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乡 >

第684部分

汉乡-第684部分

小说: 汉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琅无辜的摊摊手道:“某家素来大度!”

    隋越笑道:“您的大度在长安是出了名了,那些已经死了全家的人都能证明。

    君侯,说真的,以您现在的身份,再去跟司马相如计较那就太份了。”

    云琅叹口气道:“我就是看不上这人的人品,其余的倒还好,这家伙在诗赋上的才华,不服气不成。

    陛下如果想要一篇好的诗赋,在长安就能写,干嘛派他来掌管河西最重要的张掖重镇?

    这里太重要了,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在前方大军的粮道就会被截断。

    陛下应该派一头猛虎来守着张掖郡,再不济也该派一只狗来,派一只羊能守住张掖?”

    隋越笑道:“陛下自然是不看好司马相如的,可是,陛下看好君侯啊。

    但凡是您平灭过的地方,如果还能发生变故,这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放心,您虽然要走,可是您的虎威还在,但凡张掖郡的羌人有什么异动,大军回头就能平灭他。

    君侯就不要再生事端了,这篇诗赋对陛下很重要。”

    云琅叹了口气,刘彻既然坚持,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司马相如来这里要是不把刘彻写的那首坑惨了大汉军队的《天马赋》延展出来才见鬼了。

    好大喜功就是这副模样!

    匈奴人还没有被灭掉,皇帝已经开始觊觎大宛的天马了,也不知道他要那些天马做什么。

    这样的马一来不能做战马用,二来天生娇贵,不耐粗饲,难道说皇帝喜欢上赛马了?

第一四一章大汉国商业惯例() 
第一四一章大汉国商业惯例

    云琅手腕上的檀木手串,已经被他把玩的油光发亮,稍微一转动,就会有神秘的油光流传。更新最快

    这种光芒一般被人称之为宝光。

    所以,一个东西想要成为珍宝,带有自身特有的光芒是不可少的。

    比如,黄金,珍珠,宝石,玉石,钻石等等。

    夜光杯能在夜间发出微微的豪光,自然很快就成了一种新品种的宝物。

    这种杯子采用了祁连山玉雕琢而成,大多呈墨绿色,好处就是品质非常的恒定,遇高温不会炸裂,遇冷也会安然无恙,所以用来温酒最好不过了。

    自从霍去病在河西击败了匈奴人之后,河西道路被打通了,第一个使用这条通道的人并非军队,而是商人。

    说来也怪,玉石在别的地方只是一块好看的石头,在大汉因为自古流传的文化缘故,也因为汉家祖先对玉石过度偏爱的缘故,让这东西成了价值虚高的奇货。

    也因为这些商队携带大量玉石进关的缘故,阳关不远处的一座小小关隘,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玉门关!

    而阳关这座明明要比玉门关大很多的军事堡垒,却只能委屈的因为地处玉门关的阳面,而称之为阳关。

    从这一点来看,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商业活动,而非军事活动。

    成群结队的骆驼客背负着玉石从玉门关进入了河西走廊,他们携带着在西域一文不值的玉石经过漫漫征途之后抵达关中,那些石头就会在汉家工匠的手中绽放他真正的光辉。

    玉石这东西在汉家用处极多。

    最重要的当然是拿来充作礼器,上到皇帝下到公卿,都需要把玉石雕刻成玉璧,玉钰,玉瑝等等礼器,在祭拜祖宗的时候摆上,以示敬意。

    于是,玉石就有了神性。

    因为有了神性,自然就显得珍贵,就因为珍贵,他的商业价值也就被体现出来了,而且是人类自从明白‘礼’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之后,产生的第一种价值物,在远古时期,玉石就能换取珍贵的食物跟女人了。

    最恐怖的是,大汉人对玉石的要求似乎永远都没有止境,不论有多少昆仑玉进入大汉国,都会被消耗的干干净净,永远都没有多余的时候。

    这是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大汉人在拿到玉石玉器之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珍藏,而不是售卖,所以,每一个拿到玉石,玉器的人其实都是最后的接盘人。

    刘彻的皇宫里就堆满了全大汉最多,最好的玉石,玉器,他不喜欢笨重的青铜器,也不喜欢粗糙的陶器,至于漆器,他总觉得那东西有味道。

    如果不是云氏烧制出来了瓷器,他的生活用品基本上全是玉器。

    诸侯王死掉之后,会用金缕玉衣来覆盖全身,而且还不忘记在嘴里,在鼻孔,耳朵,乃至肛门里塞上特制的玉器以保证自己万年不朽。

    此次云琅北征,还肩负着为王宫大臣们弄一些便宜玉石的重任。

    比如年高德劭的儿宽老贼,就话里话外的想要弄一根肛塞好死后来用。

    也不知道这个老贼的身体构造是什么样子的,一口气要一百块玉石来制造肛塞……

    当然,儿宽的原话不是这样的,他的原话说:“君子如玉,老朽成不了君子玉,不妨用玉石来装点一下死后用的棺椁……”

    金缕玉衣这东西儿宽还没有资格穿,不过,他死的时候身边只有家人,谁知道他会不会穿上呢?

    反正会埋进土里,将来只有盗墓贼才能窥见一二。

    那个著名的长沙王刘庸,更是玉器的重度喜爱者,他的父亲长沙定王刘发是元朔年间才去世的。

    也就是那个经常被曹襄他们光顾的长沙王宫的主人,他死了,长沙国发生的所有不法事,也就被皇帝一笔勾销了,长沙国就重新变成了一个平安的封国。

    只是,后果依旧是严重的,他们失去了对王国的统治权,只剩下享受封国部分赋税的权力,刘彻在处理掉自己的弟弟刘发之后,长沙国内的县令一级官员都是朝廷任命的。

    一个富裕的封侯国,他的国王除了穷奢极欲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干了,于是,百无聊赖的刘庸就喜欢上了玉器跟墓葬。

    他给自己的父亲刘发修建了五十三座疑冢,算是继承了他们家忠孝的门风。

    只是玉器用的多了一些,也不知道刘庸用了什么法子跟曹襄拉上了关系,此次,曹襄要为他弄五十车玉石!

    这明显是喝醉酒之后给出的承诺……偏偏曹襄非要完成这个承诺,什么原因不知道,仅仅看曹襄信件中诚恳的话语,云琅也只好咬着牙认了。

    至于朝中重臣的各种奇怪的要求,更是数不胜数,阿娇,卫氏,长平,也有要求,而且数量都不少。

    给他们准备了,皇帝的那一份自然只能多不能少,杂七杂八的算下来,少于一千车云琅都没办法交代。

    想到这里云琅就恨不得揪光头发,天知道那些人要这么多的玉石塞子作什么用途!!

    《玉石律》就是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只要是从河西经过的玉石商队,必须向官府缴纳三成的玉石当做入关费用。

    这条商路如此的繁华,以至于半个月的时间里,甘州城城关就收到了大量的玉石。

    屋子里堆满了没有雕琢的玉石,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跟一堆鹅卵石区别不大。

    可就是这样,司马迁跟东方朔两个人躺在石头堆上,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的仔细看。

    这时候两个高洁的文人就消失不见了,两人的袖子沉甸甸的,天知道装了多少玉石。

    装完之后还有脸站在云琅对面一脸沉痛道:“君侯,如此巧取豪夺有失我大汉国颜面!”

    云琅假装看不见这两个人两袖子玉石,端起茶壶喝口茶道:“你觉得这些胡人用这些石头就轻易地换走我大汉国的各种出产,你觉得合理吗?

    金珠玉贝饥不能食,渴不能饮,却能换走我们的丝绸,漆器,金铁,茶叶,纸张,笔墨,我若不是不限制进入关中的玉石数量,我们这个亏天知道要吃多久!“

    司马迁可能觉得袖子很重,就铛的一声把沉重的袖子放在桌案上对云琅道:“这样做没用的,只会让关中的玉器价格飞涨,大汉国更加吃亏!”

    云琅叹口气,从桌子上捡起一块从司马迁袖子里漏出来的玉石道:“羊脂白玉啊……”

    司马迁一把夺过云琅手里的玉石,继续问道:“快说啊,你这个《玉石律》制定的没道理啊。”

    “你能不能先把袖子里的白玉收起来再用张汤的口气逼问我成不?”

    司马迁笑道:“我拿的是我的俸禄。”

    “你的俸禄我记得在你离开长安的时候,陛下一次给你们支付了一年的。

    还是双倍!”

    东方朔把玩着一颗晶莹剔透屁的玉石籽料道:“这是宦囊!”

    云琅无奈的道:“能卖的起玉石的人,就不在乎多出一点钱,既然是奢侈品,那就把价格定的高高的,彻底隔绝普通百姓与这东西的关联。

    而且呢,我认为这东西一定要受监管才好,否则真的会从我大汉国源源不断的吸取我们的血。

    说实在的,只有大汉国国土上可以生产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比如这东西!“

    云琅说着话就从桌子底下抱起一块祁连玉顿在桌子上。

    刚刚看过无数极品白玉的东方朔,司马迁二人定睛看清楚了眼前这块绿了吧唧的玉石,就撇撇嘴道:“石头?”

    云琅微笑不语,又从桌子下面拿出几个圆润的玉杯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嘶……”司马迁跟东方朔齐齐的倒吸了一口凉气,以他二人的才学,很容易分辨出刚才那四句话的含义。

    “句子是好句子,可是呢,这东西依旧是石头!”

    这句话说出来,证明二人不但有文学眼光,也同时很有商业眼光。

    云琅无奈,又从手腕上褪下一串黄花梨木珠子放在他们面前道:“这东西现在价比黄金!”

    司马迁看了看珠子,再看看夜光杯,就把袖子里的白玉往里面拢拢,捻着颌下不多的几根胡须道:“你又要制造宝贝?”

    云琅点点头道:“任何外来的好东西,都需要尽快在国内找到替代物,如果是种子,我们就试种,如果是工匠做出来的东西我们就仿造,如果是无法替代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要污蔑,将他彻底的弄得不值钱。

    如此,才是我大汉国与外国交往的手段!“

第一四二章大帝国的初始状态() 
第一四二章大帝国的初始状态

    司马迁的眉毛又拧成了一疙瘩。

    “如此一来,还有谁愿意跟我大汉国大交道呢?

    大汉国的名声也会被毁于一旦。

    人人都恨我大汉国,恐怕不是美事!”

    云琅摊摊手道:“大国从来都是让人敬畏,痛恨的,不是拿来让人喜爱的。

    如果一个皇帝,或者一位大臣做到让异国他乡的人喜爱了,那么,这个皇帝,整个大臣。,如何面对本国百姓呢?

    要知道,正是有了本国百姓的支持,他才能当他的皇帝,当他的大臣,难道他们不该在第一时间选择站在自己本国百姓的立场上做事吗?

    同时,一个牺牲了本国百姓利益去取悦外族人,我以为这样的人算不得我大汉国人,他们应该去那些喜欢他们的国度当皇帝,当大臣!”

    司马迁立刻从玉石堆里找到了自己的小本子,拿过云琅的笔墨迅速的开始记录,一边记录一边道:“这些话会被记录进《永安侯传》里面。”

    东方朔笑道:“内圣外王的故技而已,算不得新鲜,只是人人都说王化,可没有人像你说的这么直白跟无耻!”

    云琅愉快的摊摊手道:“我早就说过,这天下根本就没有新鲜事。”

    司马迁一般只会提问,从不会干涉事情的结果,他如今正在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人。

    东方朔自然是聪明人,但凡是聪明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看破不说破。

    他知道云琅的心思对除过大汉国之外的人来说非常的不友善,这样的论调应该还有商榷之处。

    如果按照云琅这一套思维去管理国家,不能保证大汉国会变得更好,至少不会变得更坏。

    如果这一套法则在大汉国运行成了习惯,那么,一个喜欢到处搜集好东西为自己用,又能保证自己的好东西不外传的国家,变得富裕强大起来是必然之事。

    这和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是,就比如博望侯这些年从外面收集的种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汉人的饮食结构。

    每多一种食物,大汉人的温饱就多一分保障。

    作为云琅的谋士,他必须说出自己的见地,维护主公,于是笑吟吟的道:

    “海纳百川,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你们只看见海纳百川,何时见过大海倒流河川?

    这就是海为什么大的原因啊。”

    东方朔重新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