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一凡人 >

第5部分

明末一凡人-第5部分

小说: 明末一凡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云唤他不醒,近前推了推,老头翻了个身,依然鼾声如雷。杨云无法,只得拍开酒封,在他鼻下晃了晃。老头猛的坐起,眼还未张开,抢过酒瓮先饮了一大口。

    酒一入喉,一张橘皮老脸慢慢舒展开来,渐渐有了些人气,朦胧着眼问道:“你是何人?缘何送酒于我?”

    杨云见他那鸡爪般的手,颤颤巍巍的,人还有些癔症,如何还能作画?胸中便有些失望。奈何已经来了,死马当成活马医,只得和盘托出,央老头为他画画。

    姓林的老汉正愁近日的酒钱还没有着落,见杨云携美酒而来,更有银子可赚,如何能不欢喜?当下便满口子答应了。

    次日,老汉果然如约而至,杨云卖着酸梅汤,老汉则在一旁挥毫泼墨。再看那林画师,也是奇怪,手上握了笔,人也变得清爽起来,完全不似昨日那般疯疯癫癫。

    不多时,画已完成,杨云接过一看,嘴里大呼了声好。

    只见一尺见方的宣纸上,仅寥寥数笔,便将这柳树、旗幌、大缸、桌凳和排队购汤者勾画得活灵活现。尤其是杨云,一袭长衣,玄纹云袖,正笑吟吟地为顾客端上酸梅汤,跃然纸上。好一个丹青圣手,妙笔生花。

    如此佳作,杨云自是没甚说的,又请了老汉在画作左边的留白处写下设计好的广告语。书画自是相通,画工如此,书法也不会差。老汉提起七寸狼毫,笔走龙蛇,写下:秘法熬制酸梅汤,酸甜可口,生津解渴,降暑消食,就在鼓楼南侧大柳树下,欢迎各位前来品尝。

    杨云看后击掌叫好,又封了三两银子的谢仪,请他吃了一盏酸梅汤,老汉笑呵呵的走了。

    回到家中,杨云又开始发愁了。林画师的广告是画的不错,可仅此一张,也是花费不菲。招贴广告一定要贴够一定数量才有效果,此时又没有复印机,若是全让林画师来画,如何能承担得起?不由得抓耳挠腮。

    风义山见他坐立不安,茶饭不思,遂关切的问道:“杨贤侄何事烦恼?”。杨云便将心中烦恼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告知于他。

    风义山听后只是哈哈一笑,

    说道:“我道什么大事,原来就是为了这么一件区区小事。”

    杨云一头一喜,作揖说道:“风大伯莫非有甚么好法子?杨云请教一二。”

    风义山收起笑声,说道:“此事甚为简单,杨贤侄大可不必为此烦恼。”他又停了停,不紧不慢的说道:“我有几个开书局的朋友,经常雕版印刷一些书籍,你将这幅画拿去雕版,即可反复拓印。不用费工费时一幅幅画,亦可省却大笔银两。”

    杨云听罢,这才恍然大悟。暗笑依赖现代科技久了,完全是现代人思维,要复制字纸图画,首先想到的就是复印机和打印机,殊不知在这些技术发明之前,世人用还是传统印刷术。

    诸位看官需知,这印刷术自唐朝发明一来,到了明朝时已经进入全胜时期,除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外,已经可以进行彩色套印了。

    当日,风义山便找了几个开书局的朋友,知道二人来意后,便介绍了一家印书坊。双方谈妥了价

第八章 鸟枪换炮() 
这日,杨云在出摊的大柳树上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

    感谢各位新老客官对杨氏酸梅汤的支持和厚爱,小生杨云在此叩首。本店自即日起,歇业三日,以备扩大之需。待整饬完毕,小生杨云恭候各位大驾光临。望见谅。

    小生杨云再三顿首。

    崇祯九年六月初九日

    贴罢告示,杨云的扩大计划便开始实施了。在风义山的帮助下,请了各色工匠,在柳树下搭起了一座占地约半亩的芦棚,以做售汤之所。

    虽是芦棚,却不显寒酸,棚顶由十二根雕花九龙柱撑起,地面则由一色三尺见方青石铺就,十六副楠木桌椅错落摆放野趣中透着雅致,古朴却又显匠心。

    芦棚四面无墙,大柳树的枝条垂下来,随风轻摆,间或有鸟叫虫鸣,意趣盎然。再看门口,左右各有一面旗帘迎风招展,两面旗帘之间挂着一块鎏金大匾,上书:杨记酸梅汤。虽然不是名家手笔,却也古朴劲拙。而棚后则砌有三座老虎大灶,上架人宽大锅,自然是熬汤所用。

    看罢这一切,杨云很是满意。特别是砌了灶架了锅,酸梅汤随熬随卖,不用担心不够卖了,也免去每日装车卸车之苦,客人亦可吃到现熬酸梅汤。

    如此气候,绝非杨云单人之力所能料理,便又雇了六位伙计,二人熬汤,四人招呼客人。至此,万事皆已俱备,只待开门迎客。

    六月十四日,是重新开业的日子。吉时一到,一挂万字头鞭炮响起,杨云登上梯子,亲手揭下牌匾上的红绸,以示登高迎财之意。门前吹鼓手敲锣打鼓,乐声响起,一派喜庆吉祥。

    柳依然自来到京城后,便足户不出,每日身着重孝,纪念亡父,今天也改穿了绿衫红裙,前来观礼。看着昔日的“流贼”——杨大哥,短短一个多月便在京城做出这番事业,心头自是无限欢喜,很是为他高兴。

    不过杨云现在心思可不在她身上,他正忙着迎来送往前来光顾的客人,一位白须老者正拱着手对他说道:“杨公子,恭喜恭喜!如今真是今非昔比啊,如此下去,将来定是大有作为。”

    杨云赶紧露出笑脸,作揖还礼道:“林老伯,杨云何德何能,亏了京城父老提携照顾,才有了这么一间麻雀大小的铺子。这大有作为四个字,实在是不敢当。别的不说,这其间也有您老人家的一份功劳,真要谢谢你那日帮我画的广告啊!”

    老头捋着胡须笑着说:“好说好说,杨公子自创招贴画以招徕顾客,算是开创了画界先河,老夫也算沾了你的光,得以重执画笔,每日落得几文酒钱。”

    原来此人正是给杨云画画的宫廷画师。自从杨云在明朝的京城贴出第一份广告海报后,杨氏酸梅汤声名鹊起。众多商家亲眼目睹广告的神奇效果,纷纷效仿,请林画师为他们的产品画广告画,京城一时大街小巷都张贴着广告海报。林画师的艺术生命也因此重获新生,每日不必再为那酒资发愁。不过大家对广告的新鲜劲已经过去,广告效果能不能达到杨云第一次的效果还有待考证。

    除了杨云和新雇的伙计,风义山一家人也在店内帮忙,大家都是喜气洋洋,满脸含笑。风义山的女儿出阁后嫁给了京城商会会长王长顺的公子为妻,今日王会长也带着商会的一干人前来道贺,为杨云长脸不少。

    不出杨云所料,装修后重新开业的杨氏酸梅汤生意爆红。以前多是些平民百姓前来喝汤,其他公子老爷自是不屑喝这种地摊饮料的。如今整饬一新,风雅了不少,档次也上去了,各路达官贵人,风流名士也开始来此品汤赏景,为芦棚增色不少。

    几日后,生意渐渐稳定下来。因为雇了店伙,杨云便不用每日事必躬亲,时不时来店里打下招呼就行了。如此一来,时间便多了起来,每日自是吃茶饮酒,结交朋友,逐渐变得养尊处优起来。又在鼓楼附近置了一院宅子,选了一个吉日良辰,搬入新宅,俨然一副志得意满的富家翁模样。

    一日,杨云正在店中查看账目,忽见一翩翩公子摇着纸扇,踱着方步走进了店中来,店中伙计赶紧上前招呼道:“白公子来了,请请坐吧!”

    话说这白公子可是京城数一数二的风流人物,家中老爷子在京城做了几任京官,少不了欺上瞒下,百般敛财,置得好大一爿产业。到了白公子这一辈,已是家资百万,自就丧失了进取之心,更是无心功名,每日只是喝酒狎妓,吟诗作对,哪有新鲜玩意哪就有他。杨云也在酒局见过他几面,却没有搭上话。

    看到白公子进来,杨云也赶紧放下账本过去招呼。百公子摇着扇子,在棚里转了一圈,点点头说道:“这几日老听人说这甚么杨柳风,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今日一看,倒还不错。”

    杨云招呼他坐下,说道:“久闻白公子大名,今日驾临敝店,小店真是蓬荜生辉,不胜荣幸。”

    白公子摇着扇子,“好说好说,阁下想必就是杨云杨掌柜。”

    杨云答道:“正是在下。”

    白公子收起扇子,环顾四周,说道:“杨掌柜年纪不大,手段却是不差,你这店很有几分野趣,不错不错。”

    杨云笑道:“白公子谬赞了,也就是混口饭吃,哪入得了白公子的法眼。”

    “杨掌柜也不用太自谦了,你这酸梅汤我也尝过,味道很是不俗。只是你这店名——杨氏酸梅汤,略微有些俗气了,若是能再雅一些,自是更佳。”白公子矜持地说道。

    杨云心中有些不以为然,又不愿得罪他,只得说:“愿听白公子高见。”

    白公子摇着扇子沉吟了一会,说道:“这芦棚外柳枝轻垂,清风拂面,此处有柳有风,你又姓了个杨,这三个字合起来便是杨柳风,你这店名不如改为杨柳风,杨掌柜觉得如何?”

    杨云一听,嘴中念了念,果然觉得不错,不得不佩服白公子还真有几分歪才。杨柳风三个字不仅风雅,而且还暗合了杨云,柳依然,风义山三个人的姓氏。对柳依然和风义山,杨云很有感情的。柳依然自然不用说,对风义山的则是感激之情,他这个店,从计划到开业,每一步都是仰仗风大伯费心出力,可以说是他的命中贵人。将店命名为杨柳风三个字,杨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准备明日就定制新牌匾。

    两人正说话间,门外进来一个人,拱着手说:“白兄,久等了,久等了。”

    白公子笑着说:“刘公子,你又跑哪儿去吃酒去了,累我一阵好等。”

    被称作刘公子的人作着揖说道:“对不住了!白兄。方才路过城隍庙,有一家铺子开业,敲锣打鼓,舞龙斗狮的,好不热闹,于是便看了一会热闹,让白兄久等了,罪过罪过。”

    刘公子又看看身旁的杨云,接着说道:“杨掌柜,今日城隍庙开业的可是你的分号?我看和你这一样的芦棚,一样的九龙柱,一样的楠木桌椅。新号开业为何不去料理?”

    杨云心中有些嘀咕,摆了摆手道:“不是不是,小店就此一家,别无分号。”

    刘公子也是一惊,说道:“这就奇怪了,我看那店里不仅装潢和贵店一样,连卖的东西也一样是酸梅汤,如此一来你这店的里的生意便要被分走一半了。”

    杨云听到此处便明白了,一定是有人看他的酸梅汤生意火爆,于是模仿他在城隍庙开了间一模一样的店铺。心中暗暗想道,现代中国人爱模仿,没想到明朝的人也是如此。

    不过杨云并不担心,他熬制酸梅汤的配方从未外泄,每天熬汤都是他亲自配料、下料,就连几个店伙也不知道配方。心中想道,城隍庙新开的那家店就算模仿了我的店,也模仿不了我的汤。

    杨云淡淡一笑,说道:“刘公子,这世上的银子哪有一个人赚尽的理。他自做他的生意,我自做我的生意,顺其自然罢!”

    白刘二人便也不再多说甚么,拱拱手说道:“杨掌倒是个超脱之人,这份豁达让我等实在佩服。”

    三人又随意聊了几句,白刘二人作揖告辞,不知道又去哪喝酒寻欢去了,杨云自回柜后算账,皆是不在话下。

    听了白公子的建议,杨云第二天便将门头上杨氏酸梅汤的牌匾换成了杨柳风三字,如此一来,果然显得风雅了许多,众人都说这个名儿好。杨柳风,杨柳风,客人还未进门便已觉清风拂面。

第九章 祸起萧墙() 
城隍庙开了一家酸梅汤店,杨云不以为意,顶多卖的就是卤梅水这等饮料。让他没料到的是店里的生意果真下滑了不少,很多老顾客已经几日未来。杨云暗自纳闷,于是差店里的伙计去城隍庙买一盏仿制酸梅汤尝尝。

    不多时,店伙托着酸梅汤回来说道:“杨掌柜,城隍庙那家店居然又做了一块跟咱们一样的牌匾,不过上面写的不是杨柳风,而是风杨柳。”

    杨云苦笑一声,看来明朝人就已经会山寨了,难怪中国被称作“山寨大国”。杨云端起店伙买回来的酸梅汤尝了一口,不禁暗暗称奇,味道居然和他熬的酸梅汤一模一样,难道他的配方外泄了?仔细一想,绝无可能,看来是遇到高人了。

    对方既然已经出招了,他只能接招。第二天,杨云在店门口立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小生杨云,自来京城,幸得众父老关照帮扶,无以为报,不胜惶恐。为答谢众父老,即日起,凡来本店客官,均为二人同行,一人免单。另身长不足四尺孩童,年过古稀老者,来本店消费,银钱免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