,诸位朝臣便能立马知晓。

    按理此事需要严加追查,绝不宽恕才是!

    可皇爷心善,一则念着诸位朝臣们没有惹出什么实际大乱,二则也不想不教而诛,便宽恕了诸位的过错。

    然此事可一不可二,为免以后有人再次糊涂,所以命咱家请了各位大人前来观刑,涨涨记性。

    这宫中涉案之人,便由西厂代为解决。”

    说完,转身对西厂一众番子厉声喝道:“来人啊,将那些吃里扒外的狗奴才带上来。”

    随即,便有一众西厂番子押着三十几个太监宫女走过来,命这些人跪好。

    诸位大臣一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皇上这次的动作可有点大,称得上是清洗皇宫了。

    前面领衔的三人,朝臣并不陌生。

    杜勋,膳食监的掌印,负责崇祯皇帝的饮食起居,做事任劳任怨深得皇上的赏识与重用。

    王之心,东厂的掌印大太监,方正化的前任,常在皇上身边行走,与许多大臣都有交情。

    王坤,秉笔太监,温体仁的老熟人,一起构陷周廷儒的亲密战友。

    便是后面跪着的也是各监的管事,都称得上是大太监了,平日里诸位朝臣见面,多少也会陪笑脸。

    再加上大家听说赐死御马监高起潜的传闻,从中能看出崇祯皇帝的决心和魄力。

    高时明看着这些人,踱步行至跟前,阴恻恻地道:“各位好本事啊,什么事情做得,什么事情做不得,各位心里当真没点数儿么?

    皇爷可曾亏待过你们?

    把你们一个个提拔到管事、掌印予以重用,可你们却吃里扒外,为了银子和朝臣勾结,值当吗?

    皇宫用度已然如此节俭,可你杜勋竟然胆敢贪墨百万之巨,对得起皇爷的厚爱吗?

    今日送各位上路,到了地下,莫要怨恨咱家,要恨,就恨你们自个儿不争气罢!”

    说完,对西厂番子叫道:“请家法刑具。”

    西厂番子齐声应喏,便有人把桌子抬出来,上面是一张关二爷的画像。

    东厂敬岳武穆,西厂敬关二爷,都是取其忠义忠君之义。

    待得布置完毕,高时明先给关二爷上了三炷香,才回身对着那些观刑的宫女太监们大声说道:

    “太监宫女,乃是皇爷家奴。衣食俸禄,皆是皇爷供给。纵使时局艰难至此,皇爷也不曾短缺过大家。

    可你们看看这些蠢货,背主求荣,出卖皇爷与外臣勾结,希望你们今后引以为戒,切莫自误!

    行刑,送他们上路。”

    话音刚落,几个粗壮的西厂番子拿着不同的棍棒,提过簌簌发抖的王之心,直接掼倒在地,挥起手中军棍劈头盖脸敲去。

    乱棍之下,王之心的嚎叫声尚不及数息,便就此毙命。

    只留下一地嫣红的鲜血和白色的脑浆,缓缓的流淌在广场的青石上,让人触目惊心。

    “下一个!”

    高时明背着双手,冷眼盯着有些不忍直视的朝臣,高声叫道。

    既然是观刑,不看是不行的,那可是要以大不敬之罪论处。

    百般滋味中,温体仁眼睁睁的看着亲密战友王坤如同其他人一样,留着鲜血和脑浆,躺在地上偶尔抽搐着。

    皇上这是杀鸡骇猴啊!

    温体仁心里微叹着,终于明白皇上的用意。

    收权,这才是皇上的真实用意!否则,不必如此大费周折请群臣观刑。

    半个时辰后,三十多人才尽数被打死,高时明阴沉着脸来到接受教育的宫女太监面前,说道:

    “以后再有人敢做下背主之事,尔等受到的就不是杖毙这么简单了。”

    警告一番之后,这才说了句:“都回去罢,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

    宫中的太监宫女们闻言,如蒙大赦,急忙散去。

    随后,在朝臣中陪同观刑的曹化淳这才满脸堆笑说道:“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去文华殿,皇爷有事和重臣商议。

    其他人回各部衙,用心差事。”

    而此时,搞出杀鸡骇猴戏码的崇祯皇帝,正在宫女的服侍下,惬意地品尝着尚算丰盛的早餐。

    观刑这种事,是惩戒别人,自己可没必要傻傻的跑去装逼,活受罪。

    杀人嘛,画面怎么样也不可能赏心悦目。

    虽说自己以后必然要接触,可杀的是身边人,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即使他们有必死的理由。

    “皇爷,内阁大臣们到了。”门口,曹化淳进来禀报。

    “请首辅及内阁诸臣稍候。”崇祯皇帝喝了一口鸡汤,又补充一句,“给他们准备早饭点心。”

    大棒抡过,胡萝卜也必须有。

    否则,一味苛刻刚硬,手下马仔是不会跟你混的。

    这一点,两世为人的崇祯皇帝深有体会。

    曹化淳立刻应诺而去。

第十四章 崇祯皇帝的谋划() 
第一卷风雨飘零

    文华殿,诸位朝臣都熟悉得很,除了小朝会在此举行外,每岁春秋仲月,还要在此举行经筵之礼。

    崇祯皇帝刚进入殿内,诸位大臣已经享受完一顿令他们讶异的早餐。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菜品太丰富了。

    作为朝中重臣,他们都是皇宫蹭饭吃的常客,自然明白平日是什么标准。

    想不到几日间,皇宫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原本闲聊的他们见崇祯皇帝进来,都是匆忙站起,整理朝服衣冠,然后在温体仁带领下跪地行礼。

    崇祯皇帝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摆摆手说众卿平身请落座。

    小朝会不比早朝,诸位大臣都是有座位的。

    “交代几件事,诸位爱卿务必落实到位,不容疏忽。”

    见他们依照官职高低有序落座后,崇祯皇帝开始具体理政。

    温体仁瞳孔微眯,细心的他注意到崇祯皇帝用词发生变化,由平日里的商议变成交代。

    “皇上请吩咐!”他不敢怠慢,代表其他朝臣沉声说道。

    “传谕两京十三省,崇祯九年的武举科考改为今年九月份举行,由兵部主导,礼部偕同……”

    “皇上万万不可,科考取士历来由礼部负责,无分文武,礼不可废啊!”

    崇祯皇帝话还没说完结,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至发急忙起身阻止。

    中途打断皇上的话,确实不礼貌。

    可是他急啊!

    礼部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科举考试事务,其中科考才是礼部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东西。

    因为,天下所有文武都是他们的学生。

    都说吏部管官员升迁,尊为六部之首,可礼部却是实实在在最尊贵,势力也最强大。

    大明朝两百多年来,历任首辅基本上都干过礼部尚书,这从中便可知礼部的位置。

    若是把武举科考拱手让给兵部,张至发如何能答应?

    “放肆!”

    崇祯皇帝脸色一沉,高声喝斥。

    他娘的,这到底是谁当皇帝?

    又是礼不可废!

    明明是利益,偏偏拿礼法说事。

    大明朝的文官,这一套玩得贼溜。

    在今天要宣布的几件事中,他认为这应该是很最简单的事,可也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可不曾想,自己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来说,却栽了跟头,这让他如何不恼火?

    行,要说礼是吧,那就好好说说?

    “身为礼部尚书,却无故打断天子话语,对天子无人臣之礼,实属大不敬之罪。来人,先将其打入刑部大牢,再等发落!”

    崇祯皇帝很快便说出对张至发的处置。

    此言一出,文华殿上的众臣都愣住了,张至发更是脸色灰败,长叹一声脱下头上的官帽。

    大不敬之罪,属于十恶之条。

    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谋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而张至发的行为举措,其实可大可小。

    崇祯皇帝若是不在意或者心情好,呵呵一笑也就过去了。可是现在嘛,说出大不敬之罪,却是属于重罪。

    殿内两名大汉将军走过来,夹住张至发的双臂,将其带走。

    由于这个张至发历史上没什么名气,崇祯皇帝也不知他忠奸,更不知能力如何?

    不过对于这些,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

    让锦衣卫暗中查查他家产,多了自然不是什么好鸟,抄家,那是必须的。

    若没什么家产,也先关了再说。

    总之,崇祯皇帝以为,一个不听自己的话的礼部尚书是不合格的。

    “这件事情,先由温爱卿负责,然后再交给兵部。”

    刚任命的兵部尚书孙承宗还在高阳老家,礼部尚书又被自己刚打入大牢,崇祯皇帝只有把事情交给听话的温首辅。

    “臣遵旨!”温体仁没有多说多问,俯身领命。

    “有劳爱卿了。”

    崇祯皇帝心里暗叹一声,多少体会到本尊的无奈!

    掣肘太多,束手束脚。

    想要做一件事情,真他娘的太难了。

    其实,他把礼部武举科考的权利剥夺,交给兵部,是含有深意的。

    其一,自然是要提高武人地位,提高兵部威信,并且形成真正为国取才的制度。

    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等。

    到了大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

    按说改得也不错,也有一定道理,确实需要领兵将领有谋略。

    但大明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这就变味了,需要整改。

    其二却是为了剑指京营做准备。

    现在京营的战斗力如何,崇祯皇帝用脚想都可以知道。

    成祖期间的四十万精兵,现在能拉出三万人马的敢战之兵,崇祯皇帝表示算他输。

    所以,这京营重组势在必行。

    可兵源很关键。

    而武举科考,就是崇祯皇帝的布局之一。

    他准备把参加武举的考生全部留下,能力出众者为将,平庸者为兵。

    不管怎么说,敢来参加武举科考,基本上有练过身手,总比从未练过的百姓要强过不少。

    当然,他的这些谋划,或者说布局,现在朝臣未必看得懂。

    不过,没关系,自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第十五章 废除辽饷() 
第一卷风雨飘零

    大殿内,经过张至发这么一搞,气氛很是压抑。

    可崇祯皇帝好像没有感觉,依旧神采奕奕的对温体仁等内阁朝臣交代关于武举科考的一些改革,气定神闲。

    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明白,你要跟这些王八蛋置气,那就是自讨苦吃。

    在帮自己打工的这帮朝臣中,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傻帽。

    他们属于最幸福的中层,主要工作就是欺上瞒下,自以为是。

    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面,什么都要。

    而高层和底层,则属于最痛苦的人。

    高层是自己,叫崇祯皇帝,底层叫平民百姓。

    当然,他现在正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在崇祯皇帝眼里,理想中的朝臣应该是这样:朕说,你们听,接着认真干。干不来,干不好,不愿干,换人干。

    而不是整天只会瞎嚷嚷,这不行,那不可,跟你们争,看他们斗,崇祯皇帝表示朕没那闲工夫。

    民主这东西太平年间玩玩可以,吵吵更健康嘛!

    可在战争期间,即将破国之际,那就要万众一心,独裁统治。

    地球的另一方,没有文化的美帝都知道战争期间要集权,怎么有五千年文化沉淀的泱泱大国就不明白呢?

    说穿了,其实是腐儒误国啊!

    读书读到狗身上去了。

    “诸位爱卿,朕决定即日起废除辽饷,明诏天下,传旨九边。”

    谈完武举科考,崇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