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一凡人 >

第3部分

明末一凡人-第3部分

小说: 明末一凡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云哪见过这种场面,不由得目瞪口呆,站在原地发愣。柳依然出生官宦人家,这种场面向来不惧,朗声说道:“朗朗乾坤、青天白日,几位军爷不分青红皂白就想拿人,目中可有军纪王法?敢问诸位效命于哪位将军麾下?”

    领头那人一愣,说道:“我乃平贼大将军左良玉账下百长施定国,今日华阳被围,左大将军率八万大军奔袭而来,以解华阳之围。我乃大军探路前锋,奉左将军之名前来探路肃清,你二人是何人?有无关防路引?”

    听到这里,柳依然又是泪如雨下,拜倒在地,说道:“施军爷,请速报左将军,华阳城已破,我们二人正是从华阳逃出来的。请左将军尽快赶到,解救华阳一城百姓。”

    施定国见她情真意切,心中肃然起敬,翻身下马,托起柳依然,说道:“公子请起,事不宜迟,请二位速与我回营,面见左将军,报知华阳匪情。”

    施定国让两名士兵将马让给杨柳二人,吩咐他们步行回营,一行人策马奔向左良玉大营。

    杨云心里暗暗惭愧,自己堂堂七尺男儿,还不胜柳依然一介女流,遇到这种情况居然张口结舌,不知道会不会被她小看。正胡思乱想之际,前面的战马突然加速,身下的马也跟着挥蹄疾纵,身子打了个趔趄,赶紧拽紧缰绳,稳住心神,随着队伍的的狂奔而去。

    来到大营,只见左将军年不过三十,身长八尺、红面美髯,一身戎装,好一个赳赳武将。二人详禀华阳惨剧,杨云又呈上柳沧海绝笔书,左良玉刹时瞋目裂眦,挥剑裂桌,怒吼道:“混天王这恶贼!”

    杨云吓了一哆嗦,下意识的往后退了一步。左将军意识到自己失态,收剑回鞘,痛心地说:“没想到我率军星夜驰援,还是晚了一步啊!二位请放心,我左良玉今日定要痛剿流贼,以慰柳太尊在天之灵。”说罢泪洒战甲。

    得知柳依然为柳太尊遗孤,左将军更是礼遇有加,遂资助纹银百两,骡车一辆,并遣六名士兵护送二人上京。

    杨云二人别过了左将军,一路上少不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好在一切住店打尖事宜都有士兵料理,也不觉辛苦。杨云已经接受了穿越的事实,虚心向柳依然讨教明朝的衣食住行和礼仪风俗,一路上二人谈谈笑笑,倒也不太寂寞。

    柳依然出生官宦人家,其父柳沧海乃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因为生性耿直,不善逢迎,几十年过去,仍然是一名七品县官。人到暮年,早年雄心壮志早已烟消云散,看透了官场人生,每日公务之余,只是教教女儿读书写字,聊以自娱。柳依然天资聪颖,各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不融会贯通,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女中丈夫。

    和柳依然一路相处下来,杨云对她的才情、见识和谈吐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由心生爱慕。几次想真情表白,又怕唐突了佳人,只得作罢。

    更主要的是杨云内心深处的那份自卑,想到自己出生卑微,再看看眼前这女神一般的依然,心中的胆怯可想而知。

第五章 进京() 
时间飞快,不消半月,一行人已进入顺天府境内,风景为之一变,远处出现了雄壮巍峨的城墙,北京城已近在眼前。

    来到城下,京城果然是京城,天子脚下,帝都国脉,城防自是严密。二人出示了左将军开具的路引,守门兵卒核对无误,又检查了随身携带物品,确定没有禁物,才放二人入了城。随行士兵自是不能进城,二人又给随行士兵各封了二两银子让他们回去复命。

    虽然当时流贼祸乱数省,北京城似乎并没有受影响,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杨云看着熙来攘往的大街,不禁感叹京城的繁华。

    两人步行来到柳依然娘舅家,见面后一家人百感交集,免不了抱头痛哭、互道别情,杨云只得尴尬的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好不容易舅舅先平定了情绪,叫柳依然介绍了杨云。

    柳依然将华阳城如何被攻破,父亲又如何挥剑自刎,杨云又如何相救,二人又如何上京一一告知娘舅。

    听完柳依然的介绍,舅舅、舅母齐齐跪倒在地,向杨云拜了三拜,口中直呼恩公。杨云手忙脚乱,赶紧将二人扶起。

    柳依然随舅母入房,脱下男子衣衫,换上女装出来。只见云鬓凤钗、面若桃花、腰似杨柳,杨云不由得看呆了。柳依然发现杨云在看她,脸上两团红霞升起,朝杨云缓缓福了一福,“杨大哥,你在北京无甚着落,请暂且在娘舅家盘桓数日,日后再从长计议。”

    风义山也连连点头,“如此甚好,如此甚好,请杨恩公千万莫要推辞。”

    杨云想想自己也是无处可去,也就欣然答应了。

    柳依然娘舅约摸四十来岁,姓风,名义山,家在狗尾巴胡同一间小院,家里除了舅母,膝下各有一子一女,其女已经出阁,其子风雷还是总角小儿。

    风义山在小院临街处盖了两间瓦房,开了一家杂货店,一家人四口就靠此店过生活,虽然谈不上富贵,也属于殷实的小康之家。

    话说杨云在京城落下脚,风义山一家每日自是好酒好肉款待,平日里除了和风大伯聊天喝茶,终日无事可做,不觉住得气闷起来。所谓梁园虽好,终究不是久留之地。又苦于身上并无一技之长,离开风家不知道该怎么生活?

    话说有一日,恰逢北京都城隍庙会。风义山家的小儿子——风雷早早就吵着要去逛庙会了,杨云整日也是无所事事,于是便携柳依然、风雷一起去城隍庙闲逛。

    明朝的庙会是定期的商业活动,早先本来是以佞神进香为事,久而久之,因为香贩多而商贩云集,于是庙会一变而为临时市集。

    这种集市多以寺庙为中心,商贩临时聚集在这里。所卖的商品多是四乡土产、日用百货、家庭用具和各种饮食小吃,也有花鸟鱼虫和玩具、迷信用品。此外,还有鼓词、相声、杂耍以及卜筮命相等

    一行三人来到城隍庙,只见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就是杨云这种见过大场面的现代人也看得目瞪口呆。

    庙会上除了生活、生产用品外,还可见众多外国奇珍,内府秘藏,扇墨笺香,幢盆钊剑,柴汝官哥,洋缎蜀锦,宫妆禁绣。更有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商谈。

    三人在人流中穿来穿去,一个时辰下来,不由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可是却没有找到一家茶水摊。杨云此时很想念穿越前的生活,要是现在找一家便利店,买上一瓶冰镇饮料喝下去,该是何等的舒服。

    好不容易看到集市的末尾看到一面卖茶水的幌子正迎风招展,三个人快步走近一看,幌子上写着“卤梅水”三个大字,摊前已排了一条长龙,都在排队等着买卤梅水。

    风雷赶紧过去排队,杨云不知道这卤梅水是什么东西,便向柳依然请教,依然也是不明所以。风雷便介绍道:“杨大哥,依然姐,这卤梅水是北京的特产,据说是宫廷的贡品。是用上等乌梅熬成的,味道酸甜可口,一盏喝下去,保证你清凉解渴,暑意全无。我先排队,你们在旁边歇息一会,一会让你们尝尝鲜。”

    “原来这卤梅水就是现代的酸梅汤,居然还自称是宫廷贡品,不知道有什么过人之处。”杨云暗暗想。

    排到队首,风雷掏出铜钱,买了三盏卤梅水,杨云接过一看,黑糊糊,浓稠稠一大盏,胃口先就倒了大半,再一喝,不禁眉头紧皱,大失所望。

    原来这古代的卤梅水的味道和现代的酸梅汤比起来,味道差的不是一点点。除了酸梅汤的酸甜味外,更多的是苦和涩,而且没有经过过滤,各种果肉残渣混在里面,十分挂喉。这大热天的,远近又没有卖茶水的,只能硬着头皮喝完。风雷和柳依然却是十分满意,对着卤梅水赞不绝口。杨云真为古人感到悲哀,就这么个玩意,居然要排队购买,要是给他们来上一瓶饮料,岂不是要幸福的流泪。

    柳依然见杨云皱着眉头不吭声,问道:“杨大哥怎么了?不合口味吗?”

    “嗯!这卤梅水用料倒是货真价实,不过可能搭配比例不对,味道偏苦涩。”杨云放下空碗说。

    风雷是北京土著,见杨云贬低北京的特产,心中有意维护,不服气的接过话头说:“我觉得这卤梅水味道就不错,若是杨大哥喝过更好的,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品尝品尝?”

    杨云自然不会和他小孩子一般见识,只是笑而不语。

    回程时,杨云想起小时候夏天母亲经常在家熬酸梅汤,作为夏天的消暑饮料,他总是在一旁帮忙(其实是捣乱)。酸梅汤的做法依稀还记得,回去给他们做上一锅,让他们尝尝,也不让风雷小看了自己。

第六张章 酸梅汤() 
次日一早,杨云便差风雷去生药铺买回来乌梅、甘草、山楂片、陈皮等材料。风义山见他要买一大堆药材,心中生奇,赶紧过来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请大夫来瞧瞧,这大夏天的,中了暑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杨云也只是笑而不答,暂时不说破。

    不多时,风雷将以上材料尽数买了回来,满满当当一大堆,杨云又在风义山的杂货店取来一大块冰糖,二人便抱着一堆东西来到厨房。风雷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跟在后头东问西问,兴奋地上串下跳,柳依然和她舅母也一脸疑惑的看着他俩。

    所有东西备齐,将乌梅、山楂等材料按比例配好,洗净放入灶台上的铁锅,又吩咐风雷打来一桶井水注入锅中,紧扯风箱,大火熬制,待到锅开,再换小火慢熬。约半个时辰后,锅中已开始收汁,此时再放入冰糖,操起铁勺将其搅匀,直至冰糖全部融化,第一道工序便已完成。再差风雷去柳依然房中讨来一大块干净的麻布,将熬好的汤汁滤净、晾凉,酸梅汤就已做好。

    杨云指着晾好的酸梅汤,对风雷说:“喏,尝尝吧,小子。”

    风雷在熬制的时候就已经被香味熏的垂涎三尺了,待到杨云一发话,赶紧舀起一勺咕咚喝下。

    “哇!太好喝了。”风雷说完又连喝了三大勺,打了一个响亮的嗝后接着说:“杨大哥,这,这是什么?”

    杨云得意道:“这叫酸梅汤,怎么样?比之卤梅水如何?”

    “太好喝了,卤梅水跟酸梅汤比简直就是母猪和貂蝉。”风雷说完又喝了一勺。

    杨云笑给了他脑门一爆栗,笑道:“臭小子,你那龌蹉嘴对着勺子喝了,别人还喝不喝了?别光顾着自己,给你爹娘和表姐一人送上一盏过去,让他们也尝尝鲜。”

    “是是是,杨大哥。”风雷不好意思的摸着头,赶紧去取茶盏盛汤。

    只见那酸梅汤盛在青花茶盏中,红莹莹,亮晶晶的煞是好看,完全不似昨日庙会中乌漆漆的卤梅水。

    风义山夫妇和柳依然喝过风雷端过去的酸梅汤后都来到厨房,对此赞不绝口。风大伯又连饮了三盏后感慨道:“我老风虽然无甚大本事,好赖在京城混了一辈子,各种珍馐美味也见识过不少,杨贤侄这酸梅汤真是琼浆玉液、人间美味啊。”

    杨云矜持地拱了拱手说:风大伯过奖了。闲来无事,做点消暑饮料给大家消消暑。”

    风义山接着说道:“寻常材料,做出这等美味佳饮,真乃化腐朽为神奇,杨贤侄既然有此手艺,何愁在京城立足。”

    杨云听到这里,心里一动,与其寄人篱下吃闲饭,不如做点小买卖,自食其力。这酸梅汤做法估计明朝还没有发明,何不在上面做做文章。

    杨云当下就和风义山说出了心里的想法,风义山也很是看好杨云这卖酸梅汤的计划,立刻为他出谋划策。两人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合计了一番。

    离开华阳城的时候张磨盘送了杨云五十两盘缠,一路也没有什么大的开销,现在还剩三十多两,正好可做本钱,于是二人就上街置办器具。

    风义山是老北京,又是生意人,各行各业都是熟门熟路。不消半日,两人就购得方桌两张,长凳八条,陶制大缸两口,碗盏百枚,雇一辆大车拉回。随后又去药铺购回乌梅、陈皮、山楂、甘草若干。

    家中布匹针线都是现成,柳依然和她舅母二人赶制旗帘幌子一面,上绣“酸梅汤”三个大字,右下角更绣有“生津解渴,降暑消食”一行小字。字体娟秀隽永,一看就是柳依然的手笔。

    一应器物准备妥当,现在就差选址了。隔日,风义山将店铺交由店里伙计看管,二人便来到大街上寻找卖酸梅汤的好地方。

    转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后,两人一致认为鼓楼南面十字路口的大柳树下最为合适。这地方除了四面通衢,街面宽敞外,还有一颗大柳树可以遮阴,最合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