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好时光 >

第29部分

大宋好时光-第29部分

小说: 大宋好时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个时辰内,当张家丫头第五次在自己面前撩头发,露笑脸时,杨浩便明白了。

    虽然装作很随意,但是频率太刻意了,何况张家婆娘的目光不时打量过来,意图太明显。

    不用多说,那点心思杨浩全明白。

    合作生意,钱肯定不会少了他们的,用得如此着吗?

    自个在大宋的生理年龄才十五岁,还不着急娶妻生子;张家丫头充其量也才十二三,未免也忒着急了吧?

    为趁早绝了他们的不良念想,一整天杨浩都没好脸色。

    总算张家人还有自知之明,张家丫头没有第六次撩头发……

    杨浩则开始专心考虑扩大经营之事,杨记的名头已然在东京打响,食客源源不断。

    一家小店,十几张桌子肯定不够用,扩建是必须的。

    杨浩已经和周遭的几个铺子沟通过,给足了价钱,开春以后将店面转让过来。

    并且考虑在其他地段开设连锁分店,君不见后世西安各种老字号肉夹馍、凉皮连锁满街遍地。

    反正自家“产品”被模仿是迟早的事,还不如打着正宗的名号,开上几家分店。

    除此之外,升级版高端店铺也是考虑范畴内,杨家的炒菜已经颇有名气,不逊于东京大酒楼的手艺。

    借着八大王的这股东风,尽早打出招牌,一旦站稳脚跟,往后在东京餐行业也能分一杯羹。

    有了想法,杨浩便委托牙行的徐六斤为之奔走,为新开“杨记食府”寻找铺面。

    当然了,寻找合适的地段、铺面,还得考虑装潢和人员培训,都需耗费不少时间,怎么着也得新年之后,故而杨浩也不着急。

    眼看到这庆历四年的新年即将到来,先体会一下在大宋过年的滋味再说吧!

    意想不到的是,腊月的最后几天,有人找上门来

    正是杨家租住院落的房东之侄,签定契约的那位,声称其叔父生意不顺,急需现钱救急,欲出售房舍。

    鉴于有租住契约,所以优先来征询杨家。如果有心购买,可以商量,否则不得不麻烦杨家另寻住处。

    事出突然,可以理解。

    过年搬家的操蛋事,谁都不愿意,何况生意在上土桥,住了数月也都习惯了。最重要的是手上有闲钱,杨浩当即答应购买。

    兴许是房主真的着急用钱,也没多要,最终作价两百六十贯。

    契约仍旧是其侄代签,房契也在他手上,可以直接交割。

    杨浩不免担心真伪,万一侄子偷卖叔父房产,惹上麻烦就不好了。

    但邻里很多人都能证明,果子张偷偷告知杨浩,房主是因在太康县吃了官司,急需用钱打点之故。

    加之又有里正作保,杨浩再无疑虑,签约付款,杨家在东京便有了房产。

    想想前世在城市里打拼,为了一套房子累死累活,杨浩忍不住摇头苦笑。

    不管怎么说,从租户变成房主,总归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既然是自家院落,又恰逢新年,自然要好生拾掇一番。

    因而腊月二十七的时候,杨记食肆便关门歇业。

    依照后世的惯例,杨浩给相关人等都发了“红包”,然而各回各家,准备过年事宜。

    杨浩与婶娘忙活了近两天,清扫院落,更换一些破旧的家什,将整个院落拾掇的焕然一新,只待新年到来。

    然而团圆喜庆时刻,但对于杨家而言,却难免有几分悲伤。

    除夕一早,杨田氏便带着杨雪去了相国寺,杨氏兄弟的排位还暂时寄存在那,每逢节日都要去拜祭。

    杨浩则是一种说出的难过,亲人都在,去伏龙塬撵兔的前几日,阖家才吃过团圆饭……

    奈何时空相隔,徒呼奈何,唯有大黄狗依旧在身边……

    唉!

    杨浩叹息一声,转身走进了厨房。

    等杨田氏母女回来的时候,杨浩已经剁好饺子馅。

    “三哥,今晚不是冬至,也没有月亮割耳朵,也要吃饺子吗?”

    “嗯,除夕也吃。”

    杨浩无奈摇头,后世常有南方朋友疑惑,为何北方过什么节日都吃饺子?

    鬼知道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只能说,习以为常。

    包好饺子,杨田氏接手,在厨房准备年夜饭的其他菜肴。

    杨浩则开始换桃符,这年头没有贴对联的习俗,门神也不是纸糊的,而是雕刻的桃木板。

    挂在门上,阻拦魑魅魍魉,消灾挡煞。

    为了满足杨雪的好奇心和节日气氛,杨浩特意从街上买了几捆爆竹回来。

    没有火药的年代,自然没有鞭炮一说,大宋的爆竹不过是竹筒置于火上烧烤,爆裂发出噼噼啪啪声响,并伴有火花迸裂而已。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宋的新年,就如同王安石诗中所写一样。

    等大半捆爆竹烧完,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城中爆竹声、喧闹声此起彼伏,万家灯火映的天空依旧亮堂,东京不夜城实至名归。

    杨田氏已经备好菜肴,饺子也已下锅,杨浩拉着杨雪进屋吃年夜饭,迎接庆历四年的到来。

    进门的那一刻,院角的枣树枝轻轻晃动,好似第一缕春风已经到来……

第四十九章 那样熟悉() 
庆历四年,元日。

    按照大宋的风俗,这一天最重要的事首先是祭祖。

    鉴于杨家的特殊情况,只是在家中正堂立了一块杨氏列祖列宗的牌位,放置了些许贡品,上香叩首,聊表敬意。

    其次便是拜年!

    正月初一,朝会必不可少,而且会格外隆重。

    天不见亮,文武百官便赶去皇宫,在大庆殿向皇帝赵祯拜年,尔后皇帝会赐宴群臣。

    寻常百姓则是换上一身新衣裳,携带些许礼物,前往亲朋好友家中,登门相互拜年道贺。

    杨家在东京没有亲戚,来往的唯有邻里,以及果子张、李铁匠这些生意伙伴。

    但凡有客人到来,一身崭新花裙的杨雪便站在门口,笑盈盈地迎客人进门。

    茶点果品早已准备好,好生招呼着,如果有孩童,杨浩还会给六十六个铜板作为压岁钱,图个吉利。

    让杨浩意外的是,沈放竟然派了个仆从前来拜年。

    这年头仕宦之家是不亲自上门拜年的,尤其是东京这等皇亲国戚,高官显爵聚集之地。

    若是一一登门拜年,恐怕两个月时间都走不完,故而除了亲近重要人家,大都是派个仆从带着名刺和礼物登门,号称是“拜年飞帖”。

    沈放能记得派人前来,可见还是把自己当朋友的,杨浩颇为感动。

    前往沈府回访拜年肯定不合适,故而打赏了拜年的仆从,并令其捎了礼物回去。

    礼物很贵重——

    一瓶二锅头!

    撕去了标签,晶莹剔透的玻璃瓶让仆从大吃一惊,表情几变。

    本来仆从还有些许郁闷,其他人都是前往达官贵人的府邸拜年,自己却要来市井小门小户。

    掉价,丢面子!

    不过此刻,这名仆从惊喜万分,庆幸不已。

    不止是收到了丰厚的赏钱,还有幸呈送一件“至宝”。

    宰相家的仆从,也算见多识广,琉璃并不陌生,但是这般晶莹透亮的“琉璃瓶”,见所未见,让人惊叹。

    还有瓶中的液体,同样晶莹剔透,毫无杂质。

    听杨浩说是酒水,仆从又吃了一惊,传说中的琼浆玉液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仆从捧着二锅头走了,动作轻缓,小心翼翼,唯恐不小心损伤了“至宝”。

    杨浩轻轻一笑,背起杨雪,牵着大黄狗,叫上婶娘一道出门去了。

    家中再无客人,冷冷清清,还不如出门逛逛庙、街市,图个热闹。

    走到巷口之时,看到有人往井里撒麻豆,据说是一种避瘟疫,祈求平安的风俗。

    更奇葩的是,有人拿着竹竿吊着一串铜钱,在拍打粪土堆。一边拍打,旁边有人假装痛呼,然后高喊“如愿”……

    据说是祈求富裕的一种风俗。

    能不能发财杨浩不知道,但他对“视金钱如粪土”这句话有了全新的看法…

    元日东京最为热闹之地当属相国寺,新年第一天,求神拜佛,祈愿平安吉祥的是很多人的选择。

    据说有人半夜就守在寺庙门前,只为赶早率先进香祈福,与后世争抢头柱香的情形十分相似。

    出了相国寺,街道两边的店铺热热闹闹,人来人往。

    由此可见,节日营销是古来传统,历史悠久。

    也验证了一个史实,宋朝的市井经济空前发达。

    其中以马行街、潘楼街、州桥、封丘门等地最为喧嚣热闹,街道两边的商家结起了彩棚,挂着灯笼与各色彩带,迎风招展,十分喜庆。

    店铺之中售卖有冠梳、珠翠、头面、花朵、鞋袜、玩好等物,大都是女子必须或喜好之物。

    由此可见,女性自古以来便是消费主力。

    除了买买买之外,她们还前往附近的瓦子、酒楼玩乐,关扑赌戏之地也有她们的身影出现。

    大开眼界啊!

    谁说封建时代,自唐朝以后,女性地位下降了?

    这分明是对大宋妇人们的污蔑和歧视嘛!

    也对,二程还是小娃娃,朱熹的爷爷恐怕尚未出生。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尚未诞生。

    对此时的大宋妇人而言,着实是一大幸事。

    …

    此情此景,杨浩觉得已经足够热闹。

    却不想商贩们连连摇头,这算什么?

    东京一年最热闹的时候,绝不是元日,也不是春日金明池的游园会,而是——

    上元节!

    那几日会有无数百姓涌上街头观灯游玩,官家赵祯会出现在宣德楼上,与民同乐。

    对于商家而言,则是卯足了劲,准备在上元节出彩,大赚一笔。

    适才经过,见樊楼前正在搭建一座彩楼,想来上元夜定会巍然壮观。

    …

    一路逛过去,杨田氏的目光偶尔会停留在头面、珠花之上。

    无论年纪,女人总是爱美的。

    喜欢归喜欢,却也只是看看,丈夫不在,子侄新亡,落饰素服“守孝”才是正理。

    杨浩看在眼里,只得暗叹一声。

    倒是杨雪,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看到好看、好玩的东西便想要。

    鉴于过年的喜庆气氛,杨浩也尽量满足。

    无意间,在一个摊位前看到铜制的小铃铛时,杨浩眼眸一动,下意识驻步。

    沉默片刻,当即买下一个,用绳子系着,给大黄挂在脖子上。大过年的,不能亏待了自家“兄弟”。

    铃铛刚挂上去,大黄便伸长了脖子,一边摇着尾巴,一边绕着杨家人撒欢,铃声清脆作响。

    “三哥,大黄很喜欢铃铛呢!”

    “嗯!”杨浩轻轻一笑,眼眸不禁微微湿润。

    当年的小狗崽脖子上本就有个铃铛,那是父亲亲手挂上去的,奔跑时铃铛晃动,声音是那样清脆,那样熟悉。

    自己记得,大黄记得,那是“他们”共同弥足珍贵的记忆……

    ……

    于是乎,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三人一狗从街市上走过。

    看到饮食铺子,杨雪的吃货属性顿时爆发,素饼、煎术汤、五辛盘,些许大宋元日的风俗美食,一个都不放过。

    可惜她小小年纪不知晓,这些食物祈福性质更多,味道一般,甚至…不那么合口味。小丫头连连吐舌头,嘟嘴闹情绪。

    杨田氏和杨浩顿觉好笑,以至于不曾注意到,摇头晃尾的大黄突然站在原地不动。

    回头看着长街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不断张望,轻嗅鼻头。

    一个膀大腰圆的大肚腩从人群中穿过,气味是那样熟悉……

第五十章 上元灯会() 
上班的时候盼望假期,放假时间一长却又觉得无聊,“假期怪圈”是个奇怪却又常见的状态。

    即便在大宋,也不例外。

    以至于杨浩在思考,除了人是社会动物,有社交需求之外;是否可以证明,勤劳是人天生的属性?

    抑或者,自己是天生劳碌命?

    逛了两天街,连玩性最浓的杨雪也没了兴趣,开始喊累,自然而然开始了节日宅模式。

    没有网络、没有电子设备,甚至鲜有小说书籍的年代,对一个未婚且没朋友的小青年而言,“宅”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百无聊赖熬过了初七,大多数店铺和工匠都开工了,杨浩便立即动作起来。

    临近的铺子被杨浩盘了过来,请了工匠开始修缮、拾掇、装饰。

    虽然很想赶在上元节前完工,投入使用,但工程量略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