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好时光 >

第18部分

大宋好时光-第18部分

小说: 大宋好时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定会费事,不过嘛…”

    杨浩笑道:“不必我们自个费心费力,有人会替我们操心的,李叔只管安心打造炉子和烟囱便是,推广的事情交给我。”

    “好嘞!”

    ……

    推广就要找准对象,试问炉子烟囱对谁有好处?

    东京百姓肯定是受益者,不过太过零散,自行广而告之的难度太大,所以杨浩不打算找他们。

    通过牙行的徐六斤,杨浩找到了汴河旁煤炭市场,这里堆积着大量有从淮南运来的煤炭。

    一年之中,里面大部分时候堆积如山,毕竟除了饮食铺子,寻常人家烹煮三餐能用煤几何?

    但烤火就不同了,在那个用煤炉取暖的年代,一户人家一个冬天要烧掉多少斤煤,那是有数的。

    所以当杨浩带着煤炉和烟囱来到煤炭市场时,受到了东主和掌柜的热情接待,一个每年可以让他们多卖数十万斤煤的好东西,他们很乐意帮忙推广。

    而且老天爷似乎也很帮忙,不出几日,一夜北风之后,天空便铅云密布,东京的第一场雪便不期而至,而且越下越大。

    ……

    大宋是个多灾多难的朝代,春夏的旱灾,秋天的水灾刚刚过去。刚入冬,大雪便席卷了整个中原。

    东京的情况尤为严峻,整个城池银装素裹,掩盖了一下肮脏与丑恶。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们或许满心欢喜,优雅地临窗赏雪,红泥火炉烹茶品茗;或是踏雪寻梅,吟诗咏雪。

    寻常百姓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便是大宋这等昌明朝代也不可避免。

    道路上积雪严重,车马通行不便,行人滑倒摔跤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开封府组织了很多百姓上街扫雪,这种可以在家门口服劳役的好事,东京百姓自然乐意。

    更糟糕的是,开始有人冻死,无家可归的乞丐,或者栽倒雪地的醉汉,抑或者年迈的老者。

    听说几天下来,已经抬出城几十具尸体,让人不胜唏嘘。

    一到灾年,各种粮食物资价格必然上涨。好在东京天子脚下,商贩们不敢太过分发灾难财。

    而且朝廷赈灾及时,三司从仓储中调出了大量粮食,减价出售,保证东京百姓平价购粮,不至于饿肚子。

    粮价是无甚变动,但薪炭的价格却蹭蹭上涨,这样寒冷的鬼天气,没有火盆简直就是遭罪。

    今天雪来得早,汴河封冻也早,运送入城的薪炭比之常年少,偏生需求更旺,即便三司无可奈何。

    除非把仓库里供给皇家、皇亲国戚、公侯伯府,以及官府衙门的炭全部投入市场,或许可以平抑价格。

    显然,这不可能。

    寻常百姓买不到木炭,就只能用煤取暖。

    气味嘛!

    只能忍着,将就一下了,总比冻得发抖,甚至生病强得多。

    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让整个屋子暖意浓浓,并能用烟囱及时抽走煤烟,毫无气味,且不会有炭气风险的新颖炉子出现。

    自然而然,立即得到了东京百姓的青睐。

    一时间,东京大街小巷的窗前,伸出不少冒着浓烟的铁烟囱。

    铁匠铺子里忙到昏天黑地,仍旧供不应求……

第三十一章 老饕客() 
连日大雪,天寒地冻。

    汴河已经结了冰,码头空空如也,早已停工,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如果不是有必要的事情,没人会在这种鬼天气出门活受罪。

    街边的店铺要么关门,要么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唯独铁匠铺是例外。

    得益于严寒与薪炭价格暴涨,火炉生意很好,老李和两个徒弟并几个帮工加班加点,仍旧供不应求。

    很辛苦,但铁匠老李一点都不在乎,始终干劲十足,甚至有点亢奋。

    这是他多年来最为充实的一个冬天,也是最赚钱的一个冬天,看到成筐的铜钱送来时,好似所有的劳累都不值一提。

    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盘算东京有多少人户,需要打造多少炉子,如果这些钱都赚过来,那么他便发财了。

    显然,这只是个白日梦。

    赚钱是肯定的,却也是有限的,因为东京城里大部分铁匠铺都已经在制作煤炉子了。

    这玩意很简单,拆开一个稍微看下构造,然后依样画葫芦便是。

    李铁匠不过是占了先机,技术更纯熟,产品质地更好一些,没有出现烟囱漏孔,炭气中毒,以及用竹筒代替铁管,引发火灾的情形。

    因而销量稳定,积攒口碑,以后的每个冬天,铁匠老李都能以此谋生,过上安稳日子不成问题。

    铁匠老李对杨浩千恩万谢,要分一半的利润给杨家,但杨浩坚持只要三成,而且只要今冬这一次。

    虽说这玩意是自己“发明”的,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即便有专利保护的后世,也很容易被山寨。

    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倒也有的是。

    身为一个后世四有青年,好歹学过些物理化学知识,没吃过猪肉,却也见过猪跑。捣鼓出些许肥皂、香水、花露水、白酒之类的玩意不在话下。

    日化产品,酒水零食在后世大概可以全都囊括到快消品类中去,需求旺盛,薄利多销,是最为赚钱的行业,古今一理。

    随便弄出一个,便可以赚个盆满钵溢。

    奈何眼下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如此暴利产业必定有人觊觎,杨浩可不想为他人作嫁衣裳,也不想沦为旁人的赚钱的工具。

    大宋这样的封建社会,想要赚钱注定只能“官商勾结”。

    要么自己大腿足够粗,要么抱一根粗大腿。

    杨浩相信,凭借背包里的那些东西,能够抱上大宋最粗的大腿,奈何至少需要等到明年春夏。

    唉!

    看来在此之前,想要发大财很难,不过赚点小钱还是可以的。

    自家铺子生意兴隆了两个月,多少有点积攒,冰糖葫芦和煤炉子的三成利也不少。

    还有“大黄狗奶糖”上市之后,反响和效益也不错,奈何大雪之后牛乳供应有限,产出较低,否则还能大赚一笔。

    罢了!

    既然如此,好就好好在家猫冬,安心休息。

    杨记食肆的店门开着,但店中空空如也,并无食客。自打入冬之后,两个女帮工就放假了。

    杨浩给两人各发了一贯钱,算是保底工资,至于开春之后是否还来,全凭她们自己做主。

    冲这一点,杨浩觉得自己算是良心老板。

    今天左右是闲着,杨浩打算亲自动手整治点好吃的,喂喂杨雪这只小馋猫。

    小家伙现在嘴巴是越发刁了,寻常食物根本看不上,竟然把吃腻的肉夹馍拿去喂大黄,让街边的几个乞索儿看得直咽口水,眼含愤恨。

    一通批评少不了,女孩子娇生惯养点没什么,杨浩也不反对她提高大黄的伙食水平,但不能没眼力见,也不能往刁蛮方向过度发展。

    大概是批评的狠了些,杨雪头一回在杨浩面前红了眼睛,委屈了好几天。

    杨浩看在眼里,难免心疼,今日做点好吃的,算是安慰一下小妹。

    煤炉上铁锅里的水已经沸腾,骨头汤的香气十分浓郁,杨浩端着切成薄片的羊肉,以及豆腐、豆皮、蘑菇、干笋、豆芽等从厨房出来。

    下雪天,刷个羊肉火锅,最是舒坦不过。

    汤里加上些许牛油、花椒、山茱萸、以及少许世上唯杨家独有的辣椒粉,勉强有了火锅的味道。

    杨浩从辣椒面里收集了几十颗小籽,等到来年春天种着试试,如果能长出红辣椒,过个三年五载,就可以考虑把“杨记火锅”开遍整个大宋。

    “三哥,这是什么啊?”

    “铁锅旺火涮羊肉,就叫火锅吧!”

    杨浩笑道:“来,我们涮肉吃。”

    杨田氏好奇道:“三郎啊,这也是那位洪…七公烹调美食的法子?”

    “是的。”没办法,杨浩不得不再次祭出九指神丐做挡箭牌。

    薄薄的羊肉片在沸汤锅里烫熟,辣乎乎的口感,滋味那叫一个美。

    杨浩嚼了一片,想起当年跟一群损友在宿舍烫火锅的经历,几欲落泪。

    杨田氏见状,关切道:“三郎,你怎么了?”

    “没事,辣的。”

    杨浩敷衍一句,赶忙收摄心神,夹起些许豆芽煮进锅里。

    大宋的冬天,绿菜对皇家而言都奢侈品,更别提寻常老百姓了,只能泡点豆芽解解馋,勉强补充维生素。

    来年争取搞几个大棚出来,不仅自家有绿菜吃,面向市场也能卖出好价,大赚一笔。

    可是大棚需要透光的保温材料,大宋没有塑料薄膜,以如今的技术水平也造不出来,玻璃……倒是可以。

    又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商机无限,只缺大腿啊!

    杨浩拍着大腿,扼腕叹息之时,半掩的门吱呀一声全开了。

    原以为是风吹之故,但杨雪蹦蹦跳跳去关门的时候,门口却探出两个人影。

    “贵店香气飘溢,老饕寻味而来,唐突之处,还望见谅。”当先一个须发半白的老者站在门口,含笑轻语。

    老者约莫六十岁上下,衣着朴素,一件皮袍,一件寻常披风,温文尔雅,乍一看有点像学舍的老先生。

    但杨浩仔细打量,总觉得老者身上有种别样气度。

    再瞧见老者身后跟着个三十岁上下的男子,身材结实,步履沉稳,一看就是练家子。此人谦卑谨慎,敏锐目光正急速扫视店内,似在排除一切可能的危险。

    见此情形,杨浩迅速联想到后世政要身边的那些黑衣人。此人并非老者的子侄,也不是寻常随从,而是保镖,或者说护卫。

    出门带护卫,能是寻常人吗?

    古代本就讲究尊老,何况…根据多年看影视剧,读小说的经验,一般来说,有修养,有气度的老者,身份大都非同小可,或者深不可测。

    在陕州见过的李迪便算一个,眼前这位突然登门的老饕客恐怕也不简单,是决计不能怠慢的。

第三十二章 一餐一图一金饼() 
“天寒地冻,长者快请进。”杨浩恭敬地将老饕客请入殿中。

    老饕客掸去身上的雪花,进门笑道:“老夫闲庭信步,不想被贵店香气吸引,唐突到访,还请见谅。”

    果然越有地位,越有修养的人越是客气啊!

    “怎会?文人墨客踏雪寻梅,老饕食客踏雪寻味,都是雅事。”

    杨浩笑道:“何况小店本就开门迎客,长者光临,蓬荜生辉,小子高兴都来不及呢,快快请坐。”

    “哈哈!”老饕客轻轻一笑,瞧见冒着热气的火锅,笑道:“寒雪时节,火炉古董羹,妙哉!”

    听老饕客说起,杨浩才知晓火锅之法由来已久,因汤水沸腾发出“咕咚”声,故而得名“古董羹”。

    富贵之家,甚至市井富户中颇为常见,但生长于偏远乡村的杨田氏母女难免“孤陋寡闻”。

    当然了,此时的火锅相对简单,通常只是冬天寒冷时,涮煮一些肉食,避免过快冷却,与后世的川渝火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老饕客也瞧了出来,低头盯着锅里的红油,好奇问道:“只是小郎君这烹制之法,似与寻常古董羹有所不同。”

    “啊…是!”

    杨浩笑道:“加了些许花椒、茱萸,以及一种特别的调料,口味偏辛辣,驱寒祛湿。”

    “原来如此。”

    老饕客点点头,笑道:“老夫见美味而食指动,不知可有口福?”

    “小店开门迎客,自当提供食肴,不过这火…古董羹并无多备,只剩残羹冷炙。”

    杨浩沉吟道:“不若长者稍坐片刻,小子给您另炒几个菜。”

    “你会炒菜?”老饕客有些吃惊。

    而今东京城里除了皇宫、王侯贵族府邸,以及樊楼、任店等屈指可数之地,炒菜甚是少见。

    倒不是有多难,翻炒食材寻常主妇也会,但味道口感天壤之别,甚至难以下咽。

    “会一些,请长者稍坐。”

    杨浩转身进了厨房,不多一会便端出几个碗碟,蘑菇炒肉、醋溜菘(白)菜、麻婆豆腐,一钵豆芽汤。

    三菜一汤摆在桌上,老饕客眼眸一动,轻嗅气味,有些惊喜。

    “几道小菜,不成敬意,碗碟筷箸皆用沸水烫洗,请长者慢用。”虽然知道护卫不会落座,杨浩还是准备了两副碗筷。

    “有劳了。”老饕客笑着便要动筷,身后护卫却踏前一步,低垂的手中银光一闪而过。

    怎么?还要用银针试毒?

    需要这般摆谱之人会是谁呢?

    不过老饕客当即摆手,以为无此必要。

    “烹炒匆忙,都忘了尝尝口味如何。”杨浩见状,抢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