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寒门栋梁 >

第98部分

寒门栋梁-第98部分

小说: 寒门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致暗暗道,这大儒果然古怪,本来是请我喝酒的,却这般吝啬,呵呵!真是不可理喻。

    喝酒上刘禹是不可理喻的,但刘禹的学问却是要周致好好的学习。在第二日一早,刘禹就板着脸孔给周致送来了三册书,《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这三册书是对《春秋》的补充和完善。以前周致在吕行川家里还真是未曾见到过这三册古籍。

    按照刘禹的要求,要周致必须要三日之内读完。

    这三日周致不必去学馆听课,因为刘禹还要对《尚书》进行讲解。至于周致对《尚书》的理解,刘禹认为完全达到了他的要求。三日之后,刘禹就要悉心讲授《春秋》了。

    就这样,周致从今日起在刘家学馆一心求学的日子就开始了,每日读书听课,晚上还要做出一篇大题的八股文,让刘禹品评审阅。这样的日子虽过的枯燥无味,但周致沉浸其中,却是十分忙碌紧张。

第188章 老母庙() 
刘禹不愧为保定府境内的一代大儒,治学严谨细心,在给学生们讲授的时候,总是有那么一股子激情,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他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厉,要求学生完成的事情必须要当日完成,从不允许拖沓,用他的话说是“当日事,当日毕。”

    最为重要的是刘禹对每个学生提出的要求并不尽相同。这些从保定府各地来的学子,有很多已然是秀才,也有童生,像周致和杨金山这类只是过了一次县试的人显然少之又少。

    刘禹能很快了解学子们读书作文的情况,并提出针对其自身很有利的要求。从这点儿看,这倒是有后世教育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雏形。

    刘禹对周致的要求无疑是最多,也是最严苛的。毕竟有王恕的推荐,周致是和博野的刘家打了赌的,那可是关系到刘禹名声的大事。难不成真的老了老了,颜面尽失,弄个身败名裂吗?

    再说了,刘禹和刘吉当年是死对头,刘吉虽然死了,从刘禹内心讲,还是不想让刘家的后人过分嚣张。

    况且周致本身天资不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领悟能力也要比别人强上很多。这俨然是天才,对这样的天才,刘禹焉能不竭尽全力,将他毕生所学所悟全部倾囊相授?

    周致晚上虽然住在刘家,并不和那些学子们住在一起,但白日里还需去学馆听课,晚上还要在学馆里掌灯作文,这样一来他和其他学子们的接触并不少。周致很清楚,在这里读书作文提高自己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在交友上也绝对不可轻视。

    要知道,这些学子可都是保定府境内饶有名气,很有才学的人。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在日后会考中进士,步入官场。

    周致是庆都县县试的案首,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光环,很多人都愿意和周致接触,而且周致又待人随和,恩怨分明。只是十几日的功夫,周致就和众人相处的关系很好。

    当然了,杨金山那类货色是要除外的。

    此时此地是不能和杨金山相斗的,但周致早已想好,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杨金山。

    这些日子杨金山倒也很老实,每日坐在学馆中听课,他的那个书童吴峰也常常在他身边相陪着。周致注意到,吴峰听刘禹授课要比杨金山专注的多。周致虽还从未见过吴峰写出的文章,但周致料定,吴峰定然是一个才学匪浅之辈。

    刘禹每日要求写出的作文杨金山倒是也能完成,让周致很奇怪的是杨金山的文章写的并不差,时常会受到刘禹的好评。

    这与在庆都县城听说过的杨金山不学无术,不能写出一片完整的文章的说法,显然很不一致。

    杨金山在周致眼里毕竟是小角色,周致自然不会过多的去关心注意他。他写出的文章爱怎样就怎样吧,与我何干?

    在这众多的学子中,周致和两个人最谈得来,走的也就最近。一个是青苑县的李茂元,一个是高扬县的孙恭。

    李茂元三十岁,此人生在一贫寒之家,却从小酷爱读书,不堕读书之志。经历了十几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在弘治八年考中了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却名落孙山。

    他这次来刘禹这里求学,可谓非常认真刻苦。他虽然贵为举人了,却很容易让人亲近,可能是因为很敬佩周致生在贫寒之家也努力读书,和周致有些同病相怜吧,短短十几日过去,他和周致已是无话不谈。

    孙恭二十四岁,是个秀才。此人生在高扬县一个富商之家,但却对穷苦人家之人很尊重,他和周致也很谈得来。

    周致努力在后世的记忆中搜索着李茂元和孙恭的名字,却一无所获,显然这两人是名不见经传的。

    周致不知道的是,如果说孙恭是小人物,但不到百年之后,孙恭的一个后人却是在大明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可谓青史留名。

    他的那后人叫孙承宗。

    当然了,此时的大明因为周致的穿越而来,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倾斜,甚至变化,未来的孙承宗人生轨迹和真实历史上是否相同,就无从得知了。

    日子过的很快,转眼到了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是礼县的一个盛大节日,在礼县西南方向有一个建造宏伟的老母庙。老母在礼县一带的传说是她是黄帝的女儿,能给人世间带来幸福安康。所以每年到了这一日,礼县各处的百姓,官宦都要去老母庙祭拜。焚香祈求老母赐予健壮的身体,富裕的生活,五谷丰登,升官发财之类的。

    这一日是礼县的一大盛事,除了祭拜老母外,在老母庙周围还会有各种商贸和娱乐活动,空前繁华热闹。

    刘家学馆在这一日放假一天,刘禹和他的家眷,但凡是能走动路的都会去祭拜老母,赶庙会。

    学馆中从各处来的学子们因为风俗的不同,虽然很多不知老母为哪路神仙,但也感觉在学馆索然无趣,也就赶去庙会看看热闹。

    依照周致的心思,他是不想去的。可李茂元和孙恭三番五次的在周致跟前说起,怂恿周致,还有齐彦武,他毕竟年龄小一些,还很爱热闹。他虽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是极愿意去看。

    周致索性也就遂了众人的心愿,在吃了早饭后,四个人便步行去老母庙。

    这一天艳阳高照,风和景明,几个人一路步行,呼吸着野外混合着泥土芬芳的气息,心情格外舒畅。

    老母庙距离北中卫村差不多有三十里的路程,一路上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百姓,或是载着富商官宦的马车,齐齐朝老母庙而去。

    越是临近老母庙,路上的人也就越多,到了最后可谓摩肩擦踵。

    到了庙会上更是人山人海,叫卖叫卖,好不热闹。卖小吃的、吹糖人的、打鼓的、卖油的、卖针头线脑的、卖牲口的、卖家禽的……不一而足。

    周致在后世的农村是赶过庙会的,除了人多,唯一的收获是弄一身土回去。此时的庙会几乎有了后世庙会的雏形,这倒是让周致感觉很亲切。

    在老母庙前,早已燃起一个巨大的香火堆,各色人等正跪在那里磕头默默祈祷。

    周致和李茂元、孙恭还有齐彦武挤在人群中,正踮着脚朝老母庙的神像观看,突然在身后不远处的人群中传出一个粗犷的声音,“快让开,都给老子快快让开,不然老子都砍下你们的脑袋!”

第189章 将那中年妇人抓了() 
庙会上虽然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但那粗犷的声音甚是洪亮,就宛若是平地上起了一声惊雷,让赶庙会的百姓们一时都噤声不语。

    周致等四个人循着那声音望过去,好在他们四人中除了齐彦武外,个头都不矮,越过百姓们黑压压的脑袋,看的清楚。

    但见在三四十步远的地方,一个魁梧的壮汉手里擎着一把长长的砍刀,正用力分开人群朝周致等人的方向挤过来。

    周致在后世小时候在农村赶庙会经常会看到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所以在后世每逢乡村中举行盛大的庙会,一般都会有派出所民警或是保安之类的来维护秩序,保护庙会的平安。

    现在是大明时代,显然官府还没有那样的思想认识。像是打架斗殴这类恶性事件在庙会上发生那自然是最寻常不过。毕竟有很多寻仇的平时见不到面,此时的庙会上倒是一次难得的见面机会。再有,如此多的人,难免会有踩踏事件,那些蛮横的混混泼皮之类的人物自然也要在这时候耍耍威风。

    遇到这样的事情,自然躲的越远越好,以免无辜受伤,惹上麻烦。

    所以周致在稍稍看了几眼之后,便将目光移开。与此同时,李茂元也说道,“看样子是有人要打架生事哩,我等还是离开为好!”

    然而此时到处是人,哪能说离开就能离开啊?只能是随着汹涌的人流朝着四面八方拥挤着,为那汉子闪开道路。

    不经意间,周致又朝远处那汉子瞥了一眼,那汉子生的面目虽说不善,嘴里也不停叫嚣骂咧咧的让众人让路,但手里的砍刀却是高高举起,并不伤及百姓。

    看样子他的砍刀还有意在躲闪百姓们,这样叫嚣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让人们尽快闪开罢了。这样看起来,他虽生的面目凶恶,但心地却也不一定太差。

    那汉子生的一双豹子眼正左顾右盼,显然是在人群中寻找什么人。可能是人太多,他要寻找的人跟丢了,他更是焦急,不禁又吼道,“尔等速速闪开,老子是官差,尔等挡住老子便是阻挡官差办案,小心要坐大牢呐!”

    周致一愣,他是官差?这官差脾性也太火爆些了吧?从面相上看可是一点儿也不能看出他是官差。

    但周致随后就想到,可能也只有官差才敢在这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耀武扬威吧。若是盗贼,混混泼皮之类的,还不至于有这么大的胆子如此狂妄。

    果然人群中有人笑道,“杨班头,在这庙会上抓贼,怕的是徒劳无功呐!”

    这人显然是胆子大,而且和这杨班头相熟的人了。

    杨班头听到这句话,脸色凝重,但语气却分外和善,道,“你哪里知道,这次老子抓的可是一个江洋大盗,他就藏在你们中间,小心他要挟持伤害你们呐!”

    这位杨班头这样说话就让周致产生了些许兴趣。显然这杨班头是面恶心善之人不说,刚才他那样狂妄的叫嚣也是在给那所谓的江洋大盗一个震慑,让他不要轻举妄动。

    如此看来这杨班头倒还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

    人群中都是百姓,哪里会有什么大盗?况且就是有大盗,他脸上也不会写着盗贼,他在人群中和百姓们无异,谁会发现啊。这倒可真是难为了这杨班头。

    官府抓贼办案,更是和自己没半点儿关系,还是躲开的好。好在此时人流正朝着一个方向拥着,离开老母庙渐渐远了些。

    齐彦武作为周致的书童兼保镖,他知道那杨班头所说的大盗就在人群中,这样看起来人群也算是一个凶险之地了,所以齐彦武干脆紧紧拉住了周致的手,担心和周致被人群冲散。

    至于李茂元和孙恭自然也意识到了危险,他们二人也时时刻刻不离周致左右。

    周致侧头又朝那杨班头的方向看了看,显然百姓毕竟是百姓,大多数人见到了这等凶汉,又是官差,自然千方百计的为他闪开了一条道路,杨班头此时已非常接近老母庙了。

    忽而周致的心头稍稍一震,一双星目紧紧盯在了身旁不远处一个中年妇人身上。

    赶庙会的有男人也有女人,乡下的女人比不过城里,在此时的大明,乡下女人抛头露面不足为奇。

    周致注意到的那中年妇人青帕包头,面目和很多的乡下妇人一样,苍黄之中还渗着黑色。她夹杂在其她妇人中,随着汹涌的人流朝前艰难的挪动脚步,行动和众人一样都是迟缓的很。

    “小武,挤过去将那中年妇人抓了!”周致回头在齐彦武耳畔低语道。

    齐彦武循着周致的眼神看过去,确定了周致所指的是何人。

    齐彦武担心远离了周致,周致会有危险,便犹豫的小声说道,“哥哥,你可要小心些!”

    周致轻轻点头。

    齐彦武虽然不知周致为何要他抓那妇人,但也绝不多问。在他心里,周致要他做的事情就是要坚决完成。他旋即松开了周致的手,慢慢朝那妇人的方向挤了过去。

    齐彦武身材瘦小一些,行动也就利落了很多,他就像是泥鳅一样,很快便挤到了那妇人身边。

    那妇人此时正想办法朝前挤出人群,自然对齐彦武丝毫未察觉。

    齐彦武猛然爆发,干净利落的就抓住了那妇人的两条胳膊。与此同时,齐彦武很吃一惊,暗道,哥哥果然好眼力,这妇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